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由地桿菌納米線傳導的電能,可以用來為小型電子設備供電
對於無口無肺的細菌來說,呼吸比人類更複雜。
我們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地桿菌——一種普遍存在的、生活在地下水中的細菌——吞下有機廢物並「呼出」電子,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微弱的電流。
這些廢棄的電子總是需要去某個地方(通常進入一種豐富的地下礦物,比如氧化鐵),而地桿菌有一種非傳統的工具,來確保它們到達那裡。
科學家表示,地桿菌會通過一個巨大的通氣管呼吸,它的大小是單個地桿菌身體長度的數百至數千倍。這種「通氣管」被稱為納米線。儘管這些微小的導電細絲,比人類頭髮的寬度小10萬倍,但它們能夠穿梭電子——這種驚人的電適應能力,讓地桿菌成為了地球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呼吸器。
在任何時候,數十億的細菌都在海底下嗡嗡作響。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式,將這些能量組合成一個強大的微生物電網。
利用先進的顯微鏡技術,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秘密分子」,它使地桿菌能夠長距離呼吸,而這是以前在細菌中看不到的。研究小組還發現,通過用電場刺激地桿菌群,這些微生物傳導電流的效率是自然環境中的1000倍。
研究人員說,了解這些先天的電適應能力,可能是將地桿菌群轉化為可呼吸的「活電池」的關鍵一步。
研究團隊介紹,在地下深處潮溼、缺氧的土壤中,地桿菌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其他微生物很少能做到。納米線可以讓它們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呼吸,對於保持地桿菌在地下的存活至關重要——因為在那裡,像氧化鐵這樣的電子受體,很少在幾百萬分之一米之外。
然而,在實驗室中生長的地桿菌菌落,並不總是能在豐富的礦物質附近生活。
在先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實驗室裡生長的地桿菌,在暴露於一個小電極或一個導電的圓盤時,顯示出另一個聰明的生存技巧——在電場的刺激下,微生物聚集成緻密的生物膜,成堆成堆的微生物相互連接,通過一個單一的共享網絡移動電子。
「它們像高層公寓一樣,高達數百層。它們可以共享同一個電網,不斷地傾倒電子。」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小組發現,當受到電場的刺激時,地桿菌會產生一種以前未知的納米線,這種納米線比土壤中典型的細菌產生的納米線,傳導電流的效率高出1000倍,使微生物能夠將電子傳送到前所未有的距離。
「眾所周知,細菌可以發電,但沒有人知道其分子結構。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那個分子。」
成百上千的細菌聚集在一起,可以把多餘的電子注入納米線(紅色)的「巨型通氣管」
十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利用地桿菌菌落為小型電子設備供電。
這些所謂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的一大優勢,就是它們的壽命——細菌幾乎可以無限期地自我修復和繁殖,產生一個小而恆定的電荷。
在2008年進行的一項美國海軍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地桿菌燃料電池,為華盛頓特區波託馬克河的一個小型氣象浮標供電9個多月,沒有任何減弱跡象。然而,這些燃料電池提供的電量非常小(海軍浮標的功率約為千分之一瓦),嚴重限制了它們能提供電力的電子產品類型。
通過這項新的研究,科學家們現在知道了如何操縱微生物納米線,使它們更堅固、更導電。研究小組表示,這些信息可以使生物電子產品的生產既便宜又容易,有望更早迎來新一代環保、細菌驅動的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