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物種進化密碼 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研究取得新成果

2020-12-05 新華社

新華社天津3月19日電(記者張建新)遺傳變異為物種進化提供了動力。但遺傳變異是如何發生的,又將如何影響物種遺傳性狀,改變物種進化方向?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正在揭開物種進化的神秘面紗,該團隊首次發現了由人工基因組重排引發的不同尺度的雜合性缺失現象,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和非整倍體與酵母雷帕黴素耐受性的基因型-表型關係,為研究物種進化的遺傳基礎提供了新思路。

該成果近日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期刊在線發表。

據介紹,合成生物學搭建了從物質到生命的蛻變通道,該技術利用天然或人工生物學元器件對生命的遺傳物質進行設計、改造乃至重新合成,開創了「生命再造」的新紀元。天津大學在我國率先開展合成生物學研究,是我國合成生物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創新力量,科研成果與世界前沿並跑。

天大合成生物研究團隊成員吳毅介紹,遺傳變異的類型主要有單核苷酸多態性、插入缺失、結構變異和非整倍體等。然而,由於檢測分析困難和人工構建繁瑣,結構變異等大尺度遺傳變異尚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制約著人類對基因組結構和功能的進一步認知。此前該團隊的研究發現,人工基因組重排系統能夠在Cre重組酶的作用下發生染色體片段的隨機刪除、複製、翻轉等結構變異,誘導基因組水平的結構重排。該技術的發現對研究大尺度遺傳變異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此次,研究團隊通過比較兩種不同的進化方式(人工基因組重排進化和天然快速適應性進化)研究了酵母雷帕黴素耐受表型進化的遺傳基礎。以雜合二倍體酵母作為研究對象,首次發現了由人工基因組重排引發的不同尺度的基因組雜合性缺失現象,包括小範圍雜合性缺失、大範圍雜合性缺失和全染色體雜合性缺失。與此相對應,快速適應性進化的菌株中高頻率檢測到基因組非整倍體現象。通過獨立構建相應雜合性缺失的菌株和非整倍體的菌株,揭示了不同尺度雜合性缺失和八號染色體加倍與雷帕黴素耐受增強表型的關係。

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了兩種遺傳變異基因組穩定性的問題,發現非整倍體酵母在非壓力培養條件的基因組不穩定性。該研究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物種進化進程的多樣性,解析了基因組結構變異與表型進化的對應關係,對乳腺癌、視網膜母細胞瘤等雜合性缺失相關癌症的致病機理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的支持。(完)

相關焦點

  •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生物催化劑設計與改造服務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2-02   今日/總瀏覽:
  • 天津大學召開合成生物學生物安全研究交流研討會
    本站訊(通訊員 王方忠 宋馨宇)合成生物學是新興的交叉學科,在其推動了生物、醫學及化學合成等領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生物安全問題。為了聚焦合成生物安全這一國家重大需求,綜合運用生物學、管理學、法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深入分析合成生物安全領域中的關鍵問題和破解思路,針對「合成生物學」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稿中的合成生物學生物安全研究問題,天津大學於12月21日在衛津路校區召開了合成生物學生物安全研究研討會。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本期周刊聚焦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團隊牽頭負責的「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製合成」項目和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解讀合成生物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有何科學價值。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關鍵詞」隨著中國學者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問世,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 合成生物學重大進展——英國研究人員成功「壓縮」遺傳密碼
    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使一種合成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只需有限的蛋白質合成指令,就能編碼所有常見胺基酸。這是合成生物學的又一重大進展,重新設計細菌微生物基因組,對賦予生物全新的功能和屬性具有深遠意義。該成果5月15日在線發表在於《自然》雜誌。  生命的奧秘與法則隱匿於一套密碼之中——遺傳密碼,也稱為「密碼子」,由A、C、G、T四個不同的化學鹼基(或核苷酸)組成。這些核苷酸按順序每三個鹼基組成一個密碼,每個三聯體「密碼子」代表了一個特定胺基酸的插入或一個蛋白合成的終止信號。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之後一個多月的時間,國內外掀起一片討論的熱潮,以這項成果為代表的合成生物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近日,中國科協第40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以「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問題與生物安全」為題,探討了這一新興學科的進展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以合成型釀酒酵母染色體為研究對象,可以加快在基因組重排、環形染色體進化領域的研究進度,為人類環形染色體疾病、癌症和衰老等提供研究與治療模型。   2012年開始,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美國等國家的科研機構共同推動了酵母基因組合成國際計劃(Sc2.0),旨在對釀酒酵母基因組進行人工重新設計和化學再造。
  • 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獲新成果
    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主要研究對象是兩大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質,近期圍繞著核酸研究,幾個研究小組獲得了分子生物學基礎領域的一些重要成果
  • 天津工生所在胺脫氫酶合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經胺基酸脫氫酶(AADHs)定向進化而來的胺脫氫酶(AmDHs)能夠以廉價的氨作為氨基供體,不對稱還原胺化潛手性羥酮生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理論轉化率可達100%,且副產物只有水,是理想的綠色合成途徑。如何快速挖掘獲得高性能AmDHs是綠色生物合成手性胺醇領域面臨的難題。
  • 天津大學兩篇《科學》文章同期發表 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
    本站訊  (記者 靳瑩) 3月10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元英進教授團隊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兩篇研究長文,介紹了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團隊完成了真核生物釀酒酵母2條染色體(synⅤ、synⅩ)的設計與化學合成。元英進是這兩篇《科學》文章的通訊作者,天津大學博士生吳毅和 「國家優青獲得者」李炳志是研究長文《化學合成10號染色體缺陷靶點定位與生長表徵》的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生謝澤雄和李炳志是研究長文《完美設計合成5號染色體及其環化表型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 探索DNA修復的秘密 天津大學在酵母群體基因組學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
    究竟哪些生物學功能或通路相關的序列高度依賴於同源重組修復?目前人們對於這一問題的認知還非常有限。天津大學最近在這方面有了突破。  基於群體基因組學的重組分析,天津大學理學院教授、天津大學生物信息中心高峰教授課題組發現存在重組DNA雙鏈斷裂的基因顯著出現在特定疾病和適應性相關的生物學通路中,表明同源重組在疾病與環境適應性相關的DNA雙鏈斷裂修復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 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學使能技術創造「新物種」?
    合成生物學是生物學與工程學的交叉學科,內容包括設計和構建新型的生物分子,生物系統,生物機器或者重新設計已有的生物系統。 簡單來講,就是人工合成「新物種」。,也為合成生物學帶來了新的契機。 近年來隨著計算生物學以及系統生物學的發展,理性的設計遺傳元器件,迴路,生命系統也取得了一些進展,設計與實驗兩者相輔相成,對合成生物學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 天津工生所微生物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日益嚴峻,微生物電合成技術作為一種綠色可持續的生物固碳技術,成為當今研究熱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研究員畢昌昊帶領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技術研究團隊合作,在微生物電合成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開卷知新)
    合成生物學,能利用大腸桿菌生產大宗化工材料,擺脫石油原料的束縛;酵母菌生產青蒿酸和稀有人參皂苷,降低成本,促進新藥研發;工程菌不「誤傷」正常細胞,專一攻擊癌細胞;創製載有人工基因組的「人造細胞」,探究生命進化之路;利用DNA儲存數據信息並開發生物計算機……作為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學進展迅速,並已在化工、能源、材料、農業、醫藥、環境和健康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合成生物學,能利用大腸桿菌生產大宗化工材料,擺脫石油原料的束縛;酵母菌生產青蒿酸和稀有人參皂苷,降低成本,促進新藥研發;工程菌不「誤傷」正常細胞,專一攻擊癌細胞;創製載有人工基因組的「人造細胞」,探究生命進化之路;利用DNA儲存數據信息並開發生物計算機……作為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學進展迅速,並已在化工、能源、材料、農業、醫藥、環境和健康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 武漢大學院士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遺傳》!
    這篇論文是朱玉賢院士團隊在棉花基因組領域取得的重要突破性成果。棉花A基因組起源與進化模型(a)和重要進化事件(b)通過開發新的方法,該論文探究了棉屬物種間轉座子爆發事件。該論文還發現位於基因區附近的變異位點改變了重要基因的表達,可能最終導致了四倍體陸地棉相較於二倍體棉在纖維品質等性狀上有明顯的改良與提升。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
    作者:孟凡康預計閱讀時間:15min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新方向代表之一,充滿著無限的發展活力。2019年合成生物學領域有很多重大的成果,這代表著我們對於生物的工程化改造和設計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 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酶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Chemical Reviews...
    近日,國際著名化學期刊《Chemical Reviews》(2018年影響因子52.613)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馮雁教授研究團隊與合作者的綜述文章「Utility of B-Factors in Protein Science: Interpreting Rigidity, Flexibility
  • 硬核老院士研究DNA結構,填補國內理論空白,取得世界領先性成果
    天津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方向的創始人張春霆院士榮獲首屆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全國僅6名),以表彰他所取得的重要學術成就和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張春霆,1936年出生於山東煙臺,從1984年起一直在天津大學物理系工作至退休。
  • 今日頭條:天大化學再造酵母走向應用《自然通訊》三篇研究長文同期...
    2018年5月22日,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帶領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期刊同期發表三篇研究長文,文中介紹了精確控制基因組重排技術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該成果填補了基因組結構變異的技術空白,提高了細胞工廠的生產效率,加速了微生物的進化和生物學知識的發現。
  • 合成生物學領域前沿技術
    中國科協與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清潔能源學會聯合體、信息科技學會聯合體、智能製造學會聯合體聯合,通過長期的跟蹤研究,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動態,並定期以「中國科協創新智庫產品」發布報告。本文主要介紹合成生物學領域近五年國際上的新理論、新原理、新觀點、新方法、新成果、新技術,為科技管理人員了解國內外生命科學的前沿技術及發展趨勢提供決策諮詢,也為研究與開發人員提供綜合的參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