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一生
是胸懷崇高理想
為人類解放
不懈奮鬥的一生
是不畏艱難險阻
為追求真理
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
是為推翻舊世界
建立新世界
而不息戰鬥的一生
馬克思給我們留下的
最有價值
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
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
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
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
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團中央推出的
《青年的力量》系列視頻中
團中央青年講師團成員
廣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靳書君教授
為我們講述他所感悟的「馬克思的初心」
靳書君:馬克思的初心
我碩士、博士、博士後,都是學馬列的,現在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名博導。
馬克思通過供求關係研究價值規律。但他捋斷鬍子也想不到,今天在人口最多的國家,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人才供不應求、一將難求!馬克思主義熱了,馬克思本人也離我們更親近了。
習近平總書記說:「馬克思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熱愛生活,真誠樸實,重情重義。」這就給那個掛在牆上、印在書裡、出在考試題裡的馬克思,來了一個200年歷史大穿越,一下子帶到我們身邊,讓我們貼近這個常人中走出的偉人。
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
馬克思故鄉特裡爾,大家可能覺得陌生,我說兩件事你就不陌生了。一、它是古羅馬共和國的西部首都;二、它是現代共和的締造者,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傷心地,共和的傳統、共同體的傳統在這裡源遠流長、根深蒂固。馬克思出生三年前,這裡屬於法蘭西共和國,拿破崙戰敗後回歸普魯士專制。所以馬克思打小反對專制,嚮往共和,追求解放。
了解了馬克思的成長環境,大家就不奇怪為何17歲的少年馬克思,中學畢業就能說出為人類而工作的豪言壯語:「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人們只有為同時代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
選擇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職業,獲得的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而是自我的完美!
單從個人天性看,馬克思酷愛紅酒、咖啡和美女。他們家過去有自己的葡萄莊園,是全世界緯度最高的葡萄園,從小在園裡長大的馬克思不僅愛喝紅酒,還是個業餘品酒大師,《資本論》裡面經常以葡萄酒為例說明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在雷讓斯咖啡館,《共產黨宣言》寫作在白天鵝咖啡館,他不少手稿斑斑點點滴有咖啡漬。
馬克思夫人燕妮當時是特裡爾城第一美女,馬克思一生摯愛燕妮,晚年卻說要是生命重來,他不會選擇結婚,他說革命者不適合結婚。
大家都知道,由於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革命事業,馬克思早就告別了美酒加咖啡的生活。為人類幸福而突破小我走向完美的自我,就是馬克思在青年時代播下的初心。
「今日按劍問,誰有不平事」的好漢氣概
大一入學,普魯士貴族要求猶太學生下跪。馬克思第一個挺身而出跟他們決鬥,被刺傷左臉留下傷疤,馬克思把它看作人生第一枚勳章。甚至和朋友趕路,看到路邊一雙男女吵架,他也跳下馬車,橫衝過去把男的推開,大聲呵斥:「放下那個女孩!」結果反遭女孩抗議,因為人家是一對情侶在擁抱。
馬克思在故鄉摩塞爾河畔再一次路見不平。地主想趕走世代撿柴的窮人,窮人問憑什麼呀?
地場主說:「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曾經在這裡打過勝仗,擁有這塊土地。」
窮人說:「那就好辦啦!我現在跟你再幹一仗,把這片地再打回來,以後不是就歸我兒子的兒子的兒子的兒子了嗎?」
馬克思通過替窮人辯護,認識到法律政治背後的利益關係,又從利益關係認識到階級鬥爭。
完成「兩個轉變」
大學畢業後,馬克思奔赴他嚮往的法蘭西共和國。在巴黎,他發現拿破崙的政治解放並沒有把猶太人變成「人」,而是把所有的人都變成了「猶太人」,也就是變成彼此孤立、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投機鑽營的生意人。
他認為這不是真正的人類解放,馬克思開始投身工人運動,正是在革命實踐和理論探索的雙重結合中,他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
通過「兩個轉變」,馬克思深刻地認識到:真正的人類解放,必須在勞動者聯合佔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按照共同體原則重構社會關係。要實現這個解放,需要進行一場比政治革命更徹底的社會革命,這場革命不僅建立一個新國家,更要建設一個新社會。
這就為後來各國人民追求自身解放指明了方向,我們奔的就是這個方向,中國一百年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都是社會革命,中國人什麼時候都不會忘掉偉大革命,什麼時候都不會喪失革命精神。
「工人階級的聖經」——《資本論》
馬克思生活的年代,選擇完美就是選擇了清苦,選擇革命就是選擇了犧牲。
馬克思一生升官發財的機會多得燙手。絕不是網絡大V說的,馬克思是月光一族,造反仇富。他23歲大學畢業,是普魯士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他的大舅子時任內務大臣,當官的大門敞開著;30歲同窗好友總理大臣康普豪森,請馬克思入閣出任財政部長或國家銀行行長,馬克思不為所動;1867年《資本論》定稿,馬克思付不起寄書稿的郵費,是恩格斯資助他直接送書稿回國出版。
不少朋友看過一幅畫,馬克思提著一箱書稿站在開往德國的輪船甲板上。我也一直在研究,馬克思為什麼站在甲板上,難道恩格斯給他買的是站票?船一靠岸,就收到德國宰相俾斯麥的來信,挽留他用研究資本的天才為國效力,馬克思付之一笑,把信丟到海裡。這樣做儘管現在看不符合垃圾分類的要求,但當時可見馬克思信守初心何等堅定!
其實俾斯麥比馬克思的親生母親還清楚,馬克思40年研究資本、貨幣,他會掙錢,而且能掙大錢。青年馬克思創辦《萊茵報》,那個時代他就懂得搞股份制、年薪制,他是最大股東,拿最高年薪。
人們都知道恩格斯資助馬克思,事實卻是馬克思資助恩格斯在先。1848年歐洲革命,恩格斯組織義勇軍上街,遭到政府通緝流亡他鄉,還被父親卡斷了經濟來源,馬克思慷慨解囊,讓恩格斯在流亡途中仍然過著紳士般的舒適生活。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說:「馬克思無私資助革命事業,盡最大努力幫助革命戰友。」
讀過《資本論》的朋友知道,《資本論》扉頁寫著,獻給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威廉•沃爾弗。老工人沃爾弗在生命最後將全部積蓄800英鎊贈予馬克思,但還是不夠《資本論》的出版費。
馬克思就拿出600英鎊炒股,他研究了英國《股份公司法》和《金融時報》,由此選定了摩根家族在倫敦發行的股票。由於對資本知根知底,結果不到一月短線狂賺六七成,600英鎊變成了1000英鎊。
可能會有人問:那麼猛的操盤手,為什麼不多炒點?沒有時間!時間都去哪兒啦?馬克思說:「為了讓工人一天只工作八小時,我自己必須工作十六小時。」馬克思一家七口租住在2間狹窄的房間裡,白天根本無法工作,大英博物館早八點晚八點12小時開放,馬克思早出晚歸工作12小時,晚上回家吃飯洗漱,等家人入睡半夜10點到2點鐘再工作4小時,這是為人類而工作的工作狂!當然這也嚴重損害了馬克思的健康,他逝世一百年的時候,柴契爾夫人對我們鄧小平同志講:「馬克思寫了《資本論》,但馬克思最沒有資本。」
馬克思無意為自己積累資本,卻給我們留下了的最有價值的精神財富。
震動世界的《共產黨宣言》
這些精神財富中,最出名的是《共產黨宣言》,一經問世就震動世界,那時候馬克思30歲。大家看《共產黨宣言》中文版封面馬克思像,就是現在國家博物館掛的那張像,青年馬克思30歲頭髮都快白完了。《共產黨宣言》是在一個禮拜定稿的,馬克思的思想、激情、文採在一個禮拜集中迸發,結果一周就白了少年頭!
《共產黨宣言》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它是文學作品還是哲學作品,是政治作品、歷史作品還是音樂作品?都不是,而是哲學、政治、歷史、文學、音樂的集成,是一首革命豪情的合奏曲!
有人私底下問我,初心在哪裡,我都不敢確定自己還有沒有初心?我說那你就檢測一下啊,他說這個還能檢測?我說能檢測,辦法很簡單,認真讀一遍《共產黨宣言》,看你會不會心跳加速!這個檢測方法的原理是:初心至少不亞於初戀的感覺,心跳加速就證明初心還在。什麼是初戀的感覺?我相信大家都有刻骨銘心的記憶,不就是一段時間不見,就思念,就牽掛,就放心不下。
從「十八大」到「十九大」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到貧困地區實際調研三十多次,平均不到兩個月就要跑一次,對貧困群眾思念、牽掛、放心不下。這是總書記的初心,這樣的初心,也跳動在我們普通人身上。
中國減貧工作取得矚目成績
兩年前我的一個碩士生說:「老師,我要考博了,今年單位抽我做貧困村第一書記,我有時間看書啦。」
結果今年臨報名了,他打電話:「老師,我沒報名,天天忙得不可開交,今年是扶貧最後關頭,我先把這個任務完成了再複習吧,老師不要生氣啊。」
我不生氣,那怎麼可能!因為還有比這更過分的!另一個學生,也是扶貧幹部,報名了沒來考試。怎麼就這麼忙?不打聽不知道,一打聽嚇一跳。駐村工作隊裡有不光有報了名不考試的,還有生了病不就醫的,還有結了婚不度蜜月的,甚至還有鐵哥們做替身陪女朋友逛街的。這是風險係數多麼高的事啊!
我還聽說駐村幹部的女朋友早就抱怨:「以前我一不高興,你就提心弔膽;現在是貧困戶不高興,你才提心弔膽,你知道他們不高興肯定有人治你,我高不高興你不在乎啦。」
什麼是教學相長、青出於藍、後生可畏?學生的選擇讓我對經典的理解通透了。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關鍵在於改變世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一步行動勝過一打綱領。保有一顆馬克思的初心,比拿一張馬學科的學位,更完美!
「克服浮躁,學習經典」
人與人之間最近的路是心路,思想傳播最遠的路也是心路。
馬克思沒到過中國,馬克思的這種初心,是通過經典著作鋪就的一條心路傳遞到中國人的頭腦與行動中。所以,閱讀馬列經典著作,就是我們與馬克思將心比心,以心換心,走心入心,不忘初心的精神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青年,要克服浮躁之氣,靜下心來多讀經典,多知其所以然。
《青年的力量》系列視頻是共青團中央依託「青年講師團」計劃拍攝的精品慕課,首批共20期,圍繞黨的理論、黨史國史、國情形勢、脫貧攻堅、青年榜樣等主題,每期由一位青年講師圍繞一個主題帶來分享。
原標題:《革命導師馬克思:你真的了解這個「完美主義者」嗎? | 青年的力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