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

2020-12-05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記者 趙習鈞)2018年9月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了一篇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文章公布了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主設計合成的5號釀酒酵母環狀染色體進行基因組重排的相關研究成果,為探索環形染色體結構變異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型。

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生物性狀多樣性具有重要影響。我們常見的真核生物染色體一般都是成線性的棒狀結構,而人類的某些染色體發生變異後會出現「成環」的現象。染色體的環化與癌症、癲癇、智力發育遲緩、白血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目前對環形染色體結構變異及所產生表型的認知相對匱乏。元英進教授團隊以此前人工合成的釀酒酵母環形5號染色體為研究對象,利用SCRaMbLE基因組重排系統對其進行基因組重排,發現環形染色體不同於線性染色體的多種結構性變化。

圖1.環形V號染色體重排產生基因型和表型多樣性

研究人員選擇了抗癌活性化合物——紫色桿菌素前體物(PDV)作為目標性狀,通過多輪基因組重排來探究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細胞功能的影響。研究發現,環形染色體基因組重排過程中會連續產生複雜的基因組結構變異和表型優化。環形染色體的重排後,發現了1、3、6、12、13和環形5號染色體的數目加倍,形成染色體非整倍體酵母菌株。重排使染色體自身產生更多的非對稱性結構變異,包括DNA片段的重複和片段插入;經過5次連續誘導重排後,所獲得環形染色體的長度比原始染色體增加了一倍以上。

圖2.紫色桿菌素前體物產量連續提升和結構變異連續發生

環形染色體重排過程檢測到更多的非天然新型結構變異。環形5號染色體在經過第一輪誘導重排後檢測到29種非天然存在的新型結構變異,在兩輪連續誘導重排後增加到47個;多輪實驗後共計檢測到53種新型結構變異。將第一輪重排染色體中檢測到的29個結構變異分別導入細胞中,在其中11種當中篩選得到了PDV合成產量提升的菌株。同時發現,未表徵基因YER182W的缺失與PDV的產量提升具有相關性。

研究表明,環形染色體在基因組重排過程中通過修改染色體數目和結構可以持續產生染色體結構變異和細胞表型增強,進而推動基因組的進化,為理解DNA基因型與生物表型關係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模型。

圖3.重排環形V號染色體內部相互關聯

相關研究成果於9月1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DOI: 10.1038/s41467-018-06216-y)。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王娟和謝澤雄副教授為該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元英進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621004、21750001)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4CB745100)等基金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
    中新社天津9月17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17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9月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一篇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原標題:   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前排中)及其科研團隊。本期周刊聚焦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團隊牽頭負責的「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製合成」項目和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解讀合成生物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有何科學價值。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關鍵詞」隨著中國學者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問世,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多國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是人類首次嘗試改造並從頭合成真核生物,旨在重新設計併合成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我國科學家此次合成的染色體包括16條中最長的1條。  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院士指出,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不同,「原核生物基因組相對簡單,真核生物基因(DNA)豐富且複雜。」
  • 解密物種進化密碼 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研究取得新成果
    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正在揭開物種進化的神秘面紗,該團隊首次發現了由人工基因組重排引發的不同尺度的雜合性缺失現象,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和非整倍體與酵母雷帕黴素耐受性的基因型-表型關係,為研究物種進化的遺傳基礎提供了新思路。該成果近日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期刊在線發表。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3月9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副教授李炳志、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戴俊彪博士、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院士、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元英進、深圳國家基因庫合成與編輯平臺負責人沈玥以合成型釀酒酵母染色體為研究對象,可以加快在基因組重排、環形染色體進化領域的研究進度,為人類環形染色體疾病、癌症和衰老等提供研究與治療模型。   2012年開始,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美國等國家的科研機構共同推動了酵母基因組合成國際計劃(Sc2.0),旨在對釀酒酵母基因組進行人工重新設計和化學再造。
  • 人工合成4條酵母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元英進是最早參與該計劃的中國科學家,此次在《科學》期刊上以通訊作者身份發表了2篇論文。他告訴記者,如同科學實驗中經常使用的果蠅、斑馬魚,釀酒酵母是生物學研究中的「模式真核單細胞生物」。「如果說病毒基因組的合成開啟了基因組化學合成研究,那麼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組合成研究的不斷突破,則初步實現了化學全合成基因組對單細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生命調控。
  • 天津大學兩篇《科學》文章同期發表 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
    團隊完成了真核生物釀酒酵母2條染色體(synⅤ、synⅩ)的設計與化學合成。元英進是這兩篇《科學》文章的通訊作者,天津大學博士生吳毅和 「國家優青獲得者」李炳志是研究長文《化學合成10號染色體缺陷靶點定位與生長表徵》的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生謝澤雄和李炳志是研究長文《完美設計合成5號染色體及其環化表型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 清華生命學院戴俊彪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十二號染色體的設計合成
    沈伯韓 攝本期《科學》雜誌以釀酒酵母合成染色體作為主題和封面,同期刊出了戴俊彪研究組合作參與,由美國紐約大學主要完成的六號染色體、華大基因和英國愛丁堡大學共同完成的二號染色體、天津大學主要完成的五號染色體,以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主要完成的合成染色體3D結構等系列研究工作。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在我們通常的意識裡,人工合成的物質總是不如天然的,比如人造皮革、人造色素、人造雞蛋等。在吃貨們看來,也是野生的比人工飼養的來得美味。但是在科學界,人工合成還是有不少擁躉的,更有不少科研人員致力於此。而前不久,一項科研成果就掀起了波瀾。
  • 大學英語 | 中國成功合成染色體
    中  國科學家成功合成了完整的活性染色體,在生物學合成生命研究的道路又邁出了一大步!你們聽說了嗎?
  • 合成第一個人工酵母染色體
    2014年3月27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創建基因組」課程上,幾百個大學生宣稱,他們成功地重新創建了酵母的synIII號染色體,可以控制其進行有性繁殖。這就意味著,他們成功合成了第一條能正常工作的酵母染色體,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合成完整的真核生物染色體。這一成果被譽為攀上了合成生物學的新高峰,也是向合成人造微生物等生命體邁出的一大步。
  • 專訪|「生命密碼」編寫者戴俊彪:合成基因中國何以效率最高
    2015年底,他終於將實驗結果成文,投稿《科學》雜誌,報告了實驗室用創新的分級組裝方法,合成酵母中最長的染色體——12號染色體。按照自然規律合成酵母染色體就像改造二手房,在搭建時,需要把房子拆開來看看,在保證房子結構穩定的前提下,設計類似的東西。至於這項研究的意義,簡而言之,人類已經可以在實驗室裡編寫「生命密碼」了,人造基因可以和野生型高度相似。
  •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 中國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人造單染色體細胞
    日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歷經4年努力攻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月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題: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新華社記者王琳琳、張泉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與天然分子化學結構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 打開人造生命大門 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單染色體酵母
    8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背靠背」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有關酵母染色體的成果,一篇來自覃重軍團隊,另一篇則來自酵母染色體人工合成領域的「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博伊克。不同的是,這一次覃重軍團隊領先一步,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簡約生命——僅含單條染色體的酵母真核細胞。
  • 離人工合成生命又近了一步!我國科學家完成4條釀酒酵母染色體的...
    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日前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實現了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突破。北京時間3月10日凌晨三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形式同時刊發了這4篇研究長文。 什麼是真核生物?為什麼科學家對釀酒酵母「情有獨鍾」?這一突破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