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發現「不為人知」的神經幹細胞,中風、帕金森或能攻克

2021-01-07 澎湃新聞
2015-05-24 19:09 來源: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同濟大學醫學院再生醫學系孫毅教授(右二)。

       中國每年由於大腦和脊髓損傷導致的癱瘓、二便失禁、失語等後遺症者大約為200萬人,這些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帶來不幸,給社會造成巨大損失。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從同濟大學醫學院獲悉,該學院再生醫學系孫毅教授團隊的一項新研究,或能幫助中風、帕金森患者以及上述這個龐大的不幸人群減少痛苦。

       發現豐富的神經幹細胞

       澎湃新聞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獲悉,5月22日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由上海市同濟醫院幹細胞臨床醫學轉化中心、同濟大學醫學院再生醫學系孫毅教授和李思光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羅玉萍等為第一作者的相關研究論文。

       該研究團隊首次在一個被稱之為「第四腦室室管膜」的區域內,發現存在有豐富的、以前「不為人知」的神經幹細胞。該發現將拓展人們對腦中風等神經損傷以及老年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如何運用幹細胞修復神經細胞的認識,為利用幹細胞技術尋找新的、有效的治療手段打下了重要理論基礎,為臨床細胞治療等精準醫學構建了必要的技術體系。

       身患帕金森症候群的前拳王阿里,因頸椎骨折而高位截癱的前體操名將桑蘭,他們的共同點,是神經系統的細胞出現了不可逆轉的壞死。

       「人體內的神經細胞和心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一樣屬於永久細胞,即不可再生細胞。現代醫學發展至今,都無法讓神經細胞再生。」孫毅進一步指出,如脊髓損傷後導致的截癱、腦中風後遺留的軀體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等,由於神經細胞的不可再生性而使疾病對人體的損害不可逆轉。目前的治療手段也只能是基於延緩疾病的進展和恢復尚未完全壞死的神經細胞的功能。

       神經幹細胞是一類具有分裂潛能和自更新能力的母細胞,具有分化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的能力。研究表明,成體神經幹細胞主要存在於腦內兩個狹小的區域:側腦室的室管膜下區和海馬齒狀回顆粒下區,數量非常稀少。孫毅教授團隊發現,除上述區域外,在第四腦室的室管膜區域、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室管膜、脊髓中間管膜上也存在豐富的神經幹細胞,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治療神經損傷的新途徑

       由於成體神經幹細胞數量稀少,所處環境複雜,使得識別、解析成體神經幹細胞的分子特徵及分化譜系面臨巨大的挑戰。他們經過潛心鑽研,創新性地採用單細胞轉錄組分析技術和權重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技術使檢測精細到單個細胞水平,解析了神經幹細胞激活的信號途徑,發現參與靜息態神經幹細胞激活的奧秘,這些研究成果為闡明哺乳動物成體神經發生的機制奠定了基礎。

       根據他們的研究結論,在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再次驗證了對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並通過相應手段的幹預,可以促進神經幹細胞的譜系分化和遷移。

       孫毅教授表示:「找到了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的途徑,同時通過調節機體內環境,使神經幹細胞朝著神經元的方向分化,將對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及神經損傷的治療提供新的途徑,這將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重點。儘管臨床轉化之路需要長期的過程,但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錄入編輯:王維佳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

繼續閱讀

相關焦點

  • 成功治療帕金森 幹細胞是腦細胞再生之「原力」
    研究發現,這些神經元在成年老鼠體內存活,融入其大腦迴路,分化成4種神經元,與已有的神經元相整合,對肥胖荷爾蒙、胰島素和葡萄糖有所回應。上述情況表明,植入的神經元已經修復了成年老鼠的大腦迴路。接受神經元移植的患病老鼠,比同類未接受治療的老鼠體重輕30%。
  • ...治療 神經幹細胞 caspase-3 科學家 元兇 幹細胞 神經功能障礙...
    東方網9月13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為什麼腦卒中會引起神經功能障礙,並且醫學科學家至今沒有有效治療手段?昨天,復旦大學宣布,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教授團隊,經3年多艱苦攻關,首次發現了阻礙腦卒中後神經幹細胞再生的「元兇」。目前該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著名學術期刊《幹細胞》雜誌上,引起世界醫學界關注。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近日,刊登於《細胞—通訊》期刊上的新研究顯示,來自成年頸動脈體的神經幹細胞能轉化成神經元和血管。這一發現或對如兒童腫瘤或帕金森等疾病的療法的發展產生影響。研究人員為了驗證成人頸動脈體幹細胞(CBSCs)的可塑性,將人類神經嵴來源的CBSCs導入攜帶螢光標記的轉基因小鼠體內。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李文水,盧明,湖南師範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921醫院)神經外科 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發生進行性變性、缺失,導致紋狀體內多巴胺(dopamine,DA)水平降低,目前治療帕金森病的主要方法為藥物治療,但是藥物治療並不能改善病人的情緒障礙、睡眠問題、痴呆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非運動症狀
  • 胚胎幹細胞移植技術為帕金森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危害中老年健康的慢性神經退行疾病,全球有600多萬人患有帕金森病,它是阿爾茨海默病之後第二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
  • 幹細胞分化神經元細胞,變身「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如一些功能性損傷導致的失明、癱瘓,由退行性改變引發的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等等。近日,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和幹細胞技術,挖掘出了幹細胞變身「超級替補」替代神經細胞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
  • 移植人幹細胞產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有望治療帕金森病
    在遭受創傷、中風或帕金森病等退行性疾病的損傷後,成熟的大腦在自我修複方面表現得非常糟糕。具有無限適應性的幹細胞為更好的神經修復提供了希望。但是,大腦精確調整的複雜性阻礙了臨床治療的開發。通過仔細追蹤移植的幹細胞的命運,這些作者發現這些細胞的身份---在帕金森病中指的是產多巴胺神經元(即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也稱為多巴胺能神經元)---決定了它們產生的連接和功能。隨著越來越多的方法利用幹細胞產生幾十種獨特的神經元,這項研究提示著神經幹細胞治療是一個現實的目標。
  • 世界帕金森病日|距離治癒帕金森病 我們還有多遠
    凡此種種,讓我們再次發問:距離治癒帕金森病還有多遠?4月11日是第24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抗疫抗帕 你我同行」。我們就來聊一聊帕金森病。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說,目前的醫療手段只能緩解症狀,不能阻止病情發展,也無法治癒疾病。但對科學家們來說,始終沒有放棄尋找早期發現和最終治癒的方法。本報梳理了近年來針對帕金森病診治的部分研究成果,並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解析。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這些神經微環境含有可以被激活以產生活躍增殖神經幹細胞(aNSCs)的靜息態神經幹細胞(qNSCs)。aNSCs具有分化為神經元、少突膠質細胞或星形膠質細胞的潛能。NSC譜系的始端由靜息態神經幹細胞(quiescent NSCs, qNSCs)組成,它們通常處於休眠狀態,被激活後可生成具有增殖能力的神經幹細胞。
  • 幹細胞療法:我國已有三個關於帕金森的備案獲批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漸進性變性。臨床症狀伴有震顫和運動遲緩等多種運動症狀,容易出現失眠、抑鬱、焦慮和認知功能障礙等其他非運動症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近期,《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發布了一項最新臨床前研究,經幹細胞療法幹預的帕金森小鼠,運動症狀改善情況更為明顯。
  • 牙髓幹細胞對治療多種疾病具有臨床潛力
    報告稱,此前有研究表明,牙髓幹細胞可重建功能性的牙本質/牙髓複合體以及其他組織,如骨頭、牙骨質、血管和神經組織。但經過廣泛研究,科學家發現,除了牙科疾病,牙髓幹細胞對各種系統性疾病擁有同樣的醫用價值。牙髓幹細胞是具有多能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間充質幹細胞,最早從恆牙牙髓中分離出來,但來自孩子脫落的乳牙隨後也分離出牙髓幹細胞。
  • 糖尿病藥物艾塞那肽 直擊帕金森病因
    這是一種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來源於美國毒蜥的毒液製成的化合物,它不僅可以控制血糖水平,還可以保護神經元不受毒素影響。利用這一功效,它或許能成為攻克帕金森病的關鍵突破口。▲糖尿病藥物艾塞那肽(圖片來源:diabetesuffolk)緩解症狀說幹就幹。Foltynie醫生在一項為期48周的試驗中,給31名中度帕金森病患者使用了艾塞那肽,另有29名病情類似的患者則使用安慰劑作為對照。
  • 幹細胞療法:分泌多巴胺神經元神經細胞治療帕金森病前景廣闊
    幹細胞療法是用一種特定方式將細胞移植到病灶處並進行分化,重建功能正常細胞或組織,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目的,為包括帕金森病在內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治療提供新思路。帕金森病主要病理特徵為腦內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dopaminergic neuron, DN)進行性喪失,導致紋狀體多巴胺(dopamine, DA)含量缺乏,從而引起運動障礙。帕金森病患者運動症狀主要包括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直、姿勢不穩與運動遲緩。此外,一系列非運動症狀可出現在運動障礙之前,包括焦慮、嗅覺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情感和記憶障礙等。
  • 快訊:幹細胞移植兩大機制治療缺血性腦梗塞前景廣闊
    研究還發現,幹細胞還可以參與腦損傷的修復過程(如腦缺血,外傷性出血或阿爾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等)。 因此,許多臨床前研究表明,幹細胞移植可以在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的補充或替代作用,也為幹預腦梗死帶來了新的希望。
  • 廣州醫生新發現: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 受損運動功能得以恢復
    幹細胞移植給腦梗患者帶來康復希望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沈君主任介紹,團隊自2012年開始進行腦梗治療的相關研究,研究發現,神經幹細胞移植是治療腦梗死的一種新模式,不受時間窗的限制。   神經幹細胞移植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主要問題在於:神經幹細胞在梗死的腦組織內並不像人們期望的分化成為神經元,起到替代死亡神經元的作用。
  • 科學家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重塑神經功能
    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記者獲悉,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2020年9月22日,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上。
  • 幹細胞真能起死回生?
    另外,受試者將接受15天的對神經的電刺激和雷射治療,以此促進新神經元的生長,讓神經連接起來,啟動人體自身修復機能。這種療法過去多用於卒中和帕金森症患者的治療,有一定效果。此外,研究人員還要用腦部掃描儀器觀察患者的腦電波及患者的行為信號,以判斷治療是否具有效果。
  • Science:發現神經幹細胞命運的重要決定機制
    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還會調控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神經幹細胞如何成為神經細胞。在 8 月 14 日的《科學》雜誌上,一支由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VIK-KU Leuven, ULB)的 Pierre Vanderhaeghen 領導的比利時研究團隊發現,線粒體還會調控大腦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神經幹細胞如何成為神經細胞。線粒體在一段精準的時期內影響神經細胞命運轉換,這段時期在人體內持續的時長是小鼠體內的兩倍。
  • 神經幹細胞有望再生腦細胞 有助找回遺失的記憶
    原標題:神經幹細胞有助找回遺失的記憶 不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未來有望利用神經幹細胞再生人腦細胞,幫助恢復記憶。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導,最近,美國再生醫學研究所副主任阿什克·謝蒂及其團隊將提取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到海馬體中,發現其幫助恢復了記憶。相關研究發表在《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上。   據謝蒂介紹,海馬體在學習、記憶及情緒控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隨著年齡增長體積會不斷縮小,導致記憶力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