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眼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時怎麼樣的呢

2021-01-19 文化遊天下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始終要處理的一個重要問題。但這不是一個抽象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它在不同的社會生產條件下有不同的表現。在農業社會時代,它表現為人受外在自然界的奴役,人類始終在生存物資貧乏狀態下艱難度日。而在工業社會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自然力的掌控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人類在陶醉於人對自然的勝利時,20世紀出現的一系列環境汙染、氣候異常、生態平衡失調等現象,讓人類開始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目前,學界就人與自然的關係基本達成共識,那就是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人類必須在服從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去利用自然,永遠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在協調人與自然關係時,主張更新人們觀念,依靠科技去提升人類利用自然的水平。問題在於,這種認識和解決思路仍然存在理論上的不徹底,導致人類在諸多報復之後,在處理與自然關係仍然出現諸多問題。

首先,自然先於人類存在,是一個思維抽象出的結論。自然科學的發展為人類證實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相比於宇宙和地球的年齡而言很短。由此,自然的先在性就成為一種理性認知。但現實是,自從人類出現,人類就與自然共在,純粹的、脫離人類存在的自然界就不存在了。從這一角度而言,純粹的自然只是存在人的思維之中。由此,自然必然打上人類的烙印。

其次,什麼樣的自然要素為人類所利用,會隨著人類的實踐需要而有所不同。馬克思曾說:「沒有商業和工業哪來的自然科學」。換而言之,如果沒有商業和工業的實踐,人類大規模利用自然要素的基礎就不會存在。事情的另一面是,人類運用自然的方式會讓自然在人類社會中有著不同於以往時代的表現方式。比如,農業時代就業已發現石油,但人類不會運用是由,只有到了工業時代它的價值才真正體現出來。

總之,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始終與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結合在一起,如果只談人與自然,不談問題的另一面,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會具有極大局限性。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眼中人是什麼?
    2.人與自然的關係。通行的唯物主義始終認為,存在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和自然界,這沒有錯,但這種觀點仍然是人類抽象思維的產物。從現實發展的基礎看,從來不存在離開人類的自然界。自然是以人類生存對象的方式,被深深嵌入了社會之中。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內涵極其豐富,是一個由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統一性、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衝突及其和解路徑等多方面內容構成的有機整體。  一、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是建立在他們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自然與人的客觀現實性、自然之於人的先在性以及勞動、科學技術在人與自然關係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堅持唯物主義的基礎上,主張運用勞動實踐的觀點闡釋人、自然及其相互關係。
  • 自然的人化:自然與人之間產生和諧統一的關係
    人,還不能理解風雲雷電、高山大海等自然現象的神秘。在人類的早期,自然並不是作為人類審美的對象而存在,是作為人類誠惶誠恐的對象而存在的,為了生存,自然界成了人頂禮膜拜的對象。人類早期的圖騰崇拜,巫術活動,都是自然膜拜的表現。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係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係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
  •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人與自然關係」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
  • 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
    今年是黑格爾誕辰250周年,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感特別強的民族,有著「慎終追遠」的深厚傳統,而黑格爾由於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崇高地位,尤其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淵源關係,自然成為我們以各種形式回望的對象。回望黑格爾之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以及與此密不可分的黑格爾哲學之於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相關性。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馬克思是人人皆知的革命導師。特別是在20世紀給世界1/3的人提供了官方學術觀點。他的觀點在世界上影響了好幾代人。卡爾-亨利希-馬克思1818年出生在德國的特裡爾。他在1841年23歲的時候獲得耶拿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
  • 【戰「疫」說理】人與自然關係理論對戰勝疫情的啟示
    面對疫情,人類又將何去何從呢?事實上,早在17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曾明確提出,人與自然是人類在長期社會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整體性存在,社會是人與自然共同構成的完整統一體。表面上看,這些問題似乎是自然演化發展過程中不容規避的自然問題,深層審視則是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它是人類長期思想和實踐中忽視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一體同一性關係,將自身凌駕於自然之上,片面強調人之於自然的主體性以及自然之於人的工具性、手段性,無視自然之於人的目的性、歸屬性以及自然本身的運動變化規律,最終使人類失卻或拋棄了對自然理應給予的敬畏感和敬重心的結果。
  • 準確把握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關係
    與會學者認為,馬克思哲學在對德國哲學的繼承與批判中誕生,德國哲學在隨後的發展中也始終無法脫離與馬克思哲學的對話。從思想史上準確把握馬克思與德國哲學傳統的關係,對馬克思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研究的推進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 張義修:馬克思對"對象化"與"異化"關係的三次建構
    張義修:馬克思對"對象化"與"異化"關係的三次建構 ——概念史視域中的方法論變革 2017年09月08日 09:35 來源:《求是學刊》 作者:張義修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
    馬克思眼中的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迥異於純粹的「自然人」,他不是將自然屬性看成人的唯一屬性,而只是將其作為人的根本屬性之一,自然屬性的人是馬克思確定人的存在特徵的出發點。  人的自然存在具有生理性。人不是精神的產物,也非上帝創造,而是自然界發展進化的結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兩重維度及其辯證關係
    另一種是國內學者對馬克思勞動概念的不同解釋和評價,這些方法論包括:勞動思想成熟與否、一般與個別的關係、社會歷史發展和人的發展維度等。①勞動解放是否可能?自由勞動真的只存在於現實的彼岸?馬克思的勞動學說仍然只是烏託邦的幻境?「勞動」作為馬克思全部哲學的核心概念,這些關乎馬克思主義生死存亡的問題說明了對勞動概念本真內涵的揭示十分緊迫和必要。
  • 科技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直接動因
    而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表明的是人與自然的疏離、對立,甚至處於壓榨與被壓榨、徵服與被徵服的戰爭狀態。人和自然關係的異化就是指人與自然從同一走向對立。換一個角度說,人與自然關係異化的實質,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自然被過度客體化、對象化,這不僅表現為在思維和意識中自然被視為一種被動的、呆滯的客體,也表現為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自然已被看作可以任意支配、任人宰割的被動對象。
  • 俞可平:馬克思論民主的普遍性
    論及馬克思的民主理論,人們一般都會想到馬克思強調民主的階級性,強調民主與專政的不可分割,強調民主的經濟基礎和歷史範疇,強調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民主的批判,等等。這無疑抓住了馬克思民主觀的特點和要害。這些特點將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與歷史上其他一切民主理論明顯地區分開來,成為馬克思民主理論的標識。但是,馬克思關於民主普遍性的論述,卻常常被人忽視。
  • 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樣的共同體?
    ④也是在這篇文章中,馬克思寫道:「只有當現實的個人把抽象的公民復歸於自身,並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勞動、自己的個體關係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並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
  • 一周書單丨韋伯與馬克思:自我異化還是理性化的人?
    撰文丨書評周刊編輯部《韋伯與馬克思》,(德)卡爾·洛維特著,劉心舟譯,三輝·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9月「為了人本身」是人類打開現代之門後的基礎命題。究竟什麼是「人」?黑格爾是這扇門打開者之一,「人」在他的《法哲學》裡作為塵世「需要」的主體而登場。
  • 馬克思物化理論研究範式簡評
    基於馬克思的物化批判理論,從總體上客觀評估這些範式的理論得失,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因此,在馬克思的原初語境中,物象化和物化決不是一回事。物象化主要包括兩層內涵:一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顛倒地表現為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二是主體顛倒為事物本身,例如工人倒置為勞動力商品。以此來看,在馬克思的語境中,從人向物的顛倒並非指人顛倒為一種自然物,而是顛倒為一種事物。我們過去把這一過程理解為物化,嚴格地說是不準確的,它實際上指的是一種物象化過程。
  • 《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思想的邏輯結構與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還為這一章兩次寫作了開頭部分。這些都表明,在寫作「費爾巴哈章」時,馬克思、恩格斯對所要闡述的唯物史觀思想已經成竹在胸,他們寫下的不會是一些毫無內在聯繫的粗糙的思想片段。(第540頁)「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係,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儘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提到馬克思,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馬克思的哲學觀點。現如今,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論述,涉及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馬克思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包括後現代主義的關係。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前提是確認自然界的「優先性」,但它關注的並不是抽象的本體、抽象的物質,更不是以經院哲學的方式抽象地談論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而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狀態和普遍存在的「拜物教」的批判,揭示被物的自然屬性以及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掩蔽著的人的社會屬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
  • 馬克思與文學--文化--人民網
    德國社會主義先驅莫澤斯·赫斯對卡爾·馬克思有過這樣的評價:「設想一下,盧梭、伏爾泰、霍爾巴赫、萊辛、海涅和黑格爾這些人融合成為一個人——我說的是融合,不是簡單堆湊——那麼,你就有了馬克思博士。」
  • 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有一種認識,認為為了顯示和展示人類的力量,人類應當「主宰」自然,成為自然的「統治者」,而自然是被使用者,給人類提供資源。人類或許可以改變自然的外貌,但卻無法改變絕對的自然規律。即使這些改變也是要在遵守自然規律之上進行,否則也終將是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