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科學美國人》:只採血一兩次就能測出人體生物鐘

2020-11-29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有人是「早起鳥」,有人則是「夜貓子」,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生物鐘。目前,多國科研人員正嘗試開發快速檢測人體生物鐘的新法,以期更好地了解人體,保障健康。

  生物鐘是體內控制日常生物節律的系統,幫助調節人體40%左右的基因活動,睡眠、進食、體溫、血壓等的「節奏編排」均與之相關。測量人體生物鐘的常用方法是監測人體內褪黑素濃度的變化,不過此法要求研究對象長時間坐在暗室,每隔大約一小時採集一次血液或唾液樣本。

  新一期《科學美國人》雜誌刊文介紹,為了開發更便捷、準確且廉價的檢測方法,國際上目前有三個團隊正在加緊研究,而且他們選擇了相同的研究方向,即通過測量血液中核糖核酸的變化來評估基因活動,然後利用機器學習算法計算出哪些基因能夠更好地揭示人體節律。

  目前來看,各研究團隊已能夠做到只採血一至兩次就測出人體生物鐘。德國沙裡泰大學醫院阿希姆·克拉默領銜的團隊開發出的檢測方法已非常接近臨床應用,利用該法測出的結果與使用褪黑素所測結果的差異僅在半小時之內。

  研究人員表示,生物鐘紊亂與糖尿病、心臟病、抑鬱症等多種疾病相關,如能找到檢測人體生物鐘的簡便方法,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並治療這些疾病。

  此外,相關檢測方法還有更多用途,比如可用於檢測人們頭一天晚上是否熬夜,準確率目前已超過90%。這可讓警察在處理交通事故時快速認定司機是否睡眠不足,或者幫助排查飛行員等對安全要求較高崗位的工作人員是否適合上崗。

相關焦點

  • 人體生物鐘與最佳用藥時間
    人類對生物鐘的研究真正取得進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科學研究表明,人體內存在有「生物鐘」:每個人從其誕生之日起直到生命的終結都存在著年節律、月節律和日節律。德國和奧地利的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和大量的調研,基本弄清了人體體力、情緒和智力的節律周期,其分別為23天、28天和33天。
  • 德研究發現人體生物鐘的「齒輪」
    新華網柏林5月26日電(記者郭洋)人體生物鐘讓我們白天精力充沛、晚上困意十足。德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鋅離子可在人體生物鐘裡扮演關鍵的「齒輪」角色,調節人們的生活節奏。    柏林沙裡泰醫學院26日說,該機構與美因茨大學聯合研究發現,人體的生物鐘若想運轉規律,兩種已知的PER蛋白和CRY蛋白間的相互作用至關重要,而在這兩種蛋白的結合部位,鋅離子則起到了關鍵性的穩定作用。當受到飲食不當等外界因素幹擾時,鋅離子發揮著抵抗負面因素幹擾的作用,以維護生物鐘的正常運轉。
  • 一種新藥能破壞癌細胞生物鐘
    新華社洛杉磯1月25日電(記者譚晶晶)美國南加州大學和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合作研發出一種新藥,可通過破壞癌細胞生物鐘的方式來抑制癌細胞生長。  眾所周知,擾亂生物鐘節奏會損害人體健康,對細胞的生物鐘也是如此。如果能擾亂癌細胞的生物鐘,理論上可以損害或消滅這些癌細胞。
  • 時差難倒、熬夜有害:生物鐘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原標題:時差難倒、熬夜有害:生物鐘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據外媒報導,歐盟議會3月26日投票決定,從2021年起廢除冬令時和夏令時制度。這意味著,歐盟國家將告別冬夏一個小時的時間轉換。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再不用每年兩次調整睡眠了,但另一些人則表示從未體會到這一小時差異的影響。
  • 日本開發出簡易方法「讀取」生物鐘
    新華網東京8月28日電(記者 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開發出了通過檢測血液中某些成分來快速「讀取」人體生物鐘時間的方法。這項成果有望用於診治由生物鐘紊亂導致的各類疾病。
  • 古老而神秘的第三隻眼,竟是人體的生物鐘
    有個傳說,說早前的生物學家發現古代動物頭骨上有個洞,並且說這洞就是第三隻眼的眼眶,還說隨著生物的進化,這第三隻眼從顱骨外漸漸移到了顱內,變成了「隱秘的第三隻眼」,但傳說僅僅製造了玄幻的氣氛,這第三隻眼是啥?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覆。後來,隨著科學家的研究,有一個腺體映入眼帘。隨著對它功能的不斷發現,科學家斷定,這就是人類的第三隻眼,我們的生物鐘—松果體。
  • 日本研究顯示飲食影響人體生物鐘可調節「時差"
    中國網7月23日訊 據巴西《聖保羅頁報》7月21日報導,本月美國的科學雜誌《細胞》發布了一份日本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飲食除了能夠給人體提供日常的營養、水分和能量之外,還能夠幫助機體維持日常的生理節奏。
  • 為什麼測溫槍一下子就能測出人體的溫度?
    為什麼測溫槍一下子就能測出人體的溫度? 物體的溫度高於絕對零度(- 273.15℃)時,就會自動向外散發紅外線,物體溫度越高,紅外線含有的能量也就越高。當我們拿測溫槍往額頭、手腕等部位掃描時,測溫槍內的傳感器會接收到人體發出的紅外線,再由晶片迅速計算出對應的溫度數值。
  • 巧用人體生物鐘,工作、學習、養生、減肥事半功倍!
    科學家發現,原來它們都有一個「幕後操縱者」——生物鐘。綜觀大千世界,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都存在著一定時間節律,猶如被一隻特殊的時鐘掌控著。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是否也存在生物鐘呢?人體每一個器官都有自己的生理節律,掌握這些生理節律的奧妙,按時用腦,擇時用藥,充分利用節律的高潮,自覺避免節律的低潮。幾乎所有科學家都相信,人體的確有一隻主宰生理活動的「鍾」。
  • 科學家破解人體「生物鐘」之謎 出國旅人未來無需倒時差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常常來往於國內外的人經常要遇到倒時差的問題,明明自己的生物鐘已經撥到了要睡覺的那一點,但是因為時差原因而不得不強打精神完成工作,著實令人鬱悶而又無奈!不過日前英美科學家聯合在《科學》期刊上撰文稱,他們已經找到了實驗鼠的大腦中操縱生物鐘走向的基因「per1」,並基本摸清了生物鐘的「秉性」,按照這樣的研究思路,不久就能製造出能有效緩解時差的藥物,並進一步在癌症、情緒失常、老年痴呆和內分泌失調等與生物鐘紊亂有密切聯繫的疾病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科學》發現三種新細胞 讓大腦構建起生物鐘
    今日,《科學》雜誌刊登了來自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一項新研究: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課題組在人體內找到了三種全新的細胞,並指出它們能探測光線強度,讓大腦構建起生物鐘的節律。
  • 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天賦基因?
    (原標題: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天賦基因?)武漢晚報訊(記者伍偉 通訊員江泓穎 陳舒 實習生李智)「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
  • 生物鐘養生三大措施 生物鐘對人體健康影響巨大
    原標題:生物鐘養生三大措施     人的生命過程是複雜的,又是奇妙的,它無時無刻不在演奏著迷人的「生物節律交響樂」,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生物鐘。就人體而言,已發現一百多種。生物鐘對人健康的影響非常巨大。
  • 確定使人體生物鐘正常運轉的細胞
    圖片來源:Neuron北京時間8月8日,發表在《Neuron(神經元)》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研究團隊開發了這讓我們對哪些腦細胞在維持人體生物鐘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認識。該團隊表示,這種方法也可以廣泛用於解答有關全身細胞日常節律的問題。
  • 生物鐘調整需要多少天?如何調節人體生物鐘
    生物鐘調整需要多少天?如何調節人體生物鐘生物鐘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通過研究生物鐘,目前已產生了時辰生物學、時辰藥理學和時辰治療學等新學科。
  • 無痛採血 FDA批准了一款可穿戴採血裝置TAP100
    靜脈採血是現今臨床常用的提取化驗標本的常用方法之一,曾經有些人「一針見血」就噁心嘔吐、小孩哭鬧不停、甚至導致抽血後暈厥、局部淤血等嚴重症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血檢設備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最近,一款名叫TAP100的採血裝置就像一個可穿戴計步器,悄悄地在腕臂上蓋一個章,就完成了刺血過程,減少病人的疼痛感和對採血的恐懼感。
  • 科普:一種細胞是生物鐘「司令部」
    但機體內調控生物鐘的「司令部」在哪裡呢?日本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種特殊神經細胞發揮了號令生物鐘的核心作用。此前,研究人員已知生物鐘由大腦中一個名為「視上核」的區域來調節。但視上核內有多種神經細胞,到底哪種細胞發揮核心調節作用,科研人員一直不甚明了。
  • 科學家認為人體生物鐘一天有25小時
    按照這樣的周期,我們起床、入睡的時間應當以每天一小時的速度後延,而且總有一些時候,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晝伏夜出」。  但是,真實生活中,人們總能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是跨越了時區,人們也能快速自我調節,適應時差。因為大腦內的視交叉上核,總會不斷地把「走慢」了的大腦時鐘,撥快到24小時。
  • 人在一天內何時最聰明?專家解讀"人體生物鐘"
    如果你了解了自身的生物鐘,依照身體節律工作、學習,恐怕效果就會不一樣了。  大眾科技報援引專家的觀點介紹了神秘的人體生物鐘的相關知識。專家解釋說,如下所述只是一般規律,具體到每個人的生物鐘周期可能會有所差異。  午夜零點至1時:這段時間是人們真正的休息,會讓你在醒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  2-4時:身體大部分功能處於最低潮,但聽覺最靈敏,稍有聲響就會驚醒。
  • 冷凍顯微術、引力波、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都有什麼用?
    諾貝爾獎陸續公布:題材高冷,成果實用 冷凍顯微術、引力波、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都有什麼用?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解決失眠的鑰匙  從藍綠藻到真菌、從植物到動物,地球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以適應我們這顆行星的自轉和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