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拯救混亂的生物鐘?科學家找出潛在藥物

2021-01-09 生物谷

 

跨越時區的國際航班,需要挑燈夜戰的工作任務,臨睡前手機上跳出令人焦慮的新聞……生活中有太多理由讓人夜不能寐。該睡睡不著,該醒醒不來,混亂的生物鐘不僅令人疲憊,還可能會影響代謝、免疫等多個方面,容易引起抑鬱、肥胖或糖尿病等不良後果。

大腦分泌的褪黑素是與晝夜節律密切相關的一種激素。正常情況下,隨著夜晚來臨,由於感知到環境的明暗變化和體內的生物節律,腦中的褪黑素分泌量會逐漸增加,激活下丘腦的褪黑素受體,使生理功能和行為與明暗變化同步,有助於我們入睡。

正因為如此,褪黑素受體被研究者視為調節晝夜節律的重要靶標。科學家們希望開發一些藥物,靈敏而特異地作用於褪黑素受體,為有睡眠障礙的患者「撥正」生物鐘。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讓我們朝這一目標邁進了一大步。研究人員利用計算機虛擬篩選技術,從龐大的化合物文庫中遴選出第一批能夠高選擇性與褪黑素受體MT1結合的活性化合物,模擬或抵消天然褪黑素的作用。經過「時差」動物模型的初步測試,它們能夠撥動小鼠的生物鐘。

在去年春天,《自然》同時刊登了兩篇論文,首次揭示人類兩種褪黑素受體MT1和MT2的三維結構。這些信息為後續設計藥物分子打下了重要基礎。

此次研究中,以褪黑素受體MT1的三維結構為「模板」,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藥物化學家Brian Schoichet教授與同事們通過虛擬分子對接,預測小分子與受體的結合構象,從超過1.5億個「按需生成」的化合物庫中選出能與MT1結合、且結構新穎的配體分子。

接下來,研究人員成功合成出了這些候選者中38個預測得分高的分子進行測試。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的Bryan Roth教授領銜的研究小組通過分析藥理學和類藥特性,最終發現,其中有兩個過去沒有在自然界中見到過的新分子,能與人或小鼠的MT1受體以高親和力結合,並產生與褪黑素相反的細胞反應。

布法羅大學(University at Buffalo)的Margarita L. Dubocovich教授與同事們隨後在小鼠身上開展實驗,測試上述兩個新分子調節晝夜節律的效果。研究者調節環境中的光亮和黑暗的周期,讓「黑夜」突然提前,小鼠處於一種類似人類時差反應的狀態。這時,他們發現,這些新化合物可以讓「時差」小鼠花更長的時間慢慢適應新的光照周期。

意外的是,當小鼠待在恆定的黑暗中,這兩種分子又能模仿褪黑素,在沒有光照線索的情況下幫助小鼠「重置」生物鐘。Dubocovich教授解釋說:「對於感受不到自然明暗交替的人,比如盲人、倒班工人或是在潛艇、極地等特殊環境工作的人,這或許有助於他們恢復一天24小時的節律。」

科學家們下一步還將繼續鑑定更多的潛在藥物分子,並理解它們如何作用於褪黑素受體並調節生物鐘,從而讓我們擁有更多選擇來避免晝夜節律紊亂帶來的問題。(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科學家們很少考慮這種「不合時宜」的乳汁對嬰兒發育的潛在影響,實際上其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為此,研究人員就想通過研究闡明母乳作為計時器(timekeeper)的證據。睡眠、飲食和能量水平都會表現出晝夜節律,這意味著其會遵循每天的循環,任何在凌晨3點不睡覺的父母都會知道,嬰兒並非生來就具有完全固定的節奏,相反,由於諸如陽光和黑暗等提示,嬰兒的晝夜感在出生頭幾個星期和幾個月都會發展。
  • 首次發現,科學家確認細菌具有24小時生物鐘
    在同類的首次發現中,科學家發現,一種非光合作用細菌受到與其他許多生命形式息息相關的晝夜節律的調節。在人類中,我們的晝夜節律就像細胞中的生物鐘一樣,控制著我們體內幾乎所有的過程,影響我們的睡眠和起床時間,以及新陳代謝和認知過程的功能。
  • 轉基因豬助力生物鐘與人類疾病研究
    原標題:轉基因豬助力生物鐘與人類疾病研究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傳書)科學家採用手工克隆技術首次將人體生物鐘基因突變體轉入到豬體內,成功獲得生物節律轉基因模型豬。在研究中,轉基因豬模型表現出生物節律紊亂的典型症狀。
  • 英找到生物鐘調整機制 倒時差痛苦或可藥物緩解
    英找到生物鐘調整機制 倒時差痛苦或可藥物緩解 最近,英國牛津大學一項新研究確認了一個限制生物鐘適應光暗轉換模式變化能力的新機制,未來據此而開發的新藥或許會幫助人們快速調整時差,進而免受時差症候群的困擾。  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命都遵循著一個以24小時為周期的生物鐘規律,根據日夜轉換調整身體的各種機能和飲食規律。
  • 破解生物鐘密碼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生物鐘涉及我們複雜的生理學的許多方面,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生物體都使用類似的機制來控制晝夜節律,包括激素水平、睡眠需求、體溫和新陳代謝等。若外部環境與生物鐘節律不匹配,比如長途旅行需要倒時差的時候,人就會有不適感。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內在生物鐘節律長期不匹配,就會增加患病風險。但是生物鐘的工作原理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難題。
  • 諾獎授予生物鐘研究者,專家:相關基因找到了,藥物尚在研發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嚴軍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生物鐘強大到幾乎影響了人類的每一個生理活動,包括認知功能和肥胖。美國科學家傑弗理•霍爾等人發現了這個時鐘上的第一個齒輪。現在已經有很多個齒輪被發現,但怎麼調這個鐘,藥物還在艱難研發中。
  • 科學家破解人體「生物鐘」之謎 出國旅人未來無需倒時差
    不過日前英美科學家聯合在《科學》期刊上撰文稱,他們已經找到了實驗鼠的大腦中操縱生物鐘走向的基因「per1」,並基本摸清了生物鐘的「秉性」,按照這樣的研究思路,不久就能製造出能有效緩解時差的藥物,並進一步在癌症、情緒失常、老年痴呆和內分泌失調等與生物鐘紊亂有密切聯繫的疾病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你了解你自己的生物鐘嗎?
    關於「生物節奏」,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術語就是「生物鐘」。事實上,每一個生物- 男人,女人,動物,植物,昆蟲,甚至藻類,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通過各種各樣的「生物節奏」來調節和控制我們身體的物理,心理行為。而這些每天具有規律的周期性的行為大部分是由我們的身體對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反應來完成的。那麼,為什麼我們有這些時鐘,他們怎樣工作並且能為我們做什麼?
  • 人體生物鐘與最佳用藥時間
    人類對生物鐘的研究真正取得進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科學研究表明,人體內存在有「生物鐘」:每個人從其誕生之日起直到生命的終結都存在著年節律、月節律和日節律。德國和奧地利的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和大量的調研,基本弄清了人體體力、情緒和智力的節律周期,其分別為23天、28天和33天。
  • 盤點:探索生物鐘與人類健康的方方面面
    :利用人體生物鐘幫助治療肥胖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已經發現:人體生物鐘在身體脂肪中起著重要作用。【5】Genes Dev:研究人員發現控制生物鐘和脂肪代謝的分子24小時的內部生物鐘控制人類行為和生理包括睡眠、血壓和代謝等諸多方面。晝夜節律混亂會導致許多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和癌症的發病率增加。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有其自身內部的時間機制,這一時間機制是由蛋白質保持在一個檢查控制。
  • AI 終於有可能把無數小動物從藥物測試中拯救出來了麼?
    這也是出於善意和合理的理由,因為科學家依然無法預測新型化學物質的特點,更不要說它們可能對活體細胞產生什麼影響了。但是,最新發表在 Toxicological Sciences 期刊上的一篇研究結果顯示,利用過往實驗和已知數據預測新合成物質的特性是可能的。
  • 怎樣能快速調整自己的生物鐘?
    怎樣能快速調整自己的生物鐘?現在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的作息時間越來越亂了,其實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確實現在影響我們早睡的因素越來越多。那麼如果你的生物鐘已經變得不正常了,如何把它調回來呢?下面是小編總結的一些快速調整生物鐘的方法。
  • 「生物鐘」得了諾貝爾獎,所以熬夜真會致癌嗎?
    負責定義致癌物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有關「熬夜」致癌的專家工作組由來自10個國家的24名科學家組成,他們給「熬夜」打了一個「2A」的評分是基於這樣一些依據(1):八項流行病學調查中,有六份都表明上夜班給婦女帶來乳腺癌的風險,雖然這個風險不是特別大;經常穿越不同時區的空姐,也有晝夜節律紊亂的問題,她們的乳腺癌的發病率也比一般人有所增加
  • 生物鐘,與心理健康...
    研究人員鑑定的基因組區域包括生物鐘的核心區域,也稱為晝夜節律,以及在大腦和視網膜組織中表達的基因。生物鐘周期比24小時的每日周期稍長。生物鐘與眼睛組織的連接有助於解釋大腦如何檢測光線以「重置」每天的生物鐘,並與24小時的周期保持一致。我們的生物鐘受到基因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影響,包括飲食、光線、工作和運動等。
  • 撥正「生物鐘」調出好睡眠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生物鐘機制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人體除了需要大腦中的主生物鐘外,還需要存在於肝臟、胰臟等器官和脂肪組織中的局部生物鐘。如果任何一個外周生物鐘和主生物鐘不同步,就有可能導致肥胖、糖尿病、抑鬱症和其他複雜疾病。
  • 《科學》發現三種新細胞 讓大腦構建起生物鐘
    今日,《科學》雜誌刊登了來自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一項新研究: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課題組在人體內找到了三種全新的細胞,並指出它們能探測光線強度,讓大腦構建起生物鐘的節律。
  • 諾獎得主學生談生物鐘是什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其機制的?
    晝夜節律這個帶著學究氣的詞,可以簡化地理解為人們常說的「生物鐘」。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的俞強早年參與生物鐘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曾在霍爾和羅斯巴什的合作科研組裡工作,對生物鐘基因的發現做出過重要貢獻。
  •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解讀:生物鐘背後分子機制
    Young三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基本概述地球上生物的生活節奏是與地球的自轉相適應的。很多年之前我們就已經知道,生命包括人類的體內都存在一種生物鐘,能夠幫助我們感知並適應晝夜的節奏變化。但這一機制究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傑弗裡·霍爾(Jeffrey C。
  • 生物鐘被打亂,小心患癌症
    晝夜顛倒的夜貓子們注意了,長期在生物鐘被打亂的狀態裡,患癌症的機率會大大增加。生物節律(Circadian)來源於拉丁文,意思是「about a day」(大約一天)。經過在地球上億萬年的進化,人的內源性日節律——也就是生物鐘——和地球自轉周期同步,大約為24小時。生物鐘能夠追蹤時間變化並對環境產生「預知性」反應。
  • 生物鐘的「前世今生」
    生物鐘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指不同生物體內各種隨時間變化而做周期性變化的生理生化活動。例如,以 24 小時為周期的人的血壓、體溫等生理指標的律動,都是隨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變化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