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研究揭示大腦中執行不同認知功能環路之間的協同作用

2020-12-01 騰訊網

| 中科院神經所官網報導

大腦的一個核心功能是創造和保留外部世界的內在表徵並指導行為,記憶(Memory)一詞指的就是這種 "保留"。傳統來說,人們認為記憶包括三個主要過程:編碼(Encoding)、存儲(Storage)和索回(Retrieval)。編碼是指大腦將感覺運動信息轉化為廣泛的神經表徵的能力,涉及大腦中不同的感覺皮層、聯合皮層和調控相關的腦區及結構。一旦信息編碼完成,通過突觸連接的變化而體現出的廣泛分布的神經模式的狀態就可以被儲存起來,並在之後可能被重新檢索出來。記憶可以是短暫而有限的,也可以是看似有無限容量的,分別被稱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包括範圍較廣,從像習慣化(Habituation)、敏化(Sensitization)的初級記憶(Elementary memory)和非聯想型記憶(Non-associative memory),到較複雜的記憶如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和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都在其內。 情景記憶存儲的是發生什麼事(What)、在什麼地方(Where)、在什麼時間(When)類型的信息,而語義記憶則是指對事實、事件、思想和概念的了解,涵蓋範圍也很廣,包括歷史和科學事實的信息、詞語的含義,甚至是複雜的句子,如數學公式等。

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通常也被歸為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與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相對應,後者是我們發展長期技能的基礎,如說話、走路、騎自行車或演奏樂器等。 陳述性記憶涉及的神經元群體包括端腦和邊緣系統,如海馬、杏仁核和隔核,而程序性記憶則由初級感覺皮層和運動區的神經元群體、聯合皮層以及紋狀體和小腦等結構組成。

除了神經基礎的差異外,陳述性記憶與程序性記憶的鞏固也發生在不同的睡眠狀態下,如快速眼動(REM)和非快速眼動(NREM)睡眠時期。長期以來,人們通過使用肌電圖、心電圖和電生理記錄等多種記錄手段來研究這些睡眠狀態的顯著性特徵。

快速眼動期在我們入睡後約90分鐘開始,持續時間約10分鐘,而其在最後睡眠階段的持續時間逐漸達到整整一個小時。快速眼動期的特點是眼球運動、心率和呼吸頻率增加以及做夢。而非快速眼動的發作則與更深的睡眠階段有關,其中在最深的睡眠階段,由於該時期大腦皮層緩慢的上下振蕩(Up-down oscillation)因而被稱為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它與陳述性記憶的鞏固有關。快速眼動和非快速眼動期具有完全不同的神經化學水平,並以不同的內在神經事件作為標誌,如分別出現在腦橋的腦橋-膝狀體-枕葉波(Pontine-Geniculate-Occipital waves , PGO波),以及出現在海馬區域的尖波漣漪(Sharp-Wave Ripples , SWR)和θ波震蕩(Theta-bouts,2-15Hz的短暫振蕩)。

海馬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在睡眠過程中發生著可塑性變化,在編碼和鞏固長期記憶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尖波漣漪被認為是海馬和大腦皮層之間密集互動形成系統固化(System-consolidation)的表現。

然而,僅靠系統固化是無法創造持久性記憶的,因為海馬與皮層間相互作用引起的皮層變化需要皮層下神經調節結構的精確穩態控制,以促進長時程增強作用(Long term potentiation)。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腦橋的膽鹼能活動可能通過PGO波介導。但是,尖波漣漪事件是否會與某種腦橋活動同時發生呢?

在最近一期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中,Logothetis教授實驗室利用獼猴的多種神經活動記錄手段,首次證明了腦幹確實是通過PGO波短暫地調節了海馬腦網絡事件。兩種在生理上不同類型的PGO波似乎依次發生,分別選擇性地影響高頻漣漪和低頻θ波震蕩事件。兩種類型的PGO波與海馬區域相反的動作電位場耦合相關,促使神經元群體在漣漪和θ波震蕩時期出現高度神經發放同步行為。該實驗結果隨後也得到了神經事件觸發的功能磁共振成像(Neural-event triggered functional MRI)中實驗證據的支持,證明了多種學科的技術方法在系統神經科學研究中的價值。

PGO波和漣漪之間這種令人驚訝的耦合支持了這樣一個概念,即膽鹼能腦橋瞬態對海馬睡眠動態的全局協調機制可能會促進系統和突觸記憶鞏固以及突觸穩態的形成。

Nikos Logothetis

Nikos Logothetis,德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的神經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負責人之一。Logothetis教授已受聘為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國際靈長類中心的聯合主任。

Nikos Logothetis被認為是諾貝爾獎候選人,他是馬克思 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所長、德國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神經科學客座教授。他獲得了雅典大學的數學學士學位、塞薩洛尼基大學的生物學學士學位、和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斯大學人類神經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

1985年,他移居到麻省理工學院的腦與認知科學系,在那裡他最初是一名博士後研究員,後來成為研究科學家。1990年,他加入了貝勒醫學院神經科學系。七年後,他移居至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繼續從事視覺感知和物體識別基礎的生理機制的研究。

Nikos Logothetis教授的Google Scholar主頁

Logothetis長期致力於發展電生理和神經影像等精細解析大腦功能的研究技術,他的一系列研究為人們理解大腦功能和狀態,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神經環路信息處理提供了新視角,例如他率先發現了BOLD響應與神經元活動的關係,為人們正確理解fMRI功能磁共振影像數據如何對應大腦活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相關焦點

  • 【Brain】Nature:新聘「諾獎級泰鬥」研究揭示大腦中執行不同認知...
    編碼是指大腦將感覺運動信息轉化為廣泛的神經表徵的能力,涉及大腦中不同的感覺皮層、聯合皮層和調控相關的腦區及結構。一旦信息編碼完成,通過突觸連接的變化而體現出的廣泛分布的神經模式的狀態就可以被儲存起來,並在之後可能被重新檢索出來。記憶可以是短暫而有限的,也可以是看似有無限容量的,分別被稱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 Nature:中國科學家揭示腦-脾神經環路控制抗體免疫應答新機制
    通過小鼠模型,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從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CRH神經元到脾內的神經通路;這條通路促進疫苗接種引起的抗體免疫應答,並可通過響應軀體行為刺激對免疫應答進行不同調控。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
  • Nature:研究揭示抗抑鬱藥如何在大腦中發揮治療作用
    2013年11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Vollum研究所在最新一期Nature上發表論文,研究成果給科學家們了解有關神經細胞之間如何相互溝通提供了新的見解。研究詳細地闡述了一種控制神經細胞之間通信的蛋白質的結構。
  • 首次揭示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的一條重要環路
    首次揭示癢覺從脊髓傳遞到大腦的一條重要環路 2017-10-19 【字體:大 中 小】 癢覺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癢覺信息如何從脊髓傳遞到大腦。  2017年8月18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科學》發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了癢覺傳遞到大腦的重要環路。孫衍剛團隊使用小鼠模型,採用光遺傳學、在體電生理記錄等方法,首次發現癢覺由脊髓癢覺特異GRPR細胞傳遞到脊髓投射細胞,再由投射細胞傳遞到腦幹的臂旁核。
  • Nature | 控制飲食和晝夜節律協同變化的視網膜輸入環路
    但是對於大腦是如何整合這些時間線索以驅動晝夜節律輸出的神經環路知之甚少。以往研究表明在哺乳動物中,光通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亞群(ipRGCs)傳輸至晝夜節律中心驅動光節律協同化(簡單的就是說光照的變化和晝夜節律變化幾乎保持一致)。
  • 038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對重度抑鬱症認知功能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我們使用隨機效應多變量模型探討了CRP與大腦活動與推斷的食物愉悅感之間的相互關係(即腦區活動與愉悅感等級的相關關係)之間的群體差異。結果顯示,對於食慾增加的MDD患者,其血液中的CRP較高這一現象與眶額皮層與前島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繫增強以及食物愉悅性相關。與HC相比,所有MDD患者中CRP的含量與紋狀體活性與食物愉悅性之間存在更強的正相關。
  • 功能近紅外光譜成像技術在大腦認知功能中的應用
    其具有無創、便攜、低成本、可長時程連續監測、對適用人群無限制等特點,可以友好的在自然環境下進行腦功能活動的實時監測,為大腦認知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檢測手段。本文主要對fNIRS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大腦認知功能中的應用進行簡要的綜述。 1.
  • 腦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躍軍指導,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完成。  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腦內有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形成複雜而精確的網絡連接(神經環路),是感知世界,思考和行為的基礎。
  • Nat Rev Neurosci:外側韁核在生理及病理條件下的環路和功能
    Hikosaka及其同事開創性的研究揭示了LHb在編碼負向獎賞方面的關鍵作用,特別是負向獎賞預測誤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 RPE:預期獎勵與實際獎勵之間的差異)。此外,兩項應用深部腦刺激(DBS)的臨床試點案例表明,LHb功能失調至少與部分抑鬱症的症狀之間存在潛在的因果關係。最令人興奮的是,對抑鬱症動物模型的研究揭示了LHb關鍵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並闡明了病因。氯胺酮是最有前途的快速抗抑鬱藥物之一,最近發現它可以抑制LHb神經元的簇狀放電活動。這些發現可能為新一代抗抑鬱藥物的開發提供靈感。
  • 香菸酒精究竟如何破壞大腦健康?復旦最新研究來了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領銜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揭示了吸菸與飲酒具有不同的神經環路機制,並對人腦作用呈相反的異常模式。這一發現為揭示尼古丁與酒精對大腦的作用機制奠定了理論基礎,對菸酒成癮這一全球公共健康問題以及發展針對菸酒成癮的特異性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揭示C9ORF72在ALS / FTD中的功能
    研究揭示C9ORF72在ALS / FTD中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9 20:34:39 C9ORF72功能降低會加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額顳痴呆(FTD)的毒性,導致C9orf72(編碼預測的鳥嘌呤交換因子
  • Nature||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ATAC-Seq聯合解碼人類大腦海馬體體發育與形成機制
    海馬體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在信息編碼、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空間導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海馬體和癲癇、智力障礙、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病理的發病機制密切相關。但是目前對於人類海馬體的發育與分子特徵仍然缺乏清晰地認識。
  • 大腦中「勤奮的小孩」靠作弊「犒賞」自己
    黃辛 通訊員 葉佳琪 視頻網路遊戲自誕生以來,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樂趣,但也導致越來越多的個體沉迷其中,過度遊戲造成的死亡也不罕見。 不過,生活中作弊現象屢見不鮮,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也同樣如此。當勤奮的小人不再願意忍受由正常途徑產生多巴胺,而是通過作弊的方式繞過原本精密設計好的強化學習這條路徑,通過自我刺激的方式產生多巴胺,勤奮的小人會變成貪婪的小人,這時人們的大腦就可以說是成癮了。那貪婪的小人如何作弊呢?比如說,嗑藥、酗酒、賭博,以及打遊戲。
  • Cerebral Cortex: 認知老化相關最新研究進展
    本研究基於BABRI團隊多年收集的中國社區老年人大樣本腦影像資料庫,聚焦於大腦的正常老化,揭示了在正常老化過程中人腦結構連接組的拓撲結構隨年齡的改變模式,並探索了這些改變與老年人多種高級認知功能下降之間的關係。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李馨老師,碩士生王野舟與博士生王文瀟,通訊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張佔軍與舒妮老師。
  • 大腦怎麼知道出了地鐵站往哪走?果蠅神經元或揭曉答案
    Giocomo兩項果蠅研究揭示了大腦的定向系統是如何將環境地標與自我定位信息聯繫起來的,這種聯繫對於準確導航來說非常關鍵。我們都知道,想要探索世界,方向感很重要。在哺乳動物中,這種「方向感」主要來自被稱作「頭部方向細胞」的神經元。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 頂刊導讀目錄 1,終紋床核通過糖皮質激素依賴和非依賴環路調節記憶鞏固 2,人類將試次間工作記憶的不確定性融入到獎勵決策中3,Theta和Alpha振蕩在工作記憶控制中作用的因果證據4,在這些模型中,人們將他們的實驗中的記憶不確定性與潛在的回報和先前的信念結合在一起。本研究的結果表明,WM代表不確定性信息,可以與先前的信念相結合。這突出了WM表徵的潛在複雜性,並表明獎勵決策可以成為檢驗WM,告知和約束記憶的理論,以及計算和神經生物學模型的有力工具。通過在研究決策的同時研究WM,可以對這些系統如何協同工作有新的認識。
  • 未來腦科學與轉化醫學研究熱點:外周臟器與大腦的神經「對話」
    正常情況下外周重要臟器均在中樞神經系統調控下執行不同的功能,但是如何協調這些過程卻知之甚少。2020年4月29日清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聯合團隊在Nature雜誌發表論文通過病毒示蹤技術追蹤到脾與大腦的杏仁核、室旁核存在神經聯繫,這是目前研究脾-大腦之間交流最為完整的神經調控通路。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新研究揭示:「第二大腦」在糖尿病中的作用
    近日,發表在《Gut》上的一項研究中,由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表明他們距離開發這種療法又近了一步。他們用益生元調節腸道菌群改變腸神經元的作用,從而減輕了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症。這項新研究建立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該研究表明,腸道有益菌產生的脂肪分子可以改善血糖代謝。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