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睡個小懶覺肯定是十分愜意的事情,但是很多朋友都會遇到「到點就醒」的煩惱,想睡也睡不著。雄雞清晨報曉,青蛙冬眠春曉,大雁南來北往,牽牛花破曉開放,夜來香在月光下散發幽香,這些自然規律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發現,原來它們都有一個「幕後操縱者」——生物鐘。綜觀大千世界,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都存在著一定時間節律,猶如被一隻特殊的時鐘掌控著。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是否也存在生物鐘呢?人體每一個器官都有自己的生理節律,掌握這些生理節律的奧妙,按時用腦,擇時用藥,充分利用節律的高潮,自覺避免節律的低潮。
幾乎所有科學家都相信,人體的確有一隻主宰生理活動的「鍾」。然而,鑑於此鐘的深藏不露,促使許多人反覆探索,並提出了種種解釋。大多數科學家還是認為,人體生物節律具有內源性和遺傳性,而這些節律由大腦內松果體來調節。松果體位於人體大腦的後上方,是一個呈松果狀腺體,故稱松果體。松果體的活動具有明顯的晝夜節律,能分泌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褪黑激素,在酶的作用下進行活動。這些酶的活動與光線有關,光線經過眼球成像於視網膜,再由視覺神經將信息傳遞至大腦松果體予以控制。因此,季節變換、晝夜交替能對松果體的節律發生影響。
人腦的學習和工作效率並非一成不變,以記憶力為例,一天24小時中有4個高潮期:第一個高潮期是清晨6〜7點,人腦已在睡眠中做完了對前天所輸入信息的「整理和編碼」工作,暫時沒有新信息幹擾,此時記憶的印象最清晰;第二個高潮期是上午8〜10點,人體經過甦醒後幾小時的輕微活動,精力進入旺盛期,人腦處理記憶材料的效率最高,是短期記憶的最佳時間;第三個高潮期是傍晚6〜8點,為長期記憶的最佳時間;最後一個高潮期是晚上10〜11點(或入睡前1〜2小時),記憶以後隨即入睡,不受新信息幹擾,有利於睡眠對所記憶的材料進行深加工。如果了解了人腦的生物鐘運行規律,並相應調整作息時間,將大大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心臟被稱為生命的「發動機」,影響它的因素有很多,如血壓、心率等。人的血壓通常上午9〜10點升高,以後逐漸下降,凌晨3點下降到最低點,清晨醒來又開始回升。心率的最高峰在中午12點前後,入睡後則維持在最低水平。明白了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對心臟實施保健了。如高血壓病人服用降壓藥的重點應在白天,尤其是中午之前,而夜間特別是入睡前宜停服或將劑量減半,以免誘發低血壓而致缺血性中風發作;體育鍛鍊最好放在下午或傍晚進行,使心率不致過快而「株連」心臟。
人體生物鐘規律在進餐方面主要表現在進餐的模式與頻度上。就前者而言,「三餐制」是最符合人體生理節律與人腦生物鐘的一種模式。三餐的時間分別為:早餐的最佳時間是清晨7〜8點,它可保證定時啟動內分泌器官與人腦、肌肉等部門正常運行,有利於上午的工作和學習;午餐的最佳時間是中午12點左右;晚餐則以下午6點左右為妥,也不可過晚,否則可升高尿中鈣元素的濃度而誘發尿路結石等疾患。
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離不開科學。根據運動生理學的研究,人體活動也受生物鐘控制。因此,按生物鐘來安排運動時間對生命健康更為有利。早晨陽光初照,空氣新鮮,這時鍛鍊可以增強肌力,提高肺活量,對呼吸系統或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大有好處。下午則是強化體力的好時機,肌肉的承受能力較其他時間高出50%。特別是黃昏時分,人體運動能力達到最高峰,視、聽感覺較為敏感,而心率和血壓處於較低水平,是運動的黃金時間。晚上運動有助於睡眠,但必須在睡前3〜4小時進行,強度不宜過大,否則反而誘發失眠。
有很多人設想將生物鐘運用於人類生殖活動中,使夫婦雙方在體力、智力和情緒的最佳時段受孕,實現優生的目的。一般而言,旺盛的精力、高漲的情緒、最佳的生理狀態,必定會促進生殖功能。如果雙方的生物鐘均運行在高潮時段受孕,可能會促進優生。根據人體機能的興衰,一天之中晚上9〜10點是夫妻同房受孕的好時機。人的體力、智力和情緒節律具有近乎1個月為周期的變化。研究資料顯示,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初七、初八及二十二或二十三,是人類容易出現較大事故的時間,也是1個月中受孕不佳的時機。
時下,減肥熱方興未艾,減肥方式也層出不窮,可效果大多差強人意。最新研究表明,若能按人體生物鐘來減肥,很可能收到意外驚喜。日本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中有種蛋白質,它與脫氧核糖核酸結合後能產生「時間基因」,控制人體內生物鐘。這種蛋白質夜間會增加,當身體沐浴到早上的陽光時就會減少,以保持適當的量。該蛋白質過分增加或減少都會導致人體內生物鐘混亂。人體細胞中這種蛋白質增加,就容易儲存脂肪,而如果減少,則不容易儲存脂肪。因此,養成早上曬太陽的習慣,有助於人保持苗條身材。
結 語
迄今為止,生物鐘的真正作用機制還是個謎。科學家們只知道生物鐘可以控制人類及多種動物睡眠和清醒的周期、體內激素分泌、新陳代謝、體溫等多種生理行為,但對生物鐘的組成及其通過何種形式完成上述工作一直未能完全搞清。我們如果能摸清自己生物鐘的規律,巧妙地加以利用,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民衛生出版社主辦《生活與健康》雜誌 圖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人衛官微:人衛健康
我們致力於傳播健康知識,服務健康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