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詳說細菌和病毒-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5 光明數字報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做好防護的同時我們也聽到「目前沒有特效藥物」的消息,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能用抗生素治療呢?因為這次的病原體是病毒,不是細菌。那麼,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啥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

入侵人體,細菌和病毒有不同的途徑   

    細菌中有許多「好人」,其中腐生細菌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也有著廣泛的運用。當然,細菌中的「壞人」就是許多的病原菌了,包括肺結核、炭疽病、鼠疫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

    細菌和人體主要為寄生關係,咱們主要說說致病菌,由於大多數細菌有自己的代謝系統,細菌入侵人體後是可以寄生在人體正常細胞之間的。細菌奪取了機體所必須的營養物質;細菌的生長產生各種各樣的代謝產物打亂了機體的生理平衡;甚至細菌的體積也成為致病的因素,幹擾和破壞細胞的功能,因此,在一些疾病中,僅細菌的增殖就造成致命的後果。

    病毒入侵人體可能是來源於一次打噴嚏,或者一次身體接觸。病毒需要寄生在活的宿主細胞之內,依賴於宿主細胞提供病毒複製過程中所需要的原料體系、能量和場所。當一個病毒準備感染宿主細胞時,其需要以下六個步驟完成其增殖活動,分別是吸附、侵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和釋放。

    吸附:病毒通過識別宿主細胞膜表面特有的受體蛋白分子來「盯上」目標細胞(比如新型冠狀病毒識別的是人呼吸道和肺部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侵入:然後病毒要麼通過某種方式進入宿主細胞(如膜融合),要麼直接將遺傳物質注入宿主細胞之內;脫殼:緊接著病毒感染性核酸從衣殼內被釋放出來;生物合成:「馬不停蹄」地進行生物合成——根據基因指令,並藉助宿主細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場所來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質;組裝: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質會組裝成子代病毒;釋放:子代病毒釋放到宿主細胞外。

細菌和病毒同是微小生物,二者大小相差約1000倍  

    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

    細菌是細胞,有細胞壁,有DNA,有細胞器,可以自行生產合成需要的酶並且代謝,可以自行分裂繁殖。而病毒比細菌小很多了,主要結構是蛋白質衣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DNA或者RNA),而且病毒不能自我複製。病毒需要通過感染宿主細胞來複製自身的遺傳物質,然後釋放出更多的子代病毒去感染其他的宿主細胞。

    細菌可以是無害甚至有益於人體健康的,是可以獨立生存的。而病毒存在的目的就是複製自己,所以它不感染宿主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可謂是最純粹的「自私的基因」。

    廣義的細菌即為原核生物,雖為細胞結構,但和人的細胞結構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它們結構更加簡單,沒有細胞核,只有DNA的聚集區——擬核。細菌一般為球狀、杆狀、螺旋狀等等,人們給它命名的時候也不忘加上形狀的描述,比如大腸桿菌、乳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等。

    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

    病毒(virus)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進入細胞後表現的DNA的複製等新陳代謝確實是生命體的特徵,而離開細胞後它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結晶體。大多數病毒的直徑在10-300納米(nm)一些絲狀病毒的長度可達1400nm,但其寬度卻只有約80nm。大多數的病毒無法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而掃描或透射電子顯微鏡是觀察病毒顆粒形態的主要工具。病毒和細菌相比,二者的大小相差約1000倍。

積極調動人體自身免疫力對抗病毒 

    不論細菌還是病毒都要突破人體的重重防線才能夠完成入侵,但人體終將發現它們的存在,人類的免疫系統有著自己的防護措施和預警機制。

    第一道防線:皮膚和黏膜。人類保護自己的方式首先是防禦,通過皮膚和黏膜使人體形成了一個相對密閉的系統,當有害物質將要侵入人體時,皮膚和黏膜將外界致病因素阻擋在體外。

    第二道防線: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黏膜表面和人體內部總是有著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在「巡邏」,防範病原體的入侵。以溶菌酶來舉例,它能夠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導致細胞壁破裂內容物逸出而使細菌溶解,還可與帶負電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結合,與DNA、RNA、脫輔基蛋白形成復鹽,使病毒失活。因此,該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

    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當強大的病原體突破了前兩道防線後,人體的反攻才剛剛開始。通過吞噬細胞的吞噬和特殊的免疫細胞(T細胞)的分析,人體生產出了可以特異性識別入侵物的抗體,抗體可以讓病原體粘連在一起不再具有入侵性,最終暴露在細胞間的病原菌會被殺滅。但入侵了細胞的病毒是否安全了呢?非也!人體可以精妙地識別哪個細胞被病毒感染了,進而派出「殺手」殺死被感染的細胞,釋放細胞內部的病毒,供抗原消滅。

    但,人體的反擊是需要時間準備的,病原體就會通過這樣的時間間隙大肆入侵,佔領人體。

    細菌感染一度成為人類最大的敵人。比如當年鼠疫在歐洲叫做「黑死病」,曾經3年間就使歐洲人口減少三分之一;我國現在還將鼠疫和霍亂列為甲類傳染病。

    直到抗生素的發現和推廣,人類才控制了細菌感染的爆發。

    抗生素主要對細菌有殺滅作用,通過破壞細菌細胞的結構,如細胞壁、細胞膜、改變內部代謝、阻礙核酸和蛋白質合成等,進而達到殺滅細菌的目的。

    但是,抗生素對病毒是無效的!因為細菌和病毒的結構完全不同!

    由於細菌擁有細胞壁,還有自己的核酸複製機器和核糖體,所以抗生素只要針對這些靶點設計,就能保證殺傷細菌而對人類副作用很小。但是,病毒沒有細胞壁,沒有自己的核酸酶,也沒有核糖體,它所有的功能都依靠宿主細胞來完成。所以抗生素並不能殺死病毒(我們總不能製造一種殺滅宿主細胞的「抗生素」)。

    理想的抗病毒藥物是既能作用於病毒增值周期的某個或幾個環節,予以幹擾或阻斷,又不影響宿主細胞的正常代謝。如常見的藥物病毒唑,提供了大量核苷酸類似物,偷梁換柱取代了正常的核苷酸,使病毒失去了複製能力,起到了抑制病毒擴增的作用(但對人體也有很大副作用哦)。另外,抗流感藥物奧司他韋是通過阻斷子代病毒的釋放從而起效的。

    針對這次的肺炎疫情,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和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科研人員也在細胞水平上初步篩選出了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有較好抑制作用的藥物。但面對病毒的治療,人類始終沒有找到像抗生素一樣普適性特效藥,積極的治療都是調動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去對抗病毒,因為只有生物本身才真正懂得如何對抗生物。

    (作者:鍾柯 單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相關焦點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榜單所依託的,是由光明網發起,聯合光明日報理論部、南京大學共同設計開發的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自去年6月上線至今已正式運行一周年,在數次迭代後,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目前,系統已覆蓋理論研究機構2000多個,理論網站/平臺100多家,收錄理論作者近7000名,累計採集理論文章11萬餘篇。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沈壯海: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光明日報-光明網
    【專家觀點】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將偉大抗疫精神概括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醫務人員執甲逆行,以血肉之軀築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基建工人迎難而上,用10多天時間先後建成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科研人員奮力攻關,加快病毒溯源、有效藥物篩選、診療方案優化、疫苗研發等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人民教師執教「雲端」,盡力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推進教育教學方式變革。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勇擔責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 怎麼洗掉手上的細菌和病毒?疾控專家來支招
    怎麼個洗法才能洗掉細菌和病毒?快來跟浙江省疾控的專家學一學,不光能防新型冠狀病毒,還能防其它的傳染病。(原標題《怎麼洗掉手上的細菌和病毒?疾控專家來支招》,原作者何麗娜、任少凡。編輯王蓉蓉)1579594036000
  • 文藝界在行動-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樣的抗疫宣傳,很好地普及了疫情防控知識,引導群眾正確理性看待疫情,增強了自我防範意識和防護能力,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彌補了基層宣傳的短板,解決了疫情宣傳「最後一公裡」的難題。聲動人心,用音樂為抗擊疫情加油鼓勁    「背靠著萬家燈火/眼前是漫天的繁星/都說是歲月靜好/因為有你負重前行/拋下了闔家團圓/面對著洶湧的疫情/都說是國泰民安/因為有你才有安寧/你選擇最美的逆行/黑暗中去點亮光明/一聲召喚必定有你/無懼生死大醫精誠/你選擇最美的逆行/用雙肩去扛起使命/祖國榮光因為有你/豐碑銘刻真的英雄
  • 植物與昆蟲的戰爭-光明日報-光明網
    最近,科學家在墨西哥狄華坦沙漠峽谷的中心地帶,發現了植物和昆蟲的兩個非常有趣的自然現象:一種植物的葉子在被受到害蟲侵襲時,能夠噴射一種化學毒素,最遠的噴射距離將近2米;一種聰明的昆蟲在察覺自己吃到的樹葉毒素過強時,它們可以準確切斷樹葉的毒素疏導管,巧妙避開這種植物的防禦系統。
  • 「生態滅殺」要不得 保護生物多樣性才安全-光明日報-光明網
    【生態話題】    在《野生動物保護法》啟動修改之際,有媒體報導了一些法學專家的主張,其中一條建議為「對更容易引發公共衛生問題的動物(如刺蝟、蝙蝠、穿山甲、蜈蚣、毒蛇等)可以考慮採取特殊保護措施,允許科研利用和生態滅殺,但嚴禁食用」。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1-結構細菌: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簡單生物,大多數有完整的酶系統,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脫離宿主一般能進行獨立的生存;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有含有核酸的物質,有DNA或RNA兩種,是最低等的生物,沒有完整的酶系統,只能寄生有細胞的生物2-大小細菌:肉眼看不到,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病毒:體積更小,用放大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3-代謝方式細菌:有自己的代謝系統病毒:沒有代謝系統,需要寄生在活體體內進行代謝,利用其它生物細胞代謝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噬血細胞症候群死亡風險高-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病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與遺傳有明確相關性;後者可由感染特別是E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風溼,獲得性免疫缺陷如器官移植,惡性腫瘤,藥物等多種因素引起。    一般來說,當患者符合以下三種症狀時,就要高度懷疑噬血細胞症候群:    第一,不明原因的發熱,如發燒一兩周,但找不到細菌感染灶,找不到感染病毒。    第二,不明原因的肝功能損害,即出現了肝功能異常,但是找不到具體原因。
  • 放射性與半衰期-光明日報-光明網
    圍繞放射性的基本知識、電離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的特徵等科普話題,《科技天地》近日專門約請了幾位專家來為讀者答疑解惑。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選登採訪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嘉賓:潘自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    陳竹舟 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    葉常青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採訪:本報記者 胡其峰    記者:什麼是放射性?是誰發現了這一現象?其科學原理是什麼?
  • 光明日報刊文:病毒是怎麼回事?為何要遠離野生動物
    2月1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新冠病毒藥物研發和科研攻關最新進展情況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張新民介紹,藥品篩選和治療方案已取得積極進展:科技部組織全國優秀的科研團隊,利用計算機模擬篩選、體外酶活性測試等方法對七萬多個藥品或化合物進行篩選,目前,科研攻關組已聚焦到少數幾個藥品,磷酸氯喹、倫地西韋、法匹拉韋等一批藥物先後開展臨床試驗,目前部分藥物已經初步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本期周刊聚焦病毒的起源和藥物研發以及心理抗疫
  • 病毒和細菌有什麼不同
    病毒除含一種核酸外,還有核酸外包繞的蛋白衣殼,有些病毒在蛋白衣殼外還覆蓋一層脂蛋白包膜。結構簡單的病毒根本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而需寄生在活細胞內,依賴細胞供給其合成所需的養分和能量,由簡單的病毒核酸分子複製許多相同的病毒個體,以「複製」的形式進行繁殖。
  •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專家詳說「多肽阻止非典論」
    新華網北京5月30日電(宋克傑)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和因發明阻止愛滋病毒進攻的「雞尾酒療法」而聞名的美藉華裔科學家、美國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主任何大一博士,5月11日在香港聯合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可借鑑愛滋病治療經驗,利用合成的多個胺基酸鏈即「多肽」,阻止非典型肺炎病毒入侵人體細胞。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海南湍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  報導還介紹了海南省林業局招募的27名大學生,組建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5年多來對當地物種進行「地毯式」科學調查,取得大量成果的情況,以及光明日報對他們的事跡報導引發的巨大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