中國每年由於大腦和脊髓損傷導致的癱瘓、二便失禁、失語等後遺症者大約為200萬人,這些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帶來不幸,給社會造成巨大損失。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從同濟大學醫學院獲悉,該學院再生醫學系孫毅教授團隊的一項新研究,或能幫助中風、帕金森患者以及上述這個龐大的不幸人群減少痛苦。
發現豐富的神經幹細胞澎湃新聞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獲悉,5月22日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由上海市同濟醫院幹細胞臨床醫學轉化中心、同濟大學醫學院再生醫學系孫毅教授和李思光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羅玉萍等為第一作者的相關研究論文。
該研究團隊首次在一個被稱之為「第四腦室室管膜」的區域內,發現存在有豐富的、以前「不為人知」的神經幹細胞。該發現將拓展人們對腦中風等神經損傷以及老年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如何運用幹細胞修復神經細胞的認識,為利用幹細胞技術尋找新的、有效的治療手段打下了重要理論基礎,為臨床細胞治療等精準醫學構建了必要的技術體系。
身患帕金森症候群的前拳王阿里,因頸椎骨折而高位截癱的前體操名將桑蘭,他們的共同點,是神經系統的細胞出現了不可逆轉的壞死。
「人體內的神經細胞和心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一樣屬於永久細胞,即不可再生細胞。現代醫學發展至今,都無法讓神經細胞再生。」孫毅進一步指出,如脊髓損傷後導致的截癱、腦中風後遺留的軀體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等,由於神經細胞的不可再生性而使疾病對人體的損害不可逆轉。目前的治療手段也只能是基於延緩疾病的進展和恢復尚未完全壞死的神經細胞的功能。
神經幹細胞是一類具有分裂潛能和自更新能力的母細胞,具有分化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的能力。研究表明,成體神經幹細胞主要存在於腦內兩個狹小的區域:側腦室的室管膜下區和海馬齒狀回顆粒下區,數量非常稀少。孫毅教授團隊發現,除上述區域外,在第四腦室的室管膜區域、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室管膜、脊髓中間管膜上也存在豐富的神經幹細胞,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治療神經損傷的新途徑由於成體神經幹細胞數量稀少,所處環境複雜,使得識別、解析成體神經幹細胞的分子特徵及分化譜系面臨巨大的挑戰。他們經過潛心鑽研,創新性地採用單細胞轉錄組分析技術和權重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技術使檢測精細到單個細胞水平,解析了神經幹細胞激活的信號途徑,發現參與靜息態神經幹細胞激活的奧秘,這些研究成果為闡明哺乳動物成體神經發生的機制奠定了基礎。
根據他們的研究結論,在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再次驗證了對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並通過相應手段的幹預,可以促進神經幹細胞的譜系分化和遷移。
孫毅教授表示:「找到了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的途徑,同時通過調節機體內環境,使神經幹細胞朝著神經元的方向分化,將對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及神經損傷的治療提供新的途徑,這將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重點。儘管臨床轉化之路需要長期的過程,但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錄入編輯:王維佳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