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桿菌是胃腸病禍根還是福音?細菌和人亦敵亦友,既共生又競爭

2021-01-20 小方聊健康

腸道細菌,在人們的印象中都是不乾淨、感染、拉肚子的形象。經常會在新聞上見到「某某食品大腸桿菌超標……」,給人的感覺腸道的細菌都是不好的。

然而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腸道菌群雖然跟胃腸疾病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並不是所有腸道細菌都是不好的。人類離開了細菌也是無法生存的。那麼腸道細菌到底跟人類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腸道細菌到底是胃腸疾病的禍根還是福音?

我們離不開腸道菌群,跟它們既是共生又是競爭的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

(1)出生後建立的腸道菌群微生態

人類在出生以後,從吸第一口母乳開始,就逐漸隨著環境和飲食的暴露,接觸各種細菌,並且通過不停地接觸,建立起穩定的腸道菌群微生態。我們的腸道有將近一百億個微生物,包括1000多種由厭氧菌和需氧菌組成的複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

這些龐大的微生物系統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協助腸黏膜免疫系統的發育,還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菌群的生長,從而影響機體的代謝、認知和免疫調節功能。在這個微生物系統裡,腸道桿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我們熟悉的大腸桿菌為例,它可以制約葡萄球菌、假單胞菌等有害菌的生長繁殖,也能夠抑制腸道內分解蛋白質的微生物生長,減少蛋白質分解產物對人體的危害,還能合成維生素B和維生素K供給人體使用。

在正常腸道環境下,大腸桿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與我們是共生的關係,我們給它們提供營養,他們協助保護好我們的腸道。

(2)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是致病菌在搗亂

那麼如果腸道的細菌混入了一些致病菌,或者致病菌的數目增多,有益菌的數量減少。就有可能出現拉肚子、腹痛等胃腸道疾病的症狀。也就是醫生常說的腸道菌群失調。這時候就要到醫院檢查找到原因,是什麼致病菌導致的,比如志賀菌引起的慢性菌痢。

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敏感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我們的飲食也要聽從醫生的建議適當的改變,不要吃生冷、油膩刺激的食物,注意營養搭配,清淡飲食,讓胃腸道逐漸恢復到健康的環境,也可以服用一些微生態製劑,增加腸道有益菌的含量。益生菌產品很多,首選正規渠道和大品牌的,這裡推薦江中利活益生菌:

#國民益生菌這款益生菌,所有菌株均來自於中國內蒙古大草原,更適合中國人腸道;專屬於江中的植物乳桿菌P9,可以有效降解腸道內農藥殘留;每袋500億活菌,每一粒活菌均受微包膜技術保護,90%以上有效到達腸道。

總結

總之,腸道桿菌既是胃腸道福音,也可能是胃腸病禍根,關鍵是保持腸道桿菌和人體胃腸道的共生平衡狀態,需要我們注意健康飲食,避免不良飲食習慣,同時注意均衡膳食,日常生活中注意健康生活方式,才能保持腸道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 劉佔舉, 孫明明. 腸道微生態與炎症性腸病[J]. 中華消化雜誌, 2018,38(11):758-761.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對圖片作者表示感謝,如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聯繫我,我將刪除。)

相關焦點

  • 補充有益菌,腸道更健康
    人呱呱墜地後,僅需要幾個小時,就會建立起一個完善的菌群小世界,維持著人體的各種平衡。使人身體健壯,健康成長。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其中有壹萬億個細菌分庭割據。他們為人類製造營養,促進新陳代謝和維護正常的免疫功能。菌群的平衡是人類健康長壽,活力無限的基礎。
  • 八種胃腸病「吃菌補酶」好得快!
    食慾旺盛吃得香,一個月後胃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得到增強,大量瘦人也會悄然變胖。  經常腹瀉拉肚子,無論是食物中毒還是細菌感染還是因水土不服引起的腹瀉,馬上補充黃金菌酶來救急,只需4粒立即止瀉,不需要一天就能立即緩解病情。一周後便稀次數恢復正常,大便成形,腿腳不再發軟,身體恢復元氣。  胃酸、燒心、打嗝、噁心、口氣重,再不用大把吃西藥了,也不用擔心吃多了傷胃傷腸了!
  • 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症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2018年1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特定的共生細菌---天然地棲息在腸道中的微生物群體---菌株能夠提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治療藥物的反應率。
  • 為什麼說「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腸子裡的它們,和你的全身健康...
    在飲食上,小王是一個很有節操的人,什麼生、冷、辣、甜、膩……一律不沾。 不是不想體驗那種大快朵頤、無辣不歡、冰火兩重天的酸爽刺激,只是胃腸出了問題,無福享受啊! 而像小王這樣的胃腸病患者,在中國有近3億人呢!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作者:寧夏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神經外科(唐瑞天、趙尊強、劉建雄) 帕金森病目前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後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殺手,亦是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經變性疾病。NIELSEN等認為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更易發生帕金森病。DEVOS等發現大多數帕金森病病人存在結腸炎症,可增強外周炎症反應,從而促進帕金森病的發生、發展。現有研究提示帕金森病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腸運動障礙,這可能提示腸道局部炎症存在,結腸細菌近端遷移引起小腸細菌密度增加,促使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而抑制過度生長的細菌可加重帕金森病病人的運動震顫症狀。
  • 雙歧桿菌調理和改善腸道相關疾病作用的研究進展
    腸道相關的疾病主要包括:炎症性腸病(IBD)、腸易激症候群(IBS)、腹瀉、結腸癌、直腸癌等,目前這些腸道相關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不是很清楚,而傳統的藥物治療效果並不令人滿意,且副作用大。本文主要就雙歧桿菌的生理功能及雙歧桿菌製劑在調理和改善腸道相關疾病的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它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之一。西方人群發病率約15%~20%,我國約5%~10%[1]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
  • 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這樣飲食雖然簡單方便了許多,但是也容易引發胃腸問題,導致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腹痛、腹瀉、噁心、食慾減退等身體不適。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 亦敵亦友的「草根人物」——拉拉秧
    葉似蓖麻而小且薄,蔓生,有刺,亦名葛葎蔓。」很佩服這些前輩,寥寥數語,就將葎草的生境、葉形、特徵等方面說得非常清晰。【1】亦敵亦友?拉拉秧全國各地均有發生,為常見雜草。其匍匐莖生長蔓延迅速,常纏繞在植株上,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因其倒刺對人皮膚易造成傷害,也會妨礙人類活動,對園林植物具有絞殺作用。
  •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科學家們現在已經從人類腸道中4600多種細菌中收集了200000個基因組和1.7億個蛋白質序列。該項目顯示,超過70%的被檢測細菌從未在實驗室中培養過,也就是說,它們在人體內的活性仍然是未知的。這類細菌中最多的一類是Comantemales,這是一種2019年由海德堡EMBL博克團隊首次描述的腸道細菌。
  • 人體細菌各有各的地盤 最怕「串門」
    而細菌,是和我們的身體同榮共辱的微生物,「人體有大量的細菌寄生其中,它和人體的關係,可以說是和諧共生的。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檢驗科生物組組長李瑞華說,人體和細菌通常處在平衡狀態,但在免疫力低下時,這種平衡關係就可能被打破,細菌可能會轉化成致病菌,引發身體疾病。  李瑞華介紹,人自出生後,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漸進入人體。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B)基因神經發育過程因GF動物的定植或因抗生素消耗腸道細菌而調節。具體而言,以下過程是調節:血腦屏障形成和完整性,神經發生,小膠質細胞成熟和分化,髓鞘形成,和神經營養因子,神經遞質,及其各自的受體的表達。細分來看,腸神經系統(ENS)就是腸道的大腦,同時還是聯繫著腸道外部(微生物群,代謝物和營養物)和內部(免疫細胞和基質細胞)微環境。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U lcerative Colitis, UC ) 和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 CD)兩個獨立的疾病 ,是一類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的腸道炎症性疾病。腸道正常菌群的分布是上胃腸較少 ,迴腸與結腸 ,特別結腸菌數明顯 增多 ,如乳酸桿菌在十二指腸約為103 cfu /m l,而在迴腸增至102~105 cfu /m l,至結腸在104~109 cfu /ml。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我們許多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可能受到某種神經精神疾病的影響,前面我們討論了腸道細菌在青少年和成人中高發的應激相關障礙以及老年人群高發的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最後,我們來看看腸道細菌在兒童時期常見的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自閉症和多動症都屬於神經精神疾病,大腦和神經系統處理信息的方式與大多數人不同。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擬桿菌門、變形菌門以及放線菌門和疣微菌門等。因為腸道塑造了免疫系統,所以腸道功能紊亂會導致各種免疫相關疾病是有道理的,包括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溼性關節炎和1型糖尿病等等。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也與慢性炎症和一系列其它疾病有關,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甲狀腺疾病、皮膚問題、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癌症以及抑鬱、焦慮、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精神疾病。
  • 你知道雙歧桿菌嗎?對嬰兒意義重大
    你知道雙歧桿菌嗎?對嬰兒意義重大 最新一項研究顯示,特定嬰兒腸道細菌的特定基因決定了其在嬰兒腸道中的共生功能。這項研究為臨床醫生在選擇嬰兒益生菌以最大限度地影響短期和長期健康結果,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正常分娩的新生兒腸道菌群幾乎完全來自於母體,刨宮產的新生兒腸道內會定植一部分醫院環境中的細菌。新生兒出生2小時後,腸道菌群迅速增殖,4-6個月時達到成年人的水平。腸道菌群隨著人年齡的增長、飲食結構的豐富,其多樣性不斷增加。1歲以後腸道菌群的種類趨於穩定,健康人整個成年期都保持穩定,進入老年後,雙歧桿菌的數量顯著下降,梭桿菌、擬桿菌數量增多。
  • 雙歧桿菌是什麼 雙歧桿菌有什麼作用
    什麼是雙歧桿菌?雙歧桿菌分布在胃腸的數量隨年齡階段的增長而減少,分布最多的是母乳營養兒。那麼,雙歧桿菌藥理作用有哪些呢?雙歧桿菌治療效果是什麼呢?雙歧桿菌的好處有什麼?下面就來一一的了解一下吧。  雙歧桿菌是什麼雙歧桿菌是一個細菌屬名。
  • 基因調控因子能夠促使細菌殺死競爭對手並在魷魚中建立共生關係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揭示了使不同細菌菌株之間的競爭關係,並在夏威夷短尾魷魚中建立共生的分子機制,它們發現了「克敵制勝」的關鍵基因調控機制。,有了許多這樣的共生體,宿主組織的表面就變成了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不同物種和細菌菌株細胞相互作用並爭奪資源。
  • 科學:腸道微生物與過敏
    隨著科學對腸道微生物日益深入的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腸道微生物與過敏的關係。早在2016年,《科學》和《自然》兩大頂尖雜誌就對這方面的研究制定專刊,可想而知其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微生物並不是一出生就完備的。一般人的腸道微生物主要包括九個菌門,分別是厚壁菌門、放線菌門、擬桿菌門、梭桿菌門、螺旋菌門等等,在生命的最初,最先定值的是葡萄球菌、腸桿菌、鏈球菌等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這些細菌對於機體無益甚至有害,這也是為什麼嬰兒更容易發生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