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秘密分子」,可以讓細菌發電!科學家正在研製「活的」電池

2020-09-21 奇思樂園KIDSPARADISE


如圖所示,由地桿菌納米線傳導的電能,可以用來為小型電子設備供電

對於無口無肺的細菌來說,呼吸比人類更複雜。

我們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地桿菌——一種普遍存在的、生活在地下水中的細菌——吞下有機廢物並「呼出」電子,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微弱的電流。

這些廢棄的電子總是需要去某個地方(通常進入一種豐富的地下礦物,比如氧化鐵),而地桿菌有一種非傳統的工具,來確保它們到達那裡。

科學家表示,地桿菌會通過一個巨大的通氣管呼吸,它的大小是單個地桿菌身體長度的數百至數千倍。這種「通氣管」被稱為納米線。儘管這些微小的導電細絲,比人類頭髮的寬度小10萬倍,但它們能夠穿梭電子——這種驚人的電適應能力,讓地桿菌成為了地球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呼吸器

在任何時候,數十億的細菌都在海底下嗡嗡作響。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式,將這些能量組合成一個強大的微生物電網。

利用先進的顯微鏡技術,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秘密分子」,它使地桿菌能夠長距離呼吸,而這是以前在細菌中看不到的。研究小組還發現,通過用電場刺激地桿菌群,這些微生物傳導電流的效率是自然環境中的1000倍。

研究人員說,了解這些先天的電適應能力,可能是將地桿菌群轉化為可呼吸的「活電池」的關鍵一步。

令人震驚的微生物

研究團隊介紹,在地下深處潮溼、缺氧的土壤中,地桿菌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其他微生物很少能做到。納米線可以讓它們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呼吸,對於保持地桿菌在地下的存活至關重要——因為在那裡,像氧化鐵這樣的電子受體,很少在幾百萬分之一米之外。

然而,在實驗室中生長的地桿菌菌落,並不總是能在豐富的礦物質附近生活。

在先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實驗室裡生長的地桿菌,在暴露於一個小電極或一個導電的圓盤時,顯示出另一個聰明的生存技巧——在電場的刺激下,微生物聚集成緻密的生物膜,成堆成堆的微生物相互連接,通過一個單一的共享網絡移動電子。

「它們像高層公寓一樣,高達數百層。它們可以共享同一個電網,不斷地傾倒電子。」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小組發現,當受到電場的刺激時,地桿菌會產生一種以前未知的納米線,這種納米線比土壤中典型的細菌產生的納米線,傳導電流的效率高出1000倍,使微生物能夠將電子傳送到前所未有的距離。

「眾所周知,細菌可以發電,但沒有人知道其分子結構。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那個分子。」

成百上千的細菌聚集在一起,可以把多餘的電子注入納米線(紅色)的「巨型通氣管」

活的、有呼吸的電池

十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利用地桿菌菌落為小型電子設備供電。

這些所謂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的一大優勢,就是它們的壽命——細菌幾乎可以無限期地自我修復和繁殖,產生一個小而恆定的電荷。

在2008年進行的一項美國海軍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地桿菌燃料電池,為華盛頓特區波託馬克河的一個小型氣象浮標供電9個多月,沒有任何減弱跡象。然而,這些燃料電池提供的電量非常小(海軍浮標的功率約為千分之一瓦),嚴重限制了它們能提供電力的電子產品類型。

通過這項新的研究,科學家們現在知道了如何操縱微生物納米線,使它們更堅固、更導電。研究小組表示,這些信息可以使生物電子產品的生產既便宜又容易,有望更早迎來新一代環保、細菌驅動的電池。

相關焦點

  • 《自然-化學生物》:可以讓細菌呼出電能的「秘密分子」
    對於無嘴、無肺的細菌,呼吸比人類不是那麼容易簡單。我們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然而一種普遍存在於地下水中的地桿菌(Geobacter)細菌,吞噬有機廢物並「呼出」電子,在此過程中產生微小的電流。研究小組發現,當受到電場刺激時,地桿菌會產生一種以前未知的由稱為OmcZ的蛋白質製成的納米線。這種蛋白質由稱為血紅素的微小金屬構成,構成納米線,其導電效率比地桿菌在土壤中形成的典型納米線高出1千多倍,從而使微生物能夠以前所未有的距離傳送電子。研究人員說:「已知細菌可以發電,但沒人知道其分子結構。」 「現在,我們找到了這個分子。」
  • 科學家研製出細菌發電生物電池
    科學家已經發現,可以把細菌體表蛋白生成的能量收集起來,作為電能。這項重大突破將會導致由細菌產生的清潔電流,或稱「生物電池(bio batteries)」誕生。 該研究成果發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它顯示,細菌接觸到金屬或者是礦物質時,它們體內的化學物質就會生成電流,並通過細胞膜流出體外。
  • 科學網—被「馴化」的細菌能發電
    希瓦氏菌是1988年被分離出來的一種厭氧菌,其細胞中的帶電蛋白質對它的「呼吸」至關重要,通過蛋白質之間的化學變化可以產生電子,形成電流。這一發現幫助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全新的以有機物為材料的清潔燃料電池。 為了更好地利用希瓦氏菌的這一發電特性,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名叫「DSFO+」的合成分子。
  • 被「馴化」的細菌能發電—新聞—科學網
    希瓦氏菌是1988年被分離出來的一種厭氧菌,其細胞中的帶電蛋白質對它的「呼吸」至關重要,通過蛋白質之間的化學變化可以產生電子,形成電流。這一發現幫助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全新的以有機物為材料的清潔燃料電池。 為了更好地利用希瓦氏菌的這一發電特性,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名叫「DSFO+」的合成分子。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汙水發電兩不誤
    近日,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洛根率領的一個研發小組宣布,他們研製出種新型的微生物燃料電池,可以把未經處理的汙水轉變成乾淨用水和電源。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ologicalFuelCells)並非剛剛出現的一項技術。
  • 英國科學家發明用尿液發電微生物燃料電池
    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一個能量轉換器,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將有機物質直接轉換成電(圖片來源:西英格蘭大學)北京時間7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的布里斯托機器人技術實驗室的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利用尿液充當燃料進行發電的方式,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款採用這項技術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進而讓用尿液為手機充電成為現實。
  • 科學家用細菌製造環保「生物電池」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已經發現由微生物表面蛋白產出的能源可用於發電。這項突破可能會衍生出由細菌製成的清潔能源產品,即生物電池。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沙雷菌(shewanellaoneidensis)的海洋菌種表面的蛋白能夠來回傳遞電子。
  • 未來的電池,可能是用病毒做的
    後來貝爾徹在鮑魚殼身上找到了答案,他們發現鮑魚可以分泌出一種蛋白質,可從富含礦物質的水中提取碳酸鈣分子,並讓其在體內定向排列,從而形成鮑魚殼。於是貝爾徹將編碼這種蛋白的基因移植到病毒,讓病毒擁有生成納米結構的能力,用來製作電極和導線。
  • 科學家通過改造極端環境生存的細菌實現發電
    科學家通過改造極端環境生存的細菌實現發電2017-02-10 12:12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PConline 資訊】據一份新研究報告稱,通過改造細菌利用其細胞膜中某些特殊的蛋白質發電,不過發電條件必須在極端環境下進行,但為了突破該限制,科學家通過對改造細菌注入一種經過改造過的分子來達到該極端環境,並且該項研究刊登在《Chem》期刊。。。
  • 細菌發電
    據國外媒體報導,用細菌製成的電池很快將會為我們的電子產品提供電能。科學家已經發現,可以把細菌體表蛋白生成的能量收集起來,作為電能。這項重大突破將會導致由細菌產生的清潔電流,或稱「生物電池(bio batteries)」誕生。  該研究成果發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它顯示,細菌接觸到金屬或者是礦物質時,它們體內的化學物質就會生成電流,並通過細胞膜流出體外。
  • 人體腸道藏神奇細菌:主要目的是製造能量
    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表明,人體腸道細菌能夠「發電」。該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研究報告合著作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微生物學家丹尼爾·波特努瓦稱,發電細菌並非一個新概念,在遠離人類生活的環境中可以找到,例如:湖泊底部。但是之前科學家還不知道腐爛植物或者哺乳動物體內的細菌能以一種更簡單的方式發電,尤其是農場牲畜。
  • 磁鐵變電池 細菌能發電
    原標題:磁鐵變電池 細菌能發電  這的確令人震驚。研究發現,細菌生長在天然磁鐵的微小粒子上面。這些細菌是一個混合群落,能「吞掉」和「呼吸」來自金屬的電子。 近年來,發電細菌已成為熱門話題。科學家發現,一些在全球海底和河床發現的細菌能從微小金屬顆粒中獲取電子。通過向細菌「捐獻」電子,鐵粒子成為細胞的一個有效能量來源。
  • 活顯示器要來了?科學家利用細菌,創造出「活的」液晶!
    但是這種靜止可以通過向晶體中添加細菌來改變,創造出科學家和工程師所說的「活的液晶」:可以自主行動的材料。當細菌在液晶周圍遊動時,會產生可用於工程目的「缺陷」。研究包括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以及芝加哥大學附屬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
  • 科學家用核廢料研製「鑽石電池」 續航超5000年
    據外媒報導,人造鑽石也能做成電池,而且還能用上5000年以上,這可能嗎?近日就有英國科學家進行了新的嘗試。
  • 寧波材料所等研製出3kW石墨烯基鋁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研究團隊始終秉持把科技變成生產力的理念,歷時近五年時間,在電池設計及系統集成技術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2015年成功研製出能量密度400Wh/kg、容量3kWh、輸出功率300W的鎂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 新加坡研製微生物燃料電池 用廢水發電節省能源
    中新社香港九月十四日電 新加坡消息:新加坡國大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黃浩勇研製出微生物燃料電池系統,利用廢水發電,不但所需成本較低,節省能源,也非常環保。    此間《聯合早報》十四日報導,今年三十五歲的黃浩勇是本年度新加坡國家科學與科技獎青年科學家獎得主之一。
  • 微生物燃料電池 讓汙水發電!
    讓汙水發電,將其看做一種能源,回收其中的能量,是一種很好的節能方法。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可以將汙水作為底物進行發電,將其中蘊含的能量回收,可解決汙水處理廠的電耗問題。MFC既可用於處理廢水有機物,也可用於廢水脫氮除硫,甚至可用於處理難降解有毒化合物。
  • 科學網—微生物燃料電池有望走出實驗室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Bruce Logan的研究組正在嘗試開發微生物燃料電池,可以把未經處理的汙水轉變成乾淨的水,同時發電。
  • 微生物燃料電池有望走出美國大學實驗室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Bruce Logan的研究組正在嘗試開發微生物燃料電池,可以把未經處理的汙水轉變成乾淨的水,同時發電。無論對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這項「一舉兩得」的技術都相當誘人。更誘人的是,據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網站消息,該項技術未來還可能實現海水淡化,成為「一舉三得」的技術。
  • 微生物燃料電池被塗「泥」可以高效發電
    這種生物膜或「泥」,塗在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碳電極上,也作為細菌的飼料,它們產生的電子傳遞到電極,就會產生電力。這種細菌通常見於地球上空30公裡處,已證實可以高效發電。微生物燃料電池可以把有機化合物直接轉換成電能,這需要催化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