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總有些人習慣早起(早起鳥),而另一些人喜歡熬夜(夜貓子)。在時間生物學(生物鐘)與時間心理學領域對個體清醒與睡眠差異的描述也是集中在這兩種類型上。但科學家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兩種類型,甚至這兩種類型的人佔比還不到四成。
近日,發表在《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個性與個體差異)》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的研究團隊證實,定義清醒和睡眠的作息類型可以擴展為六種。
作息類型是我們身體在經歷晝夜後形成生物周期的外在行為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就是你體內的生物鐘,有助於判斷你是屬於「早起鳥」還是「夜貓子」。
然而,我們一天的狀態並不完全是傳統概念裡的二元認知,至少有些證據已經顯示,在「早起鳥」和「夜貓子」之外還有其他的作息類型。就比如你自己,你覺得你是屬於這兩種類型嗎?
研究共同第一作者、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醫學研究所人體生理學研究員Dmitry S.Sveshnikov解釋說:「對個體的時間生物學和時間心理學差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種常規作息類型,即早起型和晚睡型。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現有的作息分型需要重新考慮並加以擴展。」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將單一分型(SIC)作為一種自我識別作息類型的方法,並在總共六種作息類型的簡單圖表選項中驗證了這一可能性,這些圖表顯示了警覺性(清醒程度)水平的每日變化。
研究人員調查了2283名參與者,其中大多數是大學生。參與者被要求根據SIC對自己的作息類型進行自我評估。並且,為了驗證自我評估,參與者還需要完成睡眠科學家要求的一些標準測試和問卷調查,目的是評估參與者在一天中不同時間(有時是隨機的)的睏倦程度或清醒程度。
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參與者非常認同研究人員提出的六種假設的作息類型,只有5%的人不屬於其中的任何一種。
基於調查結果,研究人員認為,這六種作息類型已得到「充分證實」,包括已經確定的清晨型和晚間型,以及四種新的作息類型:高度活躍型、白天睏倦型、白天活躍型和一般活躍型。
從清醒程度和活躍水平來看,清晨型在早上高度清醒,到了中午下降到中等水平,然後在晚間降到較低水平。
相比之下,晚間型在早上表現出較低的清醒程度,到中午時上升到中等水平,然後在晚間上升到最高水平。
四種新的類型表現出不同的模式:
高度活躍型在一整天中都表現出高度清醒;
白天睏倦型是早上清醒程度較高,中午昏昏欲睡,然後晚間呈中等清醒狀態;
白天活躍型是早上不太清醒,中午活躍且清醒程度達到峰值,然後以中等清醒程度結束一天;
一般活躍型的人整天都處於較低水平的清醒狀態。
有趣的是,在這項研究中,只有37%的人屬於傳統的二元分型,即「早起鳥」(13%)和「夜貓子」(24%)。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4%的晚睡型人,是最普遍的作息類型。
有58%的參與者屬於新的作息類型,其中18%為白天睏倦型,16%屬於一般活躍型,15%屬於白天活躍型,只有9%的人表示自己全天都處於高度活躍狀態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個宏達計劃中的一個小範圍研究。該研究團隊表示,未來會使用不同實驗方法讓人們更多地了解這六種表型如何發揮作用。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20.11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