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12日電(記者仇逸)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乳腺外科主任兼復旦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邵志敏教授、胡欣副教授領銜,陳力及楊柳博士等組成研究團隊歷時5年探索研究,首次繪製出PI3K/AKT通路在我國乳腺癌人群中的基因突變圖譜,並對通路基因中「功能性突變」進行了系統化解讀與鑑定。相關研究成果11日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
據悉,人體中存在著大量的信號通路;每條通路上匯聚著許多基因。研究針對參與調控腫瘤惡性轉化和耐藥的PI3K/AKT信號通路,對PIK3CA、PIK3R1、PTEN、AKT等七個基因的突變進行基因外顯子組測序;發現突變頻率最高的是PIK3CA,佔比44%,PIK3R1基因的突變頻率為17%,這兩個基因同時存在突變的情況佔到了9%。研究團隊對比美國腫瘤和癌症基因圖譜以及腫瘤體細胞突變目錄資料庫後發現,中國乳腺癌患者中PIK3CA突變頻率與西方資料庫相當,而PIK3R1基因突變頻率明顯高於西方人群。
為了進一步弄清楚PIK3CA和PIK3R1基因中哪些位置上的突變導致乳腺細胞癌變和耐藥情況產生,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了一套功能性突變篩選系統,並針對兩個基因的大部分突變位點進行系統化的功能性研究和鑑定。研究發現,PIK3CA基因中的第39、1049、345、1043、1047等位點發生的突變和PIK3R1基因中的第160、329、560等位點發生的突變,將導致乳腺細胞的惡性轉化以及化療藥物表阿黴素和通路抑制劑BKM120發生耐藥。
「通過這項研究,我們能夠成功預測導致乳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和耐藥的『壞分子』」。邵志敏教授表示,對通路的深入研究將為臨床用藥及未來針對這些靶點的藥物研發提供重要的理據支持,同時有力推動乳腺癌的全面精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