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現三種新細胞 讓大腦構建起生物鐘

2021-01-11 生物谷

 

今日,《科學》雜誌刊登了來自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一項新研究: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課題組在人體內找到了三種全新的細胞,並指出它們能探測光線強度,讓大腦構建起生物鐘的節律。索爾克研究所的新聞標題更為易懂——這三種細胞能讓大腦區分白晝與黑夜。

這些細胞有個很長的名字,叫做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縮寫ipRGC)。從名字上可以看出,這是一類分布在視網膜上,對光有敏感性的細胞。在小鼠等動物模型裡,人們已經找到了這類細胞的存在,並找到了它們與生物節律之間的聯繫。但在人類乃至其他靈長類動物裡,還從未有過對這類細胞的研究報導。

為了在人類中尋找這類細胞的痕跡,研究人員們藉助了遺體捐獻者的寶貴資源。他們從這些捐獻者的眼睛裡取出了視網膜,然後放在特定的設備上,研究在不同的光照下,這些視網膜裡的細胞會有怎樣的反應。

研究中,他們發現有一小部分細胞在30秒的光照後,會開始發射電信號。而即便光熄滅了,一些細胞也依舊會繼續活躍幾秒鐘。這正是光敏性細胞的特徵。隨後,研究人員們也檢驗了不同顏色的光線,會對這些細胞產生怎樣的影響。

詳細的分析,讓研究人員們一共找到了三種不同的ipRGC:第一種細胞對光非常敏感,很快就會有反應,而且這種反應可以持續很久;第二種細胞需要更長時間的光照才會有反應,而反應啟動後,關閉的時間也會更久;第三種細胞只在光非常強的時候才會啟動,啟動的速度也非常快。但它們的活性不夠持久,一旦光停止照射,就會停止工作。

發現這些細胞有啥用呢?研究人員們指出,它回答了關於生物鐘的一些疑問。我們知道,光對於生物鐘有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比如大家在睡覺前多看電腦和手機屏幕,接觸了太多的藍光,就有可能影響睡眠質量。而清晨的明媚陽光,也會促進我們從熟睡中醒來,迎接新的一天。如果看不見光,生物鐘就容易出現紊亂。那麼,為何一些看不見東西的盲人,也能保持良好的睡眠/清醒節律呢?

答案或許就在這些細胞上。這些盲人或許缺乏視錐或視杆細胞,但卻依舊有負責感光的ipRGC。正是這些細胞的存在,才讓他們能夠維持良好的晝夜節律。

本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Panda教授指出,生活習性的改變,讓人類變得越來越「宅」,也越不容易受到自然光照影響。而理解這些細胞的功能,有助於讓我們設計出更好的光照環境,改善我們的生活。

另一位通訊作者Ludovic Mure博士則指出,這些發現也有助於科學家去尋找治療相關疾病的藥物。

未來,這些研究人員們計劃進一步研究這些細胞的細節。譬如先照射橙色的光,再照射藍色的光,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在自然界中,清晨和黃昏都會發生光色調的變化。理解這些細胞的反應,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物鐘。(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探索大腦生物鐘的奧秘 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發現
    但是,你可知道生物節律在大腦中有一個「起搏器」?答案是:位於大腦中的一個微小核團——視交叉上核(SCN),驅動著我們的晝夜節律。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的發現:原來,SCN能像稜鏡一般,把光信號轉換為節律信號,不同亞型的神經元扮演不同角色產生不同相位的振蕩,如同日晷上的不同時辰,使我們能夠感知時間。
  • 科普:一種細胞是生物鐘「司令部」
    但機體內調控生物鐘的「司令部」在哪裡呢?日本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種特殊神經細胞發揮了號令生物鐘的核心作用。此前,研究人員已知生物鐘由大腦中一個名為「視上核」的區域來調節。但視上核內有多種神經細胞,到底哪種細胞發揮核心調節作用,科研人員一直不甚明了。
  • 晚上受傷癒合慢60% 細胞也有生物鐘
    但是,關於夜晚也有一些我們仍不太了解的事情,英國近日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如果我們在晚上磕破碰破,傷口的恢復時間就要比白天受傷慢得多。這又是為何,難道說像金剛狼一樣的自我癒合能力到晚上就不好用了嗎?研究發現,這神奇的現象竟是因為細胞也有生物鐘,在夜晚會變成體積更大的球狀,身材「長胖」了,自然工作效率就低了,難怪會在夜晚消極「怠工」。
  • 確定使人體生物鐘正常運轉的細胞
    一種生物發光的晝夜節律基因工程小鼠和相關成像系統,可以使小鼠細胞的生物鐘波動可視化。」眾所周知,人類和小鼠幾乎每個細胞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以大約24小時的周期波動。這些細胞不僅幫助提醒飢餓和睡眠周期,而且還幫助指示免疫和新陳代謝等生物功能。生物鐘缺陷與癌症、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症以及睡眠障礙等疾病有關。
  • 如果你要是能重啟生物鐘?那你可真就厲害了
    因此,當生物鐘被打亂或當它不起作用時,我們的組織器官就會受到影響。在人類和其他動物身上,大腦中都存在著中央生物鐘,它受到光的影響,可以讓整個身體中的所有其他生物鐘保持同步。因此,當生物鐘被打亂或當它不起作用時,我們的組織器官就會受到影響。令人感到怪異的是,人們至今依然無法理解這種基本的生物過程,但事實就是如此。對細菌、果蠅、植物和小鼠進行的研究,已經幫助我們對生物鐘有所了解。
  • Science:發現神經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2017年9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發育的一個意料之外的來源。這一發現為構建神經系統提供新的認識。他們證實神經膠質細胞(glia),即一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支持細胞的非神經元細胞,實際上在大腦的神經細胞發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盤點:探索生物鐘與人類健康的方方面面
    有趣的是,有些人認為習慣夜生活的人更可能行為不檢點,但這個研究發現,不論是「夜貓族」或習慣早起的人,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裡,也都會出現不道德或不誠實的行為。近幾年,很多科學研究都發現,人類方方面面的行為都與生物鐘有關。比如,有一種遺傳性疾病叫家族性睡眠相位提前症候群,患者生物鐘相位與正常人相比顯著提前,他們每天晚上7點左右就要入睡,而每天清晨3點左右就會醒來。
  • 人體生物鐘與最佳用藥時間
    人類對生物鐘的研究真正取得進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科學研究表明,人體內存在有「生物鐘」:每個人從其誕生之日起直到生命的終結都存在著年節律、月節律和日節律。德國和奧地利的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和大量的調研,基本弄清了人體體力、情緒和智力的節律周期,其分別為23天、28天和33天。
  • 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8】Science:揭示大腦星形膠質細胞在控制晝夜節律中的新作用doi:10.1126/science.aat4104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星形膠質細胞,即包圍並支持大腦神經元的「看護」細胞,在晝夜節律
  • 諾獎得主學生談生物鐘是什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其機制的?
    直到他在大鼠的大腦各個部位做了200多次手術實驗後,最終發現了大鼠下丘腦的前端是大鼠生物鐘的中心。當他用手術的方法損傷了下丘腦前端的時候,他發現大鼠的多種生物節律被破壞了,因此瑞科特教授是世界上第一個指出下丘腦的前端可能是哺乳動物生物鐘的振蕩器所在的人。
  • 生物鐘紊亂會致命麼--中國數字科技館
    生物鐘決定細胞對DNA損傷和DNA修復的反應能力,而DNA修復維持基因的穩定性,保護DNA免受內外因素的刺激,一旦構建人體內生物鐘的基因發生突變(這些突變既有自發突變,也可能因為長期熬夜、倒夜班等環境因素刺激產生),就可能造成生物鐘不可逆的紊亂,使細胞喪失DNA修復能力,導致腫瘤的發生。因此,國際癌症研究組織也把誘發生物鐘紊亂的輪班制列為致癌因素。
  • 生物鐘起源
    生物鐘,也稱「生理鍾」,是生物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從藻類到人的一切生物體都隨著地球日夜更替的節拍發生適時地演變。他們藉助這世上最最重要的「計時器」進化著,以日為單位計時,也稱生理時鐘。生物體可做好時間規劃,才不至於被日出又日落搞得措手不及。人類大腦中有個主時鐘,可根據光線亮暗同步睡眠和覺醒。類似這樣的時鐘真不少。人體每一個細胞內都有一掛鍾嘀嗒作響。
  • 研究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是植物細胞中感知並預測光照和溫度等環境因子晝夜周期性變化的精細時間機制,它通過協調代謝與能量狀態以適應環境因子的晝夜動態變化,從而為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適應性優勢。生物鐘周期紊亂會嚴重影響植物多種生理和發育關鍵過程,如開花時間和脅迫應答等。生物鐘核心因子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可以精確調控生物鐘周期。
  • 植物所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是植物細胞中感知並預測光照和溫度等環境因子晝夜周期性變化的精細時間機制,它通過協調代謝與能量狀態以適應環境因子的晝夜動態變化,從而為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適應性優勢。生物鐘周期紊亂會嚴重影響植物多種生理和發育關鍵過程,如開花時間和脅迫應答等。生物鐘核心因子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可以精確調控生物鐘周期。
  • 生物鐘如何校準時間?
    2005年Science提出125個科學前沿問題, 其中之一便是「有機體的生物鐘如何同步?」。  《科學通報》特邀安徽大學秦曦明教授等撰寫「哺乳動物生物鐘同步化的研究進展」一文,從生物鐘同步化研究的歷史開始, 對哺乳動物生物鐘的同步化做了系統論述。  從古至今,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時裝置始終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相連。
  • 發現「生物鐘基因」使這三個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們的發現解釋了植物、動物和人類是如何適應它們的生物節律的,以便與地球的革命同步。」科學家們與果蠅合作,分離出一種基因,這種基因負責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會在夜間積聚,但會在一天內降解。生物鐘失調可能會影響到醫療條件和紊亂,以及旅行者在穿越時區時所經歷的時差反應。
  • 除了控制人類的生物鐘,AI還可以為生物鐘做些什麼?
    我們也得知,生物鐘是受大腦的下丘腦SCN控制的。所以,AI修復生物鐘的第一招就是影響大腦中的特定區域,進而控制晝夜周期,不過這種方法仍舊存在問題,比如SCN裡細胞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其中是否有神經膠質細胞參與?
  • 破解生物鐘密碼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內在生物鐘節律長期不匹配,就會增加患病風險。但是生物鐘的工作原理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難題。正是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楊深入研究了我們的生物鐘,並闡明其內在的工作機理。他們的發現解釋了植物、動物和人類是如何讓生物節律適應地球自轉帶來的晝夜變換的。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這些細胞聊天的埠被稱為突觸,在整個大腦中發現了數萬億個突觸,這讓我們能夠呈現新的知識。但是,科學家們仍在了解這些連接如何對新的經歷和信息作出反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令人吃驚地發現了一種大腦免疫細胞幫助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