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磅:基於θ振蕩的海馬記憶編碼新穎視角

2020-11-05 brainnews

位置細胞(place cell)是一種處於空間特定地理位置時放電的海馬錐體神經元,標記不同位置的位置細胞的放電順序可以體現個體的運動軌跡。結束一段運動軌跡之後,位置細胞會按運動時的順序快速地再次放電,該過程稱為回放(replay)反向回放(reverse replay)即按與運動時的順序從後往前反向快速放電。神經網絡顯示正向活動模式轉換為反向回顧性序列的能力,這種轉化的基礎機制仍然未知。


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Preiffer團隊發現,在主動導航過程中,大鼠海馬CA1全體位置細胞被組織去在θ振蕩內產生獨立的正向和反向序列。這一研究結果於近期發表在《Science》上。

個體經驗的習得基於正向發生的經歷,海馬功能對於正向信息的表示和存儲至關重要。適應性行為的形成要求具有前瞻性(prospectively)回顧性(retrospectively)分析經驗的能力。前瞻性分析指根據過去的經驗對下一步的選擇作出預判;回顧性分析指對上一步的行為回溯。在基于波紋(ripple)的反向回放中觀察到正向神經活動促進反向序列的存儲或表達,這可能是情景記憶檢索的基礎,其機制仍不清楚。

海馬θ振蕩是頻率位於4-12 Hz的一種神經元同步化引起的節律性神經振蕩。位置細胞的放電時間與局部θ波有關,這一過程稱為相位進動(phase precession)。雖然位置細胞有跨越了海馬神經網絡的準確、精密、穩定的空間表達,但是在沒有θ振蕩的情況下,不足以支持目標導向的空間導航。這表明,由θ振蕩組織的精密的、總體水平的活動模式(稱為θ序列),對於依賴海馬的記憶引導行為有關鍵作用。

圖1 θ序列的正向和反向分量


研究者們對在線性軌道和曠場中探索尋求獎賞的大鼠雙側海馬CA1區的全體位置細胞活性進行記錄,並根據主動探索期間θ振蕩內表達的時態壓縮的空間軌跡,通過每5毫秒將每個解碼的時間幀與大鼠當前的運動方向對齊,來量化θ序列中的順序空間表示。在主動運動期間,線性軌道任務和曠場任務中的θ序列通常會產生一條虛擬的空間路徑,該路徑從大鼠當前位置的前方開始(圖1A)

然而,θ振蕩很少在單一方向上均勻地進行。它們由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組成,一個在大鼠的前面行進,另一個在動物的實際運動的相反方向上向後移動(圖1A、B)。反向分量始終出現在θ振蕩峰值附近(圖1B)

利用位置細胞在線性軌道上顯示方向選擇性放電模式這一點,研究者觀察到正向和反向分量皆主要由代表大鼠當前運動方向的神經元編碼(圖1D、E)。因此,θ序列的反向分量具有與大鼠倒退奔跑而不是轉身後再向前奔跑的大鼠一致的方向-動量關係。因此在反向θ序列中的方向動量關係與基於靜息狀態的尖波漣漪內觀察到反向回放相似。

圖2 單峰和雙峰細胞


接下來,課題研究了θ序列的反向部分是否由與正向分量不同的神經元群體編碼。大多數神經元(「單峰細胞」)在放電速率和θ相之間顯示出規範的單峰關係,但一部分神經元(「雙峰細胞」)與θ相顯示出雙峰關係(圖2A、B),這與報導的深層CA1錐體神經元的放電模式一致。

與單峰細胞相比,雙峰細胞更有可能在波紋中放電(圖2C);與正向回放相比,雙峰細胞顯示出參與反向回放更高的可能性(圖2D),說明反向θ序列和反向回放之間的神經元聯繫。

圖3 相位precession和procession


之後,研究者們試圖鑑定產生θ序列反向分量的細胞機制。解釋θ序列正向分量的主要模型是θ波phase precession,即發生在大鼠經過神經元放電野(firing field)的θ振蕩早期階段時位置細胞的迭代放電。

研究者們認為,θ序列中編碼的反向軌跡可以用相反的過程來解釋:各位置細胞在反向窗口期間發生phase procession。單峰和雙峰細胞的主要活動高峰期都有清晰的phase precession(圖3A、B) ;但是,在與反向窗口相關的次峰活動期間,許多雙峰細胞顯示出明顯的phase procession(圖3C)

儘管在次峰窗口中的總放電率較低,單峰細胞在此期間內也顯示出phase procession(圖3B、C)。因此,反向窗口期間的相位進動不是雙峰細胞的特徵,而是在該時間段內海馬活動的共同特徵

圖4 θ序列正向和反向中的獨立活動


最後,研究者們試圖確定正向和反向θ序列是由共同來源驅動還是受獨立輸入調控。正向和反向序列分別與正向和反向窗口中的群體活動相關,那麼,如果存在一個共同的輸入,則兩個窗口中的群體活動可能高度相關。反之,如果正向和反向θ序列由兩個不同的輸入驅動,則這兩個窗口中的活動應該是獨立的。

結果顯示主峰的神經活動與海馬θ振蕩的強度呈正相關(圖4);次峰的活性與β振蕩的強度相關(圖4)。此外,β振蕩的強度在表達反向θ序列的θ振蕩中增加了。已有研究表明,兩個獨立的、總體互為反相的θ頻率輸入驅動CA1區域的活動,產生β頻率振蕩。因此,正向和反向窗口中的活動是由兩個獨立的、互為反相的θ頻率輸入驅動的

該課題發現,在主動導航過程中,大鼠海馬CA1全體位置細胞被組織去在各θ振蕩內產生獨立的正向和反向序列,這可以為進行中的行為期間的回顧性評估和存儲提供電路級基礎。θ相位進動發生在少數位置細胞中,其中許多位置細胞在θ振蕩中表現出兩個優先的放電階段,並在隨後的靜息狀態中優先參與反向重放。這些發現揭示了基於θ振蕩的海馬編碼的新穎視角,並提供了支持反向序列表達的生物學機制。

參考文獻:
1.M. Wang, D. J. Foster, B. E. Pfeiffer, Alternating sequences of future and past behavior encoded within hippocampal theta oscillations. 370, 247-250 (2020).


編譯作者:xmx(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海馬θ振蕩編碼未來和過去行為的交替序列
    海馬θ振蕩編碼未來和過去行為的交替序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48:36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Brad E.
  • 下丘腦新穎信號調節海馬記憶
    下丘腦新穎信號調節海馬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3:01:31 日本理研腦科學中心Thomas J. McHugh和Shuo Chen研究組合作發現下丘腦新穎信號調節海馬記憶。
  • 記憶是為了什麼?海馬將記憶與決策聯繫了起來|頂刊導讀047期
    海馬將過去的體驗與未來的決定聯繫了起來 2,理解圖像的可記憶性 3,不同的優先狀態會在視覺工作記憶中形成不同的神經表徵4,海馬腦網絡的調節會引起情景模擬和發散思維的變化 5,記憶編碼前海馬的神經發放活動可預測隨後的記憶
  • Science連發3篇論文:記憶提取機製取得重大進展,關於海馬尖波漣漪
    大量的研究一致表明,海馬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海馬結構異常或者切除海馬都會導致情景記憶受損。著名的雙側海馬切除的癲癇病人H.M.在術後無法形成新的情景記憶。海馬硬化或者萎縮也是在家門口迷路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一種重要臨床診斷指標。
  • Science重磅新發現:這個腦區也能影響記憶
    到目前為止,海馬體被認為是負責記憶的最重要的腦區,其他區域只作為輔助。然而,1月13日發表在《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稱為內嗅皮層的腦區在記憶中起著新的獨立作用。 由奧地利科學技術協會(IST Austria)的 Jozsef Csicsvari 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表明,在大鼠中,內嗅皮層重現與海馬體輸入無關的運動記憶。
  • 腦科學頂刊導讀44期,學習與記憶專題(PNAS、Current Biology)
    頂刊導讀目錄 1,樣本學習揭示了專家類別知覺的表徵起源 2,前額葉-海馬功能連接編碼識別記憶,並在智力殘疾中受損 3,共同的任務結構將不同類型的記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4,情景貧乏型記憶的非適應性特徵 5,苯丙胺敏化會改變海馬神經元的形態、記憶和學習行為 1,樣本學習揭示了專家類別知覺的表徵起源
  • Science | 新證據!丘腦是編碼記憶的關鍵腦區
    速讀大腦皮層收集感覺信息進行編碼。為了感知環境並與其互動,我們必須在大腦中結合已存儲的經驗和個人當前目標來解碼這些感覺信號。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團隊確定了丘腦是編碼過去經驗的關鍵腦區。,儘管其與丘腦有很強的聯繫,但丘腦在記憶中的直接作用還不清楚。
  • Science:海馬體之外還有形成記憶的新系統
    2017年1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直到現在,海馬體仍然被認為是與形成和喚醒記憶有關的最重要腦部區域,其他區域只起到次要作用。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大鼠的內嗅皮質能夠進行運動記憶的重放不需要經過海馬體。當空間記憶形成,內嗅皮質區域的細胞特別是網格細胞會發揮導航系統一樣的作用。它們為海馬體提供位置信息並提供一些動物移動距離和方向的提示,大鼠通過海馬體內形成的神經元網絡編碼位置和移動信息。
  • 海馬CA2銳波波動重新激活並促進社交記憶
    海馬CA2銳波波動重新激活並促進社交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1:41:5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teven A.
  • Science:科學家揭秘人類如何進行情節記憶
    當Jonathan Miller及其同事讓7名耐藥的腦中植入電極的癲癇患者在虛擬實境中玩一種遊戲的時候,研究人員並不只是在款待病人;他們正在嘗試更多地了解情節記憶——或是一個人儲存並檢索與某特定的時間與地點綁定的記憶的能力。
  • 回憶視角會改變人們的大腦處理記憶的方式
    一篇新論文指出,在回憶過去時,採用第三人稱,觀察者的觀點會激活大腦的不同部分,而不是回憶通過肉眼看到的記憶。當人們記住變化時,人們的觀點是哪個大腦區域支持記憶,以及這些大腦區域如何相互作用。具體而言,結果表明,從類似觀察者的角度而不是通過自己的眼睛回憶記憶,會導致海馬前部和後內側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更大。
  • Nat Rev Neurosci:海馬齒狀迴環路與情景記憶的編碼、提取和分辨
    海馬是形成記憶的關鍵腦區,而齒狀回(DG)在海馬的記憶形成中起關鍵作用。有趣的是,DG的損傷影響了大部分(並非全部)海馬依賴的記憶功能,這表明海馬的其餘部分(CA1-CA3)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自主運行。在某些情況下,僅基於PP–CA1或PP–CA3-CA1循環就可以實現正確的記憶存儲和提取。記憶編碼和鞏固實驗表明PP–CA3與PP–DG–CA3通路之間存在功能分離。獲取記憶需要MF傳入,而PP的傳入似乎可以從CA3啟動記憶提取。在起始編碼和記憶的早期,海馬內記憶鞏固過程中可能需要GC的激活。
  • 長時間的海馬尖波漣漪改善記憶
    長時間的海馬尖波漣漪改善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8 17:10:43 紐約大學Gyrgy Buzsáki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長時間的海馬「尖波漣漪」能改善記憶
  • Science:發現情景記憶開始形成的時間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形成和儲存記憶的能力是如何和何時產生的是神經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大腦發育的三個不同階段,而且這三個不同的階段是在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形成之前發生的。
  • Cell|機器學習通過對海馬結構的泛化來整合空間和關聯記憶
    撰文 | Qi人類和其他動物能夠從零碎的觀察中得出複雜的推論,並迅速整合新知識來控制其行為,這些表現與海馬-內嗅系統(hippocampal-entorhinal system)對於空間和關聯記憶的調控密不可分。
  • 頂刊腦訊第47周 - 睡覺時海馬不同腦波的相互作用有助於鞏固記憶
    Nature|海馬ripple快波和theta慢波的整合有助於學習和記憶2.Science|實現重見光明的可能關鍵基因網絡1、Nature | 海馬ripple快波和theta慢波的整合有助於學習和記憶
  • Science最新發現:睡眠δ波有助於長期記憶的形成
    生物學跨學科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表明,我們睡眠時發出的δ波並不像科學文獻幾十年來所描述的那樣,是大腦皮層休息時靜默期的產物。
  • 研究揭示海馬CA2區在社交記憶中的作用
    研究揭示海馬CA2區在社交記憶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3:36:2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teven A. Siegelbaum團隊取得最新進展。
  • 海馬神經元群體活動如何編碼位置信息?用機器學習來加速解碼
    非位置細胞能夠編碼位置,並在與其他神經元組合時協助位置編碼,且大多數神經元都編碼多個變量並對所有變量的編碼都有所貢獻。破壞神經活動之間的相關性會降低解碼性能,這種表現差異主要出現於CA1。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在包括海馬和內嗅皮層在內的許多大腦區域中,神經反應是非常多樣化的,並且隨時間變化很大;比如,位置細胞可能以有序(網格細胞)或無序的方式在單個或多個位置做出響應,並且多次通過同一位置通常會引起不同的響應。
  • eLife:海馬齒狀回利用不同的細胞群參與新舊記憶的編碼
    如果找到了,那你就該感謝一下你的海馬了。海馬是大腦中的一個重要結構,負責對不同環境的記憶進行編碼和提取,比如你把你的車鑰匙忘在了房間的某個角落。如今,索爾克(Salk)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幫我們解釋了,大腦如何記憶生活中紛繁複雜的境況。他們發現了海馬齒狀回如何對相似的事件和環境進行分離,並把結果發表在了3月20日的eLif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