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第二大腦」在糖尿病中的作用

2021-01-12 中國生物技術網

如今,2型糖尿病這種代謝疾病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去年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糖尿病患者至少已有4.63億(每11個人中就有1位)。另據2020年中國糖尿病流行病學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總數已達1.298億。

雖然患者群體龐大,但目前針對糖尿病的治療方法,不外乎口服降糖藥物和注射胰島素而已。因此,科學家們一直想辦法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有效且無副作用的口服療法是最優先考慮的。

近日,發表在《Gut》上的一項研究中,由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表明他們距離開發這種療法又近了一步。他們用益生元調節腸道菌群改變腸神經元的作用,從而減輕了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症。

這項新研究建立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該研究表明,腸道有益菌產生的脂肪分子可以改善血糖代謝。這類脂質被認為會影響腸-腦軸,即大腦與腸道高度發達的腸神經系統(也稱為第二大腦)之間關鍵的雙向通信。腸神經系統在正常和病理條件下在控制腸-腦軸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2型糖尿病中,腸道與大腦之間的通信中斷了,那麼就會發生:餐後,大腦無法向肝臟、肌肉和脂肪組織發送信號,以告訴它們從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結果導致了胰島素抵抗。

通常,十二指腸(小腸的第一部分)向大腦發出信號,這一過程包括腸道平滑肌的放鬆。但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這些肌肉表現為持續的機械收縮或過度收縮,結果導致信號中斷。

研究人員認為,腸道有益菌是逆轉腸道平滑肌過度收縮和恢復健康葡萄糖代謝的關鍵。

已知低聚果糖(FOS)可以促進有益菌的生長,它們會通過產生各種脂質來改善葡萄糖代謝。

然而,到目前為止,這些脂質的身份仍然未知。

為此,研究人員給小鼠餵食一種添加了FOS的特殊食物。然後,他們將這些小鼠與未補充FOS小鼠結腸中的成分進行了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雖然FOS益生元在腸道的下部發酵,但它們能在遠離結腸的地方發揮作用。FOS治療的小鼠結腸中唯一顯著增加的是名為12-羥基二十碳四烯酸(12-HETE)的脂質。當他們用12-HETE餵食糖尿病小鼠時,不僅降低了十二指腸過度收縮的情況,還改善了小鼠的血糖水平。

為了探究這些結果是否適用於人類,該研究團隊還分析了接受過抗糖尿病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志願者的十二指腸活檢。

他們發現,與健康志願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十二指腸中的12-HETE水平下降了38%。研究人員承認,這一發現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但也指出了他們研究中的志願者人數較少。

最終,他們發現12-HETE通過增強mu阿片受體(一種神經受體)的信號減輕了十二指腸的肌肉收縮,從而恢復了腸道和大腦之間的通信。

這項研究是最新一項揭示人類腸道細菌與我們健康之間密切關係的研究之一。

科學家們樂觀地認為,他們的工作將帶來新的治療方法,既可以促進腸道內12-HETE的產生,也可以通過口服脂質作為補充。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總結道:「通過結合營養和藥理學方法,我們已經確定了腸道微生物和宿主之間的一種新的交流方式。此外,我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靶點及其在嚙齒類動物中的作用機制,這或許也適用於人類。確定治療2型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特定靶點將是開發無副作用藥物的突破性解決方案。」

論文連結:

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20/09/29/gutjnl-2019-320230

相關焦點

  • 糖尿病相關研究進展
    Sci Adv:科學家在機體胰腺組織中發現危險的T細胞 或有望揭示1型糖尿病發病新機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irculation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塔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鍛鍊如何幫助降低因糖尿病導致心臟病發生的風險,文章中,研究者指出,鍛鍊能夠誘發心臟中釋放microRNA,從而就能幫助增加蛋白質的產生幫助改善心臟結構和功能。
  • Nature:研究揭示抗抑鬱藥如何在大腦中發揮治療作用
    2013年11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Vollum研究所在最新一期Nature上發表論文,研究成果給科學家們了解有關神經細胞之間如何相互溝通提供了新的見解。研究詳細地闡述了一種控制神經細胞之間通信的蛋白質的結構。
  • 研究發現攝入高糖飲食或影響大腦中多巴胺的作用
    據外媒報導,如果現有的關於高糖飲食的研究還不足以說服你,密西根大學的新研究又找到了一個改變這種飲食習慣的好理由。
  • 科學家們研究揭示了大腦中5-羥色胺的作用
    學習抑制即時滿足的衝動往往是未來成功的關鍵,但對耐心在大腦中的調控方式還知之甚少。 現在,衝繩科技研究生院(OIST)的神經計算組對小鼠進行了一項研究,作者宮崎駿博士和宮崎駿博士通過血清素的作用,明確了大腦中個別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他們的發現發表在11月27日科學進步.
  • 時隔四年 這項治療2型糖尿病的研究終於有了「續集」
    早在2016年,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Medicine》上發表過這樣一項研究:在2型糖尿病的齧齒動物模型中,通過腦室內單次注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FGF1)可以持續緩解高血糖症(<200 mg /dl的血糖水平維持了17周)。這種抗糖尿病的作用並不是體重減輕後的繼發性作用,也不增加低血糖的風險,而是增加了從血液中清除葡萄糖的能力。
  • Nat Commun | 中、澳、美學者合作揭示糖尿病與血栓疾病的新關聯:機械力的黑暗面
    血液循環中的細胞—血小板發生活化是造成血栓疾病的罪魁禍首。血液動力學作用力在血小板形成血栓的過程中有重要作用[4],但是之前的研究並沒有探討它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與前人側重糖尿病血小板在生物化學方面的變異不同, 該研究在血小板上首次發現了一種「擠壓力感應機制」: 血小板通過對環境裡擠壓力的感知來調控其表面整合素分子的黏附作用。而這一生物力學機制在糖尿病的情況下被嚴重擾亂,從而導致在流動環境下,血小板藉助整合素進行的黏附和聚合作用都更為快速穩固。
  • ...代謝科羅飛宏團隊合作揭示環狀RNA在兒童1型糖尿病中的調控新機制
    circRNA在兒童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和調控新機制。在T1DM的發病過程中,巨噬細胞是最早浸潤胰島的免疫細胞之一,提示巨噬細胞在T1DM發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環狀RNA (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類經反向剪接後、由3'末端和5'末端共價結合形成的環狀非編碼RNA分子。近年來,circRNA已成為基因組中調控基因表達的研究新熱點。
  • 新的研究揭示了大腦體驗時間的機制
    今年8月,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三位研究人員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些關於時間的新見解,闡釋了是什麼拉伸和壓縮了我們的時間體驗。他們發現了時間感知和通過獎勵和懲罰幫助我們學習的機制之間存在聯繫的證據。他們還證明,對時間的感知與我們大腦不斷更新的對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情的預期緊密相連。
  • Cell:研究揭示大腦工作記憶新圖譜
    2020年10月1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供了證據,表明工作記憶並不是整齊地局限在一個大腦區域,而是需要至少兩個大腦的同步活動。這一發現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工作記憶只是大腦一部分的假設,並有助於科學家查明其遺傳和機制基礎。
  • 研究表明,少數有益生物在治療2型糖尿病中起著關鍵作用。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群中的少數微生物在2型糖尿病中起著關鍵作用,這為一種嚴重的代謝疾病提供了可能的益生菌療法,這種疾病影響到大約十分之一的美國人。
  • 衰老相關脂代謝研究新突破:清華大學王釗課題組揭示SPATA4在脂代謝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SPATA4在衰老相關脂代謝失調中的關鍵作用,為衰老相關或其它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幹預靶點。SPATA4(又名TSARG2)是王釗課題組自主克隆出的生精相關基因,在多個物種中保守表達,前期研究結果提示SPATA4對於細胞分化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研究者構建了SPATA4過表達小鼠模型探究該基因對於機體代謝、細胞分化等生理功能的影響。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的研究
    從幹細胞中產生變成β細胞的細胞並將其移植到患者體內的治療方法要建立幹細胞的安全性、製備細胞的效率等標準(標準化)。 此外,為了減輕移植後患者的負擔和風險,必須儘可能不進行基因工程,並考慮移植時對身體的適應性。進入2010年代,國家先進工業科學技術研究所(AIST)的幹細胞工程研究中心利用大腦中的神經幹細胞進行阿爾茨海默氏症和抑鬱症等研究。
  • J Neurosci:研究揭示大腦結構發育過程
    2019年6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發表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大腦的基本結構形成的過程。人類的大腦由神經元組成。大腦皮層是大腦大部分功能的所在地,也是大腦的最大組成部分,它被分成無數的微柱。
  • Curr Biol:腸腦軸研究新成果!科學家揭示胃飢餓素影響機體大腦記憶...
    2020年10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影響動物進食時間和頻率的激素似乎也會影響大腦的記憶。
  • 科學家研究一氧化氮有助大腦發育的作用機理
    新華網倫敦12月13日電(記者葛秋芳)英國萊斯特大學日前宣布,這家大學的科學家將通過研究蝸牛大腦,揭示一氧化氮有助大腦發育的機理。  萊斯特大學日前發表的新聞公報說,一氧化氮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是劇毒的,另一方面它存在於大腦中,在大腦發育過程中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生長,被神經細胞用來建立相互間連接。
  • 新研究:學習第二語言會影響大腦結構,提高大腦效率
    新研究:學習第二語言會影響大腦結構,提高大腦效率  Connor Feng • 2020-04-12 14:00:25
  • 新研究發現高血壓和糖尿病會改變腦結構,降低認知!
    北京時間9月8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高血壓和糖尿病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以微妙的方式影響大腦,而且這種影響在中年時就已經顯現。
  • 研究揭示從頭串聯重複序列突變的模式及其在自閉症中的作用
    研究揭示從頭串聯重複序列突變的模式及其在自閉症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7 16:05:23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Melissa Gymrek、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Kirk E.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
  • 2020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梳理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胰島素的序列能被固定在產生損傷的邊緣,這是一種內在的易感性/脆弱性,而通過研究誘發兒童糖尿病的胰島素基因的罕見突變就能揭示這一點,本文中,研究人員利用了生物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將蛋白質化學和新興的進化醫學聯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