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17日報導英媒稱,革蘭氏染色法的發明者漢斯·克裡斯蒂安·格拉姆(舊譯「革蘭」——本網注)是一位具有開拓意義的生物學家,他發明的分類法使多達3萬種正式命名的細菌得到了研究。格拉姆出生於1853年9月13日,谷歌塗鴉最近紀念了他的誕辰。格拉姆與德國病理學家、微生物學家卡爾·弗裡德倫德爾合作,於19世紀80年代初在柏林發明了革蘭氏染色法,該染色法如今仍是微生物學中用來在顯微鏡下識別細菌的最重要的染色技術之一。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9月13日報導,格拉姆最初將試劑滴到肺組織樣本上,並發現了兩種細菌著色的差異。現在已知這兩種細菌是肺炎鏈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格拉姆觀察到的差異是細菌細胞壁成分不同造成的。有些細菌的細胞壁是由肽聚糖——糖和胺基酸的聚合物——構成的,這些「革蘭氏陽性」細菌細胞保留了染色劑的顏色,在顯微鏡下呈紫色或棕色。不含肽聚糖的其他細菌未被著色,被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呈紅色。
報導稱,在1940年至1960年期間,革蘭氏染色法盛極一時。1974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皮爾斯·加德納撰文寫道:「我們認為,對患有急性細菌感染的病人進行身體檢查時應包含革蘭氏染色塗片,並應將其納入所有醫生為重病患者進行初級治療的醫療措施中。」
近年來,革蘭氏染色法被用來幫助識別新的抗生素。在與耐藥性的鬥爭中,這些新抗生素是關鍵。2015年,藥品市場有兩種新抗生素上市,其中之一是泰斯巴汀。研究人員經過反覆試驗,在土壤中進行篩選,尋找進化到能殺死競爭者的細菌,從而意外發現了泰斯巴汀。
報導稱,革蘭氏染色法非常重要,因為這種檢查發現了泰斯巴汀。泰斯巴汀似乎通過針對「革蘭氏陽性」細菌群細胞壁上的脂質和其他分子,從而對這類菌群產生攻擊。如果使用得當,發現泰斯巴汀的研究人員也許能為細菌性疾病找到可行的治療方案,而且不會受到耐藥性的威脅——至少30年內有效。
報導稱,雖然將細菌區分為陽性或陰性對大多數細菌識別系統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有研究人員認為,革蘭氏染色法容易出錯,而且「控制不善,缺乏標準」。儘管如此,革蘭氏染色法仍然是臨床微生物實驗室中最常見的實驗之一,也是治療細菌感染和挽救生命的一項重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