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學使能技術創造「新物種」?

2020-09-05 金斯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合成生物學是生物學與工程學的交叉學科,內容包括設計和構建新型的生物分子,生物系統,生物機器或者重新設計已有的生物系統。

簡單來講,就是人工合成「新物種」。

目前主要有兩種策略,第一種是「自下而上」的策略,即通過生物學零件的逐級組裝創造新的生物系統,目標是創造滿足人類需求的人造生命體;第二種是「自上而下」的策略,即通過代謝以及遺傳工程賦予已有生命體新型的生物功能和特性來達到改良生命體的目的。人工的生命系統或者改造後的生命系統與天然存在的系統相比應具有遺傳背景清晰,可預測性增強,以及類似電子科學中的標準化模塊結構便於即插即用等特性

隨著各種高效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的開發,大規模改造基因組,甚至從頭合成基因組都逐步變為現實,也為合成生物學帶來了新的契機。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規模化地對基因組修飾,如定向突變,刪除,引入新的基因,甚至合成基因組編輯技術。現在基因組的編輯工具主要包括整合,重組酶,鋅指酶,TALEN, 反轉座子,同源重組,CRISPR/Cas9,從頭合成(酵母體內拼接基因片段)等。這些技術相輔相成,最終構建有益於人類的各種地盤細胞與工程菌株。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大量的基因組序列被獲取,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參考信息,在逐漸理解進化以及生命體的代謝過程的同時,人們可以嘗試著理性的設計自己想要的生命體。

只有一條染色體的酵母細胞你見過嗎?

近年來隨著計算生物學以及系統生物學的發展,理性的設計遺傳元器件,迴路,生命系統也取得了一些進展,設計與實驗兩者相輔相成,對合成生物學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釀酒酵母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日常做啤酒做麵包都離不開它,它本來有16條染色體,可你見過只有一條染色體的酵母細胞嗎?這些都依賴於理性的設計與精湛的合成生物學使能技術(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完成的。

CRISPR/Cas9(Clustered Regµ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系統來自細菌對外界入侵的噬菌體病毒以及質粒的防禦剪切,它的識別與剪切效率要顯著高於TALEN 以及鋅指酶,同時由於是 RNA-guided,所以操作起來更加方便可行。更為有趣的是持續表達的 Cas 蛋白,可以對目標區域進行持續地切割,這可以被用作一種負篩選,由此可以省去選擇標記的使用。

酵母細胞具有很強的同源重組功能,也正利用這一點,16條染色體可以通過同源重組介導的CRISPR/Cas9技術,消除多餘的15個端粒,最終融合為只有一個端粒的染色體。

圖片來源(Shao YY, et al. 2018)

構建「單條染色體酵母」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生物學教科書中將自然界存在的生命體分為具有被核膜包裹染色體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和染色體裸露無核膜包裹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通常含有多條線型結構的染色體,而原核生物通常含有一條環型結構的染色體。而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的「誕生」,突破了人們對於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界限的傳統認知。

 細胞衰老是生物在生命過程中整個機體形態、結構和功能逐漸衰退的綜合現象。生物的機體由細胞構成,生命的衰老起始於細胞的老化。而細胞的老化又與端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端粒是真核細胞線性染色體末端非編碼的DNA重複序列和與之相連的端粒結合蛋白的功能性複合體。端粒的主要作用保護染色體末端免於融合和退化,在染色體定位、複製、保護和控制細胞生長及壽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並與細胞凋亡、細胞轉化和永生化密切相關。當細胞分裂一次,每條染色體的端粒就會逐次變短一些。  

人類的過早衰老與染色體的端粒長度直接相關,端粒的縮短還與許多疾病相關。由於釀酒酵母三分之一基因與人類基因同源,單染色體酵母細胞為研究人類端粒功能及細胞衰老提供了很好的模型,並且對於人類疾病如唐氏三體症候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Dr.G評論:

構建「新物種」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它們含有更多的多能酶系、其代謝的複雜性、適應性以及應對外界信號的表達調控與更為複雜的微生物是相似的。換言之,一個功能的實現在複雜的微生物中所需要的基因數目要大於在基因組較小的微生物中所需要的。由於酵母細胞的代謝以及基因網絡的複雜性,人們當前對生命體認識的有限性,想要單純地對基因組進行理性設計是不夠的,建立疾病模型,只有結合大規模的實驗測試反饋數據,相互補充,才能加深人們對生命的認識,更好地服務人類疾病。

當然,除此之外,CRISPR/Cas9 技術同樣也存在非特異性剪切以及毒性問題,如何提高其特異性也是需要解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Atsushi N, Atsushi Y, Hidehiro T, et al. 2006. The 160-kilobase genome of the bacterial endosymbiont Carsonella. Science [J], 314: 267-267.

【2】Baba T, Ara T, Hasegawa M, et al. 2006. Constru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K-12 in-frame, singlegene knockout mutants: the Keio collection. Mol Syst Biol [J], 2: 2006 0008.

【3】Gibson DG, Young L, Chuang RY, et al. 2009b. Enzymatic assembly of DNA molecules up to several hundred kilobases. Nat Methods [J], 6: 343-345.

【4】Gietz RD, Schiestl RH 2007. High-efficiency yeast transformation using the LiAc/SS carrier DNA/PEG method. Nature Protocols [J], 2: 31-34.

【5】Narayana A, H M, Mitchell LA, et al. 2014. Total synthesis of a functional designer eukaryotic chromosome. Science [J], 344: 55-58.

【6】Noskov V N, Karas BJ, Young L, et al. 2012. Assembly of large, high G+ C bacterial DNA fragments in yeast. ACS synthetic biology [J], 1: 267-273.

【7】Shao YY, et al. 2018. Creating a functional single-chromosome yeast. Article in Nature 560(7718) · August 2018 with 847 Reads. DOI: 10.1038/s41586-018-0382-x

相關焦點

  • 合成生物學領域前沿技術
    本文主要介紹合成生物學領域近五年國際上的新理論、新原理、新觀點、新方法、新成果、新技術,為科技管理人員了解國內外生命科學的前沿技術及發展趨勢提供決策諮詢,也為研究與開發人員提供綜合的參考信息。合成生物學的核心思想是在系統生物學的基礎上,借鑑工程學思想和現代生物學技術方法來設計和構建新的生物元件、網絡和體系,最終人工重構新型的生命體。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公布了創造出歷史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的消息。之後一個多月的時間,國內外掀起一片討論的熱潮,以這項成果為代表的合成生物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近日,中國科協第40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以「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問題與生物安全」為題,探討了這一新興學科的進展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
  • 解密物種進化密碼 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研究取得新成果
    新華社天津3月19日電(記者張建新)遺傳變異為物種進化提供了動力。但遺傳變異是如何發生的,又將如何影響物種遺傳性狀,改變物種進化方向?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正在揭開物種進化的神秘面紗,該團隊首次發現了由人工基因組重排引發的不同尺度的雜合性缺失現象,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和非整倍體與酵母雷帕黴素耐受性的基因型-表型關係,為研究物種進化的遺傳基礎提供了新思路。該成果近日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期刊在線發表。
  • 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將開啟基因新時代
    合成生物學是指人們將「基因」連接成網絡,讓細胞來完成設計人員設想的各種任務。例如把網絡同簡單的細胞相結合,可提高生物傳感性,幫助檢查人員確定地雷或生物武器的位置。再如向網絡加入人體細胞,可以製成用於器官移植的完整器官。合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把一個物種的基因延續、改變並轉移至另一物種的作法不同,合成生物學的目的在於建立人工生物系統,讓它們像電路一樣運行。
  • 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技術手段來解決糖尿病智能診療
    通過這一項目的研究,我們逐漸發展起合成生物學與疾病治療這個研究方向。因此,回國工作後,我更加明確我未來的研究領域將聚焦在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技術手段來解決疾病智能診療的問題,所以我給自己課題組的研究方向起了這樣的一個名字:合成生物學與生物醫學工程。
  • 合成生物學:一種兩用技術的機遇和挑戰
    此外,美國國家科學院在這一年啟動「合成生物學帶來的新威脅識別與應對策略研究」項目,重點對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學功能、致病機理的改造與操控等進行研究,最終目標是為國防部提供關於合成生物學的安全威脅評估與應對措施建議。
  • 合成生物學技術實現珍貴藥物量產
    如何安全高效且又能低成本地大量生產這些珍稀產物,成為一項棘手的問題。日前,華南農業大學祝欽瀧助理研究員和陳樂天教授指導學生研究團隊完成的「利用水稻生物反應器合成超級抗氧化類胡蘿蔔素」項目,在合成生物學研究領域大展了身手,解決了這一難題。    水稻種子合成類胡蘿蔔素在水稻種子裡合成類胡蘿蔔素?
  • 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和治理問題
    但合成生物學家到底能不能從無到有製造或創造生命這一有爭議的想法,在一些合成生物學家中似乎是揮之不去的。  1.2 合成生物學的特點  合成生物學到底是什麼?合成生物學是指設計和製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的組件和系統,以及重新設計和製造現在存在的生物系統,旨在將標準化的工程技術應用於生物學,藉以創造一些具有新的和專門化的有機體或生物系統,以滿足無窮的需要。因此,合成生物學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它利用分子生物技術、生物化學工程、基因組學和信息技術來創造新的工具和技術,使人們可通過利用更為綠色的能源和合成疫苗等,以新的辦法解決最棘手的全球問題[4]25-60。
  • 合成生物學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
    此外,英國勞埃德(Lloyd's)最近發布合成生物學的新興風險報告,指出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新興風險包括:實驗室外生物有機體意外釋放,生物恐怖行為故意建造生物武器以及生物研究中可能產生的意外後果等。該報告表示,研究中的許多風險往往是不可預測的,並且對於可能出錯的事物類型以及如何發生這種風險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更不用說爆發這些風險應該如何去有效應對。
  • 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價值導向?
    從更加深遠的層面來看,面對近年來全球經濟發展受資源與環境制約日漸突出的問題,合成生物學不僅對人類健康和認識生命本質具有主要意義,而且在醫藥、能源、材料、農業、環境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和應用場景。   探索之路總是充滿荊棘,一項新技術的興起一定會牽連著各種各樣的疑問。從技術到市場,從資本到政策,合成生物將如何影響世界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方式?
  • 合成生物學初創再吸金,1億美金創造新型微生物
    不久前,Ginkgo Bioworks的合成生物學家們暢飲了轉基因啤酒,以慶祝新自動化實驗室的建成。通過藉助機器人設備,將工程原理與生物學結合,Ginkgo Bioworks建立了一個能夠創造新奇微生物的工廠,這些微生物還從沒有在這個星球上出現過。
  • 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到來!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而後,基因測序技術、DNA 重組技術以及基因編輯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 「讀基因」、「編基因」 和 「寫基因」 的夢想。生物學概念開始與工程學概念結合,合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或將引領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新興工程科學,近年來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被認為是引領生物科技產業第三次革命並將推動第五次工業革命的新學科。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開卷知新)
    合成生物學,能利用大腸桿菌生產大宗化工材料,擺脫石油原料的束縛;酵母菌生產青蒿酸和稀有人參皂苷,降低成本,促進新藥研發;工程菌不「誤傷」正常細胞,專一攻擊癌細胞;創製載有人工基因組的「人造細胞」,探究生命進化之路;利用DNA儲存數據信息並開發生物計算機……作為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學進展迅速,並已在化工、能源、材料、農業、醫藥、環境和健康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合成生物學,能利用大腸桿菌生產大宗化工材料,擺脫石油原料的束縛;酵母菌生產青蒿酸和稀有人參皂苷,降低成本,促進新藥研發;工程菌不「誤傷」正常細胞,專一攻擊癌細胞;創製載有人工基因組的「人造細胞」,探究生命進化之路;利用DNA儲存數據信息並開發生物計算機……作為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學進展迅速,並已在化工、能源、材料、農業、醫藥、環境和健康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 MIT牛人:新技術推動合成生物學變革
    在課堂內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Joseph Jacobson教授,已經成為合成生物學新興領域的一位倡導者和傑出人物。作為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分子機器研究組的負責人,Jacobson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開發快速合成DNA分子的技術。
  • 倪俊:合成生物學已被認為是21世紀最重要的生物技術平臺
    會上,上海交通大學特別研究員、長聘教軌副教授倪俊發表了以《光碟機動合成生物學》為主題的演講,以下為經過整理後的演講實錄:從《侏羅紀公園》中利用克隆技術復活恐龍到《逃出克隆島》中的複製人用於器官移植,到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提出復活猛獁象的可行方案,再到中國科學家成功開發可供人體移植的豬器官,「將科幻電影情節變為現實的背後,都依靠同一種技術 —— 合成生物學。」 倪俊說。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
    作者:孟凡康預計閱讀時間:15min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新方向代表之一,充滿著無限的發展活力。2019年合成生物學領域有很多重大的成果,這代表著我們對於生物的工程化改造和設計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 合成生物學在美國引爭議
    自本世紀初誕生以來,合成生物學就因其利弊相兼而引起廣泛爭議。據美國9日公布的一項最新民意調查,雖然美國多數民眾支持合成生物學,但也有不少人要求禁止這一學科。  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學科,與傳統生物學通過解剖生命體以研究其內在構造不同,合成生物學從最基本的生命要素開始研究,目的是建立人工生物體系。換句話說,這門學科是設計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或對現有生物進行改造。
  • (新華全媒頭條)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我國開啟合成生物學...
    人類真能「創造」出生命嗎?1996年,克隆羊「多利」誕生。人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人造生命」。然而,科學共同體認為,克隆僅僅是「複製」了已有的生命體,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人造生命,應該是利用生命體性狀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原理,通過人工設計併合成新的遺傳基因,「從頭到腳」創造與地球現有生命體均不同的全新生命體。
  • 合成生物學、超材料和人工智慧的融合將出現顛覆性技術突破
    合成生物學與超材料學科不僅誕生時間和發展歷程非常接近,而且具有非常類似的概念內涵,並在2010 年同時被《Science》雜誌評為「21 世紀前十年自然科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人工智慧從名稱來看包含兩個部分:「人工」和「智能」,其中「人工」指的就是由人工設計、人工創造和製造,而「智能」則來自於生物和活體,這表明人工智慧與合成生物學、超材料同樣具有天然融合的概念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