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刊文:病毒是怎麼回事?為何要遠離野生動物

2020-11-2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病毒是如何起源的?科學家在研製抗擊新冠病毒的藥物中,正在進行哪些工作?針對新冠病毒研發有效的臨床救治藥物,努力提高治癒率,降低病死率,是當前我國科研工作者應急攻關的重中之重。2月1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新冠病毒藥物研發和科研攻關最新進展情況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張新民介紹,藥品篩選和治療方案已取得積極進展:科技部組織全國優秀的科研團隊,利用計算機模擬篩選、體外酶活性測試等方法對七萬多個藥品或化合物進行篩選,目前,科研攻關組已聚焦到少數幾個藥品,磷酸氯喹、倫地西韋、法匹拉韋等一批藥物先後開展臨床試驗,目前部分藥物已經初步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本期周刊聚焦病毒的起源和藥物研發以及心理抗疫。

醫護人員在工作。新華社發

大部分病毒的結構很簡單,基本上就是一個蛋白質構成的外殼包著一些遺傳物質,平時就與死物無異,一旦感染細胞,它們就將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細胞當中,利用宿主細胞複製自身產生新的病毒。病毒是生物嗎?它們又從何而來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病毒起源的三個假說。

假說一 遠古大分子。有一些大分子,比如RNA、DNA以及蛋白質開始或獨立或彼此協作地複製自身,這個階段可以稱為「分子生命」。然而在一片祥和的分子生命中卻產生了一個異類,那就是包括現存所有生物的最近共同祖先「露卡」(LUCA)在內的一些分子生命,它們發展出了一個改變了生命法則的結構,那就是細胞。擁有膜結構的細胞可以更好地保護其中嬌弱的RNA和蛋白質等核心大分子,極大增強了這些生物的適應力,意味著它們會把原始的分子生命摁在地上摩擦。有一種假說(The Virus-First Hypothesis)就認為,病毒正是原始分子生命世界的「遺民」。這個假說一度十分盛行,畢竟病毒的構造是如此簡單,乃至簡陋,它們與細胞生命的差異又是如此巨大。

抗病毒藥物生產。新華社發

有些病毒經提純後還能形成結晶,這對於細胞生物是無法想像的。更實錘的證據來自「擬病毒」(Virusoid),它就是一個RNA分子。擬病毒沒辦法直接感染細胞,但是它可以感染病毒,確切地說是在某些病毒感染細胞的時候通過搭便車來順便複製自己、擴散自己,從而能引發一些諸如人類丁型肝炎之類的疾病。

假說二 「叛逃」的基因。基因也能叛變?對,在這個假說(The Progressive Hypothesis)裡,基因為了讓自己流傳下去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細菌中廣泛存在一種名叫「質粒」(plasmid)的小片段環狀DNA,這些基因基本上就是一群打工仔、臨時工,細菌隨時可以從環境中吸收它們為己所用,也隨時可以趕走它們。

在很多細菌中,除了自身原本的DNA以外,還經常會有一些小片段的環狀DNA,那些被稱為質粒。於是在漫長的演化中,有些質粒學會了一件事:我們不要一輩子打工!這些質粒從打工仔變成了二五仔,反過來把它們的細菌老闆給劫持了,奪走了細菌所有的營養來複製自身。隨著時間推移,有些質粒就變成了病毒。

細菌經常會遭受一類叫作「噬菌體」的病毒感染,有些觀點認為噬菌體來源於質粒。而人類以及所有動物、植物的細胞和細菌很不一樣,我們都屬於「真核生物」,細胞當中並沒有細菌那樣的質粒,但還是有那麼一些基因蠢蠢欲動。它們不肯在染色體上好好待著,而是在細胞核裡左右橫跳,一會兒跑到這個染色體上,一會兒跑到那個染色體上。不過這幫調皮搗蛋的基因倒是有一個仙風道骨的名字——轉座子(transposon)。

根據分子生物學檢測,很多轉座子都擁有和病毒非常相似的基因序列,兩者將自己整合進宿主細胞染色體的機制也高度相似。尤其是其中的「病毒樣逆轉錄轉座子」(Retrotransposon)與某些病毒簡直相似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唯一的不同只是這些轉座子還不能像病毒一樣在細胞之間遷移而已。

然而病毒的身世到這裡卻依舊撲朔迷離,因為它們根本就不遵循一般生物的演化模式。

病毒感染的一般流程是: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細胞當中,然後利用宿主細胞複製自己的基因,並且製造構建病毒顆粒所需的各種材料,最後操控細胞將病毒顆粒的各個零件連同病毒的基因一起包裝成新的病毒顆粒,釋放出去感染別的細胞。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病毒每時每刻都在和各種生物交換基因。

比如說病毒在指揮宿主細胞包裝病毒顆粒的時候,有時候會把一些宿主細胞的DNA給一塊包進去,或者不小心在宿主細胞當中留一點點自己的基因。哺乳動物中有一個用來阻止母體免疫系統攻擊胎兒的基因,就是某個病毒在一億多年前不小心落在我們細胞中的。而在病毒跨物種傳播的時候,經常導致基因從一個物種轉移到另一個物種。

假說三 沉淪的細胞生物。進入21世紀以後,一系列發現開始讓科學家愈發意識到病毒的起源還有別的可能性。

2003年,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非常不講道理的病毒——「擬菌病毒」(Mimivirus),這個病毒的體型達到了0.4到0.5微米,在顯微鏡下看都快跟細菌差不多了。引發這次疫情的冠狀病毒都被認為是比較大的一類病毒了,體型也不到0.1微米。

2008年,科學家發現了第二種大病毒,將其命名為「媽媽病毒」(Mamavirus),從此一種又一種「大病毒」(Giant Virus)開始接二連三地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到2013年發現的「潘多拉病毒」(Pandoravirus)更是把最大病毒的記錄刷到了1微米以上。

目前已知最大的病毒「潘多拉病毒」,它看上去和一個細菌幾乎沒什麼區別。

從此,病毒與某些單細胞生物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了起來,比如說「擬菌病毒」的結構與基因和一類叫作「古菌」的單細胞生物非常相似,唯一的不同是,擬菌病毒丟失了一部分自主完成細胞分裂的關鍵基因,所以不得不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當中,利用宿主的細胞來生長繁殖。

於是就有了病毒起源的第三種假說(The Regressive Hypothesis),認為病毒本質上是墮落的生物。有些單細胞生物在長期寄生生活中,逐漸退化掉絕大部分細胞結構,最終變成了這種「活死人」一般的樣子,而像擬菌病毒之流就是剛剛開始墮落的古菌。

為什麼致命病毒總是來自野生動物呢?讓我們從演化的角度分析一下。

「最好」的病毒,是既不引起太嚴重的症狀(不然搞死了宿主自己也完蛋),但也不能太溫和(畢竟宿主身上往往同時寄生著別的病毒,搶資源的時候該下的狠手還是得下)。所以在漫長的演化中,這種博弈會促使病毒最終與宿主達成某種默契,比如說人類與可能會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就屬於這種關係。

但是,病毒會變異,有些變異會導致病毒的宿主改變。病毒與新的宿主沒有長期磨合的默契,就會出現「下手沒輕沒重」的問題,其中有些下手特別重的就會給宿主帶來致命疾病。

在長期的演化中,人類已經和那些從遠古祖先開始一路陪伴的病毒達成完美默契了,與從家畜那裡來的病毒,比如麻疹、流感等等,磨合得還不完美,但多少有點默契,所以極少引起很嚴重的疫情。唯獨來自野生動物的病毒跟人類絲毫沒有一丁點磨合,因此引起大瘟疫的疾病幾乎全部來自野生動物。因此,希望大家平時儘量遠離野生動物,包括流浪動物,更不要去飼養、食用野生動物。

(作者:唐騁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原題為《病毒是怎麼回事?為何要遠離野生動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病毒是怎麼回事?為何要遠離野生動物
    隨著時間推移,有些質粒就變成了病毒。  細菌經常會遭受一類叫作「噬菌體」的病毒感染,有些觀點認為噬菌體來源於質粒。而人類以及所有動物、植物的細胞和細菌很不一樣,我們都屬於「真核生物」,細胞當中並沒有細菌那樣的質粒,但還是有那麼一些基因蠢蠢欲動。它們不肯在染色體上好好待著,而是在細胞核裡左右橫跳,一會兒跑到這個染色體上,一會兒跑到那個染色體上。
  • 光明日報刊文:長江刀魚走俏背後是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
    光明日報刊文:長江刀魚走俏背後是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 啟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被正式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 野生動物中包含160萬種未知病毒,為何人類要「飛蛾撲火」?
    同時也讓我們深刻地記住:保護、禁食野生動物人人有責!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是在中國武漢的一個「華南海鮮批發市場」附近爆發,商販們把各種各樣的活的野生動物聚集在一起,供人們購買、屠宰和消費。而該病毒很可能是就是從動物身上傳播給人類的。此前曾有一種說法是該病毒的來源可能更加匪夷所思,甚至說是實驗室的產物,後來證明應該是空穴來風。
  • 冠狀病毒「這一家子」都是怎麼回事
    冠狀病毒「這一家子」都是怎麼回事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晗 胡犇  2020-02-16 當前,全國正齊心協力,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 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追根溯源,野生動物為何脫不了干係?
    導語: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追根溯源,野生動物為何脫不了干係?如今,人們仍不能確定傳染性嚴重的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但若要追根溯源的話,新冠病毒始終逃離不了野生動物傳播的可能性。,人們之所以能夠感染上它攜帶的病毒,主要還是要靠中間媒介。
  • 陝西發現野生川金絲猴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金絲猴那麼受歡迎
    金絲猴近日,陝西寶雞市馬頭灘林業局工作人員在管護林區撫育作業時,發現了一隻野生金絲猴,經專家初步確認為川金絲猴。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川金絲猴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什麼金絲猴那麼受歡迎?由於食性關係,又由於棲處較高,遠離低地的居民點,所以金絲猴對農業無害。另外,人們對金絲猴的青睞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金絲猴被科學界發現和定名的時間,幾乎與大熊貓是同一時期。再一個是金絲猴的產區幾乎與大熊貓的產區完全相同,包括四川的西部、北部和甘肅最南部的山區,還有陝西南部的秦嶺山區。
  • 光明日報刊文:跟風出版、模仿抄襲成為許多童書出版的途徑
    光明日報刊文:跟風出版、模仿抄襲成為許多童書出版的途徑 張昀韜/光明日報 2017-01-04 09:50 來源:澎湃新聞
  • 除了常見的「野味」,還有什麼野生動物需要遠離?
    這個電視節目刻意隱瞞了很多關於野外的事實,而為了收視率誇大渲染很多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的事情,對於一個有判斷力的成年人可能還不算什麼,對於沒有判斷力的青少年則很容易引起仿效,是一種對自己、對公眾都十分不負責任的行為。例如此類的電視節目還有很多,對於野生動物與野外環境都含糊其辭,利用人們的獵奇心理,製造聳動效應。
  • 遠離病毒、保護野生動物,康定市森林公安局在「行動」
    而17年前爆發的SARS病毒疫情被專家解讀為病毒源於果子狸等野生動物。 殘酷的現實早已忠告人類:一些野生動物已經滅絕,許多珍稀野生動物也瀕臨消失,人類與動物生存於同一個生物圈,野生動物的保護已迫在眉睫。
  • 新冠病毒防控微課程(3)野生動物為何會有毒
    新冠病毒防控微課程(3)野生動物為何會有毒 新冠病毒溯源的環境樣本檢測結果顯示 此次疫情的暴發
  • 野生動物與新的病毒:為什麼有人要吃野味?
    野生動物與新的病毒:為什麼有人要吃野味?,有一種說法是亂食野生動物。我就在思考,吃野生動物肯定不是一天兩天,為什麼2019年年末會發出這麼一個奇怪的疾病。根據病毒特性,推測有兩種較大可能,一是可能有人生食野生動物,或由於未經高溫烹飪殺滅病毒而引發感染;二是可能所圈養的野生動物患病,加之南華海鮮市場條件髒亂差,在未被烹煮前就已經開始傳播。
  • 趙序茅: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
    ,我也不希望是害怕,而是我們應該對其懷有感恩的心,我們要認識這些野生動物,對我們人類健康所起的作用——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其實我們所謂的病毒就是:吾之蜜糖,彼之砒霜。疫情到來之後,讓人類感到很多反思,我們要不吃野味!為什麼不吃野味呢?野生動物體內攜帶的病毒,比如說蝙蝠,它體內攜帶這麼多病毒,它不能直接傳給人類,它要經過一些變異。人類把這些野生動物給帶到人類的社會,然後再吃到人的體內,就加速了它的一個變異。
  • 這種野生動物是病毒「蓄水池」
    你知道嗎2020年11月是廣東省第三十屆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為更好保護野生動物廣州推出了禁食野生動物識別微信小程序市民可以通過小程序進行拍照或者傳圖識別野生動物使用過程也相當簡單可能認識更多野生動物名稱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
  • 遠離新型冠狀病毒,遠離這些野生動物
          大家殊不知,這次新型冠狀病毒來來源於野生動物!有些網紅試吃野生動物,來博得別人的眼球,增加視頻的點擊率!殊不知在傷害動物的同時,人類也會被輕易感染各種病毒,這也許是大自然的一種警告,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它們也是這個家庭的一員,應該與動物和諧相處而不是肆意撲殺,變成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為什麼以前吃野生動物沒事,現在才出現病毒感染疫情?
    為什麼以前吃野生動物沒事,現在才出現病毒感染疫情? 眾所周知,有很多種病毒,包括冠狀病毒。有些冠狀病毒只感染動物。只有少數冠狀病毒對人類具有高致病性。其中,SARS、mers和新型冠狀病毒最為危險。所以即使我們以前吃過野生動物,如果被野生動物感染的冠狀病毒不會對人類造成疾病,也不會出現症狀。
  • 新冠病毒如何入侵人體細胞?
    2020年2月22日 三分鐘速覽《光明日報》↓↓↓1重慶:一手抓防控 一手抓發展(1版)重慶市新冠肺炎疫情分區分級表2月19日,重慶出臺新冠肺炎疫情分區分級分類防控實施方案,按照全市疫情實際情況和發展態勢,綜合考慮人口流動等因素,以區縣為單元分別劃分低風險區縣
  • 野生動物會傳播哪些病毒?
    有些看起來很可愛的野生動物,其實攜帶著不少病毒。身體抵抗力差的人,有可能會被這些病毒感染。第一種:蝙蝠蝙蝠,又叫天鼠、掛鼠、天蝠、老鼠皮翼、飛鼠、燕別故、蜜符、鹽老鼠等。全世界共有962種蝙蝠。當然,並非所有的蝙蝠都會傳播病毒。大部分病毒的傳播途徑是,蝙蝠被蛇等敵人吃掉,病毒轉移到蝙蝠的敵人身上,人們再吃掉蝙蝠的敵人,隨後傳染給人類。第二種:穿山甲穿山甲,又名鯪鯉,是穿山甲科動物的通稱,廣泛分布在非洲和亞洲各地。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海南湍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以「海南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為題,在一版刊發了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迄今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消息。
  • 古代一些獵人為什麼可以吃野生動物而不被病毒傳染?
    老人們還理直氣壯地說,煮熟了,什麼病毒都殺死了,不然我能活到現在?說這話,可以說無知無畏。 如出一轍,古代獵人有時甚至生吃野生動物,也沒見被病毒傳染,就成了很多野味愛好者吃野味的藉口。 沒有證據表明古時候的獵人吃了攜帶可傳染人類的病毒的野生動物不被傳染的,古代的瘟疫流行的機率並不在少數,從商周開始,有文字記載的超大規模疫情,就超過了5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