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一):灰質白質改變

2020-12-03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背景


據估計,約9%~30%可疑腦卒中患者和2.8%~17%接受IV-tPA治療的患者存在卒中類似疾病。大多數卒中類似疾病包括癲癇、偏頭痛、腫瘤和中毒代謝性疾病。影像學通常有助於診斷,因為腦卒中在不同階段均有典型的影像學特徵,並符合典型的分布類型。但是,大多數這些特徵,即便是彌散受限(表1),也不是腦卒中所特有的。在本文中,我們依據7種主要分布類型(圖1)對腦卒中及其相似疾病進行分析。雖然仍存在重疊,這些分布類型有助於縮小鑑別診斷。


表1 彌散降低的原因



圖1 腦卒中及其類似疾病的主要影像表現類型


缺血性腦卒中不同階段的影像特徵


急性期(24小時以內)


最初的CT表現輕微,包括血管高密度徵、灰白質界限不清和腦溝消失。【讀片:頭顱CT的早期警示徵象,你能看出來嗎?】彌散加權成像具有高度準確性,並且可以在發病後15分鐘檢測腦卒中。數小時後開始出現T2/FLAIR高信號。


亞急性期(24小時至2月)


CT低密度更加明顯,ADC值逐漸增加,並在第4~10天出現假性正常圖像。第6天開始出現腦回樣強化,並持續2~3個月。水腫高峰出現在3~4天,第7天後開始下降。出血轉化一般出現在發病後2~7天。


慢性期(2月以後)


此期以腦容積減小、空洞形成和神經膠質增生為特徵。神經膠質增生圍繞空洞在CT上呈低密度,在T2WI和FLAIR上呈高信號。DWI顯示各種不同信號,ADC值特徵性降低。


缺血性腦卒中及其相似疾病的分布類型


灰質和白質區域改變相似疾病鑑別診斷


單血管分布腦卒中


單一血管分布區的缺血性梗死通常是由於栓塞所致,栓子來源於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或頭頸部大動脈夾層,頸動脈分叉處最常見。栓子常常堵塞大腦中動脈或頸內動脈末端,其次是大腦後動脈,基底動脈系統及大腦前動脈,引起區域性皮質及皮質下腦組織受累。


癲癇


三分之一的卒中類似疾病是由於癲癇發作或發作後功能障礙導致。有時癲癇也可導致彌散受限(圖2)。其分布特點不符合血管分布,水腫和腦回增強出現更早,腦灌注正常或增加,無血管閉塞,有時同時有皮層彌散受限和皮層下彌散增加。



圖2 一例66歲男性,癲癇發作伴意識狀態改變、急性失語和右側凝視,擬診腦卒中並給予IV-tPA治療。左側病灶情況下的右側凝視可提示癲癇發作。他的入院MRI顯示左側額頂葉皮層和皮層下白質彌散受限(A和B)和水腫(C)。他的症狀和影像學(圖像未提供)顯示在出院前完全緩解。


偏頭痛


先兆性偏頭痛和偏癱型偏頭痛佔腦卒中類似疾病的5~10%,並且也可出現彌散受限。鑑別因素包括長期偏頭痛病史、累及多個血管分布區和無血管閉塞。急性先兆發作的腦灌注減低,長時間發作時則正常或增加。病灶通常為可逆的,15%的45歲以下腦卒中是由於偏頭痛所致。


腦腫瘤


原發性腦腫瘤可以表現為急性神經功能缺損。有時低級別膠質瘤伴輕度水腫效應和皮層受累可能會與亞急性腦梗死混淆(圖3),通過無血管分布、無明顯彌散受限和腦溝強化,較易與其鑑別。但是,亞急性梗死伴出血和高級別出血性膠質瘤可表現為局部彌散受限、不同程度強化和佔位效應,有時難以鑑別。



圖3 一例49歲女性,突然醒來出現言語不清。最初CT報告左側MCA區域腦梗死伴左側MCA高密度(A),MRI顯示非強化(B)、T2-FLAIR高信號(C)的膨脹性病灶伴彌散增加(D-DWI,E-ADC)。活檢顯示為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


單純皰疹病毒腦炎


單純皰疹病毒腦炎是最常見的病毒性腦炎,表現為發熱、頭痛、意識不清、癲癇發作和神經功能缺損,易累及邊緣葉系統(內側顳葉和前額葉,島葉和扣帶回)(圖4)。DWI上通常同時存在彌散增加和減低,優於其它序列。早期階段可出現彌散受限,並導致不可逆的神經損傷。穀氨酸毒性途徑被認為是彌散受限的原因。典型病灶為FLAIR高信號,通常伴出血轉化。



圖4 一例72歲男性,精神狀態改變,右下肢局灶性運動性癲癇持續狀態,同時存在發熱伴分泌性咳嗽。該患者最初被診斷為雙側ACA和MCA腦梗死。最後患者被診斷為HSV腦炎,MRI顯示雙側顳葉、額葉、島葉、扣帶回和丘腦非對稱性多灶性彌散受限(A-D,DWI)、T2/FLAIR高信號(圖像未提供)。


低血糖


低血糖可表現為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大腦皮質(尤其是枕葉)、放射冠和半卵圓中心可見彌散受限。也有報導可累及基底節、海馬、內囊和胼胝體壓部。由於小腦、腦幹和下丘腦有更加活躍的血糖運輸機制這些部位通常不受累。彌散受限的原因認為是糖缺乏導致能量衰竭、興奮性水腫和/或腦血流不對稱。


短暫性全面性遺忘(TGA)


TGA是急性發生的一過性順行性記憶丟失。發病機制不明,但缺血、癲癇和偏頭痛是可能的機制。典型表現為海馬斑點狀彌散受限(圖5)。一項報告顯示,從發病到影像學檢查的時間由8小時增加到48小時,DWI陽性的發現率由5%增加到85%。



圖5 一例51歲女性,表現為意識不清,言語含糊,近事遺忘。發病後4天DWI顯示雙側海馬點狀彌散受限(A&B:DWI;C&D:ADC)。隨訪MRI顯示病灶完全緩解(圖像未提供)。


MELAS(線粒體腦病,乳酸性酸中毒,卒中樣發作)


MELAS表現為噁心、嘔吐、癲癇發作、肌無力和急性神經功能缺損,通常在40歲以前發病。MRI顯示皮質和皮層下白質T2高信號、水腫和彌散受限。鑑別因素包括疾病進展不同階段的多發病灶,急性病灶內同時存在彌散受限和增加,非血管性分布,以及好發於後部頂葉和枕葉(圖6)。



圖6 一例48歲男性,近期2次左側PCA分布區梗死,伴神經功能缺損加重,新發認知功能障礙和意識障礙。最終診斷為MELAS,FLAIR顯示左側後頂顳針葉非血管性分布的皮層水腫(A:FLAIR),同時伴彌散受限和彌散增加(B:DWI;C:ADC)。


靜脈梗死


靜脈梗死並不常見,佔所有腦卒中的1%。腦實質可能正常,可能表現為血管源性水腫為主的病灶伴彌散增加,細胞毒性水腫的病灶伴彌散受限和/或出血性病灶,均不按血管性分布。彌散受限可能是可逆的,特別是癲癇發作相關的病變。硬腦膜靜脈竇血管形成分皮質型和皮質下型,大腦內靜脈和直竇血栓形成導致雙側丘腦受累。


(未完待續)


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二):皮質和深部灰質改變

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三):白質異常

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四):特殊病灶分布模式


醫脈通編譯自:Shahmir Kamalian, Shervin Kamalian, et al. Strok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Mimics. Appl Radiol. 2015;44(11):26-3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二):皮質和深部灰質改變
    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一):灰質白質改變皮質和深部灰質改變相似疾病鑑別缺血缺氧性腦病她被診斷為營養缺乏導致的Wernicke病,硫胺素水平為35 nmol/L (正常70–180)。MRI顯示四疊體板、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下丘腦和雙側上丘FLAIR高信號和各種不同程度的彌散(A:DWI,B:ADC)。肝性腦病輕型肝性腦病的典型影像學表現為對稱性蒼白球T1低信號。
  • 「精品中文版」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大全)
    據估計,約9%~30%可疑腦卒中患者和2.8%~17%接受IV-tPA治療的患者存在卒中類似疾病。大多數卒中類似疾病包括癲癇、偏頭痛、腫瘤和中毒代謝性疾病。影像學通常有助於診斷,因為腦卒中在不同階段均有典型的影像學特徵,並符合典型的分布類型。但是,大多數這些特徵,即便是彌散受限(表1),也不是腦卒中所特有的。
  • 熱點 腦卒中影像學鑑別診斷之灰質白質改變
    單血管分布腦卒中單一血管分布區的缺血性梗死通常是由於栓塞所致,栓子來源於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或頭頸部大動脈夾層,頸動脈分叉處最常見。栓子常常堵塞大腦中動脈或頸內動脈末端,其次是大腦後動脈,基底動脈系統及大腦前動脈,引起區域性皮質及皮質下腦組織受累。
  • 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影像學特點 你掌握了嗎?
    診斷依據:神經影像學結合腦脊液聚合酶鏈反應(PCR)證實了JC病毒DNA。影像學診斷要點:單個或多個不對稱性白質病變,表現為T1低信號和T2高信號,並可見其邊緣擴散受限,這支持了脫髓鞘病變的診斷;大多數病變在腦周白質和皮質下,呈現扇形U纖維形狀;偶見小腦和腦幹受累;灰質受累不常見;佔位效應不明顯;偶見與病灶邊緣和散在病灶內點狀增強。
  • 一文知曉:炎症性腦幹疾病的鑑別診斷線索丨臨床必備
    對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和影像學反應。病變部位的活檢與診斷的確定性有關,表現為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通常為漿細胞;此外,CSF中可見T細胞(CD4> CD8),提示該病為免疫介導並導致軸突損傷。
  • 多發性硬化早期改變:先累及白質還是灰質?
    中樞神經系統軸突的脫髓鞘改變是 MS 的標誌性病變,其很可能是由炎症所誘發或加重的。然而,由於技術限制,白質區的 MS 病灶相對更容易被檢測出,但灰質卻更易出現早期炎性改變。近來,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學者 Maranzano 及其同事整合了早期 MS 患者的 MRI 圖像,以更好地理解皮層炎性病變的演變。
  • 皮層病變MRI診斷:記憶版
    2、低血糖(代謝):長時間和嚴重低血糖患者可以導致類似於瀰漫性腦缺血-缺氧患者的影像學表現。低血糖患者基底節較少受累。3、可逆性後部白質腦病症候群(RPLS):危險因素包括免疫抑制劑以及細胞毒性藥物、高血壓、子癇以及代謝異常。常見臨床表現有頭痛、意識障礙、嘔吐、癲癇以及視覺異常。典型MRI表現為雙側枕葉及頂葉後部白質病灶。大腦中和大腦後動脈之間分水嶺區也常受累。
  • 兒童腦白質病變的識別及診斷_腦白質病變_MRI_神經外科_醫脈通
    腦白質病變的識別及診斷 在判讀頭顱影像時,首先要排除沒有臨床病理意義的腦白質改變,避免過度檢查及誤診誤治,例如前述的側腦室后角旁的正常終末區白質以及嬰幼兒的髓鞘化不成熟等。遺傳性腦白質病的脫髓鞘樣病變多呈對稱性或瀰漫性,疾病種類非常多樣,有經驗的影像科及臨床醫師可根據病變部位進行鑑別,不同種類疾病的腦白質病變分布有不同特點。
  • 【雙語字幕Armando】3.膠質細胞、白質、灰質
    本期視頻的內容是膠質細胞、白質、灰質,包含如下幾個部分:端腦、腦幹、脊髓的灰白質分布
  • 中國研究證據:青中年男性吸菸者腦灰質和白質體積變小
    ,然而吸菸時間長短對腦內灰質和白質體積改變的影響尚未明確。 近期中日友好醫院菸草病學與戒菸中心肖丹教授的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課題「吸菸者戒斷的腦結構和功能影像學研究」有了進一步進展,其團隊成員彭朋博士的研究發現,與不吸菸者相比,青中年男性吸菸者腦灰質和白質體積更小,其中部分腦結構區域大小與煙齡長短呈負相關。該研究成果 2015 年 9 月在線發表在英國 Clin Respir J 上。
  • 談血管性步態異常:灰質和白質怎麼了?
    研究詳情:步態障礙與灰白質改變現代的成像技術可以揭示有關血管和神經退行性病變病理作用,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的前所未有的信息。作者發現,腦室周圍白質高信號體積與步態評分相關,但與其他的腦小血管病標誌和PiB無關。步態評分與額葉和頂葉白質及雙邊胼胝體的FA,以及雙邊額葉和側面顳-頂-枕葉區域的皮質萎縮相關。路徑分析表明,腦室周圍白質高信號可導致步態障礙,通過平均FA和皮質厚度介導。作者總結道,步態障礙與額葉和頂葉區域的灰質和白質改變(可調節腦室周圍白質高信號的影響)相關。
  • 多模態神經影像學在癲癇網絡中的研究進展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國際抗癲癇聯盟(2010年)版癲癇新分類標準中,強調了以MRI為主的影像學技術在癲癇診斷中的作用,並建議作為癲癇發作分型及病因分型的主要證據來源。
  • 特發性門靜脈高壓症的影像學診斷
    IPH的診斷和治療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但影像學檢查不僅可觀察到IPH相對特異性的表現,且可診斷和評估門靜脈高壓的程度,對IPH的準確診斷有重要意義,可為臨床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幫助。此外,IPH是一種進展性疾病,具有較大的異質性,即不同病變時期肝臟改變不同,同一病變時期肝臟不同段葉改變亦不同,故IPH在疾病不同階段的影像學特徵不同。
  • 一文搞定PD與不典型帕金森症候群的鑑別診斷
    不典型帕金森症候群的早期診斷和準確鑑別診斷對於患者的治療和預後十分重要。相關的臨床診斷標準已被制定,但這些標準大多針對研究目的而開發,因此臨床應用仍存在局限性,由此導致許多患者在早期臨床病程中未被診斷。其次,很多用於帕金森症候群鑑別診斷的臨床檢查手段沒有納入診斷標準當中。此外,尚缺乏針對鑑別診斷的統一指南。
  • 入門閱片必讀:13種疾病引起的「海馬」影像學改變
    束狀回是一條灰質,向前、下、外移行於齒狀回和海馬。齒狀回:齒狀回是一窄條灰質,除內側面外皆被海馬包繞,其內側游離面有橫溝分隔成齒狀,故名齒狀回。後端與海馬傘分離,移行於束狀回。其前端到海馬回溝的凹口處,呈銳角彎向內,橫過海馬回溝的下面,稱此橫帶為齒狀回尾。此橫帶把海馬回溝分為前後兩部,前部叫溝回,後部叫內邊緣回。
  • 【放射之光】王梅雲教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影像學診斷與鑑別診斷
    健康大河南訊:歡迎由恆瑞醫藥影像事業部與河南廣播電視臺健康大河南聯合推出的【放射之光】欄目,本期節目我們有幸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教授、主任醫師、博導、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河南省醫學影像中心主任、河南省神經疾病影像診斷與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梅雲,
  • 腸道白塞病的影像學表現和鑑別
    內鏡下各型炎症性腸病均可發生各種形態的潰瘍,極易引起誤診,腸道病變的影像學檢查為腸道炎症性疾病的鑑別診斷提供了更多線索。 本文從腸白塞病的發病部位、腸壁厚度、潰瘍形態、強化情況、周邊繫膜及血管反應情況進行影像學統計和分析,以期為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和與其他炎症性腸病的影像學鑑別診斷提供幫助。
  • 圖文:寨卡病毒相關神經系統疾病影像學表現大全
    如圖3顯示的是一例35歲男性患者,診斷為寨卡病毒感染相關吉蘭-巴雷症候群,主要表現為進行性上行性麻痺,進展為呼吸窘迫和意識水平下降;在神經系統症狀發生前1周,患者出現皮疹,然後出現流感症狀;T1增強掃描矢狀位圖像(圖3A)和軸位圖像(圖3B)顯示馬尾神經根(箭頭)增強改變;梯度回波T2加權(圖3C)和FSE T2加權(圖3D和E)顯示頸椎(圖3C)和胸髓(圖3D)前角呈高信號改變(箭頭)。
  • 跨性別女性的大腦灰質和白質體積
    10.1038/s41598-017-17563-z 原文連結:http://t.cn/EL5XGlK 許多先前的磁共振成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研究報導了大腦形態的性別差異,但迄今為止,很少有研究關注跨性別女性(TW-transgender women)的大腦形態差異,跨性別女性的出生性別為男性,同時被診斷為性別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