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也有生物鐘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人一生中心臟大約要跳25億~30億次,正常成年人安靜時的心率在60~100次/分之間。受運動、心情、生理等因素影響,心跳也有晝夜節律,一般夜間每分鐘跳動次數少於白天。近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在《心率學》雜誌上發表新研究,找到了夜晚心跳變慢的主要原因,發現心臟也有「生物鐘」。

長期以來,迷走神經被認為是導致夜間機體心率變慢的主要原因。迷走神經是心臟自主神經系統中的一種,遍及包括心臟在內多種臟器。研究人員首先對小白鼠進行對比實驗,發現小鼠的平均心率晝夜差異與運動無關。進一步研究顯示,迷走神經並不會直接參與心率變化,主要是心臟的天然起搏器——竇房結在發揮作用,它是能夠觸發心臟跳動的特殊心肌細胞,可識別出何時是晚上,並能相應減慢心率。研究人員還發現,人體內由HCN4蛋白(一種控制心率的關鍵蛋白)產生的反應能在白天和夜晚控制心率變化。對於嚴重心律失常患者,利用藥物伊伐布雷定來阻斷HCN4通道,或許就能消除晝夜之間機體的心率差異。

研究主要負責人表示,竇房結的確存在自己的生物鐘,這就解釋了為何人類在夜間心率會變慢。90多年來,機體心率的日常變化被認為是夜間迷走神經更活躍的結果,而理解心臟基本功能的分子機制是治療心率紊亂等複雜病因的關鍵。

來源:生命時報

相關焦點

  • 人體器官也有生物鐘
    科學家指出,人體的各個器官都有其特定的「作息時間」,如果違反了,它們有可能會「罷工」,所以了解它們的生物鐘是很有必要的。根據德國健康網的相關數據,人體內主要器官一天內的「作息時間」如下:3:00—5:00肺部完全啟動:那些心臟機能不全的人們常常在這一時段醒來,因為他們不能很好地呼吸空氣。  5:00—7:00大腸活動活躍:許多健康的人們常常在清晨的這一時段排便。
  • 瘧原蟲也有自己的生物鐘
    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導致瘧疾的瘧原蟲的周期性活動是由其自身固有的生物鐘驅動的。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開發出治療這種致命疾病的新方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年有2億多人感染瘧疾,40多萬人死於這種疾病。
  • 生物鐘是座什麼鍾
    一個是吵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可以當催眠曲聽的鬧鐘,另外一個,則是聽不見、摸不著,卻能感覺到的「生物鐘」。    相信不少人看過機械鐘錶內部複雜的計時系統——數不清的細小零件精確地重複運動產生動力,秒針推動分針,分針再推動時針,一級一級向前,周而復始。相比之下,生物鐘更為複雜。它由一系列基因和轉錄因子去調控、平衡一系列的生理系統的節奏。
  • 晚上受傷癒合慢60% 細胞也有生物鐘
    但是,關於夜晚也有一些我們仍不太了解的事情,英國近日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如果我們在晚上磕破碰破,傷口的恢復時間就要比白天受傷慢得多。這又是為何,難道說像金剛狼一樣的自我癒合能力到晚上就不好用了嗎?研究發現,這神奇的現象竟是因為細胞也有生物鐘,在夜晚會變成體積更大的球狀,身材「長胖」了,自然工作效率就低了,難怪會在夜晚消極「怠工」。
  • 從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淺談生物節律調控(生物鐘)
    人體生物鐘在睡眠上的表現顯著,通常在23點至次日凌晨5點,而多數中青年人生物鐘紊亂的原因,則是熬夜引起的,導致人體正常新陳代謝的不正常進行。       心率和血壓的24小時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是典型的生物鐘之一。
  • 細菌也有生物鐘?研究發現:細菌可以辨別時間
    美媒稱,人類有生物鐘,其他動物和植物也有生物鐘。現在有研究顯示,細菌也有與地球上24小時生命周期一致的生物鐘。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8日報導,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生物學問題,並可能對給藥的時間、生物技術以及如何制定適時的作物保育方案產生影響。
  • 了解多種生物鐘,保持健康很輕鬆
    而大腦的其他部位,包括松果體、視網膜、腦垂體、室旁核等等,也具有自己的生物鐘。它們就像中央政府的官員,聽命於SCN,同時向腦外的各個生物鐘(比如肝、心臟、血管和脂肪組織等),即地方官員,發號施令。這些地方官員又通過調控管轄範圍內細胞中的節律基因的周期性表達,最終完成對環境和行為的應答。整個生物鐘系統的工作模式,大體就是「上書—下達—執行—反饋」。
  • 35歲是分水嶺,男人也有生殖生物鐘!
    男人是否也有生育的最佳年齡?遺傳學研究表明男子年齡過大,精子的活力會逐漸減退,胎兒各種疾病的發生率也會相對增大,如精子異常,受孕後容易發生流產、早產和嬰兒先天畸形,還會發生軟骨發育不全、先天性耳聾和先天性心臟病等。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35歲是男性精子質量的一道分水嶺。
  • 佛法:修行也有「生物鐘」現象,佛祖是這麼解釋的,你知道嗎?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人們對自身的奧妙也越來越感興趣,並且在其中發現了許多有意思的現象,比如說一種叫做「生物鐘」的生理機制,認為人體隨時間節律會有時、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節律,每一個人的心理、智力和體力都會受到這個生物鐘的影響。
  • 生物鐘起源
    生物體可做好時間規劃,才不至於被日出又日落搞得措手不及。人類大腦中有個主時鐘,可根據光線亮暗同步睡眠和覺醒。類似這樣的時鐘真不少。人體每一個細胞內都有一掛鍾嘀嗒作響。「不僅肝裡有鍾,脂肪組織裡有鍾,就連脾臟裡也有鍾。」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時間生物學家芭芭拉·海爾姆說道。
  • 巧用人體生物鐘,工作、學習、養生、減肥事半功倍!
    如果了解了人腦的生物鐘運行規律,並相應調整作息時間,將大大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心臟被稱為生命的「發動機」,影響它的因素有很多,如血壓、心率等。人的血壓通常上午9〜10點升高,以後逐漸下降,凌晨3點下降到最低點,清晨醒來又開始回升。
  • 寶寶也有生物鐘,摸清寶寶的睡眠模式
    如果你試著去發現和利用寶寶的生物鐘,並訓練寶寶在白天玩耍,在夜晚多睡覺的習慣,會對以後的生活有利的。寶寶的睡眠狀態和成人一樣,分為兩個階段,淺度睡眠階段和深度睡眠階段。從一個睡眠階段到另一個睡眠階段就完成了一次睡眠循環。
  • 你的生物鐘是什麼「時型」
    原標題:你的生物鐘是什麼「時型」  通常經歷過一個長假再上班後,很多人一時適應不了工作節奏,感覺生物鐘全亂了。出現這種狀況表面看和長假有關,其實,最關鍵還是你不了解自己生物鐘是什麼「時型」。如果能清楚了解自己的生物鐘「時型」,就能輕鬆找回工作狀態。
  • 盤點:探索生物鐘與人類健康的方方面面
    :利用人體生物鐘幫助治療肥胖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已經發現:人體生物鐘在身體脂肪中起著重要作用。二、生物鐘與機體免疫系統的關聯【7】Nat Med:免疫系統也有生物鐘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們完成的最新一項研究揭示了肺部炎症和糖皮質激素的作用也有生物節律,這也揭示了為什麼治療哮喘和肺炎的藥物會變得無效。
  • 生物鐘的秘密被揭示 今年諾獎提醒你:熬夜是在玩命!
    這背後,是「生物鐘」機制在發揮作用。就在這個假期,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3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機制方面的成就。生物鐘調節著人體至關重要的功能,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體溫和新陳代謝等等。
  • 生物鐘的「前世今生」
    生物鐘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指不同生物體內各種隨時間變化而做周期性變化的生理生化活動。例如,以 24 小時為周期的人的血壓、體溫等生理指標的律動,都是隨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變化律動。
  • 胎兒也有生物鐘?孕期有兩個時間段要安靜,胎兒很可能在熟睡
    第二個時間段:晚上11點之後胎兒的發育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他們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生物鐘,而且胎兒的生物鐘是受孕婦生物鐘影響的。每到晚上的11點以後,大多數的人們都已進入熟睡的狀態,胎兒也會在這個時候安靜地入睡。如果孕婦在這個時間段還沒有入睡,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熬夜的習慣。
  • 讀懂你的生物鐘
    獲獎理由是「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生物鐘」。春夜喜雨唐 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一、生物鐘:又稱生理鍾。能夠在生命體內控制時間、空間發生發展的質和量叫生物鐘。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有這種叫「生物鐘」的生理機制,也就是從白天到夜晚的一個24小時循環節律,比如一個光-暗的周期,與地球自轉一次吻合。生物鐘是受大腦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簡稱SCN)控制的,和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人類大腦中SCN所在的那片區域也正處在口腔上顎上方,我們有晝夜節律的睡眠,清醒和飲食行為都歸因於生物鐘作用。
  • 如何快速調整生物鐘?恢復正常生物鐘的辦法
    如何快速調整生物鐘?恢復正常生物鐘的辦法生物鐘是指我們每個人的作息習慣,當我們長時間按照一定的規律去休息工作時,在某一時間就會不自覺的去完成,不論我們的生活習慣的好壞。如很多學生凌晨三四點鐘才會睡覺,那麼他在其他時間就很少會感覺到困意。
  • 【問答】生物鐘真的存在麼?
    問:生物鐘真的存在麼?答:確實存在。估計大家在日常中都聽過一種名為「生物鐘」的存在,它決定著你的各種生活規律。最近關於「生物鐘」的研究發現,生物體確實存在一般說法上的「生物鐘」,並可以告訴生物體每日的鐘點。它們晝夜周期的誤差甚至可以精確到數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