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泥如何幫助細菌生存

2020-09-03 老鐵一起嗨

研究人員發現,產氣莢膜梭菌通過調節新型細胞外蛋白BsaA的表達,在不同溫度下調節其生物膜的結構。

他們表明,當溫度從25°C升高到37°C時,產生BsaA的細胞數量會減少,並且產生BsaA的細胞會覆蓋非產生BsaA的細胞,以提供對外部壓力的耐受性。

這些發現有助於了解細菌如何適應其生存環境。

細菌具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可以抵抗宿主的免疫防禦。

一種這樣的生存策略包括形成防止免疫系統或抗生素到達細菌的生物膜。

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由於產氣莢膜梭菌產生的新型胞外蛋白BsaA的產生,溫度變化對生物膜結構的調節受到調節。

產氣莢膜梭菌生活在各種環境、土壤和動物的腸道中,並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氣體壞疽和與抗生素有關的腹瀉。

這是一種厭氧細菌,由於存在氧氣而無法在宿主外部生長。

雖然眾所周知它可以變成孢子以逃避環境攻擊,但直到最近才證明產氣莢膜梭菌也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

在這些生物膜中,產氣莢膜梭菌細菌群落覆蓋在所謂的細胞外聚合物(EPS)的緻密基質中,其中包含蛋白質、核酸和糖分子,從而保護自己免受外部危害。

迄今為止,尚不清楚產氣莢膜梭菌如何 正在使用生物膜在富含氧氣的環境中生存。

以前已經證明溫度是影響產氣莢膜梭菌生物膜形態的環境線索。

儘管在較高的溫度(例如37°C)下,細菌會附著在表面並密集地粘附在粘附的生物膜中,但在較低的溫度下,它們會形成更厚的,類似防護膜的生物膜。

科研人員想知道它們如何調節結構應對溫度變化的生物膜。

為了實現他們的目標,研究人員在產氣莢膜梭菌中建立了一個1360個突變(基因敲除)細胞的文庫,以了解在25°C形成膜狀生物膜所需的蛋白質。

在整個篩選過程中,他們注意到細菌內部產生並轉移到外部的一種稱為BsaA的新蛋白質。

沒有BsaA,細菌只能形成脆弱的防護膜生物膜或粘附的生物膜。

研究人員隨後發現,多種BsaA蛋白在細胞外的聚合物處聚集,從而能夠形成穩定的生物膜。

與正常的產氣莢膜梭菌相比,當缺乏抗生素青黴素G或氧氣時,缺乏BsaA的產氣莢膜梭菌的存活率顯著降低。

結果表明,BsaA對於在25°C下形成薄膜狀生物膜和賦予對抗生素的耐受性是必需的。

他們知道生物膜包含異質性細胞群,這導致多細胞行為。

因此,他們想知道細胞異質性是否會影響BsaA的產生,進而影響薄膜狀生物膜的形成。

研究人員發現蛋白質SipW控制著BsaA聚合成生物膜,並以此來研究生物膜的形成。

通過構建產氣莢膜梭菌當產生SipW時,它會產生螢光蛋白,因此可以通過螢光顯微鏡對這些細胞進行追蹤,研究人員能夠證明並非所有細菌都能產生SipW。

此外,他們發現,當溫度從25°C升高到37°C時,產生SipW的細菌數量開始顯著下降。

有趣的是,在25°C,不產生SipW的細胞位於細菌所坐的表面附近,並被產生SipW的細胞所覆蓋。

SipW以及BsaA的異質生產可能因此確保那些對外部危害具有較高耐受性的細胞保護處於危險中的細菌亞群。

在25°C時,產氣莢膜梭菌更可能受到外界壓力。

他們的結果為產氣莢膜梭菌群落如何確保其在溫度變化時保持保護提供了解釋。

這項研究有助於理解生物膜的特性和提供了開發新抗菌策略的見解。

相關焦點

  • Sci Rep:探秘細菌如何對「最後一道防線」抗生素產生耐受性?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7年1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裡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mcr-1基因如何保護細菌免於粘菌素的殺滅作用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粘細菌對黃瓜根分泌物的趨化性。
  • 細菌可以在外太空生存嗎?
    在國際空間站(ISS)上進行的一項實驗引發了關於生命如何在行星之間傳播的有爭議的理論。因此,科學家證明了這種細菌將在太空中生存,並使用SpaceX火箭於2015年4月進行了發射。三組細菌與SpaceX火箭一起進入了太空:一組持續一年,另一組持續兩年,另一組持續3年。太空人準備好面板後,專門為該實驗設計並由地球控制的機械臂在國際空間站上安裝了專用面板。每個面板包含兩個小鋁板,上面點綴著20個淺孔,用於盛放各種大小的細菌。
  • 細菌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兩種信號分子決定細菌生存
    作者:魯亦兩個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控制著細菌的生存方式圖片來源:巴塞爾大學細菌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它們能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這主要基於兩種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瑞士研究人員表示,控制新陳代謝的「競爭」分子決定了細菌的生存方式。
  • 常見水草泥品牌的對比
    水草在泥中要比在砂中生長更為良好,其原因尚未見有更深入的分析測試,加之目前水草泥的使用者越來越多,且有更多的國產泥問世,我感覺有必要做一些事情,以試圖揭開水草泥神秘的面紗,如對水草愛好者使用水草泥有所幫助,實屬榮幸。
  • 幫助分解屍體,細菌蛆蟲或成 「喪屍末日」中人類救星
    如果像美國恐怖電視劇《行屍走肉》中的場景真在現實中上演,我們如何在這樣的世界中生存,用什麼來應對喪屍的「圍捕」。科學家們認為,或許微生物、蛆蟲會成為更好的武器。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法醫考古學家金伯利·莫蘭(Kimberlee Moran),專門研究人類遺骸以了解過去可能發生的事情。
  • 幫助分解屍體,細菌蛆蟲或成"喪屍末日"中人類救星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小小微信|公號ID:WYKXR163如果像美國恐怖電視劇《行屍走肉》中的場景真在現實中上演,我們如何在這樣的世界中生存
  • 洗地暖海綿卡彈怎樣取 如何判斷地暖是否需要清洗
    如何判斷地暖是否需要清洗?洗地暖海綿卡彈怎樣取將地暖管從分水器上拆下,分水器上槓下槓一對一的拆;把地暖管裡的水排空;把海綿子彈放在盆裡浸透,再把子彈放在地暖管上面進水管裡直到子彈打到排汙桶裡;打完後用自來水把管道衝乾淨;把管道恢復成原樣,檢查一下是否漏水。
  • 每天洗澡,為何還會搓出泥?是身體太髒?搓出的泥到底是什麼?
    每次搓澡,都會搓出一些泥,有一些人搓出的泥比較多,而有些人就很少,那這些泥到底是什麼東西?搓得越多越好嗎?洗澡時,身上搓出的泥是什麼東西?每次搓澡時,都能搓出很多的泥,其實這些物質就是皮膚上的油脂、空氣中的灰塵以及汗水的混合物,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髒,就是身體的一些代謝物。
  • 2017山東大學粘細菌與醫藥微生物技術課題組招聘博士後公告
    2017山東大學粘細菌與醫藥微生物技術課題組招聘博士後公告 2017-05-23 15:42:25| 山東大學人事在線 山東事業單位統考備考QQ交流群:點擊加入
  • Int J Med Micro:細菌或可利用特殊蛋白彼此幫助得以存活
    2014年8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氣管中的細菌如何互相協助來補充其生長所需的鐵,進而增加細菌生存的機會,給人類的健康帶來隱患,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International
  • 外媒:冰川下的細菌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外星生命
    據外媒報導,近日科學家在地球上一個最陌生的環境中發現了新的細菌:他們在一個冰川湖泊數百米冰層之下發現了這種奇特的細菌物種。這裡遠離陽光和空氣,環境可能與木衛二Europa或土衛二Enceladus 的地下海洋相似,所以研究來自這裡的微生物可能有助於尋找地外生命。
  • Science:極端環境下嗜熱古細菌的奧秘
    DNA從一代傳遞給下一代,該研究或為進一步理解超級細菌提供一定思路。硫化葉菌是古細菌王國的一名成員,其個細菌相似是一種單細胞有機體,可以在日本北海道的溫泉中分離得到;一些古細菌往往在平凡的環境中過著普通的生活,比如在湖泊中、大海中以及昆蟲和哺乳動物的腸道中;而其它古細菌則會在非常嚴酷的環境中生存,比如深海火山口熱水中、火山泥和死海中等。
  • 在太空中頑強生存3年的「超級細菌」
    只要團結一致「抱成團」,某些頑強的細菌在外太空待上3年也能存活下來。這一結論來自一項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的實驗。科學家們把抗輻射奇異球菌送上太空,在空間站外部進行相關研究以檢驗其生存能力。還有一個現象十分值得關注,那就是,雖然奇異球菌菌落表面的細菌死亡了,但死去的細菌為下面的健康的細菌創造了一層保護層,為菌落的持續生存提供了保障。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暴露一年、兩年和三年的菌落存活數據,推測得出,超過0.5毫米的奇異球菌菌落可以在國際空間站上存活15年到45年。通過這次實驗,研究人員推測,一個直徑達到1毫米的菌落在外層空間極端條件下,存活可能長達8年。
  • 科學家設法卸下細菌的「秘密武器」可幫助抗擊超級細菌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此前不為人知的細菌用來殺死免疫細胞的保護機制,開闢了潛在的研究途徑,可以幫助醫生對抗抗生素耐藥的超級細菌。當人體檢測到細菌感染時,其防禦機制之一是釋放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這些細胞會獵取病原體,然後吞噬並消滅它們。
  • 兩種信號分子決定細菌生存
    兩個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控制著細菌的生存方式。圖片來源:巴塞爾大學細菌是真正的生存專家。它們能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這主要基於兩種相互競爭的信號分子。瑞士研究人員表示,控制新陳代謝的「競爭」分子決定了細菌的生存方式。
  • 菲律賓挖出巨型黑船蛆:長一米五,靠細菌餵食
    菲律賓挖出巨型黑船蛆:長一米五,靠細菌餵食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虞涵棋 王盈穎 2017-04-18 21:29 來源:澎湃新聞
  • 科學家發現「吃」空氣生存的細菌 有助於發現外星生命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能夠在極端環境下通過「吃」空氣生存的細菌,或將對地球碳匯預算和發現外星生命帶來幫助。每一種生物都需要從某處獲取能量賴以生存。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幾年前在南極洲發現了一種細菌,它們依靠空氣生存。
  • 天天都洗澡為什麼還能搓出泥 身上搓出來的泥到底是什麼?
    天天都洗澡為什麼還能搓出泥 身上搓出來的泥到底是什麼?時間:2019-01-04 13:45   來源:百科解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天天都洗澡為什麼還能搓出泥 身上搓出來的泥到底是什麼? 在我們洗澡的時候,如果搓一搓自己的皮膚,會搓出一些看起來髒髒的泥!難道是身體太髒了?不會啊,明明每天都洗澡!
  • 人體:細菌的天然遊樂場
    這句話聽起來就像科幻故事裡的荒誕說法,但它是事實:在人體內發現的數百萬個細菌,可以填滿一個容量是半加侖的水壺。每個人的身體其實都是各種微生物和真菌的天然遊樂場。人體細菌有些對我們有益,有些有害。一些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例如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另外一些偶爾發生的變異可能會使我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