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製出細菌發電生物電池

2020-11-24 科學網

 通過顯微鏡看到,海洋細菌希瓦氏菌的合成版本與碳電極發生互動

生物電池可以用來為手機充電器提供電能

北京時間3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用細菌製成的電池很快將會為我們的電子產品提供電能。科學家已經發現,可以把細菌體表蛋白生成的能量收集起來,作為電能。這項重大突破將會導致由細菌產生的清潔電流,或稱「生物電池(bio batteries)」誕生。

 

該研究成果發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它顯示,細菌接觸到金屬或者是礦物質時,它們體內的化學物質就會生成電流,並通過細胞膜流出體外。這意味著可以把細菌直接「束縛」到電極上,這一發現表明我們又向成功制出高效微生物燃料電池邁進了一大步。研究人員製成海洋細菌希瓦氏菌的合成版本,他們僅採用了被認為是這種細菌用來把電子從巖石上轉移到體內的蛋白。然後他們把這些蛋白質嵌入到一層層泡囊中,這些是微小的油脂(脂肪)囊,例如組成細菌膜的那些物質。隨後他們對電子在細菌體內的給電子體和體外用來提供礦物質的一塊金屬之間的傳輸情況進行檢測。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生物學家湯姆-克拉克博士說:「我們知道細菌能轉移金屬和礦物質裡的電子,這種互動主要取決於細菌體表的特殊蛋白。但是目前我們還不清楚,這些蛋白是直接還是間接通過環境中一種我們不知道的介質做到這些的。我們的研究顯示,這些蛋白質能夠直接『接觸』礦物質表面,並產生電流,這表明細菌可能是依附在金屬或者礦物質表面,通過它們的細胞膜傳導電流的。事實上這是我們第一次觀測到細菌細胞膜的組成成分是如何與不同物質發生互動的,並首次了解了金屬和礦物質在細胞表面發生的互動存在多大差異。這些細菌展現出作為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巨大潛能,它們可以通過分解家庭或者農業廢料產生電流。」

 

克拉克說:「另一種可能性是把這些細菌當作電極表面的微型工廠,電極通過這些蛋白質提供的電能促使細胞內發生化學反應。科學家已經清楚,細菌會對礦物質和金屬產生影響,但這是首次證實它們可以直接釋放電流。在這方面可能有其他種類的細菌比我們當前採用的細菌做得更加出色。未來的生物電池將在沒有太陽能的黑暗環境下特別實用,這是因為它們能在震後的偏遠地區或者是海洋深處持續工作。」

 

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研究人員史梁(Liang Shi)說:「我們研製了一種獨特系統,這樣我們就能模擬細胞內發生的電子轉移過程。我們測量的電子轉移率快的令人難以置信,這種速度足以支持細菌的呼吸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發現還有助於我們了解碳是如何在大氣層、陸地和海洋之間循環的。史梁說:「當有機物通過化學反應致使鐵減少時,會釋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而把鐵作為一個能量源時,細菌會把二氧化碳組合成食物。如果我們了解電子轉移,我們就能弄明白細菌是如何控制碳循環的。」(來源:新浪科技 孝文)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一種「秘密分子」,可以讓細菌發電!科學家正在研製「活的」電池
    科學家表示,地桿菌會通過一個巨大的通氣管呼吸,它的大小是單個地桿菌身體長度的數百至數千倍。這種「通氣管」被稱為納米線。在任何時候,數十億的細菌都在海底下嗡嗡作響。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式,將這些能量組合成一個強大的微生物電網。
  • 科學家用細菌製造環保「生物電池」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已經發現由微生物表面蛋白產出的能源可用於發電。這項突破可能會衍生出由細菌製成的清潔能源產品,即生物電池。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沙雷菌(shewanellaoneidensis)的海洋菌種表面的蛋白能夠來回傳遞電子。
  • 科學家研製出糖生物電池
    糖生物電池是一種酶催化燃料電池(EFC),是一種發電生物化學設備,能夠將糖原和澱粉中的化學能量轉變成為電流。同時,酶催化燃料電池使用傳統燃料電池相同的工作原理,它們使用酶代替貴金屬催化劑來氧化它們的燃料。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一種糖生物電池概念可以完全將糖中的化學能量轉變為電流。
  • 科學網—被「馴化」的細菌能發電
    這一發現幫助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全新的以有機物為材料的清潔燃料電池。 為了更好地利用希瓦氏菌的這一發電特性,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名叫「DSFO+」的合成分子。研究人員在希瓦氏菌的兩種變異株系上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DSFO+ 不僅可以完全取代天然的導電蛋白質,還能夠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即使希瓦氏菌菌株本身就具備發電能力,但它只能在無氧環境下存活下來。
  • 新加坡研製微生物燃料電池 用廢水發電節省能源
    中新社香港九月十四日電 新加坡消息:新加坡國大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黃浩勇研製出微生物燃料電池系統,利用廢水發電,不但所需成本較低,節省能源,也非常環保。    此間《聯合早報》十四日報導,今年三十五歲的黃浩勇是本年度新加坡國家科學與科技獎青年科學家獎得主之一。
  • 被「馴化」的細菌能發電—新聞—科學網
    這一發現幫助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全新的以有機物為材料的清潔燃料電池。 為了更好地利用希瓦氏菌的這一發電特性,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名叫「DSFO+」的合成分子。研究人員在希瓦氏菌的兩種變異株系上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DSFO+ 不僅可以完全取代天然的導電蛋白質,還能夠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即使希瓦氏菌菌株本身就具備發電能力,但它只能在無氧環境下存活下來。
  • 細菌發電
    據國外媒體報導,用細菌製成的電池很快將會為我們的電子產品提供電能。科學家已經發現,可以把細菌體表蛋白生成的能量收集起來,作為電能。這項重大突破將會導致由細菌產生的清潔電流,或稱「生物電池(bio batteries)」誕生。  該研究成果發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它顯示,細菌接觸到金屬或者是礦物質時,它們體內的化學物質就會生成電流,並通過細胞膜流出體外。
  • 寧波材料所等研製出3kW石墨烯基鋁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研究團隊始終秉持把科技變成生產力的理念,歷時近五年時間,在電池設計及系統集成技術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2015年成功研製出能量密度400Wh/kg、容量3kWh、輸出功率300W的鎂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 英研究人員用藍藻細菌列印生物太陽能電池,能24h不間斷髮電
    這一技術的發明讓太陽能電池擺脫了對陽光的依賴性。 近日,英國研究人員宣布在生物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突破,他們將藍藻細菌當作墨水,像普通列印一樣將之列印到導電碳納米管上,而這些碳納米管能夠再次噴墨列印到一張紙上來蝕刻出簡單的電池。
  • 紙能發電?索尼出用紙發電的生物電池
    紙能發電?索尼出用紙發電的生物電池 2011年12月23日 00:01作者:祝玉萍編輯:祝玉萍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 英國科學家發明用尿液發電微生物燃料電池
    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一個能量轉換器,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將有機物質直接轉換成電(圖片來源:西英格蘭大學)北京時間7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的布里斯托機器人技術實驗室的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利用尿液充當燃料進行發電的方式,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款採用這項技術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進而讓用尿液為手機充電成為現實。
  • 英國科學家研究出微生物燃料電池及機器人
    英國的科學家日前研究出了一種微生物燃料電池,以及能夠自我供給功能的機器人,使得微生物成為一種未來的可持續性的能源。這種樣子笨拙的機器人可以將任何有機物質分解轉換成電能供自己使用,人們未來可以派它去條件惡劣的災區執行搜尋倖存者的任務,由於機器人會自動利用環境中的一切有機物為自己供能,所以不必像使用普通電池那樣擔心它能量耗盡。
  • 俄科學家研製出新型窗體太陽能電池用高分子材料
    據塔斯社報導,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化學所的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種能夠將普通窗戶變成太陽能電池板的高分子發光材料(光能集聚器),這種新型聚合發光材料,為進一步研製能夠將太陽光轉化為電能的發電窗體提供了潛在可能性
  • 沙特研製出超薄無毒薄膜太陽能電池
    不過現在沙烏地阿拉伯科學家研發出不含銦的超薄太陽能,雖然效率比不上傳統矽晶太陽能,但是可以採用噴塗製程與可撓基板,不論靈活性還是可塑性,都略勝一籌。根據實驗,全新電池輕薄到能直接貼在肥皂泡泡上。在薄膜太陽能技術中,銅銦鎵硒型(CIGS)太陽能轉換效率最高,小面積電池效率已經達到20.3%,模塊的效率也已達14%。
  • 英科學家發明細菌太陽能電池 白天夜晚24小時供電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11月29日消息,英國研究人員宣布在生物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獲得突破,將藍藻細菌當作墨水,像普通列印一樣將其列印到導電碳納米管上,製成一種生物太陽能電池板。這種生物太陽能電池板能夠在白天和夜間同時發電,消除了傳統太陽能電池對於太陽光的依賴。這個裝置可以生物降解,從而可以作為一種理想的一次性太陽能電池。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汙水發電兩不誤
    近日,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洛根率領的一個研發小組宣布,他們研製出種新型的微生物燃料電池,可以把未經處理的汙水轉變成乾淨用水和電源。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ologicalFuelCells)並非剛剛出現的一項技術。
  • 天津大學研製出高效混菌微生物燃料電池
    據新華社電給細菌「餵」勺糖,做成電池持續產電80小時。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學生團隊研發出的高效混菌微生物燃料電池,獲得了2015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金獎及該賽事最佳能源工程單項獎。   由於資源能源的匱乏,人們的目光由傳統風能、電能轉向更加貼近自然、廉價的微生物電催化,以工程理念經過不斷改進優化微生物燃料電池已成為近年來生物化工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中國大學生研製出高效微生物燃料電池,獲國際金獎
    給細菌「餵」勺糖,做成電池能持續產電80小時?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天大化工學院學生團隊研發出的成果——高效混菌微生物燃料電池,並於不久前獲得了2015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金獎及該賽事Best Energy Project單項獎。
  • 美研製出直徑三毫米迄今最小燃料電池
    北京時間1月13日消息,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報導,美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地研製出了迄今世界上最小的燃料電池,這種電池的直徑只有3毫米,可以產生0.7
  • 磁鐵變電池 細菌能發電
    原標題:磁鐵變電池 細菌能發電  這的確令人震驚。研究發現,細菌生長在天然磁鐵的微小粒子上面。這些細菌是一個混合群落,能「吞掉」和「呼吸」來自金屬的電子。 近年來,發電細菌已成為熱門話題。科學家發現,一些在全球海底和河床發現的細菌能從微小金屬顆粒中獲取電子。通過向細菌「捐獻」電子,鐵粒子成為細胞的一個有效能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