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海馬CA2區在社交記憶中的作用

2020-12-05 科學網

研究揭示海馬CA2區在社交記憶中的作用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3:36:2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teven A. Siegelbaum團隊取得最新進展。他們研究了海馬CA2區社交新穎性的編碼及其在22q11.2微缺失小鼠模型中的破壞和拯救。相關論文於2020年10月19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為了確定CA2活性是否編碼社交互動,他們在社交行為期間從雄性小鼠的CA2錐體神經元(PNs)進行細胞外記錄。儘管CA2神經元放電僅顯示出較弱的空間選擇性,但它可以準確地編碼環境變化,並可以區分新小鼠和熟悉的小鼠。在人類22q11.2微缺失的Df(16)A +/-小鼠模型中,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增加了30倍,CA2社交編碼受損,與這些小鼠中觀察到的社交記憶缺陷一致,但是空間編碼精度大大提高。

先前發現CA2 PNs在Df(16)A +/-小鼠中超極化,可能是由於TREK-1 K +電流的上調所致。他們發現TREK-1阻滯物拯救了Df(16)A +/-小鼠的社交記憶和CA2社交編碼,並支持CA2在社交刺激的正常編碼和疾病中社交行為障礙中的關鍵作用。

據悉,海馬CA2區對於社交記憶至關重要。

附:英文原文

Title: Coding of social novelty in the hippocampal CA2 region and its disruption and rescue in a 22q11.2 microdeletion mouse model

Author: Macayla L. Donegan, Fabio Stefanini, Torcato Meira, Joshua A. Gordon, Stefano Fusi, Steven A. Siegelbaum

Issue&Volume: 2020-10-19

Abstract: The hippocampal CA2 region is essential for social memory. To determine whether CA2 activity encodes social interactions, we recorded extracellularly from CA2 pyramidal neurons (PNs) in male mice during social behavior. Although CA2 neuronal firing showed only weak spatial selectivity, it accurately encoded contextual changes and distinguished between a novel and a familiar mouse. In the Df(16)A+/ mouse model of the human 22q11.2 microdeletion, which confers a 30-fold increased risk of schizophrenia, CA2 social coding was impaired, consistent with the social memory deficit observed in these mice; in contrast, spatial coding accuracy was greatly enhanced. CA2 PNs were previously found to be hyperpolarized in Df(16)A+/ mice, likely due to upregulation of TREK-1 K+ current. We found that TREK-1 blockade rescued social memory and CA2 social coding in Df(16)A+/ mice, supporting a crucial role for CA2 in the normal encoding of social stimuli and in social behavioral dysfunction in disease.

DOI: 10.1038/s41593-020-00720-5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0720-5

相關焦點

  • 海馬CA2銳波波動重新激活並促進社交記憶
    海馬CA2銳波波動重新激活並促進社交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1:41:5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teven A.
  • 大腦海馬區域的LTD起著鞏固記憶的作用
    大腦海馬區域的LTD起著鞏固記憶的作用 時間: 2013-01-16 10:56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 記憶是為了什麼?海馬將記憶與決策聯繫了起來|頂刊導讀047期
    本文回顧了一些新的發現,表明以其在長期記憶中的作用而聞名的海馬體,有助於基於價值的靈活決策。這項研究為記憶在決策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見解,並表明即使在乍看之下根本不依賴記憶的情況下,記憶也可能影響決策。揭示記憶在決策中的普遍作用對我們定義記憶是什麼和它做什麼的方式提出了挑戰,這表明記憶的主要目的可能是指導未來的行為,而存儲過去的記錄只是一種指導未來行為的方法。
  • 記憶被刻在DNA中?蔡理慧揭示染色體重構「挾持」記憶形成三部曲
    在記憶形成的最初階段,即早基因在印跡細胞中被激活,但這些基因很快就會恢復到正常的活動水平。目前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和染色體重塑可以動態調控基因表達情況(1,2)。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海馬印跡細胞的染色質結構和轉錄在記憶形成、鞏固、提取階段中的重要作用(3)。
  • Nature子刊:海馬晝夜節律鍾揭示時間對記憶恢復的調節作用
    尤其是在下午或傍晚的時候,我們的記憶仿佛被人控制一樣,恢復得更加緩慢。最近,一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報告顯示,記憶恢復可能確實是受到了控制,這種控制來自於由晝夜節律依賴性轉錄因子BMAL1控制的海馬時鐘。BMAL1是一種調節許多其他基因表達的蛋白質,通常在睡醒前(ZT1-12)低水平和入睡前(12-24)高水平之間波動。
  • 頂刊腦訊第47周 - 睡覺時海馬不同腦波的相互作用有助於鞏固記憶
    海馬在編碼和鞏固長期記憶中起主要作用,並在睡眠過程中發生可塑性變化。這些變化需要皮層下神經網絡的精確穩態控制,但其潛在機制並不清楚。之前已有研究證明,非快速眼動睡眠的尖波漣漪的瞬時快波和快速眼動睡眠的爆發式theta慢波的相互作用在睡眠期鞏固短時程或長時程記憶有關。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Mol Psychiatry】師蕾/蔣斌課題組揭示自閉症易感基因DOCK4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Dock4-Rac1調控海馬中穀氨酸受體的蛋白合成對興奮性突觸傳遞和社交行為進行調節的新機制,同時作者發現Dock4是自閉症形成的易感基因,對自閉症的發病機制以及治療靶點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Nature:研究揭示大腦中執行不同認知功能環路之間的協同作用
    編碼是指大腦將感覺運動信息轉化為廣泛的神經表徵的能力,涉及大腦中不同的感覺皮層、聯合皮層和調控相關的腦區及結構。一旦信息編碼完成,通過突觸連接的變化而體現出的廣泛分布的神經模式的狀態就可以被儲存起來,並在之後可能被重新檢索出來。記憶可以是短暫而有限的,也可以是看似有無限容量的,分別被稱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 ...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鑑於大腦海馬區神經元群體振蕩在空間記憶調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者推測光療在提升空間記憶能力的同時,可能會對海馬神經元群體振蕩產生影響。為了驗證此假設,作者在接受光療處理的小鼠進行空間記憶任務時實時記錄了其海馬CA1區場電位變化,並發現光療可特異性增強海馬神經元的Gamma振蕩。這說明光療在提升空間記憶的同時伴有海馬神經元活動模式的改變。
  • 海馬體在學習過程中的新作用,不僅僅只是輔助記憶
    父母如何知道將一天中的時間與孩子的興奮程度聯繫起來,以確定就寢時間是否成功?就像鈴響時巴甫洛夫的狗流涎一樣,人們通過在周圍環境和發生的事情之間建立聯繫,學會識別有毒植物或防止幼兒疲憊的淚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人類大腦活動的模式,發現海馬體(這對記憶至關重要的大腦區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聯想方面的作用是未知的。
  • 長時間的海馬尖波漣漪改善記憶
    長時間的海馬尖波漣漪改善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8 17:10:43 紐約大學Gyrgy Buzsáki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長時間的海馬「尖波漣漪」能改善記憶
  • 下丘腦新穎信號調節海馬記憶
    下丘腦新穎信號調節海馬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3:01:31 日本理研腦科學中心Thomas J. McHugh和Shuo Chen研究組合作發現下丘腦新穎信號調節海馬記憶。
  • 記憶來自何處?大腦裡的那一隻海馬
    如今,得益於腦成像技術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記憶之源在大腦裡,她的名字是海馬(hippocampus)。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感受到各種各樣的東西,比如聲音、光線、他人的情感或者是奇聞異事。若是把這些東西比作是一個一個的點,那麼記憶就是連接這些點的線。而海馬,就負責編制這些線。
  • 【最新】Nature:星形膠質細胞的線粒體通過大麻素控制社交行為
    Nature雜誌上首次揭示了線粒體上的大麻素受體與記憶的關係:海馬線粒體膜相關的大麻素受體1調控急性大麻誘導的記憶障礙,敲除神經元上這個受體後可逆轉記憶障礙(2)。 時隔4年,2020年7月9日,王者強勢歸來,Giovanni Marsicano教授在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mtCB1可以直接調控星形膠質細胞葡萄糖的代謝進而影響小鼠的社交行為。
  • 什麼是海馬記憶能力海馬記憶法
    然而,儲存或拋掉某些信息,卻不是出自有意識的判斷,而是由人腦中的海馬區來處理。海馬區在記憶的過程中,充當轉換站的功能。當大腦皮質中的神經元接收到各種感官或知覺訊息時,它們會把訊息傳遞給海馬區。假如海馬區有所反應,神經元就會開始形成持久的網絡,但如果沒有通過這種認可的模式,那麼腦部接收到的經驗就自動消逝無蹤。
  • Science連發3篇論文:記憶提取機製取得重大進展,關於海馬尖波漣漪
    大量的研究一致表明,海馬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海馬結構異常或者切除海馬都會導致情景記憶受損。著名的雙側海馬切除的癲癇病人H.M.在術後無法形成新的情景記憶。海馬硬化或者萎縮也是在家門口迷路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一種重要臨床診斷指標。
  • 馬蘭研究團隊揭示古柯鹼獎賞相關記憶存儲的痕跡神經環路機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馬蘭研究團隊通過選擇性標記和操控在記憶形成(學習)過程中激活的「痕跡神經元」,發現古柯鹼獎賞及相關環境記憶存儲於海馬vCA1和伏隔核中央核腦區的痕跡神經元中,而這兩個腦區痕跡神經元間突觸聯繫的選擇性加強介導了古柯鹼獎賞記憶的提取(回憶),提出特定記憶以痕跡神經元-痕跡神經元相連接形成的特異神經環路形式儲存的假說。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合作,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揭示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
  • 走近學習與記憶的「開關」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團隊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吳倩團隊合作揭示了人腦海馬體動態變化的發育過程以及記憶功能環路形成的分子機制。結合跨物種平臺,研究人員多角度比較了人類與嚙齒類動物海馬體進化過程中的關鍵差異,全方位、多層次地揭示了海馬體發育的重要關鍵時間節點以及關鍵基因,為阿爾茨海默氏症的臨床應用和治療打下了堅實的前期基礎。相關研究成果1月1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