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2型糖尿病這種代謝疾病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去年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糖尿病患者至少已有4.63億(每11個人中就有1位)。另據2020年中國糖尿病流行病學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總數已達1.298億。
雖然患者群體龐大,但目前針對糖尿病的治療方法,不外乎口服降糖藥物和注射胰島素而已。因此,科學家們一直想辦法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有效且無副作用的口服療法是最優先考慮的。
近日,發表在《Gut》上的一項研究中,由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表明他們距離開發這種療法又近了一步。他們用益生元調節腸道菌群改變腸神經元的作用,從而減輕了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症。
這項新研究建立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該研究表明,腸道有益菌產生的脂肪分子可以改善血糖代謝。這類脂質被認為會影響腸-腦軸,即大腦與腸道高度發達的腸神經系統(也稱為第二大腦)之間關鍵的雙向通信。腸神經系統在正常和病理條件下在控制腸-腦軸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2型糖尿病中,腸道與大腦之間的通信中斷了,那麼就會發生:餐後,大腦無法向肝臟、肌肉和脂肪組織發送信號,以告訴它們從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結果導致了胰島素抵抗。
通常,十二指腸(小腸的第一部分)向大腦發出信號,這一過程包括腸道平滑肌的放鬆。但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這些肌肉表現為持續的機械收縮或過度收縮,結果導致信號中斷。
研究人員認為,腸道有益菌是逆轉腸道平滑肌過度收縮和恢復健康葡萄糖代謝的關鍵。
已知低聚果糖(FOS)可以促進有益菌的生長,它們會通過產生各種脂質來改善葡萄糖代謝。
然而,到目前為止,這些脂質的身份仍然未知。
為此,研究人員給小鼠餵食一種添加了FOS的特殊食物。然後,他們將這些小鼠與未補充FOS小鼠結腸中的成分進行了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雖然FOS益生元在腸道的下部發酵,但它們能在遠離結腸的地方發揮作用。FOS治療的小鼠結腸中唯一顯著增加的是名為12-羥基二十碳四烯酸(12-HETE)的脂質。當他們用12-HETE餵食糖尿病小鼠時,不僅降低了十二指腸過度收縮的情況,還改善了小鼠的血糖水平。
為了探究這些結果是否適用於人類,該研究團隊還分析了接受過抗糖尿病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志願者的十二指腸活檢。
他們發現,與健康志願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十二指腸中的12-HETE水平下降了38%。研究人員承認,這一發現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但也指出了他們研究中的志願者人數較少。
最終,他們發現12-HETE通過增強mu阿片受體(一種神經受體)的信號減輕了十二指腸的肌肉收縮,從而恢復了腸道和大腦之間的通信。
這項研究是最新一項揭示人類腸道細菌與我們健康之間密切關係的研究之一。
科學家們樂觀地認為,他們的工作將帶來新的治療方法,既可以促進腸道內12-HETE的產生,也可以通過口服脂質作為補充。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總結道:「通過結合營養和藥理學方法,我們已經確定了腸道微生物和宿主之間的一種新的交流方式。此外,我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靶點及其在嚙齒類動物中的作用機制,這或許也適用於人類。確定治療2型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特定靶點將是開發無副作用藥物的突破性解決方案。」
論文連結:
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20/09/29/gutjnl-2019-32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