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賽雷三分鐘漫畫 病毒、細菌與人類》有感

2021-01-09 悅讀閱篤

這本書很應景,和讀者見面的時候剛好是讀者最想見它的時候,所謂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自然容易一見傾心,順便還科普了賽雷三分鐘這個系列,相互促進相互增長,如果不是這本書產生的好感,估計這個漫畫系列是不會翻開的,畢竟光從封面看並不是喜歡的漫畫類型。

漫畫講了人類歷史上經歷的各種病毒、細菌的攻擊,人類的病痛史就是這些細菌病毒的肆虐史,很多傳染病把人類折騰的奄奄一息,甚至直接亡國滅種,也是有的。記得最深刻的便是黑死病,席捲整個歐洲大陸,非戰鬥性減員基本直接對半砍,甚至發生前一晚家中還有動靜,第二天全家都去見上帝的人間慘劇。同時因為發病時身體皮膚會發黑,在一定程度讓死神成為穿著黑衣的角色,也有它的功勞。

黑死病的始作俑者是鼠疫,現在依然被國家定為甲類傳染病(我國的甲類傳染病只有兩種,它便佔據半壁江山,可怕的病毒),在抗日戰爭時期曾給中國普通老百姓留下了不亞於歐洲黑死病的應激症。侵華日軍最臭名昭著的731細菌部隊就曾經研究鼠疫,並且在中國大陸上直接對普通老百姓使用,喪心病狂。

隨後是霍亂,這病毒也是我國規定的甲類傳染病,可怕程度也不容小覷。霍亂細菌攻擊的是腹部即胃腸道系統,所以水源的乾淨和清潔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霍亂的傳播,同時看起來胃腸道不像心臟大腦一般能讓人很警醒其危害性,但真的上吐下瀉過一回後就曉得這疾病的折磨程度,和牙痛有的一拼。反覆腹瀉容易引起人體脫水,然後導致身體內部環境的平衡失調,最終傷人性命。說到霍亂,第一聯想反而是愛情,源自於一本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不是要在兵荒馬亂的時候才更能體現情比金堅?

隨後必須要提的是伊波拉,看過韓國電影病毒的同志哥對電影中突然吐血的場景,後遺症明顯。這就是伊波拉的真實寫照,一個短時間內就能讓整個村莊致死的殘忍病毒,而且屍體慘不忍睹,鮮血淋漓,是大部分普通人不能看的那種。伊波拉這種病毒目前基本在非洲大陸肆虐,而且是近幾十年出現的,甚至有說法之所以沒有傳播到其他大陸是因為感染這種病毒的人一般都活不過坐飛機離開這個國家,觸目驚心。

不得不提的便是,中國在伊波拉的抗疫中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白衣天使和研究人員們在非洲幫助病患對抗伊波拉,雖然時至今日還沒有找到能對付這種病毒的好辦法,但只有增加對這種病毒的了解才有可能找到它的命門,才可能幫助全人類戰勝這種病毒,想想幾百年前的天花,不就是這麼一步一步被戰勝直至消滅嘛?

當然,看這本書最想了解的核心,便是新冠,而和新冠有直觀對比的,便是SARS,這兩者書中都有提及。本次面對新冠的考驗,國家已經交出了一份讓世界滿意的答卷,面對肆虐的病毒交出來的答卷不能要求它盡善盡美,但一定要清晰透明可控。所以最大的感想便是書中提到的內容,已經通過電視媒體反覆播放以便全民了解,對這種病毒的來龍去脈、會出現的症狀、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預防等多方面的知識,書中提到的和電視中提到的,基本重複。不過在當前,這種知識多學習反覆學習都是恰當的。

就像人類歷史上能戰勝這些病毒一般,筆者相信,我們必將戰勝新冠,加油。

相關焦點

  • 《賽雷三分鐘漫畫:病毒、細菌與人類》上市 一本人人都能輕鬆讀懂...
    用生動易讀的漫畫表達做科普  為了向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普及病毒的相關知識和歷史,引導眾多讀者養成更加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增強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改掉吃野生動物的陋習等,賽雷著手策劃了《賽雷三分鐘漫畫:病毒、細菌與人類》這本書。
  • 人類起源於非洲?440萬年的始祖秘密,帶你看懂
    而且,純文本的記述總是不那麼直觀、生動、易理解,你需要的,是一部在輕鬆有趣中就能快速得知全部人類小秘密的人類簡史。《賽雷三分鐘漫畫人類簡史》系列漫畫科普圖書,知乎評分9.8,100萬知友都在看,三分鐘解答困擾少年你的人類終極三問!
  • 帶孩子了解病毒、細菌、微生物
    這個有史以來最長的春節假期裡 同樣也是帶領孩子 了解病毒、細菌、乃至於微生物的 最佳契機智伍他們為了拯救隊友而冒險進入了叢林……探險隊最終能否擺脫病毒的威脅,安全地逃出危機四伏的原始叢林呢?
  • 有學問的人類演化史
    保衛部落至此,人類進化發展歷程才介紹到三分之一而且,純文本的記述總是不那麼直觀、生動、易理解,你需要的,是一部在輕鬆有趣中就能快速得知全部人類小秘密的人類簡史。《賽雷三分鐘漫畫人類簡史》系列漫畫科普圖書,知乎評分9.8,100萬知友都在看,三分鐘解答困擾少年你的人類終極三問!
  • 有學問的人類演化史!
    從樹上下了地之後,直立行走帶來的生理結構變化和群居溝通需求,促進了人類語言能力的發展;狩獵生活給人類進行巖畫等藝術創作提供了靈感,也是讓人類產生自然崇拜、圖騰信仰,繼而發展出宗教的前提之一;氣候和環境的變化讓人類由「獵人」轉變為「農民」,為了保衛部落的勞動成果又催生了軍隊和城市,而真正的人類文明,就是自農業生產而始的。
  • 讀《昆蟲記·蟬》有感
    來之不易的幸福——讀《昆蟲記·蟬》有感        中山路小學五(7)班 李若妍
  • 細菌與病毒誰更小?
    細菌和病毒有區別嗎?有的!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病毒和細菌相比,二者的大小相差約1000倍。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大多數細菌可以獨立生存繁殖而不需要任何宿主,細菌有一整套生長和繁殖的裝置(細胞器),通常是無性繁殖的。而病毒必須找到一個寄主細胞來繁殖。
  • 勢不兩立還是和平共處,人類該如何對待細菌病毒?
    引發致病的病原體——細菌和病毒,都是極其古老的生物和類生物,存在時間遠遠超過人類歷史。細菌是微米級的,病毒是納米級的,就算在人類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之後,很長時間也無法觀察到它。要一一列舉人類歷史上的因細菌和病毒引發的瘟疫是困難的事情,相對來說,影響較大的有疫病以下幾種:天花天花是最早被人類文字記載的傳染病,它由病毒引起,至少有3000年以上歷史。天花被東徵的十字軍帶回歐洲,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更多的人臉上留下麻點。天花最著名的傳播,是在殖民時期。
  •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2020-11-21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及病毒
    期末複習(四)課題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及病毒     課程類型複習課主備課人     課時數8第7課時、總第38課時、備課組長籤字     一、知識概念強化複習     第五節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知識點36
  • 人類祖先不是魚,而是細菌和病毒
    人類受微生物支控,人體是微生物群體生存的搭建的溫室,至於人類出現智能純屬意外! 現代隨著對微生物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 ,人體內細菌的數量跟人體細胞數量比例約為有研究發現消化系統內的細菌可以分泌一些化學物質直接跟大腦神經通信而不用經過你的同意!腸道細菌想吃肉就反饋給你大腦信號去買肉,缺水了就反應給大腦口渴的感覺趕緊找水喝。人體就是微生物有組織堆積起來的巨型有機生化工廠,或者說人體是為微生物提供良好生存環境而建造的生化機器! 我們遠古的祖先並不是從大海爬到陸地上的魚,人類的老祖先是菌落。
  • 病毒為什麼讓人類措手不及?我們沒認識到,病毒與細菌的區別
    實際上,病毒並不是細菌,二者在本質上擁有很大的差異,只有認識到這些區別,才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首先,病毒和細菌在外觀以及內部結構、代謝方式方面都有不同。根據相關研究,細菌的體積往往較大,在顯微鏡中就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而病毒則需要用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才能顯露身形。
  • 看不見的敵人—漫談細菌和病毒
    病毒很小,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出它嬌小的身軀。舉個例子,假如人是一棵參天大樹的話,病毒充其量只是他的半片樹葉。為什麼不是一片呢?因為它不具備一片葉子的完整結構,沒有DNA雙螺旋鏈結構。疫情期間,我每天看見大街上消殺車以及醫院院感科的人辛苦的一天背著藥箱三次對著走廊,垃圾桶,牆壁噴灑消毒劑。當然特殊時期,人人緊張,要加以重點防範。但消毒劑大部分是含氯的,也不可過多使用。空氣中氯濃度大了對呼吸道黏膜和肺都會有傷害,對植物,環境,土壤都有腐蝕。如果我們防護服穿的規範,紫外線燈按時消毒,實在是沒必要一天消殺三次。
  • 專家詳說細菌和病毒-光明日報-光明網
    細菌和病毒同是微小生物,二者大小相差約1000倍      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
  • Nature大發現:感染細菌的病毒,也有了超大的size……
    這些細菌病毒是生物學的一部分,能複製實體,但我們對它們卻知之甚少。這些巨大噬菌體架起了無生命噬菌體與細菌和古細菌之間的橋梁。這些傳統病毒和活體生物的混合體看來一定是有一些成功的生存策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巨大的噬菌體所攜帶的DNA正是細菌用來對抗病毒的CRISPR系統的一部分。
  • Nature大發現:感染細菌的病毒,也有了超大的size...
    這些細菌病毒是生物學的一部分,能複製實體,但我們對它們卻知之甚少。這些巨大噬菌體架起了無生命噬菌體與細菌和古細菌之間的橋梁。這些傳統病毒和活體生物的混合體看來一定是有一些成功的生存策略。」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巨大的噬菌體所攜帶的DNA正是細菌用來對抗病毒的CRISPR系統的一部分。
  • 人類意識被細菌控制?人體內有一千種細菌組成,人類正為細菌打工
    細菌是人類談之色變的一種微生物, 在大家眼裡細菌和病毒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很多疾病的元兇,是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著。然而在現實中,我們每個人的其實都是由「細菌加工廠」組合而成,我們的身體內存在上千種細菌,這些細菌長期在我們體內安營紮寨,不斷繁衍,在人類體內細菌保持和平友好共處的原則種,其實我們體內的新陳代謝有一部分是靠著細菌維持的,從某一種程度來說細菌對我們人類是有益處的。
  • Bacteria vs Virus/細菌與病毒
    美國總統川普的不靠譜防疫建議不勝枚舉,而他將細菌和病毒混為一談的言論雖然令人瞠目,卻不能不說反映了很多人的認知錯誤。然而,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強調的:抗生素不治病毒,只治細菌。(Antibiotics do not work against viruses, only bacteria.)新冠肺炎由新冠病毒引起,顧名思義,新冠病毒是一種病毒,當然無法用抗生素進行抑制或滅殺。那麼,細菌(bacteria)和病毒(virus)的區別是什麼呢?
  • 有益病毒能抗細菌
    原標題:有益病毒能抗細菌  文·胡德良 編譯  ■ 醫衛前沿  細菌既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敵人:一方面,細菌可以引起感染,導致疾病;另一方面,細菌也有助於我們減肥,甚至可以對抗痤瘡。目前,一項新研究顯示,病毒也擁有兩面性:研究人員首次證明,病毒有助於我們的身體對抗細菌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