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研究發現人體生物鐘的「齒輪」

2020-11-2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柏林5月26日電(記者郭洋)人體生物鐘讓我們白天精力充沛、晚上困意十足。德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鋅離子可在人體生物鐘裡扮演關鍵的「齒輪」角色,調節人們的生活節奏。

    柏林沙裡泰醫學院26日說,該機構與美因茨大學聯合研究發現,人體的生物鐘若想運轉規律,兩種已知的PER蛋白和CRY蛋白間的相互作用至關重要,而在這兩種蛋白的結合部位,鋅離子則起到了關鍵性的穩定作用。當受到飲食不當等外界因素幹擾時,鋅離子發揮著抵抗負面因素幹擾的作用,以維護生物鐘的正常運轉。

    研究人員阿希姆·克拉默說,這一發現有助人們更好地了解環境如何影響生物鐘,以及人體生理機能如何適應環境的節奏。對生物鐘運轉方式的基本認識具有重要意義,正確調節生物鐘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

    今後研究人員希望進一步分析這兩種蛋白的相互作用方式,找到一種可充當生物鐘「發條」的物質,從而通過藥物更好地調節人體生物鐘。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細胞》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光療療法可以調節人體生物鐘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輪班工人可以接受光療法,來使他們的生物鐘恢復同步。一項研究顯示,晚上暴露在明亮的燈光下會減少褪黑激素,這是一種調節晝夜節律的激素。而褪黑素是人體內為促進睡眠而分泌的胺類激素。
  • 生物鐘起源
    生物鐘起源The origin of biological clocks | Science News譯者:果果向前衝     原文作者:TINA HESMAN SAEY 毫無疑問,今天的生物鐘對生存在地表的大多數生物體而言都是一件必備品。然而那些避光論起源說又能否說得通呢?「避光」說的一大證據即細胞易於在晚上借著夜色的掩護複製DNA,並修護白天累積的紫外線造成的損傷。用於帶動生物鐘的一些相同蛋白質齒輪也參與DNA修復,進一步鞏固連接。
  • 生物鐘可以重設嗎?研究發現生物鐘和衰老有關聯
    芝加哥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內分泌、代謝和分子醫學系Joseph Bass教授在《分子細胞》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明:人體的生物鐘可以被重新設定,或許可以改善衰老導致的健康問題。 衰老和疾病對生物鐘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衰老和一些疾病會影響生物鐘蛋白的調控。研究人員對比了青年鼠和老年鼠的生物鐘蛋白表達情況發現:正常情況下,生物鐘蛋白PER2會在清晨伊始表達逐漸增多,身體細胞就會知曉白天到了;但老年小鼠的PER2蛋白會提前增多,意味著老年鼠其實已經被生物鐘提前喚醒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老年人醒得早。
  • 人體生物鐘與最佳用藥時間
    人類對生物鐘的研究真正取得進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科學研究表明,人體內存在有「生物鐘」:每個人從其誕生之日起直到生命的終結都存在著年節律、月節律和日節律。德國和奧地利的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和大量的調研,基本弄清了人體體力、情緒和智力的節律周期,其分別為23天、28天和33天。
  • 生物鐘調整需要多少天?如何調節人體生物鐘
    生物鐘調整需要多少天?如何調節人體生物鐘生物鐘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通過研究生物鐘,目前已產生了時辰生物學、時辰藥理學和時辰治療學等新學科。
  • 日本研究顯示飲食影響人體生物鐘可調節「時差"
    中國網7月23日訊 據巴西《聖保羅頁報》7月21日報導,本月美國的科學雜誌《細胞》發布了一份日本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飲食除了能夠給人體提供日常的營養、水分和能量之外,還能夠幫助機體維持日常的生理節奏。
  • 細菌也有生物鐘?研究發現:細菌可以辨別時間
    美媒稱,人類有生物鐘,其他動物和植物也有生物鐘。現在有研究顯示,細菌也有與地球上24小時生命周期一致的生物鐘。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8日報導,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生物學問題,並可能對給藥的時間、生物技術以及如何制定適時的作物保育方案產生影響。
  • 生物鐘養生三大措施 生物鐘對人體健康影響巨大
    原標題:生物鐘養生三大措施     人的生命過程是複雜的,又是奇妙的,它無時無刻不在演奏著迷人的「生物節律交響樂」,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生物鐘。就人體而言,已發現一百多種。生物鐘對人健康的影響非常巨大。
  • 盤點:探索生物鐘與人類健康的方方面面
    :利用人體生物鐘幫助治療肥胖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已經發現:人體生物鐘在身體脂肪中起著重要作用。【14】科學家發現重置生物鐘機理英國科學家日前發現了控制人體生物鐘對環境變化作出相對反應的新機制。科學家指出,這一發現有望為減輕長期倒班和時差症候群對人體帶來的損害提供解決辦法。研究人員在最近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該研究結果顯示,酪蛋白激酶1ε(CK1ε)決定了人體生物鐘根據環境因素——例如光和溫度——進行調節和重設的難易程度。
  • 巧用人體生物鐘,工作、學習、養生、減肥事半功倍!
    科學家發現,原來它們都有一個「幕後操縱者」——生物鐘。綜觀大千世界,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都存在著一定時間節律,猶如被一隻特殊的時鐘掌控著。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是否也存在生物鐘呢?人體每一個器官都有自己的生理節律,掌握這些生理節律的奧妙,按時用腦,擇時用藥,充分利用節律的高潮,自覺避免節律的低潮。幾乎所有科學家都相信,人體的確有一隻主宰生理活動的「鍾」。
  • 轉基因豬助力生物鐘與人類疾病研究
    原標題:轉基因豬助力生物鐘與人類疾病研究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傳書)科學家採用手工克隆技術首次將人體生物鐘基因突變體轉入到豬體內,成功獲得生物節律轉基因模型豬。在研究中,轉基因豬模型表現出生物節律紊亂的典型症狀。
  • 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諾貝爾獎
    正是由於對身體內生物鐘分子機制的研究,三位科學家傑弗理·霍爾、麥可·羅斯巴殊和麥可·楊獲得了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受到他們的鼓舞和啟發,更多人投身其中,大量的生物鐘基因被發現,同時生物鐘理論在多方面也得到了應用。什麼是生物鐘?生物鐘又稱生理鍾。
  • 時差難倒、熬夜有害:生物鐘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造成人們不同體驗的原因和每個人的生物鐘有關。生物鐘是一種晝夜節律控制機制,據科學家研究,生物鐘紊亂有可能導致神經緊張、睡眠障礙、胃病,甚至是抑鬱症和心臟病。   植物如何知道何時天亮、何時天黑?   早在18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植物是有生物鐘的,這讓它們白天葉子打開,晚上葉子合起來。
  • 諾獎授予生物鐘研究者,專家:相關基因找到了,藥物尚在研發
    嘀嗒,嘀嗒,嘀嗒⋯⋯人類社會經濟與文明的發展依賴于越來越精密的計時工具——鐘錶,在人體內的每個細胞中,也有一個計時器在時時刻刻地嘀嗒著——生物鐘。乘坐航班飛越太平洋,從美洲回到亞洲的旅行者經常要面對一個窘境——倒時差。其背後就是生物鐘在搗鬼。
  • 生物鐘的研究、功能和機理——201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德國生物學家歐文·本林(Erwin Bunning)、尤金·沃爾特·路德維格·阿紹夫(Jürgen Walther Ludwig Aschoff)和美國生物學家科林·皮登覺(Colin Pittendrigh)被認為是生物鐘(也稱時間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創始人。本林研究的是植物的葉閉合活動的生物鐘行為;阿紹夫研究的是人的體溫、活動等和鳥類的一些生物鐘行為;而皮登覺研究的則是果蠅運動的生物鐘行為。
  • 釋新聞|獲諾貝爾獎的生物鐘研究有啥用?軍事、體育等都需要
    10月2日,長期致力於生物鐘研究的蘇州大學劍橋-蘇大基因組資源中心主任、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徐瓔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生物鐘最初是由好奇驅動的研究,隨著生物鐘基因的發現,人們進而發現這個系統還與眾多疾病相關,更重要的是這個系統可以被用來調控很多的生理和行為過程,因此,生物鐘研究在每個階段都在刷新領域的記錄。
  • 確定使人體生物鐘正常運轉的細胞
    這讓我們對哪些腦細胞在維持人體生物鐘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認識。該團隊表示,這種方法也可以廣泛用於解答有關全身細胞日常節律的問題。該研究通訊作者、UTSW神經科學系主任、霍華德休斯醫學院(HHMI)研究員Joseph Takahashi說:「這是推進晝夜節律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資源,你可以將這些小鼠用於許多不同的研究。」眾所周知,人類和小鼠幾乎每個細胞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以大約24小時的周期波動。
  • 時間流逝更快 科學家發現早起的人生物鐘只有20小時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早起的人時間流逝的更快,其生物鐘大約是20小時而非24小時。 來自美國國家衛生院的消息,他們資助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不同睡眠習慣的人群的生物鐘問題,加州大學升聖克魯斯分校的
  • 諾獎得主學生談生物鐘是什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其機制的?
    Young)因在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上做出重要貢獻,而摘得該獎。晝夜節律這個帶著學究氣的詞,可以簡化地理解為人們常說的「生物鐘」。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的俞強早年參與生物鐘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曾在霍爾和羅斯巴什的合作科研組裡工作,對生物鐘基因的發現做出過重要貢獻。
  • 科學家認為人體生物鐘一天有25小時
    在人類大腦的腹面,在被稱為「生命中樞」的下丘腦上,視交叉上核與主管食慾、性慾、感情的神經中樞擠在一起,在它不足1平方毫米的區域中,超過1萬個神經元不斷接受來自體內外的信息,並向其他器官的小生物鐘發出信號。  視交叉上核對生物鐘的調節功能,類似於「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