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509_765253_taonews.html
旨在向全國廣大群眾,特別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廣大青年,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繁榮科普創作,啟迪思想,開拓視野。
文章數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秦古詩《擊壤歌》中的詩句,反映了古人簡樸而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古人遵循大自然晝夜更替規律的真實寫照。雖然電燈的發明,或許讓現代人類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這種大自然的束縛,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仍然呈現極強的24小時晝夜節律性。這正是單細胞微生物、真菌、植物、動物包括人類等幾乎所有生命體都存在的生物鐘現象。
生物鐘既是生命體內在的晝夜節律,受到一系列生物鐘基因及其蛋白質構成的複雜網絡的調控,也會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調整。如經常熬夜、上夜班、跨時區飛行、飲食不規律等行為,則會造成生物鐘紊亂。生物鐘紊亂不僅給人們帶來睡眠問題,還有可能引發一些疾病,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據《中國網民熬夜報告》顯示,00後已經超過90後、60後,成為熬夜主力軍,其中熬夜人群佔比高達45.7%。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報導,一些年輕人因連續熬夜打遊戲,或通宵加班暴斃而亡,這些猝死案例多與生物鐘嚴重紊亂有關。
生物鐘紊亂最直接的影響是睡眠-覺醒節律紊亂,也就是沒有確定的睡眠-覺醒模式,一般表現為失眠或白天過度嗜睡。長此以往,將會導致注意力、記憶力等認知能力下降,或是引發肥胖、免疫功能異常、消化道潰瘍等健康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學習、工作效率。有研究顯示,造成睡眠-覺醒節律紊亂的原因,可能是控制生物鐘的基因發生突變,從而出現遺傳性睡眠障礙,也可能由生活不規律引發,因此要保持最佳的睡眠-覺醒節律,即睡眠和覺醒的時間,應當與內源性晝夜節律同步。當然,我們不能一味強調「早睡早起」,而是要「在正確的時間做對的事情」,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不要經常改變睡眠-覺醒模式。
生物鐘紊亂還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研究發現,相對於白班工作的人來說,夜班工作的人罹患乳腺癌、子宮癌、前列腺癌、結腸癌或是肺癌等的發病率都顯著增加,這些癌症的發生和不良發展大多與生物鐘紊亂有關。同時,更多研究顯示,患有轉移性乳腺癌的患者如果存在生物鐘紊亂的情況,會比生物節律正常的患者更早面臨死亡。生物鐘決定細胞對DNA損傷和DNA修復的反應能力,而DNA修復維持基因的穩定性,保護DNA免受內外因素的刺激,一旦構建人體內生物鐘的基因發生突變(這些突變既有自發突變,也可能因為長期熬夜、倒夜班等環境因素刺激產生),就可能造成生物鐘不可逆的紊亂,使細胞喪失DNA修復能力,導致腫瘤的發生。因此,國際癌症研究組織也把誘發生物鐘紊亂的輪班制列為致癌因素。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在《細胞代謝》雜誌刊文稱,他們構建了一個基因工程小鼠肺癌模型,將易引發人類肺癌的基因突變引入小鼠的基因組中,然後讓這些小鼠多次經歷晝夜顛倒環境,使其患上時差症候群,結果小鼠的肺癌發生機率增加,進程顯著加快。後經進一步分析發現,一些控制生物鐘的關鍵基因在肺癌發生和惡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對生物鐘與腫瘤關係研究的日益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利用腫瘤細胞生物鐘的特點,調整癌症治療時間,能取得不錯的療效。
生物鐘紊亂與抑鬱症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在中國,抑鬱症發病率約為6%,目前已確診的抑鬱症患者為3000萬人左右。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將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的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二大病症。研究表明,經常改變光照條件或生活方式,容易使人產生一系列異常情緒,包括衝動、躁狂和抑鬱。抑鬱患者一般會出現嚴重的生物鐘紊亂,主要表現為睡眠-覺醒紊亂;反之,嚴重的生物鐘紊亂,也會加重抑鬱患者的病情。而且學者研究發現,夜間發病的患者產生自殺念頭的次數,要多於晨間發病的患者。
對學生來說,經常熬夜、飲食不規律等不良習慣導致的生物鐘紊亂,會引發認知能力下降,進而降低學習和生活質量。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給予倉鼠長期光照,擾亂倉鼠的生物鐘後,發現這些倉鼠的記憶能力明顯弱於正常倉鼠。研究人員還發現,倉鼠的記憶能力與大腦中一種神經化學物質的數量有關,而這種物質的釋放呈現晝夜節律性,主要受到生物鐘網絡的調控。
因此可見,生物鐘無所不在,生物鐘的影響力也遠超一般人的認知所及。正常的生物鐘對維持人體生理活動至關重要,而生物鐘紊亂則會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
本文來自《科學24小時》
loading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未經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複製或鏡像
京ICP備1100085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388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秦古詩《擊壤歌》中的詩句,反映了古人簡樸而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古人遵循大自然晝夜更替規律的真實寫照。雖然電燈的發明,或許讓現代人類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這種大自然的束縛,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仍然呈現極強的24小時晝夜節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