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青蒿素瘧原蟲有蔓延危險 目前僅在東南亞存在

2021-01-18 人民網

原標題:耐青蒿素瘧原蟲有蔓延危險 目前僅在東南亞存在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則寄生蟲病學研究顯示,對於青蒿素耐藥的瘧原蟲不僅可以感染東南亞當地的幾種蚊子,還可以感染一種非洲的常見蚊子。這一發現意味著,對於抗瘧疾藥物青蒿素的耐藥性,雖然現在只在東南亞存在,但其可能會蔓延到世界其他地方。

  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應用於瘧疾治療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享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幹擾表膜—線粒體的功能,使瘧原蟲損失大量胞漿而死亡。現在以其為主的聯合療法,成為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準療法,尤其在瘧疾重災區非洲,青蒿素已經拯救了上百萬生命。

  因此,耐青蒿素瘧疾如果擴散到東南亞周邊地區和非洲的話,將會嚴重危及全球根除這種疾病的努力。但是,傳播瘧疾的瘧蚊屬(Anopheles)是高度多樣化的,以前科學家並不知道其他地區的耐藥瘧原蟲是否可以感染本地區的蚊子。

  此次,美國馬裡蘭州國立衛生研究院裡克·費爾赫斯特和他的研究團隊,以兩種東南亞的瘧蚊和一種非洲的瘧蚊Coluzzii按蚊(過去又名M型甘比亞瘧蚊)為對象,測試它們在吸食含有從柬埔寨瘧疾病人體內分離出的六種耐青蒿素和三種對青蒿素敏感的瘧原蟲的血液後,是否會被感染。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蚊子的中腸和唾液腺中都含有這九種瘧原蟲,這意味著耐青蒿素和對青蒿素敏感的柬埔寨瘧原蟲可以感染多種蚊子。

  研究人員表示,該項研究目前並未能證實這些感染後的蚊子可以有效將疾病傳染給人類。但是此項研究結果表明,耐青蒿素瘧原蟲或可以從柬埔寨傳播到非洲,而一旦此情形發生,將對人類根除瘧疾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記者 張夢然)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柳葉刀:耐多藥惡性瘧原蟲在東南亞迅速蔓延,已出現基因突變
    柳葉刀:耐多藥惡性瘧原蟲在東南亞迅速蔓延,已出現基因突變 澎湃新聞記者 溫瀟瀟 2019-07-26 20:23 來源
  • 耐多藥瘧疾在東南亞蔓延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新一期英國《柳葉刀·傳染病》雜誌刊登的兩項研究說,可抵抗目前「一線」抗瘧療法——青蒿素和哌喹聯合療法的惡性瘧原蟲正在東南亞國家迅速蔓延,且瘧原蟲的耐藥性正在不斷增強。在一項「基因組流行病學研究」中,泰國瑪希隆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來自柬埔寨、寮國、泰國東北部、越南等地的1600多份惡性瘧原蟲基因組樣本,調查了一種惡性瘧原蟲基因株2007年至2018年間在東南亞的進化和傳播情況。這種名為KEL1/PLA1的基因株對雙氫青蒿素與哌喹聯用具有耐藥性。
  • 「超級瘧疾」在東南亞蔓延 主流療法對其失效
    傳染病》雜誌上刊文說,令主流療法失效的「超級瘧疾」正在東南亞傳播,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和越南都已經出現疫情。研究人員警告,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超級瘧疾」可能會進一步擴散傳播。  文章詳述了瘧原蟲是如何基因變異,從而對青蒿素、哌喹這些主流抗瘧藥產生抗藥性的。「超級瘧疾」最早於2007年在柬埔寨發現,隨後擴散到泰國、寮國、緬甸,如今越南南部也報告出現了「超級瘧疾」疫情。
  • "超級瘧疾"席捲東南亞 如何面對瘧原蟲抗藥性考驗
    圖片版權:Science Picture Co Getty Images近幾年來,人類越來越有希望徹底消滅瘧疾。但是如今,這種樂觀主義卻面臨著新的重大挑戰。科學家警告稱,一種名為「超級瘧疾」的瘧原蟲正在東南亞地區迅速擴散。如果最終擴散至非洲地區,它將引發一場全球性健康危機。青蒿素是臨床上治療瘧疾的首選推薦藥物,但是「超級瘧疾」的瘧原蟲卻對其產生抗藥性。
  • 「超級瘧疾」在東南亞蔓延
    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記者李雯)越南、泰國和英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柳葉刀·傳染病》雜誌上刊文說,令主流療法失效的「超級瘧疾」正在東南亞傳播,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和越南都已經出現疫情。研究人員警告,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超級瘧疾」可能會進一步擴散傳播。
  • 人感染諾氏瘧原蟲的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及其診治進展
    諾氏瘧原蟲被認為是繼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之後新發現的第5種人體瘧原蟲。 目前,本病主要在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傳播流行,隨著人類對森林生產活動的不斷擴展,往返疫區人員的流動,感染的患者不斷增多,死亡患者時有發生。
  • Lancet Infect Dis:「超級瘧疾」在東南亞蔓延
    越南、泰國和英國研究人員在2017年10月的《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雜誌上刊文說,令主流療法失效的「超級瘧疾」正在東南亞傳播
  • 「超級瘧疾」東南亞蔓延 生物疫苗概念股走強
    「超級瘧疾」或進一步擴散受「超級瘧疾」東南亞蔓延消息影響,生物疫苗概念股盤中出現快速拉升。數據顯示,44隻生物疫苗概念股中,有29隻昨日上漲。其中,海王生物上漲9.87%,交大昂立上漲7.25%,萊茵生物上漲上漲6.61%,魯抗醫藥上漲5.04%。
  • 瘧疾變得越來越有抵抗力,怎麼辦?科學家有了新想法:餓死瘧原蟲
    但其實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通過蚊子(確切來說是雌性按蚊,全世界有 70 多種)傳播。瘧原蟲和其他寄生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在於它的宿主之一是蚊子。可不要小看這一點。其他寄生蟲普遍遵循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比如寄生在魚體內的肝吸蟲,或寄生在豬體內的絛蟲,人不去吃,這些寄生蟲就不會主動進入人體;但瘧原蟲不是,它們會通過蚊子主動侵犯人體,人類根本避之不及。
  • 科學家又有了新思路:餓死瘧原蟲
    但其實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通過蚊子(確切來說是雌性按蚊,全世界有 70 多種)傳播。能夠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一共 5 種,其中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對人類的威脅最大,因為它可以引起嚴重的全身症狀,甚至導致死亡。瘧原蟲和其他寄生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在於它的宿主之一是蚊子。可不要小看這一點。
  • 「瘧原蟲治療癌症」有多少科學依據
    歸根結底,瘧原蟲和癌細胞兩者的本質對於身體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免疫系統容不下的「獵物」。雖然同為免疫治療,但它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等)的思路並不同。「這是新的療法,激活全身的免疫細胞是關鍵。」上海海洋大學特聘教授、上海比昂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光華表示,「目前全球的科學家都在尋找腫瘤的廣譜抗原作為疫苗來激起體內的抗癌能力,個人認為是很有前途的。
  • 瘧原蟲可「潛伏」血液數月
    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最主要寄生蟲。一項27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醫學》雜誌上的醫學研究發現,這種瘧原蟲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在旱季存留於人類血液中,同時又不會導致疾病。該發現解釋了惡性瘧原蟲如何殘留在人體內同時不造成可見症狀,等到蚊子種群在雨季捲土重來時,成為瘧疾再度蔓延的「內部潛伏者」。
  • 「超級瘧疾」蔓延—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A BRONSTEIN 今年3月,一種能抵抗廣泛使用的藥物組合的瘧原蟲正在東南亞肆虐。這個令主流療法失效的「超級瘧疾」正在東南亞傳播,它迅速從柬埔寨西部,穿過泰國東北部,一直延伸到寮國南部;現在它甚至已經降落在越南南部,造成了驚人的治療失敗率。
  • 「瘧原蟲治療癌症」有科學根據嗎?學者:是在吹牛
    歸根結底,瘧原蟲和癌細胞兩者的本質對於身體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免疫系統容不下的「獵物」。  雖然同為免疫治療,但它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等)的思路並不同。「這是新的療法,激活全身的免疫細胞是關鍵。」上海海洋大學特聘教授、上海比昂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光華表示,「目前全球的科學家都在尋找腫瘤的廣譜抗原作為疫苗來激起體內的抗癌能力,個人認為是很有前途的。
  • 抑制攝取葡萄糖「餓死」瘧原蟲
    通過抑制瘧原蟲對葡萄糖的攝取來「餓死」瘧原蟲,為新型抗瘧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據了解,瘧疾是瘧原蟲通過雌性按蚊為媒介傳播的傳染性疾病。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藥物聯用療法(ACT)是目前治療惡性和重症瘧疾的一線療法,然而由於耐藥性瘧原蟲的產生,ACT療法已先後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出現了治療失敗的病例。
  • Cell Host & Micro:科學家發現瘧原蟲基因組中存在DNA的甲基化修飾
    2013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藥物,其可以有效殺滅耐藥性的瘧原蟲
  • 顏寧再發Cell 重磅: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截止目前,顏寧教授已發表超7篇頂刊論文(2篇nature+2篇cell+3篇PNAS),其中6篇都是在短短的4個多月內(5月16日-8月28日),美國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完成,平均1個月快2篇頂刊。
  • 「超級瘧疾」正在東南亞傳播
    健康一線(vodjk.com)訊:越南、泰國和英國研究人員說,令主流療法失效的「超級瘧疾」正在東南亞傳播,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超級瘧疾」可能會進一步擴散傳播。在越南,對青蒿素類治療藥物產生抗藥性的瘧疾病例已經佔到全部瘧疾病例的三分之一。在柬埔寨某些地區,這一比例更是接近60%。
  • 最新:屠呦呦團隊讓瘧原蟲憋死,無錫團隊讓瘧原蟲失去繁殖能力!
    這種新藥代號為「JNY01」是一種小分子化合物在瘧疾治療上的應用花了7年時間在實驗室裡攻關目前已獲國家新藥專利明年將進入臨床試驗為全球抗瘧作出重要貢獻「打個比方,青蒿素的原理是讓瘧原蟲憋死,而『JNY01』的作用是讓瘧原蟲失去繁殖能力,兼具防治、阻斷傳播等多重功效。」經過長期驗證,體內外藥效試驗結果均顯示:「JNY01」特別是針對耐青蒿素等多重耐藥性瘧原蟲有效。
  • 臨度科研|瘧原蟲「進化」,如何面對瘧原蟲耐藥性的考驗?
    1880年,法國醫生阿方斯·拉韋朗(Alphonse Laveran)首次發現瘧疾感染者的紅細胞中有寄生蟲,並提出了瘧原蟲就是導致瘧疾的病原體。這項發現也使他獲得了19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瘧原蟲在人體中會經過在肝細胞內發育的紅細胞外期和在紅細胞內發育的紅細胞內期這兩個時期發育繁殖,並威脅人類健康。目前,各種抗瘧藥物就是通過影響瘧原蟲的不同發育階段而發揮其抗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