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起的人生物鐘只有20個小時
【早起的人生物鐘只有20個小時】科學家發現,影響生物鐘的CK1蛋白(酪蛋白激酶1)具有調節開關的作用。當CK1蛋白更有利於降解時,那人體的生物鐘就會縮短,人就容易早起,其生物鐘大約是20小時。相反,如果CK1降解的慢,那生物鐘就會延長,人就更容易變成夜貓子。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科學家認為人體生物鐘一天有25小時
同時,實驗也顯示,除了陽光,鬧鐘的聲音,甚至清潔車的聲音都能夠協助人們獲知當前的時間,並按照環境調節生物鐘。 不過,如果沒有陽光,調節效果還是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有一半的盲人,儘管有其他信息來判斷每天的時間,但他們生活的周期仍然是多於24小時的。 在我們出生之前,大腦的生物鐘調節就已開始運轉。
-
科學家發現基因變體 或能預測人的離世時間
然而,這樣的事情可能就會發生了,而發出這樣預言的其實是一種控制人體生理節律的基因,因為臨近死亡時,人的身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生理節律,這也許就是死神的預言吧。 基因「開關」決定了我們身體的很多特徵,包括頭髮顏色、血型等等,而且對於某些疾病非常敏感。現在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一種能夠決定更加怪異事情的基因:一個人可能離世的時間。
-
你的生物鐘是什麼「時型」
如果作息時間和生物鐘經常不同步,人就會疲勞乏力甚至生病。但日益增加的工作、生活壓力,使現代人經常無視自己的生物鐘。 喜歡早睡早起的人如果常熬夜肯定苦不堪言,讓習慣半夜睡的人早起也是很費力的事。為什麼有的人「勤快」有的人就這樣「懶」?英格蘭薩裡大學時間生物學家西蒙·阿契爾博士及其科研組認為,這些都是「內置」好的。基因Period-3可謂決定你是「早起的鳥」還是「夜貓子」的關鍵。
-
首次發現,科學家確認細菌具有24小時生物鐘
在同類的首次發現中,科學家發現,一種非光合作用細菌受到與其他許多生命形式息息相關的晝夜節律的調節。在人類中,我們的晝夜節律就像細胞中的生物鐘一樣,控制著我們體內幾乎所有的過程,影響我們的睡眠和起床時間,以及新陳代謝和認知過程的功能。
-
生物鐘,與心理健康...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人心理更健康。近日一項研究表明,早起的人與更好的心理健康存在因果關係。該研究通過大規模基因組分析出晝夜節律的一些內部運作機制,為揭示生物鐘與心理健康和疾病之間的聯繫提供了新的線索。
-
科學家告訴你答案
現在就讓我們看看男人女人的生物鐘有什麼不同。早起還是晚睡喜歡早起還是喜歡晚睡,這取決於你的基因。基因會決定在一天中特定時間的睡眠傾向。而研究表明,大部分女性的基因會讓她們起得更早。在一項對超過53000人的研究發現,兒童通常是早起類型,而且不分性別。而在青春期後,男性更傾向於晚睡。
-
釋新聞|獲諾貝爾獎的生物鐘研究有啥用?軍事、體育等都需要
人體生物鐘大約25小時左右徐瓔表示,早年的生物鐘研究者,很多人將自己作為受試者,長期生活在洞穴或是廢棄的煤礦等完全黑暗、隔絕的環境裡研究人體生物鐘,他們發現人體生物鐘是大約25小時左右,也發現有些人達到33小時,而實驗最常用的C57BL6小鼠的生物鐘是23.7小時左右。
-
讀懂你的生物鐘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5點30分,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位美國科學家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生物鐘」。
-
生物鐘的「前世今生」
生物鐘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指不同生物體內各種隨時間變化而做周期性變化的生理生化活動。例如,以 24 小時為周期的人的血壓、體溫等生理指標的律動,都是隨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變化律動。
-
早起的人,比熬夜更可怕
三星董事長李健熙的上班時間,比員工早半個小時,每天早上6點鐘就到了辦公室。李嘉誠,一直保持早起的習慣,無論每天多晚睡,第二天早晨6點一定會準時起床,然後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8點前到辦公室工作。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研究主題是人體生物鐘,研究結果顯示:當人們的生活方式總和生物鐘作對時,人們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就可能會增大。如果按照生物鐘規律,早睡早起,身體的免疫力就會增強,生病的風險就會降低。
-
時差難倒、熬夜有害:生物鐘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原標題:時差難倒、熬夜有害:生物鐘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據外媒報導,歐盟議會3月26日投票決定,從2021年起廢除冬令時和夏令時制度。這意味著,歐盟國家將告別冬夏一個小時的時間轉換。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再不用每年兩次調整睡眠了,但另一些人則表示從未體會到這一小時差異的影響。
-
植物也分「早起鳥」和「夜貓子」?
一個鹼基對的變化就有可能決定一種植物是「早起鳥」還是「夜貓子」。這些發現也許能幫助農民和育種專家選擇生物鐘與所在地區相匹配的植物,從而提高植物產量,甚至強化其抵禦氣候變化的能力。晝夜節律鍾是引導生物體度過日日夜夜的分子節拍器。
-
早起鳥or夜貓子的分類已經out?科學家又發現4種新的作息分型,看看你是哪種?
我們都知道,總有些人習慣早起(早起鳥),而另一些人喜歡熬夜(夜貓子)。
-
植物界也有「早起的鳥兒」和「夜貓子」之分
一個鹼基對的變化就有可能決定一種植物是「早起鳥」還是「夜貓子」。這些發現也許能幫助農民和育種專家選擇生物鐘與所在地區相匹配的植物,從而提高植物產量,甚至強化其抵禦氣候變化的能力。晝夜節律鍾是引導生物體度過日日夜夜的分子節拍器。
-
你是「早起鳥」還是「夜貓子」?科學家:現在不止這兩種類型……
我們都知道,總有些人習慣早起(早起鳥),而另一些人喜歡熬夜(夜貓子)。在時間生物學(生物鐘)與時間心理學領域對個體清醒與睡眠差異的描述也是集中在這兩種類型上。但科學家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兩種類型,甚至這兩種類型的人佔比還不到四成。
-
諾獎得主學生談生物鐘是什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其機制的?
這就讓我們不難理解生物為什麼會有生物鐘,為什麼生物鐘的律動頻率與地球及月球的律動頻率是同步的。只有當生命的節奏與自然環境的節奏吻合的時候,生命才能夠更好地生存,才能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被自然選擇而保存下來。而以24小時為周期的地球圍繞太陽的律動是影響生命節奏的最重要的律動,因此地球上的生命活動也都跟隨著能量來源的節奏晝夜24小時不停地、有序地變化。
-
堅持早起好處多 快樂感更強成績更好
堅持早起你會變這樣 快樂感更強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早起者的情緒更積極,自我健康感更好。早起者沐浴晨光可能是心情舒暢的一大原因。 精力更旺盛 研究發現,早起者通常醒得更快,而且頭腦更清醒,能夠快速投入注意力要求較高的活動,也不容易犯困,精力更旺盛。
-
破解生物鐘密碼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 (記者李玫憶)當地時間10月2日上午11點35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秘書長託馬斯·佩勒曼在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宣布: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楊,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
宅出來的身體「時差」,是時候學一套「生物鐘調整法」了
《2020全國宅家期間中國居民睡眠白皮書》調查發現,疫情期間,國人睡眠時間整體延遲2~3小時,熬夜人群上升到23%。沒了早起上班、上學的壓力,「白天想睡覺、晚上睡不著」成了人們的生活常態。德國睡眠科學家託馬斯·坎特曼認為,當身體習慣於晚睡,而又不得不早起時,睡眠赤字會一周又一周地積累,等於生活在慢性的社會時差中,而社會時差明顯影響白天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