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腦生物鐘的奧秘 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發現

2021-01-09 新民晚報

圖說:作為生物節律核心起搏器,SCN把光信號轉換為節律信號,並產生不同相位的振蕩,折射到古老日晷上的不同時辰 來源/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 (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董純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多數人如此,生物皆有其晝夜節律,你一定知道。但是,你可知道生物節律在大腦中有一個「起搏器」?答案是:位於大腦中的一個微小核團——視交叉上核(SCN),驅動著我們的晝夜節律。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的發現:原來,SCN能像稜鏡一般,把光信號轉換為節律信號,不同亞型的神經元扮演不同角色產生不同相位的振蕩,如同日晷上的不同時辰,使我們能夠感知時間。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嚴軍研究組,通過單細胞測序等技術,首次對小鼠的晝夜節律中樞——視交叉上核進行了系統性的細胞分型,發現了新的神經元亞型,並揭示了這些細胞亞型的基因表達在晝夜節律過程中和光照刺激下的差異,同時在單細胞水平完整重構了各亞型細胞的三維空間分布,為研究哺乳動物晝夜節律的神經機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今天,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

圖說:嚴軍研究組

晝夜節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物鐘,在生物體中廣泛存在,對調節人們一天之中的運動、睡眠、代謝等諸多生理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對人們生活、對人類社會之重要,眾所周知。一旦晝夜節律紊亂,會導致包括睡眠障礙在內的各種疾病。因此,理解晝夜節律現象在神經系統中如何產生、維持以及發揮作用,是神經科學重要的研究方向,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

2017年,三位科學家因為發現在分子水平上晝夜節律是由一系列核心節律基因構成的反饋環路所產生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科學家們對晝夜節律在我們大腦中如何產生仍不清楚。科學家們已知,SCN是大腦中產生晝夜節律的核心,能夠接收視網膜傳遞而來的外界光暗信號,自持地產生晝夜節律振蕩,並將節律信號傳遞到全身。SCN的神經元呈現出同步的振蕩,並且處於不同空間位置的細胞有不同的振蕩相位。SCN全面的細胞分型、不同細胞類型在SCN中的空間分布、這些細胞類型在晝夜節律中如何發揮作用,都不清楚。

嚴軍研究組發現,SCN中的各種非神經元細胞和神經元一樣都存在廣泛的節律基因表達,暗示了SCN中的各類細胞都有細胞特異性的節律功能。有趣的是所有非神經元細胞中的核心節律基因振蕩相位,都明顯晚於神經元中的振蕩相位。研究組進一步將SCN中的神經元分為了五種亞型,根據它們表達的基因分別命名,並且發現這五類細胞節律振蕩的強弱、相位都各自不同。通過光刺激實驗,發現SCN不同神經元亞型對光照反應有明顯差別,說明它們在生物節律過程中有著各自分工。這些都為研究哺乳動物晝夜節律的神經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相關焦點

  • 《科學》發現三種新細胞 讓大腦構建起生物鐘
    今日,《科學》雜誌刊登了來自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一項新研究: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課題組在人體內找到了三種全新的細胞,並指出它們能探測光線強度,讓大腦構建起生物鐘的節律。
  • 霍爾等3名美國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諾獎:發現生物鐘機制
    Young),以表彰他們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換而言之,即生物鐘的分子機制。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表示,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物都有內在的生物鐘,但其中原理人類卻一直無法破解。獲獎者以果蠅為對象,分離出能夠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並在分子層面揭示了相關蛋白質的工作機制。
  • 盤點:探索生物鐘與人類健康的方方面面
    :利用人體生物鐘幫助治療肥胖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已經發現:人體生物鐘在身體脂肪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治療因跨時區旅行和倒夜班造成的睡眠障礙,以及抑鬱症和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疾病。地球自轉產生白天和黑夜,給眾生賦予了晝夜節律。在哺乳動物大腦中,「生物鐘」驅動著睡眠、清醒、攝食及新陳代謝的生活節奏以及許多其他必要過程。大腦時鐘的內部運作非常複雜,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其背後的分子過程。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大腦的奧秘》,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本報記者
  • 探索人腦的奧秘:別信《超體》,人類已使用了100%的大腦
    其作者顧凡及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本書中,他將人類認識心智的歷史進程奠基於現代神經科學的新知識、新進展之上,從感知覺、記憶、情緒、智能、語言和意識等多個側面,介紹了科學家在徵服這個「生命科學大挑戰」的過程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顧凡及的科普寫作之路,是在他2004年退休後開始的。為了做好大腦的科普,他重新溫習腦科學的知識。
  • 科學家首次復活動物大腦,它對人類的生命探索有何指導意義?
    人類走進科技發展的道路之後,一直在研究生命的奧秘,不管是簡單的生命還是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生命到底是什麼,一直以來對困擾著科學家。任何生命都有生死,而複雜的動物都有一個大腦,這是複雜生命存在的核心,而人類能夠成為智慧生命,核心也是人類有一個智慧發達的大腦。
  • 科學新發現:大腦「主意識」奧秘
    大腦是控制人思想及情感的主要器官,人的一切行為與大腦息息相關。探索大腦奧秘、尋找意識規律,就能更好地控制自我,主宰命運。「主意識」的奧秘意識是外界信號在大腦感知系統中產生的覺知體驗,當信號在感知系統產生「刺激」就會出現意識。反之,就沒有意識。
  • 諾獎得主學生談生物鐘是什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其機制的?
    Young)因在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上做出重要貢獻,而摘得該獎。晝夜節律這個帶著學究氣的詞,可以簡化地理解為人們常說的「生物鐘」。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的俞強早年參與生物鐘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曾在霍爾和羅斯巴什的合作科研組裡工作,對生物鐘基因的發現做出過重要貢獻。
  • 科學家認為人體生物鐘一天有25小時
    按照一些科學家的看法,這個時候,在你大腦裡的生物時鐘裡,還有多出來的1個小時沒有用完呢。  根據地球自轉的周期,我們過著一天24小時的生活,但我們大腦內的生物時鐘裡,一天卻有25個小時。按照這樣的周期,我們起床、入睡的時間應當以每天一小時的速度後延,而且總有一些時候,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晝伏夜出」。  但是,真實生活中,人們總能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2】Neuron:新研究揭示壓力與生物鐘之間的關係doi:10.1016/j.neuron.2019.08.007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適當的壓力可以使晝夜節律時鐘更好,更快地運行。
  • 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開卷知新)
    從科學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佔據地球表面的3/5,無論溫室氣體排放的歸宿,還是氣候長期變化的源頭,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層。不僅如此,海底是距離地球內部最近的地方:大陸地殼平均35公裡厚,大洋地殼則為7公裡。揭示板塊運動的規律、窺探地球內部的真相,也要到深海底部進行探索。
  • 探索大腦的奧秘,人造大腦
    雖然我們現在對於這類的大腦構造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人類的大腦是人類神經系統的最高部分,人類的大腦表面有很多顧溝壑或者是隆起存在,因而人類的大腦皮層其實面積非常的大。簡單點說,大腦皮層是人類大腦之中最發達的,它能夠調節身體的機制以及跟周邊環境的平衡,也就是說人類的大腦皮層其實是人類各種活動的基礎。
  • 除了控制人類的生物鐘,AI還可以為生物鐘做些什麼?
    我們不禁想問,我們為什麼非要有生物鐘呢?為什麼不遵從生物鐘我們的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威脅呢?我們也得知,生物鐘是受大腦的下丘腦SCN控制的。用AI探索睡眠基因。這一睡眠基因的功能研究為科學家們探索睡眠機制、解析人類為何如此需要充足睡眠提供了新的線索。
  • 怎樣拯救混亂的生物鐘?科學家找出潛在藥物
    該睡睡不著,該醒醒不來,混亂的生物鐘不僅令人疲憊,還可能會影響代謝、免疫等多個方面,容易引起抑鬱、肥胖或糖尿病等不良後果。大腦分泌的褪黑素是與晝夜節律密切相關的一種激素。正常情況下,隨著夜晚來臨,由於感知到環境的明暗變化和體內的生物節律,腦中的褪黑素分泌量會逐漸增加,激活下丘腦的褪黑素受體,使生理功能和行為與明暗變化同步,有助於我們入睡。
  • 科學家新發現的人體奧秘很有趣
    我們的器官和系統一直是醫學科研究人員分析甚至解剖的對象,但人體仍有一些未解之謎。我們身體的這些未知領域有的至關重要,有的毫無用處,還有的則介於兩者之間,或者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美國《生命科學》雜誌精匯報告了科學家新發現的人體奧秘。
  • 動植物有自己的生物鐘 誰「動」了大自然的「鬧鐘」?
    為了揭開生物節律的奧秘,科學家們從未停止努力。今年年初,曾有機構宣布將推出首款用於展示2017年諾貝爾獎獲獎研究成果的《晝夜節律》虛擬實境(VR)體驗,旨在通過獨特的VR體驗,向世人展示對人類歷史意義重大的時刻和經驗。   無論是時差現象,抑或是熬夜影響,在人類身上上演的「生物鐘魔法」,我們都很熟悉。可是你知道嗎?
  • 破解生物鐘密碼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生物鐘涉及我們複雜的生理學的許多方面,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生物體都使用類似的機制來控制晝夜節律,包括激素水平、睡眠需求、體溫和新陳代謝等。若外部環境與生物鐘節律不匹配,比如長途旅行需要倒時差的時候,人就會有不適感。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內在生物鐘節律長期不匹配,就會增加患病風險。但是生物鐘的工作原理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難題。
  • 生物鐘是座什麼鍾
    像日常我們見到的時鐘一樣,這個充滿魔力的生物鐘也是可以看得到的。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一期探尋「生物鐘的奧秘」的紀錄片裡,來自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麥可·黑斯廷斯展示了它跳動的圖像。它看起來還沒有米粒大,按照一定的節奏開開合合,就像跳動的心臟。    牛津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拉塞爾·福斯特將這種律動比喻成「交響樂團的指揮所發出的有規律的節拍」。
  • 在人的喉嚨深處,科學家意外發現新器官,人體奧秘還有多少?
    引言 隨著世界各國不斷發展,而也讓我們發現了很多未知的秘密,雖然現在各國都在探索海洋和外太空的秘密,但我們人體的奧秘還存在著很多,在近段期間,外國科學家在人體當中又有一個意外發現,那就是在我們的喉嚨深處,意外發現了一個新器官。
  • HU-BBS: 徐小冬教授深度解讀多物種生物鐘
    揭示多物種生物鐘奧秘,探索周期節律生物學意義。報告從「生物鐘的起源-自然界的周期節律現象的產生」「生物鐘的發現-時間生物學研究簡史」「生物鐘的分子機理-諾獎得主等科學家的學術貢獻」「生物鐘的功能」「國際和我國生物鐘領域當前研究熱點」等五個方面詳細講述了跨物種跨學科的生物鐘研究的進展,以及個人課題組在植物生物節律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鐘,是機體內的時間調控機制,通過產生近日節律、月節律、季節節律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生物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