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思想,不能不說到批判。批判催生思想,思想不能沒有批判。什麼是批判呢?按照通常的理解,批判意味著排斥、否定、痛擊。這固然如是,但若僅限於此,卻會成為對思想的偏狹之見。因為完整意義上的批判,不只是排斥、否定、痛擊,更主要是一種系統性審視、全面性檢討、辯證性揚棄,亦即對此前及現有的理念認識和客觀史實進行必要的梳理、查驗與判定,進而採取或吸納、承續,或改造、調整,或拋卻、棄除的基本態度。
思想憑藉嚴肅的批判使自己既嚴肅又規整,依據深刻的批判使自己既深刻又尊貴。偉大的思想家必然同時是偉大的批判家,唯有敢於批判並善於批判、勇於質疑併科學檢視,方有偉大思想、偉大思想家的誕生。被譽為「批判先哲」的康德是這樣,以「批判精神」而成就不朽的馬克思更是如此。當我們歷數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等一系列以「批判」為標題的論著之際,殊不知,在其批判的名義與標示下,在其批判的姿態與過程中,數不勝數的顛覆性論斷已經躍然紙上,不勝枚舉的精闢見解撼動著思想界的平靜。從檢索梳理、考據分析,到鑑識反思、創新開拓,批判伴隨著思想的孕育形成、完善發展的整個歷程,充盈於思想的軀體,貫通於思想的血脈。可以說,批判成為思想的精神旗幟,思想因批判而鮮活、犀利。批判之於思想,具有重要價值;思想的批判精神,在多層意義上充分彰顯。
一為建構前提。思想的建構,必然以批判為前提。沒有對先前觀念的檢討與反思,新思想的誕生就缺乏認識基礎和學理根基。作為建構前提的批判,往往表現為懷疑與質問,唯有在懷疑與質問過程中,才有新的觀念的生成,才有新的思想的成長。懷疑沒有過錯,「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懷疑不僅沒有過錯,進而成為思想建構之必須。「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如果連問題都看不出來、找不出來,哪有新的發現與發明?如果發現問題了卻又不去查究,不能釐清來龍去脈,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哪有學識的長進和思維的提升?思想由問題導航,思想在質疑和批判中啟程。
二為滲入內容。思想既以批判為建構前提,更將批判滲入到內容之中。批判並非外在於思想,並非停留在思想世界的入口處,而是伴隨著思想一同前行,成為思想內容的一部分。因為我們所說的思想或思想體系,是由一個個論點的嚴謹論證、一條條原理的緊密銜接得以邏輯地構架起來的,其中任一論點的樹立、任一原理的闡析,無一不是經過駁論、立論的過程,無一不是經歷否定、肯定的綜合。正如馬克思所講:「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三為思維方式。如果說作為建構前提或滲入內容,批判在一定程度上還與思想有所分隔的話,以思維方式來看,批判就實實在在地融入到思想之中了。在思想的思維方式中,批判不能缺席,批判功莫大焉。作為思想之思維方式的批判,是在承認矛盾、辨析問題的基礎上,著力正確分析矛盾、解決問題,著力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著力克服片面化、極端化、教條化、機械化等思維傾向。恩格斯批評費爾巴哈對有過巨大影響的黑格爾哲學,不能用乾脆置之不理的辦法加以消除,而「必須從它的本來意義上『揚棄』它」「要批判地消滅它的形式」「要救出通過這個形式獲得的新內容」。否則,就是把髒了的洗澡水連同盆中的孩子一起倒掉了。
四為必備品格。全新思想的建立,不可缺少對既有理念認識的系統性檢討,不可缺少對現存客觀史實的鑑識,並把這樣一種檢討與鑑識帶入思考過程,融入思想內容之中,這樣的批判已不僅是方法、措施,已經轉化為必備的特徵、品格。「青年黑格爾派」在黑格爾哲學解體過程中,曾使「批判」濫觴、泛化;法蘭克福學派以「否定的辯證法」作為哲學基礎,用社會批判理論之名將「批判」推向極端。他們的「批判」已然背離了批判的本質,以「批判」之名行拔高自身之實。這樣的「批判」固不可取,務必警惕。但同時也要防止,對必要而必須的批判的輕視與淡漠,對正當而正確的批判的不敬與褻瀆。從必備品格意義上說,批判是思想建構的內在需要,是思想張揚的力量支撐。沒有批判,就沒有思想;沒有批判之源流,就沒有思想之進步。
我們應當看到,包含著質疑、檢討、鑑識於自身的批判,蘊涵著反思、揚棄、吸納之精神的批判,絕非只是否定性作為,同時還是建設性追求。就其否定性這一面看,真正的批判不是消極的、私憤的,必然是積極的、公道的。故而,完整意義上的批判,是破與立、否定與肯定、摧毀與新生的辯證統一。要達至完備而科學的批判,要在應有的思維高度上進行批判,批判主體需要具備通達的視野與勇毅的膽識,批判者的態度和能力需要進至一定的境界與水準,批判本身的追求與運行過程需要依照科學與公道的精神得以邏輯的展開並有序的推進。為此,健康積極而又系統完備的批判,要力求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統一。
一是科學批判與價值批判的統一。科學批判是基於事實的批判,是追求真理並助益真理確立的批判。它基於進一步展開的事實(此前可能尚不充分),基於已經發展或變化了的現狀,對已有的認識和理念予以清理和檢查,以便在現有條件下揭示事物的本質,找出事物運行中的規律,目的在於獲得真理性認識。價值批判是基於信念的批判,是追求意義並助益精神進取的批判。它基於穩定而持久的價值判斷,對已有的價值理念作出辨析與抉擇,以便為人們的思維與行為予以定向和調節,提出具有明確指向的價值目標。科學批判與價值批判並非各自獨立,二者應當也能夠有機結合。科學批判中蘊含著價值批判的內容,而價值批判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須以科學批判為參照為依據。「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於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馬克思明確指明了,新思潮是在批判中誕生,同時也啟示我們這樣理解:引領我們「發現新世界」的批判具有科學與價值雙重特徵,由「批判」而發現的新世界也必然具有科學真理的屬性與價值追求的意義。
二是外部批判與自我批判的統一。批判向外,對既有的理念和與之相關的實存進行檢視,這是思想建構不可缺少的環節和內容;但同時批判還要向內,即對自身進行不間斷的修正與完善。向外的批判(外部批判)使思想在反思與借鑑過程中,行走在人類文明大道之中,始終保持與社會現實的同步並行;向內的批判(自我批判)是思想自我革命、自我揚棄的動能源泉,能夠確保思想不至於固化、僵化,確保思想在認識發展與行為指導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思想的外部批判與自我批判是緊密聯結的。僅有外部批判而缺少自我批判,思想難免會陷於呆滯、古板,無法有效應對和處置外部的信息與挑戰;而僅有自我批判而缺少外部批判,思想難免會封閉起來,甚至成為孤家寡人的自戀和孤芳自賞的遊戲。鑑於人們往往較多關注到外部批判,我們務必要更加重視思想的自我批判。1843年馬克思初登理論舞臺時說,「我不主張我們豎起任何教條主義的旗幟」。這是公開申明的科學的理論態度,同時是馬克思敢於自我批判、無所畏懼進行自我批判的宣言。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主張在道德修養上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不怨天,不尤人」,其中就包含著自我反省、內求完善的主體訴求,在一定意義上呈現出一種自我批判精神。
三是觀念批判與現實批判的統一。思想的批判,本身呈現為一種觀念批判,包含著對觀念的批判,但卻不只是觀念批判,不限於對觀念的批判。對於思想而言,不能把對觀念批判當作批判的全部、批判的完成與終結,更不能把觀念批判視為萬能,以此作為解決問題的標準。比觀念批判、理念認識層面的批判更為重要、更為必須的,是現實批判,是物質批判,是對客觀實情的改造,是對現實社會的變革。因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觀念、觀念批判以及觀念的力量,固然有助於並作用於現實的改變,但畢竟不能代替實踐力量和物質力量,唯有在現實批判中,以實踐行動和物質力量去改造,批判的內在能量才得以充分釋放與彰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即便是具體到工作推進上,我們同樣不能止於觀念層面上的部署安排(觀念批判),更重要的是,必須把任務要求落實到行動中,在實踐層面取得行之有效的成果(現實批判)。
「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我們需要不斷適應新的變化。批判之必須,情理在其中。立足於完整意義的批判,我們需要強化批判意識,需要重視並培養批判性思維。批判是思想的依賴,批判精神是思想成長的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