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H:腸道微生態與肝性腦病

2021-01-09 臨床肝膽病雜誌

人體的腸道微生態系統由腸道內環境和寄生於腸道的微生物共同構成,這些微生物包括固有菌、共生菌、過路菌。在人體內,腸道菌群數量相對固定,可達1012~1014個,是人體自身細胞數目的10倍。這些細菌大多數為類桿菌、優桿菌、消化球菌以及雙歧桿菌等專性厭氧菌,約佔腸道總菌量的99%;腸桿菌、腸球菌、乳酸桿菌等兼性厭氧菌約佔總菌量的1%,構成複雜的腸道微生態系統[1]。人體腸道微生態系統錯綜複雜,各微生物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彼此保持著一定比例,按照一定的順序定植於腸壁的特定部位,參與機體代謝,發揮免疫屏障作用。腸道微生態的失衡對慢性肝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全身炎症反應、內毒素血症和血管舒張導致的併發症,如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及肝性腦病(HE)。

HE是肝硬化失代償的併發症之一,有研究[2]發現其1年病死率可達58%,3年病死率可達77%,成為肝硬化患者預後不佳的獨立影響因素。有研究[3-4]進一步發現肝功能受損後,機體可通過腸-肝軸調節膽汁的分泌,腸道供血減少和蠕動減慢,從而導致腸黏膜的破壞和腸道菌群失衡。改變的腸道菌群又進一步促進了肝損傷後併發症的產生,最常見的是細菌移位和內毒素誘發的各種細菌感染,包括重症肺炎、敗血症、泌尿系感染及腹腔感染,反覆發生的細菌感染是導致肝病患者死亡的重要誘因之一。另外,大多數肝硬化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亂,這可能會加劇全身炎症反應,進而導致HE[5-6]。也有證據[6-9]表明HE的發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及全身炎症反應後機體代謝產物(如氨和內毒素)的積累有關。另外,當前HE的防治策略也仍然以調控腸道菌群為主,常用的藥物有乳果糖、克拉丁醇、利福昔明及益生菌、益生元等。

by. CD Genomics

1 肝硬化HE患者腸道菌群分布的特點

裡德伯格於2000年提出,人體是由細胞和共生微生物構成的「超級生物體」,是個非常複雜的生態系統,近年來國際科學界也開展了多項關於人體微生物組研究計劃。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對肝硬化患者的糞便進行研究時發現,韋永氏球菌、鏈球菌、梭狀芽孢桿菌及普氏菌比較豐富,並且這些細菌載量越大,患者的CTP評分越高[10]。Bajaj等[11]在對肝硬化HE患者結腸黏膜微生物群的研究中發現腸球菌、巨球形菌、伯克氏菌、韋永氏球菌比較豐富。另一項研究[12]發現在隱匿性HE中,唾液鏈球菌數量增加與認知功能的改善呈負相關,與氨的積累呈正相關,然而在顯性HE中,影響認知功能的主要是大便藻科和卟啉單胞科微生物。國外的一篇關於輕微型HE的研究[13]提到肝硬化輕微型HE患者存在腸道微生態失衡,表現為腸道內雙歧桿菌數量顯著減少,革蘭陰性腸桿菌科細菌數量顯著增加。人體腸道具有相對比較穩固的免疫屏障系統,主要包括機械、化學、生物屏障,可防止有害物質和病原體入侵,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腸道微生態失衡時原來的優勢菌生長被抑制,而內源性或外源性致病菌大量增殖,致病菌及其代謝產物觸發的腸源性內毒血症是肝病患者預後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探索肝硬化HE的發病機制與腸道微生態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2 肝硬化HE和腸道微生態有關的病因學

目前關於HE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更多研究集中在氨和炎症的協同作用使星形膠質細胞腫脹及腦水腫。腸道是氨產生的主要場所,氨的產生離不開腸道細菌的分解作用。有學者[14]認為肝硬化失代償期腸道細菌產生的氨通過受損腸壁細胞之間的細胞連接進入門靜脈系統,而生成短鏈脂肪酸的細菌減少導致結腸pH值增高,從而引起腸道氨的產生和吸收增加進而誘發HE。Riordan等[15]發現腸道產尿素酶(分解尿素產生氨氣)類細菌(如克雷白桿菌和變形桿菌等)與人體氨代謝有關。也有研究[16]發現血氨的濃度與病情的嚴重程度不完全一致,因血氨的檢測要求室溫下採靜脈血後立即低溫送檢,30 min 內完成測定,或離心後4 ℃冷藏,2 h 內完成檢測,一般檢測條件很難達到。Bajaj等[17]發現某些特殊細菌家族與HE患者的認知及炎症反應相關,如產鹼菌科、紫單胞菌科及腸桿菌科,與無HE的患者相比,肝硬化HE患者韋榮氏球菌、內毒素及炎症因子(IL-6、TNFα、IL-2、IL-13)的水平相對更高。更有研究[18]發現韋永氏球菌和鏈球菌與肝硬化患者的認知功能呈負相關。目前關於腸道菌群與HE之間關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糞便微生物上,而針對黏膜菌群分布的研究相對較少。研究[19]證實腸黏膜與糞便中微生物組成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因黏膜菌群獲取相對比較困難,開發與腸道微生態變化相關的血清生物學標誌物對HE的診斷和治療可能有一定的幫助。目前臨床中利用血清幽門螺桿菌(Hp)抗體檢測診斷Hp感染的非介入、低創傷方法提供了思路,但由於腸道微環境更為複雜,目前關於腸道微生態失衡與疾病相關性的血清生物學標誌物尚在探索中。

3 調整腸道微生態對肝硬化HE防治的成效

HE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的原則是及時清除誘因、儘快將急性神誌異常恢復到相對穩定狀態[20]。常用的藥物有乳果糖、克拉丁醇、利福昔明及益生菌、益生元等,它們均參與了腸道微生態的調節。乳果糖是合成的口服不吸收雙糖,一直以來是臨床治療HE的「基石」,也是目前治療指南中推薦治療HE的一線藥物。乳果糖不僅可以通過清潔腸道減少腸道內細菌及其代謝產物,而且其在結腸內代謝產生的有機酸通過改變腸道內環境減少氨的產生、促進氨的排出。Lokesh等[21]進行的研究顯示乳果糖與益生菌單獨使用均能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以及降低症狀性HE發病率,但是二者聯用並未表現出協同作用,具體原因尚不清楚。Bajaj等[17]研究發現口服乳果糖後,除糞桿菌減少外,其他菌群並無明顯變化。利福昔明因其不良反應相對較少,是目前美國FDA唯一批准的用於HE治療的抗生素。利福昔明通過與細菌DNA依賴的RNA聚合酶結合達到破壞細菌RNA合成的目的。臨床研究[22-23]證實乳果糖或者乳果糖聯合利福昔明可以預防HE復發,強調了調整腸道菌群對顯性HE二級預防的重要意義,但這些試驗均未對乳果糖或者乳果糖聯合利福昔明如何影響腸道菌群和氨產生進行分析,也沒有討論菌群及其產物的變化如何與臨床療效相關聯。Takumi等[24]關於利福昔明與HE患者肝/神經心理功能相關的研究發現利福昔明治療前後HE患者糞便中細菌載量變化不明顯,但治療後鏈球菌屬、韋永氏球菌屬和乳酸菌屬的數量下降。因此,推斷利福昔明可以通過調節HE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分布來改善肝/神經心理功能。乳酸桿菌GG由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兩名教授從健康人體分離出來,發現可抑制肝硬化患者內毒素和炎症水平[25]。然而也有報導[26-27]指出乳酸桿菌是與疾病進展相關的,原因推測可能是乳酸桿菌通過糖酵解作用產生酒精,加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臟的炎症程度。Marlicz等[28]採用益生菌、合生元治療HE,發現腸道菌群比例發生改變,腸桿菌科豐度減少,乳酸桿菌比例增加,同時伴隨血氨水平的降低,輕微型HE發生逆轉、顯性HE的發生率均顯著降低。多個研究[29-33]比較了益生菌與目前HE治療的推薦用藥(如利福昔明、乳果糖)的療效,結果發現它們在降低血氨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大腦認知功能上效果相仿,但在增加有益菌、減少致病性細菌和長期耐受性上更勝一籌,但本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益生菌使用並不能降低HE患者的病死率。

4「變廢為寶」——糞菌移植(FMT)治療肝硬化HE的新探索

現代研究發現,肝臟與腸道具有相同的胚胎起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許多「天然」的解剖和功能聯繫。馬歇爾1998年提出了「腸-肝軸」的概念進一步支持腸道微生物在HE發病機制中的作用。近年來FMT成為針對「腸-肝軸」開發的最新研究療法,是指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34]。Bajaj等[35]率先發表了一篇關於20例肝硬化HE患者糞菌移植的RCT,指出與標準化治療組(利福昔明+乳果糖)相比FMT組嚴重不良事件(病死率、住院率、感染發生率)均明顯降低。但由於目前支持FMT治療HE的有效性、持久性及長期治療安全性的數據有限,關於哪些HE患者適合FMT、FMT的最佳時機、單次治療還是重複治療尚存在爭議[36],FMT治療HE的方式方法尚在探索之中。目前關於炎性腸病FMT的研究[37]發現供體糞便的特性也影響治療效果,如何選擇合適的供體糞便目前缺乏一致性意見。所以根據受體微生物和代謝組學特徵選擇微生物群落仍然是目前FMT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希望口服方式可以取代原始的給藥方式並取得更好的療效。

5 問題與展望

腸道菌群是一把雙刃劍,其作為一個細菌器官存在,參與機體代謝、維持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對於維繫機體健康具有舉足輕重的生物學意義。然而腸道菌群也是加速許多疾病進展的原因,所以腸道微生態調節劑並非一把萬能鑰匙,故需更加嚴謹周密的試驗設計,發現具有特異性的致病菌或其代謝產物,為進一步診療提供思路。就肝硬化HE而言,破解HE患者腸道微生態的結構和功能,揭示與HE發生、發展及預後相關的腸道微生物的功能基因和編碼的代謝途徑,對於探討HE的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也對開發新的微生態製劑用於HE的二級預防具有重大價值。

參考文獻:

[1]WU ZW, LI LJ. Liver cirrhosis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intestinal bacterial flora[J]. J Mod Med Health, 2019, 35(2): 161-163.(in Chinese)

吳仲文, 李蘭娟. 肝硬化細菌感染與腸道菌群[J]. 現代醫藥衛生, 2019, 35(2): 161-163.

[2]PRASAD S, DHIMAN RK, DUSEJA A, et al. Lactulose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who have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J]. Hepatology, 2007, 45(3): 549-559.

[3]OTHMAN M, AGUERO R, LIN HC. Alterations in intestinal microbial flora and human disease[J].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08, 24(1): 6-11.

[4]SHIMIZU K, OGURA H, GOTO M, et al. Altered gut flora and environ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IRS[J]. J Trauma, 2006, 60(1): 126-133.

[5]WONG F, BERNARDI M, BALK R, et al. Sepsis in cirrhosis: Report on the 7th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cites Club[J]. Gut, 2005, 54(5): 718-725.

[6]SHAWCROSS DL, WRIGHT G, OLDE DAMINK SWM, et al. Role of ammonia and inflammation in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J]. Metab Brain Dis, 2007, 22(1): 125-138.

[7]HAUSSINGER D, SCHLIESS F. Pathogenetic mechanisms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J]. Gut, 2008, 57(8): 1156-1165.

[8]SHAWCROSS DL, SHRIFI Y, CANAVAN JB, et al. Infection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not ammonia, are associated with Grade 3/4 hepatic encephalopathy, but not mortality in cirrhosis[J]. J Hepatol, 2010, 54(4): 640-649.

[9]WRIGHT G, JALAN R. Ammonia and inflamm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Pandora’s box?[J]. Hepatology, 2007, 46(2): 291-294.

[10]QIN N, YANG FL, LI A, et al. Alterations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in liver cirrhosis[J]. Nature, 2014, 513(7516): 59-64.

[11]BAJAJ JS, HYLEMON PB, RIDLON JM, et al. Colonic mucosal microbiome differs from stool microbiome in cirrhosis an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is linked to cognition and inflammation[J].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12, 303: g675-g685.

[12]JASMOHAN S, BAJAJ JS. The role of microbiota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J]. Gut Microbes, 2014, 5(3): 397-403.

[13]MONTGOMERY JY, BAJAJ JS. Advances in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J]. Curr Gastroenterol Rep, 2011, 13(1): 26-33.

[14]MARIA S, ALITA M, CHPY V, et al.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economic burden associated with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05 to 2009[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10(9): 1034-1041.

[15]RIORDAN SM, WILLIAMS R. Gut flora an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J]. N Engl J Med, 2010, 362(12): 1140-1142.

[16]SHAWCROSS DL, SHARIFI Y, CAVANAN JB, et al. Infection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not ammonia, are associated with Grade 3/4 hepatic encephalopathy, but not mortality in cirrhosis[J]. J Hepatol, 2011, 54(4): 640-649.

[17]BAJAJ JS, RIDLON JM, HYLEMON PB, et al. Linkage of gut microbiome with cognition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J].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12, 302(1): g168-g175.

[18]ZHANG ZG, ZHAI HQ, GENG JW, et al. Large-scale survey of gut microbiota associated with MHE via 16S rRNA-based pyrosequencing[J]. Am J Gastroenterol, 2013, 108(10): 1601-1611.

[19]NOBLE NA, WHITE MB, MONTEITH P, et al. Colonic mucosal microbiome differs from stool microbiome in cirrhosis an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is linked to cognition and inflammation[J]. Am J Physiol, 2012, 303(3 Pt 1): g675-g685.

[20]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cirrhosis[J]. J Clin Hepatol, 2018, 34(10): 2076-2089. (in Chinese)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肝硬化肝性腦病診療指南[J]. 臨床肝膽病雜誌, 2018, 34(10): 2076-2089.

[21]LOKESH J, BARJESH CS, PRAVEEN S, et al. Serum endotoxin 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hepatic encephalopathy[J]. Dig Liver Dis, 2012, 44(12): 1027-1031.

[22]SHARMA BC, SHARMA P, AGRAWAL A, et al. Secondary prophylaxis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lactulose versus placebo[J]. Gastroenterology, 2009, 137(3): 885-891.

[23]BASS NM, MULLEN KD, SANYAL A, et al. Rifaximin treatment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J]. N Engl J Med, 2010, 362(12): 1071-1081.

[24]TAKUMI K, FUMITAKA S, MASATOSHI I, et al. Rifaximinaltered gut microbiota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liver/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of phase II/III clinical trials[J]. Hepatol Res, 2019, 49(4): 404-418.

[25]BAJAJ JS, HEUMAN DM, HYLEMON PB, et al.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Lactobacillus GG modulates gut microbiome, metabolome and endotoxemia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4, 39(10): 1113-1125.

[26]MILLION M, MARANINCHI M, HENRY M, et al. Obesity-associated gut microbiota is enriched in Lactobacillus reuteri and depleted in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and 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J]. Int J Obes, 2012, 36(6): 817-825.

[27]ELSHAGHABEE-FOUAD MF, BOCKELMANN W, MESKE D, et al. Ethanol production by selected intestinal microorganisms and lactic acid bacteria growing under different nutritional conditions[J]. Front Microbiol, 2016, 7(7): 1-13.

[28]MARLICZ W, WUNSCH E, MYDLOWSKA M, et al. The effect of short term treatment with probiotic VSL#3 on various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 J Physiol Pharmacol, 2016, 67(6): 867-877.

[29]SAMMY S, DUMINDA S, JENNIFER A, et al. Probiotics are helpful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J]. Liver Int, 2016, 36(7): 986-993.

[30]SHAVAKHI A, HASHEMI H, TABESH E, et al. Multistrain probiotic and lactulose in the treatment of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J]. J Res Med Sci, 2014, 19(8): 703-708.

[31]KAPIL S, SANJAY P, SRIPHAKASH M, et al. Effect of rifaximin, probiotics, and l-ornithine l-aspartate on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Saudi J Gastroenterol, 2014, 20(4): 225.

[32]SHULIA S, MAHL TC, GUHA S. Letter: Probiotics vs. lactulose for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therapy—authors’reply[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4, 39(9): 1000.

[33]VIRAMONTES HD, AVERY A, STOW R. The Effects of probiotics and symbiotics on risk factors fo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J]. J Clin Gastroenterol, 2017, 51(4): 312-323.

[34]OWENS C, BROUSSARD E, SURAWICZ C.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nd donor standardization[J]. Trends Microbiol, 2013, 21(9): 443-445.

[35]BAJAJ JS, KASSAM Z, FAGAN A, et al.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rom a rational stool donor improves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Hepatology, 2017, 66(6): 1727-1738.

[36]TANDON P, MADSEN K, KAO D.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Ready for prime time? [J]. Hepatology, 2017, 66(6): 1713-1715.

[37]JACOB V, CRAWFORD C, COHEN-MEKEBURG S, et al. Single delivery of high-diversity fecal microbiota preparation by colonoscopy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microbial diversity in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J]. Inflamm Bowel Dis, 2017, 23(6): 903-911.

相關焦點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腸道微生態在膿毒症發生之後會有所改變,成為膿毒症治療的新舉措、新方向。腸道微生態結構和功能改變和諸多疾病相關,比如:難辨梭菌感染、炎症性胃腸道疾病、肥胖。膿毒症的發生發展受到機體諸多因素影響,而且機理並不完全明確,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腸道微生態紊亂會加重膿毒症病情,影響預後。
  • 實驗動物與腸道微生態研究
    廣東省動監所心血管疾病模型研究中心主任楊豐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動物實驗中心主任蘇喬、暨南大學牛海濤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黃振烈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商海濤博士及賽業生物科學家俞曉峰博士就眼科實驗動物模型研究現狀、小動物心血管疾病手術模型的構建評價和應用、人源腫瘤異種移植模型構建及應用、實驗動物與腸道微生態研究
  • 2017(第三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會議日程
    2017(第三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會議日程 來源:生物鏈   發布者:高常長   日期:2017-02-10   今日/總瀏覽:1/7595
  • 王邦茂教授:2020年腸道微生態在消化病學領域的重要進展
    此外,生命早期是構建腸道微生態的關鍵時期,產前狀態、分娩方式、餵養方式及產後藥物的使用產生的影響可持續至成年時期。本課題組發現母體攝入過量甜味劑三氯蔗糖,可減少腸道產丁酸菌進而促進成年期肝臟脂肪變。本文圍繞2020年腸道微生態與消化系統疾病發生及防治的重要進展做一匯總。
  • 腸道微生態學術交流在嫦娥生物創新聯盟召開
    長江網訊 11月28日,腸道微生態研究和臨床應用領域專家賈慧珏和鄒遠強博士來漢  目前,在嫦娥生物聯盟多家企業與國內外知名的教授專家的合作下,嫦娥集團研發的以腸道微生態為基礎的嫦娥3號腸溶片,即將上市。繼此前已成功面世的「古得寧」鱘納茯精華片、「古得寧」鱘魚多肽粉等產品後,這將是又一款收穫業界和消費者的眾多好評的產品。
  • 水生所在魚類腸道微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魚類腸道是一個與外界具有明顯隔離的半開放系統,經由口和肛門與周圍環境交流並構建具有特定群落結構的微生態系統。該系統具有類似於被水體隔離島嶼的物理和生態特徵,因此關於魚類腸道「島嶼」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增進對微生態系統的認識,也將為揭示宏觀生態系統相關群落生態學原理提供依據。
  • 微生態產品研發,我們的徵程是浩渺的微生態世界
    人體的腸道和皮膚、地球的海洋和土壤,甚至是植物的葉片和種子,都有它們的身影,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微生物群落是由許多不同的物種組成。,無論是在以往的腸道微生態還是現今盛行肌膚微生態,更或者是在私密、口鼻腔、毛髮等領域,現有的抗生素產品都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
  • 2015腸道微生態與健康研討會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感染性疾病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基因組學平臺負責人,中國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分會消化與營養組副組長、浙江省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分會委員
  • 肝性腦病的表現是什麼 身體有這些症狀要小心
    肝性腦病的表現是什麼?相信有很多人對此都是不太了解的,那你知道患有肝性腦病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治療嗎?在平時我們應該怎樣預防感性腦病的發生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肝性腦病如何預防1、在平時想要有效的預防感性腦病的發生的話,一定要保持大便通暢,以減少氨在腸道的吸收。在有腹水的肝硬化病人中,應避免大量使用利尿劑。出現消化道出血時,應積極控制出血,迅速消除腸道積血。2、要防止各種感染,一旦出現則要使用有效的藥物控制感染。
  • 「綜述」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影響肺部的免疫反應強度,腸道微生態失衡及腸源性內毒素的釋放,均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例如,最近已有多項研究結果證實[1, 2, 3, 4]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腸肺軸」影響肺部炎症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呼吸系統疾病與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關係密切。腸道菌群微生態是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重要因素,出現失衡時,腸源性內毒素的釋放以及腸道菌群移位引起的炎性介質的釋放,均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
  • 肝硬化高血氨和肝性腦病的多學科管理
    前言:肝性腦病(HE)是肝硬化的嚴重併發症,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有顯著不良影響,需早期診斷並及時給予最適管理。同時,肝性腦病和與之相關的高血氨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涉及血流動力學、免疫炎性反應和多器官功能的改變[1],在診斷和治療上仍有許多挑戰。
  • 人體微生態與大自然生態同等重要
    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人們已經知道,自身的微生態平衡是保持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條件,如同人與自然共生的大環境和生態一樣,如果生態平衡,人類就可以與所有生物共贏並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質,並且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人體微生態的主要含義是,與人和所有生物所共同棲息的大自然生態相比,人自身的生態是一個微生態或小生態。
  • 科技人物 | 謝黎煒博士:十年海外學霸,一心鑽研腸道微生態
    ……為生命科學研究踏上留美之路謝黎煒在營養科學、基礎與轉化醫學和電子工程方面有著多年的交叉學科的研究經驗,目前主要科研方向是腸道微量元素吸收和調控、幹細胞、肥胖、糖尿病、癌症、腸道菌群與大健康,但他並非「科班出身」,「我從高中開始就很喜歡生物」。
  • 真菌或與炎症性腸病發展有關_炎症性腸病_真菌_腸道微生態_醫脈通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腸道內的微生態環境在IBD的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腸道微生態的組成不僅包括細菌,還包括真菌、古生菌、病毒等。由於細菌在腸道微生物中的數量異常龐大,既往的研究多認為細菌在腸道炎性反應的發生中起著主要、乃至唯一的作用。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腸道中真菌不僅與細菌共存,而且也與腸道炎性反應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現就IBD發病過程中真菌的分布及相關作用機制的研究做一綜述。
  • 河南源隆捐50多萬元「微生態調節劑」助力戰「疫」
    2月28日,記者了解到,河南源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向河南省紅十字會捐贈一批價值498000元的微生態調節劑——益生元低聚木糖,幫助一線工作人員更好地抗擊疫情。 據了解,國家衛健委連續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提到,「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中性菌具有雙重作用,如大腸桿菌、腸球菌等在正常情況下對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從腸道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就可能引發許多問題。說到腸道菌群,要說下腸道微生態的概念,就是寄生於人體腸道內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離開了腸道微生物的作用,人體無法單獨生成。
  • 【加速研發布局】,領治醫學啟動微生態中醫藥創新平臺
    近日,深圳市領治醫學科研團隊傳來好消息:領治醫學正式啟動微生態中醫藥創新平臺,專注於中醫藥現代化與微生態第二基因組的深度融合。該平臺確定的首個錨定方向是基於腸道菌群與中醫藥,開展幹預缺血性腦卒中藥物的研發。目前,相關研究已經完成臨床試驗註冊,這充分標誌著領治醫學正式進入藥物開發新賽道。
  • 專家視點:肝性腦病的診斷與鑑別診斷
    肝性腦病是各種急、慢性肝病患者的嚴重併發症,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和肝功能衰竭患者。肝性腦病導致的意識改變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是導致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才能避免病情惡化。臨床上肝性腦病包括輕微型肝性腦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和顯性肝性腦病,MHE是肝性腦病的初級階段。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但不變的,是他對七彩雲南和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發自內心的熱愛。近年來,張志剛藉助宏基因組學的手段,綜合利用多學科交叉的策略,在疾病診斷的微生態理論和技術體系的構建、解析腸道微生物在動物適應性進化過程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原創性成果,並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