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in】Nature:新聘「諾獎級泰鬥」研究揭示大腦中執行不同認知...

2020-12-07 騰訊網

| 中科院神經所官網報導

大腦的一個核心功能是創造和保留外部世界的內在表徵並指導行為,記憶(Memory)一詞指的就是這種 "保留"。傳統來說,人們認為記憶包括三個主要過程:編碼(Encoding)、存儲(Storage)和索回(Retrieval)。編碼是指大腦將感覺運動信息轉化為廣泛的神經表徵的能力,涉及大腦中不同的感覺皮層、聯合皮層和調控相關的腦區及結構。一旦信息編碼完成,通過突觸連接的變化而體現出的廣泛分布的神經模式的狀態就可以被儲存起來,並在之後可能被重新檢索出來。記憶可以是短暫而有限的,也可以是看似有無限容量的,分別被稱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包括範圍較廣,從像習慣化(Habituation)、敏化(Sensitization)的初級記憶(Elementary memory)和非聯想型記憶(Non-associative memory),到較複雜的記憶如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和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都在其內。 情景記憶存儲的是發生什麼事(What)、在什麼地方(Where)、在什麼時間(When)類型的信息,而語義記憶則是指對事實、事件、思想和概念的了解,涵蓋範圍也很廣,包括歷史和科學事實的信息、詞語的含義,甚至是複雜的句子,如數學公式等。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通常也被歸為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與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相對應,後者是我們發展長期技能的基礎,如說話、走路、騎自行車或演奏樂器等。 陳述性記憶涉及的神經元群體包括端腦和邊緣系統,如海馬、杏仁核和隔核,而程序性記憶則由初級感覺皮層和運動區的神經元群體、聯合皮層以及紋狀體和小腦等結構組成。

除了神經基礎的差異外,陳述性記憶與程序性記憶的鞏固也發生在不同的睡眠狀態下,如快速眼動(REM)和非快速眼動(NREM)睡眠時期。長期以來,人們通過使用肌電圖、心電圖和電生理記錄等多種記錄手段來研究這些睡眠狀態的顯著性特徵。快速眼動期在我們入睡後約90分鐘開始,持續時間約10分鐘,而其在最後睡眠階段的持續時間逐漸達到整整一個小時。快速眼動期的特點是眼球運動、心率和呼吸頻率增加以及做夢。而非快速眼動的發作則與更深的睡眠階段有關,其中在最深的睡眠階段,由於該時期大腦皮層緩慢的上下振蕩(Up-down oscillation)因而被稱為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它與陳述性記憶的鞏固有關。快速眼動和非快速眼動期具有完全不同的神經化學水平,並以不同的內在神經事件作為標誌,如分別出現在腦橋的腦橋-膝狀體-枕葉波(Pontine-Geniculate-Occipital waves , PGO波),以及出現在海馬區域的尖波漣漪(Sharp-Wave Ripples , SWR)θ波震蕩(Theta-bouts,2-15Hz的短暫振蕩)。海馬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在睡眠過程中發生著可塑性變化,在編碼和鞏固長期記憶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尖波漣漪被認為是海馬和大腦皮層之間密集互動形成系統固化(System-consolidation)的表現。相關閱讀:Science連發3篇論文:記憶提取機製取得重大進展,關於海馬尖波漣漪

然而,僅靠系統固化是無法創造持久性記憶的,因為海馬與皮層間相互作用引起的皮層變化需要皮層下神經調節結構的精確穩態控制,以促進長時程增強作用(Long term potentiation)。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腦橋的膽鹼能活動可能通過PGO波介導。但是,尖波漣漪事件是否會與某種腦橋活動同時發生呢?

在最近一期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中,Logothetis教授實驗室利用獼猴的多種神經活動記錄手段,首次證明了腦幹確實是通過PGO波短暫地調節了海馬腦網絡事件。兩種在生理上不同類型的PGO波似乎依次發生,分別選擇性地影響高頻漣漪和低頻θ波震蕩事件。兩種類型的PGO波與海馬區域相反的動作電位場耦合相關,促使神經元群體在漣漪和θ波震蕩時期出現高度神經發放同步行為。該實驗結果隨後也得到了神經事件觸發的功能磁共振成像(Neural-event triggered functional MRI)中實驗證據的支持,證明了多種學科的技術方法在系統神經科學研究中的價值。

PGO波和漣漪之間這種令人驚訝的耦合支持了這樣一個概念,即膽鹼能腦橋瞬態對海馬睡眠動態的全局協調機制可能會促進系統和突觸記憶鞏固以及突觸穩態的形成。

Nikos Logothetis

Nikos Logothetis,德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的神經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負責人之一。Logothetis教授已受聘為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國際靈長類中心的聯合主任。

Nikos Logothetis被認為是諾貝爾獎候選人,他是馬克思 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所長、德國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神經科學客座教授。他獲得了雅典大學的數學學士學位、塞薩洛尼基大學的生物學學士學位、和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斯大學人類神經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

1985年,他移居到麻省理工學院的腦與認知科學系,在那裡他最初是一名博士後研究員,後來成為研究科學家。1990年,他加入了貝勒醫學院神經科學系。七年後,他移居至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繼續從事視覺感知和物體識別基礎的生理機制的研究。

Nikos Logothetis教授的Google Scholar主頁

Logothetis長期致力於發展電生理和神經影像等精細解析大腦功能的研究技術,他的一系列研究為人們理解大腦功能和狀態,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神經環路信息處理提供了新視角,例如他率先發現了BOLD響應與神經元活動的關係,為人們正確理解fMRI功能磁共振影像數據如何對應大腦活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相關焦點

  • Nature:研究揭示大腦中執行不同認知功能環路之間的協同作用
    編碼是指大腦將感覺運動信息轉化為廣泛的神經表徵的能力,涉及大腦中不同的感覺皮層、聯合皮層和調控相關的腦區及結構。一旦信息編碼完成,通過突觸連接的變化而體現出的廣泛分布的神經模式的狀態就可以被儲存起來,並在之後可能被重新檢索出來。記憶可以是短暫而有限的,也可以是看似有無限容量的,分別被稱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 研究揭示非認知技能的遺傳結構
    研究揭示非認知技能的遺傳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42:05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Michel G. Nivard課題組,使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揭示了非認知技能的遺傳結構。
  • Neuron專訪諾獎級泰鬥,與蒲慕明強強聯手,推動靈長類動物研究
    ,他的一系列研究為人們理解大腦功能和狀態,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神經環路信息處理提供了新視角,例如他率先發現了BOLD響應與神經元活動的關係,為人們正確理解fMRI功能磁共振影像數據如何對應大腦活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 Nature:挑戰常規!新研究揭示可讓皮層中的祖細胞返老還童
    2019年9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大腦皮層是我們認知過程的控制中心。在胚胎發生過程中,數十種具有不同功能的神經元聚集在一起形成驅動我們思想和行為的神經迴路。這些神經元由祖細胞產生,而且祖細胞以非常精確的順序依次產生它們。
  •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7:0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Patrick F.
  •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17:36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J.
  • Human Brain Mapping:長期吸食大麻改變大腦獎賞迴路
    2016年6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達拉斯德克薩斯大學的大腦健康中心研究人員稱,長期吸食大麻會破壞大腦的自然獎勵過程一篇發表在《Human Brain Mapping》雜誌上的文章稱,研究人員首次演示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表明長期吸食大麻會造成大腦皮層獎勵系統中產生更多的活動。「這項研究表明,大麻會擾亂大腦的自然反饋迴路,尤其是大量吸食大麻的人問題更嚴重。從本質上說,這些大腦改變可能是由於輕度吸食大麻到重度吸食大麻引起的。」
  • 新方法揭示小鼠全腦血管結構
    新方法揭示小鼠全腦血管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6 14:54:55 德國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研究所Ali Ertrk和慕尼黑工業大學Bjoern Menze課題組合作,對小鼠全腦血管進行了機器學習分析。
  • Nature: 腦結構及其細胞複雜性新揭密
    通過Allen Brain Atlas關於基因表達的整體分析,在同等級別的期刊上,Allen研究院報導了腦結構已知分區的新亞區的發現;揭示了腦細胞分類的新標記方法;證明了腦中基因表達的複雜性。此篇文章的作者之一,Allen研究院的博士Allan Jones說道:「這篇文章的結果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我們和國際上的其他的科學家都只是剛剛開始發掘這個巨大的資料庫」。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2,交互中心認知: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3,前額葉皮質投射神經元靶向背側紋狀體控制行為抑制4,所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期刊:nature reviews
  • Nature:研究揭示抗抑鬱藥如何在大腦中發揮治療作用
    2013年11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Vollum研究所在最新一期Nature上發表論文,研究成果給科學家們了解有關神經細胞之間如何相互溝通提供了新的見解。研究詳細地闡述了一種控制神經細胞之間通信的蛋白質的結構。
  • Human Brain Mapping|中國作者高被引論文集錦
    總的來說,紋狀-皮質迴路的不同動態擴展了研究人員對BECTS中癲癇活動、紋狀-皮質功能結構和神經認知過程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解。全文連結:doi.org/10.1002/hbm.239103.He北京師範大學賀永課題組採用人腦連接組計劃功能影像數據,系統研究了人腦動態功能網絡的連接模式,發現腦動態功能連接特性不僅能夠區分不同個體,而且能夠顯著預測個體的高級認知功能(如流體智力)。
  • 研究揭示腦皮層中體細胞突變情況
    研究揭示腦皮層中體細胞突變情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3:55:26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Christopher A. Walsh和哈佛醫學院Peter J.
  • 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研究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1:37:40 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David D. Ginty及其研究組揭示感知觸摸和疼痛的脊髓通路。
  • 首次發現大腦中存在少量輔助性T細胞,並揭示它們在大腦...
    2020年7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大腦中是否能發現白細胞一直存在爭議,它們可能發揮什麼作用在此之前完全是個謎。在一項新的開創性研究中,來自比利時VIB大腦與疾病研究中心、魯汶大學和英國巴布拉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描述了在小鼠和人類大腦中發現的一個專門的大腦駐留免疫細胞群體,並發現白細胞的存在對小鼠大腦的正常發育至關重要。
  • Nature:科學家們首次繪製出大腦「詞彙圖譜」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6年4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你也許知道人類的大腦可以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區域,包括大腦、小腦、邊緣系統以及腦幹,這些區域可以因功能的不同再劃分為許多小型的區間
  • 前沿綜述:大腦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中的物理學
    Bassett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和聖塔菲研究所外聘教授。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統計物理、資訊理論和動態系統控制等模型、直覺和理論在腦結構與功能網絡中的使用。而在腦科學的場景中,大腦對自身進行的認知控制,通常包含著大量神經過程,以實現一個抽象的目標和理想的對外反應。
  • 研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
    例如,當接收到豐富多樣的語音信息,大腦會把這些語音歸類到屬於不同的熟悉的人,或屬於陌生人。當你接到一個電話時,即使因為環境幹擾和電話通話噪聲等因素而導致語音物理參數發生變化或扭曲,你仍然可以輕而易舉識別出電話裡的語音是否屬於某一個熟人,或屬於陌生人。這個過程就涉及到對聲音信息的類別判斷。另一個例子是關於人們對於色彩的認知。
  • Cell:研究揭示大腦工作記憶新圖譜
    2020年10月1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供了證據,表明工作記憶並不是整齊地局限在一個大腦區域,而是需要至少兩個大腦的同步活動。這一發現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工作記憶只是大腦一部分的假設,並有助於科學家查明其遺傳和機制基礎。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類大腦細胞類型的「百科全書」!
    2019年8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為了製作一道新菜,廚師必須選擇食材並將其進行混合,從而實現不同的口味和質地,同樣地,成千上萬個基因多種不同組合的表達能夠創造並維持大腦中每種細胞多種多樣的「味道」,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Hodge等人通過研究報導了他們對大腦中單個細胞基因表達的分析,這或能為人類大腦皮層的神經元細胞類型提供一本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