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學》雜誌刊登了來自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一項新研究: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課題組在人體內找到了三種全新的細胞,並指出它們能探測光線強度,讓大腦構建起生物鐘的節律。索爾克研究所的新聞標題更為易懂——這三種細胞能讓大腦區分白晝與黑夜。
這些細胞有個很長的名字,叫做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縮寫ipRGC)。從名字上可以看出,這是一類分布在視網膜上,對光有敏感性的細胞。在小鼠等動物模型裡,人們已經找到了這類細胞的存在,並找到了它們與生物節律之間的聯繫。但在人類乃至其他靈長類動物裡,還從未有過對這類細胞的研究報導。
為了在人類中尋找這類細胞的痕跡,研究人員們藉助了遺體捐獻者的寶貴資源。他們從這些捐獻者的眼睛裡取出了視網膜,然後放在特定的設備上,研究在不同的光照下,這些視網膜裡的細胞會有怎樣的反應。
研究中,他們發現有一小部分細胞在30秒的光照後,會開始發射電信號。而即便光熄滅了,一些細胞也依舊會繼續活躍幾秒鐘。這正是光敏性細胞的特徵。隨後,研究人員們也檢驗了不同顏色的光線,會對這些細胞產生怎樣的影響。
詳細的分析,讓研究人員們一共找到了三種不同的ipRGC:第一種細胞對光非常敏感,很快就會有反應,而且這種反應可以持續很久;第二種細胞需要更長時間的光照才會有反應,而反應啟動後,關閉的時間也會更久;第三種細胞只在光非常強的時候才會啟動,啟動的速度也非常快。但它們的活性不夠持久,一旦光停止照射,就會停止工作。
發現這些細胞有啥用呢?研究人員們指出,它回答了關於生物鐘的一些疑問。我們知道,光對於生物鐘有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比如大家在睡覺前多看電腦和手機屏幕,接觸了太多的藍光,就有可能影響睡眠質量。而清晨的明媚陽光,也會促進我們從熟睡中醒來,迎接新的一天。如果看不見光,生物鐘就容易出現紊亂。那麼,為何一些看不見東西的盲人,也能保持良好的睡眠/清醒節律呢?
答案或許就在這些細胞上。這些盲人或許缺乏視錐或視杆細胞,但卻依舊有負責感光的ipRGC。正是這些細胞的存在,才讓他們能夠維持良好的晝夜節律。
本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Panda教授指出,生活習性的改變,讓人類變得越來越「宅」,也越不容易受到自然光照影響。而理解這些細胞的功能,有助於讓我們設計出更好的光照環境,改善我們的生活。
另一位通訊作者Ludovic Mure博士則指出,這些發現也有助於科學家去尋找治療相關疾病的藥物。
未來,這些研究人員們計劃進一步研究這些細胞的細節。譬如先照射橙色的光,再照射藍色的光,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在自然界中,清晨和黃昏都會發生光色調的變化。理解這些細胞的反應,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物鐘。(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