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心臟大約要跳25億~30億次,正常成年人安靜時的心率在60~100次/分之間。受運動、心情、生理等因素影響,心跳也有晝夜節律,一般夜間每分鐘跳動次數少於白天。近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在《心率學》雜誌上發表新研究,找到了夜晚心跳變慢的主要原因,發現心臟也有「生物鐘」。
長期以來,迷走神經被認為是導致夜間機體心率變慢的主要原因。迷走神經是心臟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一種,遍及包括心臟在內多種臟器。研究人員首先對小白鼠進行對比實驗,發現小鼠的平均心率晝夜差異與運動無關。進一步研究顯示,迷走神經並不會直接參與心率變化,主要是心臟的天然起搏器——竇房結在發揮作用,它是能夠觸發心臟跳動的特殊心肌細胞,可識別出何時是晚上,並能相應減慢心率。研究人員還發現,人體內由HCN4蛋白(一種控制心率的關鍵蛋白)產生的反應能在白天和夜晚控制心率變化。對於嚴重心律失常患者,利用藥物伊伐布雷定來阻斷HCN4通道,或許就能消除晝夜之間機體的心率差異。
研究主要負責人表示,竇房結的確存在自己的生物鐘,這就解釋了為何人類在夜間心率會變慢。90多年來,機體心率的日常變化被認為是夜間迷走神經更活躍的結果,而理解心臟基本功能的分子機制是治療心率紊亂等複雜病因的關鍵。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