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原蟲治療癌症」有多少科學依據

2021-01-13 央廣網

原標題:「瘧原蟲治療癌症」有多少科學依據

只需1毫升含有瘧原蟲的血,然後用青蒿素控制著,一個癌症患者就痊癒了……

春節期間,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的演說被傳播成了武俠大片,瘧原蟲對抗癌症被描述得像金庸作品裡的以毒攻毒的「神方」般簡單、有效。

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症是不是就如一些帖子傳播的那樣神?這個治療真就是這麼簡單打一針就能把癌症患者治好了嗎?

一位學者在向科技日報記者回應該事件時戲謔地稱這些說法是在「吹牛」,並表示如果傳播不當,在公眾中很可能造成「跟以前的打雞血讓人發燒治療癌症差不多」的惡果。對瘧原蟲治療腫瘤療法的傳播,公眾至少還應該了解以下3點。

並非「以毒攻毒」,仍舊是一種免疫療法

陳小平在演說中講解了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症的原理,他說:「癌細胞分泌一系列的信號,讓我們的免疫系統睡眠不工作。而瘧原蟲感染,恰好喚醒了免疫系統。」

可見,瘧原蟲在注入到人體之後,並沒有去「以毒攻毒」地攻擊癌細胞,而是按照慣例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攻擊」了,那些被癌細胞「迷惑」了的免疫細胞(如NK細胞、T細胞)警覺起來,才會去攻擊癌細胞。

瘧原蟲為什麼會讓免疫細胞重新警覺?這裡可以借「宮鬥劇」的情節來理解——為了重新「得寵」,可以引入新寵。歸根結底,瘧原蟲和癌細胞兩者的本質對於身體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免疫系統容不下的「獵物」。

雖然同為免疫治療,但它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等)的思路並不同。「這是新的療法,激活全身的免疫細胞是關鍵。」上海海洋大學特聘教授、上海比昂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光華表示,「目前全球的科學家都在尋找腫瘤的廣譜抗原作為疫苗來激起體內的抗癌能力,個人認為是很有前途的。但大多數都是針對某些抗原靶點,隨後腫瘤會突變,產生新的耐藥性癌細胞。」

楊光華認為,瘧原蟲療法有廣譜性,給了所有癌症研究學者一個有力依據,瘧原蟲療法的關鍵是根據目前的臨床觀察研究其長期抗癌能力。如果能夠找到化學分子結構與腫瘤的某些蛋白分子類似,就有可能激起免疫系統對癌細胞進行攻擊,這些物質都可以稱為腫瘤疫苗。

療法遠遠不是只打「一針血」這麼簡單

「我理解他說『只打一針』的意思是只需要感染一次就好,不是字面上說的只打一針。」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所一位研究人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意味著該療法臨床治療在操作上比較簡單。

免疫治療需要較長時間的臨床觀察以及策略的調整,不同療法的臨床試驗之前都出現過不同情況的諸如細胞因子風暴等危險情況。與陳小平團隊合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鍾南山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感染瘧原蟲會導致病患出現周期性發燒等各類症狀,因此持續護理和監測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感染瘧原蟲之後,病人要被特別防護,防止蚊蟲叮咬病人之後傳染瘧疾。

鍾南山表示,目前該項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數,尚沒有充分的證據和足夠數量的案例證實該方法有效,個別案例不足以說明問題,現在下結論太早了。

療法目前仍處於早期臨床階段,不能說明最終會被證明有效

為什麼有案例治療效果很好,卻仍舊存在很多未知數呢?

這與臨床試驗的研究工作密切相關。對於一種全新的療法,需要進行嚴格系統的臨床研究證明其安全和有效性後才能進行臨床應用。而該療法目前仍處於早期臨床階段,在研究過程中會允許研究者篩選病例,畢竟早期的研究工作是用來概念探索的。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對病例的篩選有益於科學家的科學探索,也有助於獲得好的治療效果。但在篩選病例的情況下,會篩選對方法最敏感的患者進行研究,因此可能存在選擇的患者正好適合這樣的療法。所以效果會比較好,但並不能說明該療法最終會被證明有效。

多位受訪者表示看好該研究的前景,但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確定是否能成為有效的新的癌症治療方法,目前仍要較長期的研究。

相關焦點

  • 「瘧原蟲治療癌症」有科學根據嗎?學者:是在吹牛
    「瘧原蟲治療癌症」有多少科學依據  本報記者 張佳星  只需1毫升含有瘧原蟲的血,然後用青蒿素控制著,一個癌症患者就痊癒了……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春節期間,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的演說被傳播成了武俠大片,瘧原蟲對抗癌症被描述得像金庸作品裡的以毒攻毒的「神方」般簡單、有效。  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症是不是就如一些帖子傳播的那樣神?這個治療真就是這麼簡單打一針就能把癌症患者治好了嗎?
  • 瘧原蟲治癌?是救命稻草還是潘多拉魔盒
    陳小平稱,團隊研究發現腫瘤死亡率與瘧疾發病率呈現負相關關係,瘧原蟲對治療癌症有幫助,目前臨床試驗發現,10名病人中,有5人治療效果明顯,其中2人可能被治癒。經過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傳播的持續發酵,這一尚未以論文形式正式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言論被誇張放大甚至誤讀,甚至有人視之為癌症晚期患者的最後一絲希望。
  • 治療癌症打「一針血」完事?最新研究結果來了…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的一篇演講被熱傳,他在演講中介紹了一個重磅消息:瘧原蟲可成為抗癌生力軍。他稱,自己的團隊研究發現,腫瘤死亡率與瘧疾發病率呈現負相關關係,瘧原蟲對治療癌症有幫助,10名病人中,有5人治療效果明顯,其中2人可能被治癒。
  • 非臨床論文、難通過倫理審查 瘧原蟲「療法」受質疑
    瘧原蟲療法: 是觀察性研究,還是幹預性治療?科學精神面面觀2月14日,瘧原蟲免疫療法臨床研究項目組宣布臨床研究招募志願者名額已滿。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的公開數據顯示,與瘧原蟲免疫療法相關的3個臨床研究均為觀察性研究。基於觀察性研究的初步結果,陳小平在公眾平臺上通過演說的方式聲稱瘧原蟲免疫療法可以治療癌症。「他發表的是一些非臨床論文。」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王小寧表示,相關演說有些渲染的成分。
  • 「深讀」從「基因編輯嬰兒」到「瘧原蟲治癌」,這是不是一場「倫理...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 吳朝香前不久,「瘧原蟲可治好癌症」的消息引發了一場爭論。關於此事的最新消息是,2月14日,瘧原蟲免疫療法臨床研究項目組在中科藍華生物科技管網上發布消息: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晚期癌症臨床研究招募志願者名額已滿。而在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剛剛公布的一份創新領軍團隊項目中,「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晚期癌症的臨床研究及其產業化」名列其中。
  • 網傳維生素B17能治療癌症 專家:沒有科學依據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近來,有一種「維生素B17能夠治療癌症」的說法在社交網絡中受到關注,事實果真如此嗎?  維生素B17真的能夠治療癌症嗎?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撥通了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王興國的電話:「我覺得不太可能。它對癌症應該是沒有什麼作用的。」
  • 用好的心態面對癌症,會有自愈的作用嗎?有科學依據嗎?
    在很多的抗癌醫學實際報導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有一些癌症病人雖然已經到了中晚期,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他們始終如一的保持一個相當良好且積極的心態。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好的心態,所以他們的治療過程變得非常的順利。不僅如此,這樣的心態還幫他們加快了自身的癒合。可是肯定就會有人對此質疑了。
  • 臨度科研|瘧原蟲「進化」,如何面對瘧原蟲耐藥性的考驗?
    1880年,法國醫生阿方斯·拉韋朗(Alphonse Laveran)首次發現瘧疾感染者的紅細胞中有寄生蟲,並提出了瘧原蟲就是導致瘧疾的病原體。這項發現也使他獲得了19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抗瘧藥的耐藥性是反覆出現的問題氯喹作為有效的抗瘧藥物代表之一,由於長期、大量的使用,已經導致部分瘧原蟲產生了耐藥性,因此,這類藥物的抗瘧療效也急劇下降。瘧原蟲產生耐藥性後,當患者接受抗瘧藥物治療時,清除患者血液中瘧原蟲的時間更長或無法完全清除。
  • 瘧原蟲也有自己的生物鐘
    人紅細胞中處於環狀期的惡性瘧原蟲。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是由其自身固有的生物鐘驅動的。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開發出治療這種致命疾病的新方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年有2億多人感染瘧疾,40多萬人死於這種疾病。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在所有瘧原蟲同時破壞宿主的紅細胞時,會引起周期性發熱,其時間間隔具體取決於感染的宿主種類,在人類中為每2~3天發生一次。「這些現象表明,瘧原蟲似乎有時間感,但這種日常節律的原因一直是個謎。」
  • 抑制攝取葡萄糖「餓死」瘧原蟲
    通過抑制瘧原蟲對葡萄糖的攝取來「餓死」瘧原蟲,為新型抗瘧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據了解,瘧疾是瘧原蟲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藥物聯用療法(ACT)是目前治療惡性和重症瘧疾的一線療法,然而由於耐藥性瘧原蟲的產生,ACT療法已先後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出現了治療失敗的病例。
  • 非洲瘧原蟲種群結構鑑定
    非洲瘧原蟲種群結構鑑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6:32 近日,來自甘比亞的研究團隊領銜合作報導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惡性瘧原蟲的主要亞群。
  • 科學家又有了新思路:餓死瘧原蟲
    但其實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通過蚊子(確切來說是雌性按蚊,全世界有 70 多種)傳播。能夠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一共 5 種,其中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對人類的威脅最大,因為它可以引起嚴重的全身症狀,甚至導致死亡。瘧原蟲和其他寄生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在於它的宿主之一是蚊子。可不要小看這一點。
  • 德研究揭示瘧原蟲對青蒿素的耐藥性機理
    青蒿素是從複合花序植物黃花蒿莖葉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的一種無色針狀晶體,其分子式為C15H22O5,由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在1971年發現。青蒿素是繼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後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藥,尤其是對於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
  • 瘧疾變得越來越有抵抗力,怎麼辦?科學家有了新想法:餓死瘧原蟲
    但其實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通過蚊子(確切來說是雌性按蚊,全世界有 70 多種)傳播。瘧原蟲和其他寄生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在於它的宿主之一是蚊子。可不要小看這一點。其他寄生蟲普遍遵循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比如寄生在魚體內的肝吸蟲,或寄生在豬體內的絛蟲,人不去吃,這些寄生蟲就不會主動進入人體;但瘧原蟲不是,它們會通過蚊子主動侵犯人體,人類根本避之不及。
  • Cell Host & Micro:科學家發現瘧原蟲基因組中存在DNA的甲基化修飾
    2013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藥物,其可以有效殺滅耐藥性的瘧原蟲
  • 馴化瘧原蟲可助開發抗瘧疫苗
    ,造出了一種「馴化瘧原蟲」。這種馴化瘧原蟲毒性大大減弱,並可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反應,從而為開發首個抗瘧疾疫苗提供了依據。該研究發表在8月30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上。 瘧原蟲是一種單細胞變形蟲,能導致瘧疾。它們在蚊子體內、人體肝臟和血液中表現為不同的外形,以躲過免疫系統攻擊。它們在人體肝臟內不顯出症狀,進入紅細胞後會大量繁殖,使紅細胞破碎,造成了病人冷熱交替的症狀。
  • 瘧疾治癌法爆紅背後:有病人自殺身亡 同行批其為731重現
    中國科學家用瘧疾治癒病危晚期癌症》被轉發到朋友圈、微信群中,引起不少網友的強烈關注。對於家中有癌症晚期病人的家庭來說,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跟其他標題黨文章不同的是,這篇文章所說的療法,得到了中科院官方微博的驗證。根據多家媒體報導,這個療法是鍾南山院士和陳小平教授聯手研發,這更大大加強了其在病人心目中的可信度。
  • 最新:屠呦呦團隊讓瘧原蟲憋死,無錫團隊讓瘧原蟲失去繁殖能力!
    「打個比方,青蒿素的原理是讓瘧原蟲憋死,而『JNY01』的作用是讓瘧原蟲失去繁殖能力,兼具防治、阻斷傳播等多重功效。」經過長期驗證,體內外藥效試驗結果均顯示:「JNY01」特別是針對耐青蒿素等多重耐藥性瘧原蟲有效。
  • 耐青蒿素瘧原蟲有蔓延危險 目前僅在東南亞存在
    原標題:耐青蒿素瘧原蟲有蔓延危險 目前僅在東南亞存在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則寄生蟲病學研究顯示,對於青蒿素耐藥的瘧原蟲不僅可以感染東南亞當地的幾種蚊子,還可以感染一種非洲的常見蚊子。這一發現意味著,對於抗瘧疾藥物青蒿素的耐藥性,雖然現在只在東南亞存在,但其可能會蔓延到世界其他地方。
  • 顏寧再發Cell 重磅: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
    每個DGAT1都有9個跨膜螺旋,其中8個形成保守的結構摺疊,將其命名為MBOAT摺疊。DGAT1中的MBOAT摺疊在膜中形成一個中空腔室,該腔室包圍著高度保守的催化殘留物。該腔室有兩個底物,脂肪醯基輔酶A和二醯基甘油的單獨入口。 DGAT1可以同型二聚體或同型四聚體形式存在,兩種形式具有相似的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