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新聞專業考研當中的新聞傳播概論是這門學科的一個理論基礎課,很多知識是學新聞學專業的研究生必須要透徹掌握和了解的。特此整理,供廣大研友參考。
萬學教育供稿 新聞專業考研當中的新聞傳播概論是這門學科的一個理論基礎課,很多知識是學新聞學專業的研究生必須要透徹掌握和了解的。為了幫助2012年新聞專業考研的同學們更好的理解識記這些內容,萬學海文專業課考研輔導老師們特別在此傾心歸納出以下內容,希望2012年的考生能夠有效的利用學習。
第一章 導論
學習指導:本章是《傳播學概論》全書的引論,重點在於了解傳播學的關鍵概念、學科概況及學科背景。
第一節 根植於人類生活的傳播現象
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爾德在《宣傳、傳播與輿論》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大眾傳播科學」。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成立了第一個傳播研究所。
二、問答:
1.傳播的定義大致分為哪三種類型:
答:①強調傳播是信息的共享
這是指通過傳播共同享有一則信息、一種思想或態度,目的在於建立彼此之間認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認為:「今天我們可以給傳播下一個簡單的定義,它即是對一組告知性符號採取同一意向。」
②強調傳播是意圖地施加影響
這是指甲方傳遞信息給乙方時,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並採取同一態度,而乙方原先並沒有這種意向。美國實驗心理學家霍夫蘭等認為,傳播是「某個人(傳播者)傳遞刺激(通常是語言的)以影響另一些人(接受者)行為的過程」。
③強調傳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動過程
美國傳播學者貝雷爾森等認為,「運用符號——詞語、畫片、數字、圖表等,來傳遞信息、思想、感情、技術以及其他內容。
第二節 傳播學的研究範圍和研究對象
一、概念
1.傳播:傳播是帶有社會性、共同性的人類信息交流的行為和活動。
2.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第一,按信息傳、受的範圍大小,傳播學可分為五個研究層次,即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
第二,按傳播學自身的結構可分為三個研究層次:理論,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領域劃分縱向或橫向的研究層次和研究重點。縱向研究主要有:古代傳播思想的整理與分析,近現代傳播事業的演變等。橫向研究有:信息系統——研究與信息處理有關的理論和技術性問題等。
第四,傳播學研究可分為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兩個層次。
3.自我傳播:體內傳播或人的內向交流,是每一個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溝通。
4.人際傳播:狹義指個人與個人之間面對面的信息交流。廣義包括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在內。
5.群體傳播:即團體傳播,指人們在「群體」範圍內進行的信息交流活動。
6.組織傳播:一種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有一定規模的信息交流活動。
7.大眾傳播:是指傳播組織通過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誌、圖書等,對極其廣泛的受眾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大眾」,是指分布廣泛、互不相識的廣大受眾。
二、問答
1.簡述西方傳播學的起源、發展與流派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係的學問。
傳播學是本世紀40年代以來跨學科研究的產物。傳播學誕於美國,美國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探索傳播規律,形成了多種傳播模式,運用不同理論分析傳播。在國際範圍內,傳播學研究大體分為兩大學派:以美國為中心的傳統學派,以西歐為中心的批判學派。
2.大眾傳播具有什麼特點
大眾傳播:是指傳播組織通過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誌、圖書等,對極其廣泛的受眾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大眾」,是指分布廣泛、互不相識的廣大受眾。
大眾傳播的特點和一般人際傳播不同。
①它需要藉助特定的傳播媒介傳遞信息,這些媒介的特性不相同,統稱為大眾傳播工具。
②大眾傳播所傳遞的信息是公開的、面向社會的;受眾則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③大眾傳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單向流動,受眾是不知其名的,來自受眾的住處反饋也是有限的、滯後的。
④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遞更為快捷與廣泛。
⑤大眾傳播的內容多半是由組織(傳播機構)和職業傳播者所發布的,而不是由個人發出的。
此外,大眾傳播還具有強烈的選擇性。
3.網絡傳播與大眾傳播有什麼不同?
第三節 傳播學和大眾傳播學
問答:
1.傳播學和大眾傳播有何聯繫和區別?
廣義地說,這是兩門不同的學科;狹義地說,傳播學即是指大眾傳播學。
從理論構架來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規律的學問,它可以有許多分支學科。傳播學是大概念,大眾傳播學是小概念。
傳播學的研究領域要比大眾傳播學更為寬廣。傳播學提供的是總體理論框架;大眾傳播學則是傳播理論的延伸,並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大眾傳播學在整體傳播理論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獨秀,研究工作處於前沿的位置。我們在繼續研究大眾傳播學的同時,應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拓展傳播學的其他領域。
2.傳播學和新聞學有何區別和聯繫?
車內外對傳播學與新聞學的關係有著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他們存在「血緣關係」,一種認為並不存在「血緣關係」。我們認為,從兩者關係來看,儘管大眾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報刊、廣播、電視、圖書等大眾傳播媒介,而新聞學研究的也主要是其中的報紙、廣播、電視,但傳播學和新聞各自獨立,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
不同之處:
①傳播學重視理論研究,新聞學重視業務研究。
②研究方法上:新聞學沿用傳播人文學科的思辯型定性分析方法;傳播學採用實驗型的宣分析法。
③研究對象:新聞學研究新聞傳播的內容製作和傳播者;傳播學研究則遍及傳播媒介、受眾和傳播的全過程。
傳播學和新聞學雖有一定的聯繫,但各自獨立。
第二章 傳播學的興起學術源流
學習指導:本章是第一章的繼續,主要是了解傳播學的歷史。重點在五個奠基人和兩大派別。
第一節 傳播學在西方的產生和發展
概念:
1.構成獨立學科的必要條件(選擇):自覺性、一般性、系統性、科學性。
問答:
1.傳播學為什麼首先誕生在美國?
現代西方各國中,美國為最發達。在傳播和傳播研究領域也不例外。理所當然地成為傳播學的誕生地。
(1)媒介背景
傳播機構或媒介,最初是以報紙的面目出現的。由此實現了新聞性傳播活動的獨立化、職業化。17世紀末,美國出現報紙;20世紀後,創立了最早的廣播電臺。它擁有美聯社、合眾社等著名通訊社。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為美國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課題。
從政治角度看,報紙的作用愈來愈大。
從經濟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傳播大量經濟信息,特別是廣告。一方面,為各種企業服務的媒介本身也變成了一種企業。
從社會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充實了人們的餘暇。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濫。這就逼迫學術界給出正確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案。
美國人最早、最強烈地感受到「傳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對其追根究底的願望。
(2)學科背景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的美國,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適宜開展科學研究的沃土。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紛至沓來。這裡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學科。由此奠定了傳播學的學科基礎。
第二節 多科性邊緣學科的特色
一、問答
1.簡述傳播學的形成和學術淵源
較確切地說,傳播學是19世紀末以來逐步形成的,在20世紀40年代粗具規模。這克服了其他說法的不足:
①新聞學可視作傳播學的前身。引起人們對「傳播」高度重視的契機,是新聞事業即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
②眾多相關學科為傳播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學術淵源:
①行為科學——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政治學、宣傳學、新聞學、人類學、語言學、符號學等。
②信息科學——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數學、統計學等。
第三節 奠基人對傳播學的貢獻
一、概念
傳播學的四大奠基人:哈羅德·拉斯韋爾,庫爾特·盧因,保羅·拉扎斯菲爾德,卡爾·霍夫蘭,韋爾伯·施拉姆。
二、問答
1.簡述傳播學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對傳播學發展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傳播學的四大奠基人:哈羅德·拉斯韋爾,庫爾特·盧因,保羅·拉扎斯菲爾德,卡爾·霍夫蘭,韋爾伯·施拉姆。
施拉姆的主要貢獻是:他是集大成者——將他人的貢獻集中起來,進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統化、最終使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崛起於「學術的殿堂」。他是第一個具有創建「傳播學」這樣一個獨立學科的明確意識並為之奮鬥終生的人。他建立了4個專門傳播研究機構,編輯、出版了近30部著述,其中的《大眾傳播學》、《大眾傳播的過程和效果》最為著名。
第四節 傳播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概念
1.傳播學的經驗學派:研究注重經驗和實證。但它①過分偏重微觀研究;②過分依賴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維護現行體制的立場上。
2.傳播學批判學派:注重從宏觀上研究傳播和社會制度、政治經濟結構的關係,對資本主義體制下的政府和傳播持嚴厲的批判態度。
二、問答
1.試述我國開展傳播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前景
(成績)從四方面看:
著譯:復旦大學新聞系率先譯介傳播學文本。
會議:舉行多次研究會。
教學:復旦大學首先開設傳播學課程。
應用:傳播學「實地調查法」廣泛運用。
(問題)傳播學是發源於美國的「舶來品」。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進行借鑑。緊密結合中國實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有中國特色的傳播學理論體系。「特色」要求:①以中國的傳播實際為材料;②能切實為中國的傳播事業服務;③能創造出新穎、獨到的學術觀點和理論構架,從而為世界傳播學的理論寶庫增添新的財富。
(前景)我國的傳播學研究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只要不斷從深度和廣度兩方面開拓、進取,就一定能大有作為。
2.為什麼60年代歐洲的批判學派會異軍突起?
因為傳統學派有很大的缺陷。批判學派注重從宏觀上研究傳播和社會制度、政治經濟結構的關係,對資本主義體制下的政府和傳播持嚴厲的批判態度。它認為傳統學派①過分偏重微觀研究;②過分依賴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維護現行體制的立場上。這確實擊中傳統學派的痛處。但批判學派也有不足:過分輕視微觀、中觀研究和定量、實證方法。
3.簡述傳播與現代社會的互動關係(為何說傳播學在信息社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兩者的互動關係,最值得注意的動向,即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所謂「信息革命」、「信息爆炸」現象。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建設越來越依賴於「傳播」,這是傳播學發展的理由和背景,是人們普遍學習、研究的最大意義所在。
美國學者J.貝尼格爾認為,工業革命使整個經濟活動成百倍地加速動轉,從而引發了嚴懲的控制危機。為克服這一危機,必須進行控制革命,即積極開發各種作為控制手段的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信息產業便獲得大大擴張。
各種社會信息事業中,大眾傳播事業的作用尤為突出。而傳播學的重點之一,就是探索大眾媒介的動作規律。
第三章 有關傳播過程的理論和傳播模式
學習指導:本章非常重要,需要結合後面各章加以綜合理解。要求能掌握並靈活運用各種模式分析實際問題。
第一節 從傳播過程考察傳播現象
一、問答
1.對傳播過程應如何理解和分解?
傳播過程即傳播現象的結構、要素和各個要互之間的關係。傳播學的主要任務,如施拉姆所說,是研究傳播的過程和效果。美國學者戴維·伯洛透徹分析了傳播過程,主要論點是:①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無始無終,沒有界限;②傳播過程是一組複雜的結構,應將其中的多元關係作為研究的基本單位;③傳播過程的本質是變動,即各種關係的相互相互影響和變化。他提出「S-M-C-R」(訊息來源-訊息-渠道-受者)的傳播過程模式,強調了「過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學性。
「過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社會系統模式。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動機兩個環節,把它變成7W模式。
第二節 傳播理論與模式、方法的關係
一、概念
1.理論與模式的區別:理論指經過概括、系統化的一組相互關係的命題和結論。模式指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的形式。「理論」即對客觀規律的表述,而「模式」則是一種簡潔地表現「理論」的手段。
2.模式的類型:①文字模式,②圖像模式,③數學模式。
3.傳播學上的三大類基本模式:①線性模式,②控制論模式,③社會系統模式。
第三節 傳播過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概念
1.拉斯韋爾模式(傳播過程中的5W):拉斯韋爾把傳播過程分解為傳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2.申農-韋弗模式:線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為三種,把訊息分為發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3.傳統線性模式:以拉斯韋爾和申農-韋弗模式為代表,傳播被表述為一種直線型、單向型的過程。忽視了反饋和社會過程對傳播過程的制約。
4.控制論模式:以控制論為指導思想的傳播過程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機制。
5.反饋:傳播過程中的受者對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應。
6.「傳播單位」:每一個傳播的參加者,無論個人還是團體,都可看做是「傳播單位」,都兼有傳者、受者這兩種身份。
7.編碼和解碼(或解碼):編碼:認知-表述過程,就是把看到、聽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號。解碼:表述-理解過程,就是把符號還原成意思。
8.基本群體:也叫初級群眾、首屬群體,指家庭、鄰裡、親密夥伴等。
9.參照群體:個人未必置身於其中,但以其為參照系而建立或改變自己的信念、態度和行為的群體。
二、問答
1.簡述傳播過程線性模式的貢獻及不足
線性模式以拉斯韋爾和申農-韋弗模式為代表。
貢獻:
一,在傳播學史上,第一次比較詳細、科學地分解了傳播的過程。
二,第一次為傳播學搭建了一個比較完整、全面的理論構架,從而使傳播學的最終確立成為可能。
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線性和孤立性。直線性即傳播被表述為一種直線型、單向型的過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饋,也看不到其他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絲毫不涉及傳播過程和社會過程的聯繫。
2.控制論模式的主要優缺點
控制論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的機制,從而更客觀、更準確地反映了現實的傳播過程。
問題:①容易使人產生錯覺,似乎各「傳播單位」之間傳、受的地位、機會完全平等。
②循環性的表述,也會引起誤解。錢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3.為何說社會控制論是傳播學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飛躍?
從線性模式到控制論模式完成了傳播結構認識史上的兩次飛躍,基本解決了傳播的要素問題,社會系統模式是第三次飛躍,解決傳播的條件問題。J.賴利和M.賴利最早把傳播過程明確描述為社會過程,他們的模式大致克服了傳播現象的片面思考。馬萊茨克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傳播結構的四大要素並沒有變,但各個要素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被勾畫出來了。社會系統模式的科學性和詳盡程度,與最初的5W模式相比,有了雲泥之別。這反映了人類對傳播現象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深刻。
4.簡單描述馬萊茨克的傳播模式
傳播結構的四大要素並沒有變,但各個要素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被勾畫出來了,社會與傳播之間的關係展開了。
傳者方面,記者編輯都有主動性,反過來又承受著「訊息的壓力」,媒介的壓力。有三個層面的制約和影響:個人層面、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受者方面,與傳者對應,也不能不對大量信息進行「內容選擇」,受者同樣受到「媒介壓力」。「感覺和效果」是雙向互動的過程。訊息作用於受者,受者也反作用於訊息。與傳者一樣,受者也有複雜的背景:個人層面、組織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5.簡述傳播學模式研究的發展階段
傳播模式研究分為三大類,也是三個階段:線性模式、控制論模式、社會系統模式。
拉斯韋爾的5W模式第一次比較詳細、科學地分解了傳播的過程。傳統的線性模式有直線性和孤立性的缺點。申農-韋弗模式也是一個著名的線性模式,注意到傳播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全沒從根本上克服線性模式的局限性。
50年代初起,出現了一批以控制論為指導思想的傳播過程模式。變「單向直線性」為「雙向循環性」,引入了「反饋」的機制,從而更客觀、更準確地反映了現實的傳播過程。
傳播結構認識史上的第三次飛躍是社會系統模式的完成,解決了傳播和條件問題。反映了人類對傳播現象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深刻。
第四章 傳播學研究方法
總體要求:理解傳播學為何是一門科學以及經驗學派的研究理論基礎;記憶並理解抽樣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分析、控制實驗法的概念以及基本操作方式。重點掌握抽樣與內容分析,以及控制實驗的原理。
第一節 傳播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
一、概念
1.歸納、演繹的區別
歸納:以數據為基礎,把數據反映的實際關係組織為理論原則。
演繹:從理論解釋出發,尋求數據以檢驗理論的預測。
2.機率的觀點與機械決定論的區別
機率的觀點,主張用傳播現象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窨來說明傳播現象的複雜性。
機械決定論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種規律精確地發生的。未來的一切都是由過去的一切嚴格決定的。傳播現象的一切都由過去預先決定了的。
二、問答
1.傳播學研究的主要特點或者說為何傳播學的經驗研究具有科學性?
(1)科學性
傳播學研究總是從理論或實際的課題入手,依據一定的法則和程序,系統地收集與分析相關的現象性資料,從而得出有意義的研究結論。科學性表現在:
①先導:系統的理論框架
②過程:可靠的控制機制
③研究:嚴格的分析手段
④結論:良好的複製功能
(2)操作性
現代傳播學正是在面向實際、注重操作的社會背景下,於20世紀20年代以後逐步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其特色表現在其研究目的的三個梯次分布上:
①描述。即對研究對象的現實狀況作出符合實際的描述。
②解釋。即對研究對象的活動過程及特點作出解釋。
③預測與控制。根據描述與解釋的結果,預測在採取某種措施或創高一定條件以後,對象可能發生的變化,或者根據現有的測量指標,預測一定時間間隔以後對象的發展。
(3)綜合化與定量化
綜合化指在傳播學研究中儘可能採多重設計和研究手段。定量化指在傳播學研究中對傳播活動和傳播現象採用數量化的研究設計和分析手段。
2.傳播學研究的基本觀點
①歷史的觀點,從該時代人們的傳播活動的全部現實條件出發。
②機率的觀點,主張用傳播現象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窨來說明傳播現象的複雜性。
③系統的觀點,把一組相互作用並且相關程度較強的因素作為一個系統。要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3.傳播學研究的一般程序
研究工作實際展開的基本順序和步驟:
①選擇課題
②確定研究客體
③研究設計
④搜集資料
⑤分析資料
⑥結論
4.傳播學經驗研究的不足與解決辦法
不足:一是過分偏重微觀研究,二是過分依賴定量方法,三是很多人衝在維護現行體制的立場上。
解決辦法:將批判學派與經驗學派的長處恰當地綜合起來,必能使傳播有一個飛躍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