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十七年文學」的評價問題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一隻蘋果,如果大部分爛了,說這是一隻爛蘋果,應該沒有什麼不妥吧?當然,你如果說,這隻蘋果還有一部分沒有爛、可以吃,也自有道理。但是你如果進而說,這隻蘋果有一部分沒有爛,因而不能說是一隻爛蘋果,應當認為是一隻好蘋果,那就走向荒謬了。

  一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幾年,有所謂「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興起。當時,有一個叫李劍的人寫了《歌德與「缺德」》這樣的文章,對揭露傷痕、反思歷史表示了強烈的不滿。但李劍的文章立即激起批評界和廣大讀者的滿腔義憤,批評界對之進行了集體聲討。當時的批評家們,對《班主任》、《傷痕》、《楓》、《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記憶》、《邢老漢和狗的故事》、《犯人李銅鐘的故事》、《李順大造屋》、《芙蓉鎮》這一系列作品,是給予了熱情的肯定的。當時肯定這些作品的批評家,許多人已離我們而去。但其中較年輕的一些人,至今還健在,還在發表著對文學的看法。

  八十年代中後期,有所謂「先鋒文學」的興起。徐星、劉索拉、馬原、莫言、餘華、蘇童、格非等一批被稱為「先鋒作家」的人,一時間成為議論的焦點。「先鋒文學」也造就了一批不遺餘力地為之辯護的「先鋒批評家」。如果我的記憶不錯,陳曉明就是由「先鋒文學」所造就的批評家。在「先鋒文學」遭遇不少人的反感、質疑時,陳曉明一篇接一篇地發表著長文,從不同角度闡釋「先鋒文學」的意義和價值。「先鋒文學」之後,有所謂「晚生代」登場。「先鋒批評家」中的一些人,又順理成章地成為「晚生代」的頌揚者和闡釋者。

  批評界肯定「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理由,是這些作品具有著難能可貴的品質。對個人命運的關注,以及作家主體性的顯現,是這些作品所具有的可貴品質之一種。而接通了、承續了「五四」文學的人道主義精神,則是這些作品所具有的另一種可貴品質。這二者其實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說乾脆就是一回事。對這些作品的這種看法,後來成為「定論」,進入了文學史著作。例如,洪子誠所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在論及「傷痕文學」時,就說:「這些藝術上顯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學『解凍』的一些重要特徵:對個人的命運、情感創傷的關注,和作家對於『主體意識』的尋找的自覺。」而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則以《「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為題,論述這一時期的文學現象,認為這些作品「在批判現實方面達到了50年代以來從未有過的深度和力度,由此展現的知識分子的主體精神也出現了『五四』以來罕有的高揚」。

  「先鋒批評家」肯定「先鋒文學」和「晚生代」的最大理由,則是這些作品體現了文學的「向內轉」。「向內轉」被作為一種絕對正面的現象,因而也是絕對值得讚美的。與此同時,所謂的「宏大敘事」則被視作了絕對負面的現象,因而也是絕對應該鄙棄的。「先鋒批評家」在稱頌「向內轉」的同時,總是要對「宏大敘事」表示不屑,總不忘對「宏大敘事」進行挖苦、嘲諷,總是要說明「宏大敘事」如何荒謬可笑。在為所謂「晚生代」叫好時,「先鋒批評家」特別對所謂「個人化寫作」熱情謳歌。「文學寫作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回到個人本位」;「事實上,與傳統對話的文學寫作已經變得自欺欺人」;「『晚生代』生不逢時卻也恰逢其時,以他們更為單純直露的經驗闖入文壇,明顯給人以超感官的震撼力。他們的興趣在於抓住當代生活的外部形體,在同一個平面上與當代生活同流合汙,真正以隨波逐流的方式逃脫文學由來已久的啟蒙主義夢魘。」……陳曉明等「先鋒批評家」就是以這樣的話語,解釋著和讚頌著所謂的「晚生代」。

  二

  現在我要說的是:無論是對「傷痕文學」與「反思文學」的肯定,還是對「先鋒文學」與「晚生代」的頌揚,都意味著對「十七年文學」的否定和貶抑。實際上,在人們肯定「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時,「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始終是一個參照,當然是否定意義上的參照。面對「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當人們說它們關注個人命運和情感創傷時,當人們說它們體現了作家「主體意識」的覺醒時,當人們說它們在批判現實方面具有了「當代」從未有過的深度和力度時,當人們說它們顯示了「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時,也就是在說:「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是漠視個人命運和情感創傷的;是沒有表現出作家的「主體意識」的;是對現實不具有批判精神的;是與「五四」精神背道而馳的。至於「先鋒批評家」在頌揚「先鋒文學」和「晚生代」時,不但「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是參照物,甚至此前的「現代文學」和此後的「傷痕文學」與「反思文學」也是參照物,當然也是否定意義上的參照物。當他們頌揚「先鋒文學」的「向內轉」時,當他們頌揚「晚生代」的「個人化」時,也就同時表達了對「十七年文學」的貶抑。因為「十七年文學」無疑是一種向「外」的文學,無疑是與「個人化」水火不容的文學。而當「先鋒批評家」對「宏大敘事」極盡嘲罵之能事時,「十七年文學」也當然是最「合格」的嘲罵對象——「宏大敘事」不正是「十七年文學」最顯著的標誌麼?

  在整個八十年代,「十七年文學」中的主流作品,都是被否定、遭鄙薄的。在八十年代前期,「文學創作的規律」是一個理論批評的常用語。理論家批評家們總強調要尊重「文學創作的規律」,而「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則被視作違背「文學創作規律」的畸形兒。在八十年代前期,人們還強調「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顯示了「真正的現實主義精神」,而「十七年文學」中的主流作品,則被視作是「偽現實主義」的表現。進入九十年代後,情形發生了耐人尋味的變化。先是有人拋出了「紅色經典」這一說法。他們要把「十七年文學」中的那些主流作品推到經典的地位,卻又同時表明,這只不過是一種自成譜系中的經典,並不是《哈姆雷特》、《紅樓夢》意義上的經典,也就拒絕了那種普世性的文學尺度。這雖然荒謬,但還讓人感到一絲羞澀;還顯示了某種退守的姿態;還有意無意地告訴世人:他們不過是在自娛自樂。進入新世紀後,「十七年文學」的讚美者則更為勇敢了。他們拋棄了「紅色經典」這一擋箭牌和遮羞布,毫無愧色地對「十七年文學」中的那些主流作品表達著熱情的頌揚,理直氣壯地宣稱這些東西也是一種「偉大成就」。——讓人沒法不感慨的是:這些人中,有的,正是當初捍衛和讚頌「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者;有的,則是為「先鋒文學」和「晚生代」一路歡呼下來的「先鋒批評家」。

  應該說,最近這些年,在肯定「十七年文學」的論者中,有人從未直接或間接地否定過「十七年文學」。他們從未批判過「十七年文學」的「假、大、空」、「偽現實主義」和「宏大敘事」,也從未對「先鋒文學」和「晚生代」的「向內轉」與「個人化」高聲喝彩。從五六十年代開始,他們就喜愛「十七年文學」,且至今不變。我們可以不認同他們的文學觀念和文學趣味,但卻不能懷疑他們的真誠和執著。更重要的是,在他們今天對「十七年文學」的讚美中,我們絲毫看不到文學以外的動機和謀求。而那些當初以「十七年文學」為「反面教材」的人,今天忽然變成「十七年文學」的守護神,其動機和謀求,恐怕就值得人們思量了。

  對「十七年文學」中的那些主流作品「去政治化」,是今天的「十七年文學」謳歌者常用的手法。他們總在強調,這些作品不僅僅只有政治層面,還有政治以外的東西,而這些政治以外的部分,是十分精彩的,是有極大價值的。一位當初的「先鋒批評家」最近撰文說,他在課堂上將《創業史》這類作品中的一些片斷念給學生聽,學生嘖嘖稱奇,說是寫得「一點不比今天的作品差」。看了這番話,我對近幾年研究生面試中的一種現象更加理解了。最近幾年的研究生面試中,常有學生表示喜愛「十七年文學」,而追究其喜愛的理由,則往往讓人啼笑皆非。在前不久的「推薦研究生」面試中,一位女生說自己喜愛《三家巷》,而喜歡的理由,則是小說「寫了乞巧節」。我問她如何看待《敵與友》這一章中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發表後在三家巷引起的震動,她搖搖頭,說是「沒有印象」。我呆呆地看了她半天,在心裡一聲嘆息。套用毛澤東評《紅樓夢》的話,《敵與友》這一章,可謂是《三家巷》全書的綱。《三家巷》是以小說的方式圖解《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是以文學的方式強調「階級情」應該重於「骨肉情」,「階級情」應該戰勝「骨肉情」。喜愛《三家巷》卻對《敵與友》這一章毫無印象,我除了在心裡嘆息,還能說什麼呢?她的老師,一定是像那位當年的「先鋒批評家」一樣,以讚賞的口氣,在課堂上念了一些《三家巷》中片斷,以此證明小說的優秀,才讓學生只知「乞巧節」卻不知《敵與友》,——這不是誤人子弟,又是什麼呢?

  三

  一隻蘋果,如果大部分爛了,說這是一隻爛蘋果,應該沒有什麼不妥吧?當然,你如果說,這隻蘋果還有一部分沒有爛、可以吃,也自有道理。但是你如果進而說,這隻蘋果有一部分沒有爛,因而不能說是一隻爛蘋果,應當認為是一隻好蘋果,那就走向荒謬了。今天的一些人,玩的卻正是這種荒謬的把戲。他們先對「十七年文學」中的主流作品「去政治化」,強調其中也有「乞巧節」一類的場景,寫得很好,不能否定。接下來,則說這些作品中也有寫得很好的「乞巧節」一類的場景,所以整個作品都是應該肯定的。這有點像障眼法。毫無疑問,「十七年」裡的有些作家,如周立波、柳青、趙樹理、歐陽山等,是富有文學才華的。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有些風景描寫、有些風俗敘述,有些場景刻畫,具有一定的文學性。這一點絲毫不必否認。但是,這些枝節性的東西,不足以影響對整部作品的評價。《三家巷》、《創業史》這類作品,是觀念先行的產物,是在圖解某種政治理念。它們展現的是臆想的歷史和臆想的現實,卻又對讀者產生著可怕的影響。《三家巷》讓讀者相信「階級情」重於「骨肉情」、「階級情」應該戰勝「骨肉情」。而現實中那麼多人倫悲劇、那麼多的人與成為「敵人」的親人「劃清界限」,不能說與《三家巷》這樣的作品沒有關係。盧新華的《傷痕》,某種意義上表達的正是對《三家巷》的否定。《創業史》這樣的作品,則引導讀者以「階級鬥爭」的眼光去打量、感受和理解現實,於是,現實中的「階級敵人」便層出不窮。王元化曾這樣評說「樣板戲」:「樣板戲炮製者相信:臺上越是把鬥爭指向日寇、偽軍、土匪這些真正的敵人,才會通過藝術的魔力,越使臺下堅定無疑地把被誣為反革命的無辜者當敵人去鬥。」這番話,用在「十七年文學」中那些主流作品身上,也是合適的。

  不過,對搖身一變、歌頌起《創業史》一類作品的「先鋒批評家」說這些,也是無用的。他們何嘗真的喜歡《創業史》這類作品。強調要對這類作品「去政治化」,或許正是出於某種政治目的。幾十年間,用文理往往不通的語言,稗販著西方時髦理論,對一茬又一茬的作家一律叫好,又並沒有一篇文章真正搔到癢處。文學在我們這裡,是政績之一種,所以這樣一路叫好的批評家,總是受寵的。因為只要叫好就行,是否搔到癢處,則是無關緊要的。

  作者:王彬彬

相關焦點

  • 發掘「十七年」文學理論的價值
    當代文學理論建設需要發掘和借鑑古代的文學理論資源,但同樣不能忘記1949年以來新中國文學理論實踐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十七年」(1949—1966)時期的文學作品進行深入思考和評價,有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同時「十七年」文學理論也是需要我們認真梳理的思想資源,有待進一步發掘其積極意義和價值,從而為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建構提供有益的借鑑。
  • 從《人民文學》看「十七年」文學政治圖譜
    「《人民文學》是中國文學第一刊,在『十七年』時期(1949-1966),它既是文學創作的一個演示臺,也是文學運動的晴雨表。在這個意義上,它幾乎就是整個當代文學的縮影。」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文學評論家白燁說。  2009年底,《人民文學十七年》一書面市,通過梳理《人民文學》在「十七年」時期的發展歷程,探討了當時發生在該刊物上的一系列文學事件對整個文學發展的深遠影響。
  • 十七年文藝學格局及其在新近十年轉換鳥瞰
    十七年中,關於文藝乃至山水詩的論爭,關於人性,人道主義的論爭,關於現實主義的論爭,關於形象思維的論爭,關於題材問題、典型間題的論爭,關於文學遺產、《武訓傳》、肖也牧傾向、《紅樓夢》、兩結合、共鳴、《達吉和她的父親》、《金沙洲》、歷史劇的討論,都受這種哲學理論的支配。不同的是:論爭參與者對認識論和反映論的有些觀點看法殊異。這種殊異一直延續至今。  有殊異,並不意味著沒有共同趨向。
  • 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影響效果評估研究
    在中國當代文學歷史中,1949 年至 1978 年的 30 年文學階段,是一個具有鮮明特徵的文學時期。其中大體可以分為「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時期的兩個階段。其中對於「十七年文學」,學術界比較一致的評價是:第一,十七年文學最為突出的特點是這個時期出版的文學作品,集中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後所洋溢的革命歷史主義理想。這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高漲的民族熱情和翻身做主人的喜悅,使整個國家都沉浸在濃鬱的理想主義氛圍中。革命理想主義作為一種具有鼓舞作用的價值觀念成為文學創作的指導思想,形成了「十七年文學」獨特的精神面貌。
  • 「十七年」科幻:從幻想到現實的中國速度
    「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總是與各種既定的標籤捆綁,使得「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深陷於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泥沼中,逐漸顯現出被塵封的「孤島」感。實際上,「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雖然表現形式特殊,但它們均是根植中國文化土壤、描繪中國人物、講述中國故事、傳達中國砥礪奮進精神的作品。
  • 淺論中國十七年電影中的女性知識分子形象
    本文通過對十七年電影女性形象的分析來認識女性在五四運動接受新思潮的影響後對自我意識的認知和自我價值的追求。 關鍵詞:十七年電影; 女性知識分子形象; 意識形態構建 一、中國十七年電影的含義及其產生背景 首先,中國電影在繼承三、四十年代進步電影和解放區革命文藝兩方面傳統的基礎上,開始了新的徵程,1949~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十七年,簡稱「十七年」,其發展特點是:艱難曲折、大起大落。
  • 經典性是不斷再發現的過程——由「追光文學巨匠」欄目說開去
    在不同的場合,我曾多次表達過,評價一個時期、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學成就,應該主要著眼於它的高端文學成就。所謂高端文學成就,就是具有經典性的文學作品。而經典文學作品,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是經過歷史篩選出來的最能表現文學價值、最具代表性的傑出作品。
  • 十七年文學之毛主席詩詞
    這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毛主席詩詞》收錄毛澤東詩詞三十七首,首次公開發表的詩詞十首。深藍色仿古線裝,封面隸書題籤「毛主席詩詞」於土黃色宣紙上,兩層粘貼,四遍露白邊,扉頁於封面同樣字體的雙鉤隸書。內文毛邊紙印刷,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一版一印,線裝初版三萬冊,平裝五十萬冊。定價0.7元。不知為何印刷放在了中華書局上海印刷廠?
  • 中國當代文學如何面對」世界「?——以莫言的中國評價話語為例
    ——以莫言的中國評價話語為例」。,《中國比較文學》常務副主編,上海市比較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當代文學學會、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關於莫言的中國批評,折射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許多共性,也囊括了中國文學進入文學的世界共和國(The World Republic ofLetters)所面臨的重要議題,包括作家寫作如何面對國內和國際兩個接受語境,並且在兩者之中實現創造性的超越;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如何面對這一處境下中國作家的寫作;如何理解中國作家在文本內部和文本之外(現實中)的話語方式等。
  • 無數的詩歌和歌曲,開元十七年的盛宴從無數的方面被記錄下來
    無數的詩歌和歌曲,開元十七年的盛宴從無數的方面被記錄下來。這是在公元729年,唐玄宗為了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舉辦了盛大的慶祝晚會,並下令四方在千禧年也就是這一年一起舉行慶祝活動。 於是這一年的九月五日和九月六日,便被他定為法定節假日,天下大赦,各州享受盛宴。
  • 蕎麥和十七年蟬
    北美洲有一種蟬,生命周期非常長,有十七年。它的生活習性很特別,在它生命的前十七年,都是埋在地底的幼蟲型態,十七年一到,就鑽出土壤,羽化成成蟲然後交配、產卵,接下來就死亡了。在自然界中有13年、17年蟬,卻從未發現過14、15、16年蟬,這個答案與「質數」有關。若蟬的天敵生命周期二年,也就是說每二年天敵會大量出現一次的話,那麼14和16年蟬鑽出土壤的時候,必然會碰到天敵。
  • 《江湖兒女》:十七年的人情冷暖,人情的變遷,時間改變了一切!
    《江湖兒女》:十七年的人情冷暖,人情的變遷,時間改變了一切!電影已經慢慢的走向了我們的生活,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電影拍的真的是很精彩,每一部影片都在講述著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往往反映的就是我們現實生活的中問題,讓我們從電影中學到了很多,讓我們在電影中學到怎麼樣冷靜的處理事情,有的時候看電影看得不僅是電影本身,而看的是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家還記得今年上映的一部影片叫《江湖兒女》,這部影片中告訴的大家每個人都應該有理想
  • 中國第一批科幻文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
    本文圖片 超俠 攝自2003年起,「科幻文學」作為「全國獨家」的專業方向在北師大文學院開設。文學院下設11個研究所,其中「兒童文學與科幻文學」屬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科幻文學」是掛靠在「兒童文學」專業下的三級學科。2015年秋季,北師大的科幻文學研究方向招收首個博士生。
  • 葉山林:十七年蟬
    他們連連擺手,"不,不,那些是普通的,我說的是那種在地下要蟄伏十七年才會出來一次的特別的傢伙,它們出來的時候可是一大盛況哦!"《Reflection#11》 紙本水彩 15 X 22 inch  原來這十七年蟬又名周期蟬,只出現在美國東海岸地區,是一種穴居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的蟬。
  • 寫文:十七年蟬
    相傳北美洲一種穴居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的蟬。幼蟲在地底蟄伏17年始出,爾後附上樹枝蛻皮,然後交配。雄蟬交配後即死去,母蟬亦於產卵後死。也就是說,這種蟬的一生99%的時間都是在黑暗中度過。它們在地下蟄伏長達17年,然後才破土而出,爬到樹上,褪去外殼,長出翅膀,然後放聲響徹這綿綿夏日。等秋風一吹,它們就要告別這人世間。
  • 關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費和檢測費收費標準及有關問題的通知...
    發改價格[2007]3704號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費和檢測費收費標準及有關問題的通知農業部:    你部《關於申請繼續執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收費標準的函》(農財函[2007]70號)收悉。
  • 馬克思與文學--文化--人民網
    德國社會主義先驅莫澤斯·赫斯對卡爾·馬克思有過這樣的評價:「設想一下,盧梭、伏爾泰、霍爾巴赫、萊辛、海涅和黑格爾這些人融合成為一個人——我說的是融合,不是簡單堆湊——那麼,你就有了馬克思博士。」
  • 文學專業考研文學理論名詞解釋
    文藝學:研究文學的科學統稱,包括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文學理論:以社會歷史現實為研究對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指導,研究和闡明文學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科學。文學觀念:對文學的看法,「什麼是文學」,變化中的,因民族、時代、群體、人而不同。
  • 文學專業考研入:文學理論名詞解釋
    文藝學:研究文學的科學統稱,包括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  文學理論:以社會歷史現實為研究對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指導,研究和闡明文學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科學。  文學觀念:對文學的看法,「什麼是文學」,變化中的,因民族、時代、群體、人而不同。
  • 生態文學的文化建構意義
    作家馬麗華、方敏、張煒、葦岸、杜光輝、溫亞軍,詩人于堅,報告文學作家李青松、王治安、徐剛等人創作出版了大量的生態文學作品,一時間引起了國內文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的生態文學研究幾乎是與國外同步產生的,但發展不及國外迅速。1994年前後,我國學者提出了生態文學研究之命題(如佘正榮先生的《關於生態美的哲學思考》與李欣復先生的《論生態美學》,應是最早以生態美學為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