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顯微術、引力波、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都有什麼用?

2021-01-19 華西都市報

諾貝爾獎陸續公布:題材高冷,成果實用

冷凍顯微術、引力波、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都有什麼用?

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

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

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

 
  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
解讀冷凍顯微術
「抓拍」生命分子的高清照片

  在生物體內,無數複雜分子不斷地運動著,形成又拆解、結合又分離,通過這些過程來實現各種生理功能。如果能任意「抓拍」高清照片、看清某個分子在特定瞬間的模樣,將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如何運作。
  近幾年來迅速躥紅的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Cryo—EM)就是這樣一種「抓拍」手段。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獲獎者對該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關鍵貢獻。
  20世紀80年代初,工作於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雅克·杜博歇提出了「急速冷卻」方案,奠定了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樣本製備與觀察的基本技術手段。
  電子顯微鏡觀測的樣本通常是只含一層分子的薄膜,可以視為二維的。對大量散布的同一種分子拍攝二維圖像,再把這些圖像整合起來,就可以得到該分子的三維圖像。20世紀70年代,在紐約沃茲沃思研究中心工作的約阿希姆·弗蘭克開始進行這種「三維重構」的理論研究,開發出了多種數學工具和圖像處理方法。
  1990年,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理察·亨德森小組報告了他們對一種色素蛋白進行的三維重構,這項成果是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的重要裡程碑,證明「冷凍樣本-二維成像-三維重構」的確可以得到高解析度的三維圖像。它標誌著一種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新方法已經成形,其思路與X射線晶體學迥異,可以給生物體內溶液中、處於工作狀態的分子「抓拍」快照。
  近幾年來,傳統的電子顯微術照相機被可以直接檢測電子的設備取代,解決了圖像轉換導致細節丟失的問題,這個重大進展也是亨德森的貢獻。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的「高清時代」終於來臨。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解讀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
解決失眠的鑰匙

  從藍綠藻到真菌、從植物到動物,地球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以適應我們這顆行星的自轉和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
  含羞草葉子在黑暗中仍按晝夜規律開閉,向日葵在太陽尚未升起時已經朝向東方,人在亮如白晝的辦公室裡待到半夜照樣犯困——生物的自然節律並不依賴於外界條件刺激,而是由某種內在機制掌控。鐘錶的核心元件是振蕩器,比如鐘擺、機械振子或石英電路,它們產生穩定的周期性振動。
  那麼在生物體裡,這個振蕩器是什麼?
  人們很早就發現生物節律特徵可以遺傳,隨著分子生物學發展,科學界逐漸提出「生物鐘基因」的設想。20世紀70年代,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西摩·本澤和羅納德·科諾普卡用果蠅做實驗,篩選相關的基因突變。
  果蠅的破蛹羽化有著特定節律,野生品種只在一天的特定時刻出蛹,周期是24小時。科諾普卡等人培養並篩選出了周期更長或更短,甚至沒有周期的果蠅,發現它們在基因組的同一區域發生突變,從而定位到了生物鐘基因,命名為「周期」基因。但限於技術發展水平,人們當時無法弄清這個基因的代碼序列,因為克隆果蠅DNA的技術於70年代晚期才出現。
  1984年,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克隆出了「周期」基因,並把它編碼的蛋白質命名為PER。他們發現,果蠅體內的PER蛋白質濃度有規律地變動,振蕩周期正是24小時。至此,人們找到了生物鐘的「振蕩器」,看到了它的振蕩。
  時隔30多年後,霍爾、羅斯巴什和揚因為這一研究發現最終摘獲諾獎。霍爾在獲獎後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弄清這一機制有助於解決因晝夜節律紊亂導致的睡眠問題。

諾貝爾物理學獎
解讀引力波
探測「時空的漣漪」

  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是因為他們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和發現引力波方面的貢獻。

什麼是引力波?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空是可以彎曲的,有質量的物體在其中運動,就會產生引力波。這就好比石頭丟進水裡會產生水波,引力波因此常被稱作「時空的漣漪」。
  但普通物體產生的這種引力波極為微弱,連愛因斯坦自己也認為很可能無法觀測到。事實上,LIGO項目所觀測到的兩個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在儀器中只引起了比原子核還小得多的變化。相對論發表百年來,許多預言,如水星近日點進動以及引力紅移效應都已獲證實,但引力波一直沒被探測到。因此,引力波又被稱作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拼圖」。

引力波有什麼用?

  引力波開啟了人們認識宇宙的新途徑。過去科學界探測宇宙,多是依靠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等手段,而引力波是與光不同的信息載體。
  通過分析引力波信號,我們可以判斷出遙遠宇宙中發生了什麼。引力波的波形特徵與聲波相似,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曾將其轉換成聲波,作為「宇宙的聲音」播放出來。通過探測引力波來分析宇宙中的各種事件,就像根據樂器聲波判斷樂器的質地種類,以及樂手的演奏手法。
  至於引力波在實際生活中有什麼應用,科學家說,包括時空旅行這樣的科幻設想還早得很,而利用引力波的宇宙通信目前來看也很遙遠。不過引力波的發現無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給未來增加更多新的可能。
  本組稿件均據新華社

  

相關焦點

  • 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諾貝爾獎
    很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知道所有的生命體,包括人類在內,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他們適應晝夜變換,並找到生命的節奏。但這個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據報導,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2日,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解讀:生物鐘背後分子機制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解讀:生物鐘背後分子機制 時間:2017-10-03 09:57:14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NT
  • 諾獎得主學生談生物鐘是什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其機制的?
    Young)因在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上做出重要貢獻,而摘得該獎。晝夜節律這個帶著學究氣的詞,可以簡化地理解為人們常說的「生物鐘」。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的俞強早年參與生物鐘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曾在霍爾和羅斯巴什的合作科研組裡工作,對生物鐘基因的發現做出過重要貢獻。
  • 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聚焦生命科學領域
    目前,病毒組裝的分子機制、病毒入侵的分子機制和宿主免疫系統對病毒感染的相互作用等病毒感染與致病的多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亟待解決。深入研究病毒感染與致病的關鍵機制,尋找藥物及疫苗幹預靶點,將極大促進病毒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針對於此,向燁團隊做了基於結構的新冠病毒疫苗研究。據介紹,這是具有潛力的一種新型新冠病毒候選疫苗,目前與公司合作進行臨床前研究。
  • 電子顯微術
    另外由於反射式顯微術是應用平行式的取像法,不像掃描是顯微術是用依序式取像法;其對圖像變化的捕捉,基本上只受記錄圖像時間的限制,因此反射式顯微術對實時的表面動態現象觀測十分有幫助!2.2 低能電子顯微術(Low Energy Electron Microscopy,LEEM)低能電子顯微術和反射式電子顯微術不同處是在低能電子顯微術是利用低能量電子垂直入射樣品表面。
  • ...3位美國科學家因研究「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
    Young三位美國人,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的分子機制。他們將共同獲得82.5萬鎊英鎊的獎金。Jeffrey Hall現年72歲,已經退休,不過他和現年73歲的Michael Rosbash都任教於美國布蘭代斯大學,Rosbash教授仍在學校上課。Michael Young現年68歲,任教於紐約洛克菲勒大學。
  • 3位美國科學家因研究「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年...
    Young三位美國人,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的分子機制。他們將共同獲得82.5萬鎊英鎊的獎金。Jeffrey Hall現年72歲,已經退休,不過他和現年73歲的Michael Rosbash都任教於美國布蘭代斯大學,Rosbash教授仍在學校上課。Michael Young現年68歲,任教於紐約洛克菲勒大學。
  • 研究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是植物細胞中感知並預測光照和溫度等環境因子晝夜周期性變化的精細時間機制,它通過協調代謝與能量狀態以適應環境因子的晝夜動態變化,從而為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適應性優勢。生物鐘周期紊亂會嚴重影響植物多種生理和發育關鍵過程,如開花時間和脅迫應答等。生物鐘核心因子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可以精確調控生物鐘周期。
  • "生物鐘"到底是什麼?它是怎麼知道一天有24小時的?
    日前,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剛剛塵埃落定,而2017年的這個獎,則被授予了3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他們研究發現,當人的生物鐘與地球旋轉保持同步時,最為健康。
  • 植物所揭示O-糖基化修飾調控生物鐘周期的分子機制
    生物鐘是植物細胞中感知並預測光照和溫度等環境因子晝夜周期性變化的精細時間機制,它通過協調代謝與能量狀態以適應環境因子的晝夜動態變化,從而為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適應性優勢。生物鐘周期紊亂會嚴重影響植物多種生理和發育關鍵過程,如開花時間和脅迫應答等。生物鐘核心因子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和泛素化等,可以精確調控生物鐘周期。
  • 生物鐘可以重設嗎?研究發現生物鐘和衰老有關聯
    芝加哥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內分泌、代謝和分子醫學系Joseph Bass教授在《分子細胞》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明:人體的生物鐘可以被重新設定,或許可以改善衰老導致的健康問題。什麼是「生物鐘」? 生物鐘其實是身體內一些蛋白水平發生周期性的變化,這些變化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控制體溫、血壓、激素等體徵的變化,決定人們是清醒或者瞌睡。身體內發生的周期性變化,意味著在一天24小時中的每個時間段都有最適合做的事情,比如早上9點半開始工作效率最好,下午5點到7點最適合運動。
  • 巧用人體生物鐘,工作、學習、養生、減肥事半功倍!
    科學家發現,原來它們都有一個「幕後操縱者」——生物鐘。綜觀大千世界,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都存在著一定時間節律,猶如被一隻特殊的時鐘掌控著。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是否也存在生物鐘呢?人體每一個器官都有自己的生理節律,掌握這些生理節律的奧妙,按時用腦,擇時用藥,充分利用節律的高潮,自覺避免節律的低潮。幾乎所有科學家都相信,人體的確有一隻主宰生理活動的「鍾」。
  • 廣州大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 廣州大學劉寶輝/李美娜團隊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the ABA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大豆中與擬南芥CCA1/LHY同源的核心生物鐘組分GmLHYs 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人體冷凍被視作是生命的延續,可一旦被冷凍還能被成功復活嗎?
    一、人體冷凍是在什麼條件下提出來的?所謂的人體冷凍就是採用科學方法把即將臨界死去的人冷凍起來,待冷凍期結束後,再用科學的解凍方法把冷凍的人體進行解凍復活,這樣就可以讓死去的人重新獲得一次生命,達到延續生命的目的。
  • 釋新聞|獲諾貝爾獎的生物鐘研究有啥用?軍事、體育等都需要
    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個很酷的時鐘——生物鐘,它由基因和蛋白質打造的,是生物進化的禮物。它掌控著我們每天生活的節奏:什麼時候安然入睡,什麼時候精神飽滿地醒來。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在10月2日下午授予生物鐘(晝夜節律)研究領域的三位美國科學家傑弗理•霍爾、麥可•羅斯巴什、麥可•楊。
  • Nature Neuroscience:人體生物鐘新調節機制
    2015年4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什麼可以作為我們機體內部生物鐘的分子重置按鈕。他們的這個發現,揭示了一個潛在的治療一系列疾病的靶點,例如,常常與時差,倒班和夜間光照有關的疾病,如從睡眠紊亂到行為,認知和代謝失常,還有神經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和自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