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天津9月17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17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

9月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一篇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文章公布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主設計合成的5號釀酒酵母環狀染色體進行基因組重排的相關研究成果,為探索環形染色體結構變異和功能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型。

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生物性狀多樣性具有重要影響。常見的真核生物染色體一般都是成線性的棒狀結構,而人類的某些染色體發生變異後會出現「成環」的現象。染色體的環化與癌症、癲癇、智力發育遲緩、白血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目前,對環形染色體結構變異及所產生表型的認知相對匱乏。

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團隊以此前人工合成的釀酒酵母環形5號染色體為研究對象,利用SCRaMbLE基因組重排系統對其進行基因組重排,發現環形染色體不同於線性染色體的多種結構性變化。

研究人員選擇了抗癌活性化合物——紫色桿菌素前體物(PDV)作為目標性狀,通過多輪基因組重排來探究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細胞功能的影響。研究發現,環形染色體基因組重排過程中會連續產生複雜的基因組結構變異和表型優化。環形染色體的重排後,發現了1、3、6、12、13和環形5號染色體的數目加倍,形成染色體非整倍體酵母菌株。重排使染色體自身產生更多的非對稱性結構變異,包括DNA片段的重複和片段插入;經過5次連續誘導重排後,所獲得環形染色體的長度比原始染色體增加一倍以上。

環形染色體重排過程檢測到更多的非天然新型結構變異。環形5號染色體在經過第一輪誘導重排後檢測到29種非天然存在的新型結構變異,在兩輪連續誘導重排後增加到47個;多輪實驗後共計檢測到53種新型結構變異。將第一輪重排染色體中檢測到的29個結構變異分別導入細胞中,在其中11種當中篩選得到了PDV合成產量提升的菌株。同時發現,未表徵基因YER182W的缺失與PDV的產量提升具有相關性。

研究表明,環形染色體在基因組重排過程中通過修改染色體數目和結構可以持續產生染色體結構變異和細胞表型增強,進而推動基因組的進化,為理解DNA基因型與生物表型關係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模型。(完)

相關焦點

  • 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
    本站訊(記者 趙習鈞)2018年9月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了一篇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文章公布了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主設計合成的5號釀酒酵母環狀染色體進行基因組重排的相關研究成果,為探索環形染色體結構變異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型。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生物性狀多樣性具有重要影響。
  • 高度重排的染色體揭示基因組拓撲結構
    高度重排的染色體揭示基因組拓撲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4 20:25:17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ileen E. M. Furlong、Jan O.
  • 中科院戴俊彪:為合成酵母染色體開發基因重排「篩選系統」
    這些研究工作均為國際科研項目「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Sc2.0)」的一部分,該項目由美國科學院院士Jef Boeke主導。一年之前,《科學》雜誌也在同一天在線發表了國際團隊共同完成的7篇專刊文章。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所合成基因組學研究中心的領頭人戴俊彪是Sc2.0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 中國科學家實現染色體「16合1」
    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成果昨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這一成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將16條染色體人工創建為單條染色體人類能否創造生命?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化學合成酵母一方面可以幫助人類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基礎生物學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基因組重排系統,實現快速進化,得到在醫藥、能源、環境、農業、工業等領域有重要應用潛力的菌株。」元英進表示。  基因組重排:人工合成染色體走向應用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有什麼用?」這是元英進經常被問及的問題。
  • 打開人造生命大門 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單染色體酵母
    8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背靠背」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有關酵母染色體的成果,一篇來自覃重軍團隊,另一篇則來自酵母染色體人工合成領域的「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博伊克。不同的是,這一次覃重軍團隊領先一步,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簡約生命——僅含單條染色體的酵母真核細胞。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合成生物學引發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如果說基因測序是「讀」基因,那麼合成生物學就是「寫」基因。多國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是人類首次嘗試改造並從頭合成真核生物,旨在重新設計併合成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我國科學家此次合成的染色體包括16條中最長的1條。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50多年後的今天,我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布首次人工創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新時代。(小標題)人類能否創造生命?此次突破意義何在?人造纖維、人造衛星、人造材料……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只要是人造的東西都是沒有生命的。
  • 鼴鼠基因組揭示調控重排與適應性雌雄間性相關
    鼴鼠基因組揭示調控重排與適應性雌雄間性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50:32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Darío G.
  • 【爾雲間】解析同源四倍體基因組的組裝
    同源多倍體基因組一直以來是組裝界難以攻破的大boss,幸運的是,基於迄今可用的最佳技術(準確的CCS reads,Hi-C數據和allele-aware組裝算法),首次破譯了我國特有品種「新疆大葉」紫花苜蓿的四倍體基因組,成功地組裝出了所有等位基因染色體,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5月19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
  • 中國科學家首次構建高效節水穀物糜子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新聞...
    讀懂糜子的「初心」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以合成型釀酒酵母染色體為研究對象,可以加快在基因組重排、環形染色體進化領域的研究進度,為人類環形染色體疾病、癌症和衰老等提供研究與治療模型。   2012年開始,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美國等國家的科研機構共同推動了酵母基因組合成國際計劃(Sc2.0),旨在對釀酒酵母基因組進行人工重新設計和化學再造。
  • 我國科學家完成4條釀酒酵母染色體的...
    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日前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實現了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突破。北京時間3月10日凌晨三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形式同時刊發了這4篇研究長文。 什麼是真核生物?為什麼科學家對釀酒酵母「情有獨鍾」?這一突破有何意義?
  • 人造精子?早著呢
    導讀:人類首次在實驗室中創造出有功能的「人造精子」。近年來,隨著細胞顯微操作技術、幹細胞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蛋白質組學、胚胎發育學等研究不斷深入,科研人員已經研創出「人造精子」。人造精子既能保持精子的單倍體性,又能夠與卵細胞結合,產生後代。解決男性不育問題及面臨的難題。中國科學家通過團隊合作發現:誘導小鼠胚胎幹細胞產生了功能性精子樣細胞(sperm-like cells)。隨後科學家將這種精子樣細胞注入小鼠卵細胞中,成功產生了能生育的小鼠後代。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實驗室中創造出有功能的「人造精子」。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我國科學家「創造」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圖中標出的染色體末端藍色小圓點為端粒,一條染色體有兩個端粒。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裡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既改變了染色體的結構,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蛻變出一個全新細胞。
  • 中國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造單染色體細胞
    大膽猜想,能否用1條線型染色體裝載所有遺傳物質人類能否創造生命?2010年,美國科學家克萊特·文特爾及其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報導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含有全人工化學合成的與天然染色體序列幾乎相同的原核生物支原體,引起轟動。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 中國科學家主導破譯鴉片基因密碼,揭示嗎啡類生物鹼合成奧秘
    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公布鴉片罌粟的高質量全基因組序列,揭示其進化歷史上主要加倍和重排事件,同時闡明嗎啡類生物鹼、合成基因簇的進化歷史,為進一步開發鴉片罌粟藥用價值和揭示罌粟科乃至早期雙子葉植物進化歷史奠定了重要基礎。罌粟已知的良效究竟有哪些?
  • 人類基因組X染色體被無死角解碼
    這是基因測序技術的一小步,卻有可能是人類基因工程學發展的一大步。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員宣布,終於獲得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無間隙、端對端的序列信息。這一突破性發現公布在《自然》雜誌上,這表明有可能生成一個人類染色體的精確鹼基序列,產生人類基因組的完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