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中的批判

2020-11-16 學習時報

說到思想,不能不說到批判。批判催生思想,思想不能沒有批判。什麼是批判呢?按照通常的理解,批判意味著排斥、否定、痛擊。這固然如是,但若僅限於此,卻會成為對思想的偏狹之見。因為完整意義上的批判,不只是排斥、否定、痛擊,更主要是一種系統性審視、全面性檢討、辯證性揚棄,亦即對此前及現有的理念認識和客觀史實進行必要的梳理、查驗與判定,進而採取或吸納、承續,或改造、調整,或拋卻、棄除的基本態度。

思想憑藉嚴肅的批判使自己既嚴肅又規整,依據深刻的批判使自己既深刻又尊貴。偉大的思想家必然同時是偉大的批判家,唯有敢於批判並善於批判、勇於質疑併科學檢視,方有偉大思想、偉大思想家的誕生。被譽為「批判先哲」的康德是這樣,以「批判精神」而成就不朽的馬克思更是如此。當我們歷數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等一系列以「批判」為標題的論著之際,殊不知,在其批判的名義與標示下,在其批判的姿態與過程中,數不勝數的顛覆性論斷已經躍然紙上,不勝枚舉的精闢見解撼動著思想界的平靜。從檢索梳理、考據分析,到鑑識反思、創新開拓,批判伴隨著思想的孕育形成、完善發展的整個歷程,充盈於思想的軀體,貫通於思想的血脈。可以說,批判成為思想的精神旗幟,思想因批判而鮮活、犀利。批判之於思想,具有重要價值;思想的批判精神,在多層意義上充分彰顯。

一為建構前提。思想的建構,必然以批判為前提。沒有對先前觀念的檢討與反思,新思想的誕生就缺乏認識基礎和學理根基。作為建構前提的批判,往往表現為懷疑與質問,唯有在懷疑與質問過程中,才有新的觀念的生成,才有新的思想的成長。懷疑沒有過錯,「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懷疑不僅沒有過錯,進而成為思想建構之必須。「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如果連問題都看不出來、找不出來,哪有新的發現與發明?如果發現問題了卻又不去查究,不能釐清來龍去脈,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哪有學識的長進和思維的提升?思想由問題導航,思想在質疑和批判中啟程。

二為滲入內容。思想既以批判為建構前提,更將批判滲入到內容之中。批判並非外在於思想,並非停留在思想世界的入口處,而是伴隨著思想一同前行,成為思想內容的一部分。因為我們所說的思想或思想體系,是由一個個論點的嚴謹論證、一條條原理的緊密銜接得以邏輯地構架起來的,其中任一論點的樹立、任一原理的闡析,無一不是經過駁論、立論的過程,無一不是經歷否定、肯定的綜合。正如馬克思所講:「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三為思維方式。如果說作為建構前提或滲入內容,批判在一定程度上還與思想有所分隔的話,以思維方式來看,批判就實實在在地融入到思想之中了。在思想的思維方式中,批判不能缺席,批判功莫大焉。作為思想之思維方式的批判,是在承認矛盾、辨析問題的基礎上,著力正確分析矛盾、解決問題,著力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著力克服片面化、極端化、教條化、機械化等思維傾向。恩格斯批評費爾巴哈對有過巨大影響的黑格爾哲學,不能用乾脆置之不理的辦法加以消除,而「必須從它的本來意義上『揚棄』它」「要批判地消滅它的形式」「要救出通過這個形式獲得的新內容」。否則,就是把髒了的洗澡水連同盆中的孩子一起倒掉了。

四為必備品格。全新思想的建立,不可缺少對既有理念認識的系統性檢討,不可缺少對現存客觀史實的鑑識,並把這樣一種檢討與鑑識帶入思考過程,融入思想內容之中,這樣的批判已不僅是方法、措施,已經轉化為必備的特徵、品格。「青年黑格爾派」在黑格爾哲學解體過程中,曾使「批判」濫觴、泛化;法蘭克福學派以「否定的辯證法」作為哲學基礎,用社會批判理論之名將「批判」推向極端。他們的「批判」已然背離了批判的本質,以「批判」之名行拔高自身之實。這樣的「批判」固不可取,務必警惕。但同時也要防止,對必要而必須的批判的輕視與淡漠,對正當而正確的批判的不敬與褻瀆。從必備品格意義上說,批判是思想建構的內在需要,是思想張揚的力量支撐。沒有批判,就沒有思想;沒有批判之源流,就沒有思想之進步。

我們應當看到,包含著質疑、檢討、鑑識於自身的批判,蘊涵著反思、揚棄、吸納之精神的批判,絕非只是否定性作為,同時還是建設性追求。就其否定性這一面看,真正的批判不是消極的、私憤的,必然是積極的、公道的。故而,完整意義上的批判,是破與立、否定與肯定、摧毀與新生的辯證統一。要達至完備而科學的批判,要在應有的思維高度上進行批判,批判主體需要具備通達的視野與勇毅的膽識,批判者的態度和能力需要進至一定的境界與水準,批判本身的追求與運行過程需要依照科學與公道的精神得以邏輯的展開並有序的推進。為此,健康積極而又系統完備的批判,要力求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統一。

一是科學批判與價值批判的統一。科學批判是基於事實的批判,是追求真理並助益真理確立的批判。它基於進一步展開的事實(此前可能尚不充分),基於已經發展或變化了的現狀,對已有的認識和理念予以清理和檢查,以便在現有條件下揭示事物的本質,找出事物運行中的規律,目的在於獲得真理性認識。價值批判是基於信念的批判,是追求意義並助益精神進取的批判。它基於穩定而持久的價值判斷,對已有的價值理念作出辨析與抉擇,以便為人們的思維與行為予以定向和調節,提出具有明確指向的價值目標。科學批判與價值批判並非各自獨立,二者應當也能夠有機結合。科學批判中蘊含著價值批判的內容,而價值批判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須以科學批判為參照為依據。「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於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馬克思明確指明了,新思潮是在批判中誕生,同時也啟示我們這樣理解:引領我們「發現新世界」的批判具有科學與價值雙重特徵,由「批判」而發現的新世界也必然具有科學真理的屬性與價值追求的意義。

二是外部批判與自我批判的統一。批判向外,對既有的理念和與之相關的實存進行檢視,這是思想建構不可缺少的環節和內容;但同時批判還要向內,即對自身進行不間斷的修正與完善。向外的批判(外部批判)使思想在反思與借鑑過程中,行走在人類文明大道之中,始終保持與社會現實的同步並行;向內的批判(自我批判)是思想自我革命、自我揚棄的動能源泉,能夠確保思想不至於固化、僵化,確保思想在認識發展與行為指導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思想的外部批判與自我批判是緊密聯結的。僅有外部批判而缺少自我批判,思想難免會陷於呆滯、古板,無法有效應對和處置外部的信息與挑戰;而僅有自我批判而缺少外部批判,思想難免會封閉起來,甚至成為孤家寡人的自戀和孤芳自賞的遊戲。鑑於人們往往較多關注到外部批判,我們務必要更加重視思想的自我批判。1843年馬克思初登理論舞臺時說,「我不主張我們豎起任何教條主義的旗幟」。這是公開申明的科學的理論態度,同時是馬克思敢於自我批判、無所畏懼進行自我批判的宣言。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主張在道德修養上要「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不怨天,不尤人」,其中就包含著自我反省、內求完善的主體訴求,在一定意義上呈現出一種自我批判精神。

三是觀念批判與現實批判的統一。思想的批判,本身呈現為一種觀念批判,包含著對觀念的批判,但卻不只是觀念批判,不限於對觀念的批判。對於思想而言,不能把對觀念批判當作批判的全部、批判的完成與終結,更不能把觀念批判視為萬能,以此作為解決問題的標準。比觀念批判、理念認識層面的批判更為重要、更為必須的,是現實批判,是物質批判,是對客觀實情的改造,是對現實社會的變革。因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觀念、觀念批判以及觀念的力量,固然有助於並作用於現實的改變,但畢竟不能代替實踐力量和物質力量,唯有在現實批判中,以實踐行動和物質力量去改造,批判的內在能量才得以充分釋放與彰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即便是具體到工作推進上,我們同樣不能止於觀念層面上的部署安排(觀念批判),更重要的是,必須把任務要求落實到行動中,在實踐層面取得行之有效的成果(現實批判)。

「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我們需要不斷適應新的變化。批判之必須,情理在其中。立足於完整意義的批判,我們需要強化批判意識,需要重視並培養批判性思維。批判是思想的依賴,批判精神是思想成長的有力支撐。

相關焦點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馬克思的思想博大而精深,從特定視角對其展開概括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傳統蘇聯教科書體系「三個組成部分」的建制,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某種意義上遮蔽了馬克思思想的總體性原則,從而掩蓋其思想家、理論家、革命家的光輝。其實,馬克思並沒有把自己預先設定為哲學家,或是經濟學家,抑或社會學家,用現代學科建制中的某一學科來「規範」馬克思的身份會大大窄化其思想的視域。
  • 此人對道家思想的貢獻並不次於老莊,但卻遭到了時代的唾棄與批判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曾提到:「楊朱為我、輕物重身,老子知天道以養身,莊子逍遙、無我,逃入彼世界以重身。」他把楊莊這個後來人歸作是道家的第一階段,認為道家在楊莊,老子和莊子中順序發展。楊莊的思想到底何如,為什麼只有他受到了如此的批判被世人所唾棄呢?
  •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敢於批判權威】
    注意,我們所謂的物質,是宇宙中的一切物質,包括能量物和質量物,以及質能混合物。而我們所謂的意識,是宇宙中的一切意識形態的存在體,是與思想有聯繫的一切意識的存在,如理論,思想,和所有的意識形態。由於以上原因,所以得出,在物質和意識的世界裡,所有的一切都有批判的必要,在絕對中找到相對的地方,在相對中找出絕對的影子,在正確中找到錯誤的地方,在錯誤中找到正確的影子。
  • 周穗明: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的結合
    正是由於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國化,使第一代批判理論家的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末。在戰後法蘭克福學派在北美和歐洲的兩翼發展中,美國一翼產生了更大的社會影響,其理論成為直接引爆美國20世紀60年代運動乃至整個西方1968年青年造反運動的主要思想導火索。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對於國內學界來說,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重新探索,如何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當下的時代問題,繼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中的重大課題,而重讀《資本論》,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則是實現上述理論目標時繞不開的關鍵環節。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完全避免傳統哲學從先驗自我的確定性中,來引發全部哲學的笛卡爾式進路,而是講此在"在世"的基本結構。胡塞爾用還原法把"自我"從人的全部生活中超拔出來,而海德格爾恰恰要求對在世界中的自我的實際生活作出描述。與近代哲學把人定義為思想不同,"此在"的首要特徵是"在世界之中"而不是"思"。
  • 發展批判思維是教學的基本任務
    更有種荒唐的判斷,認為其他領域不存在缺乏批判思維現象,唯獨教育領域缺少這方面的努力。意識形態是社會文化關係的總和,不可能其他部位強健,只有教育這條腿缺鈣。 他們那麼快就喪失思辨能力,輕易地被洗腦,不止是他們個人的不幸。我們也許很難責備他們:從接受教育的那天開始,他們就被教育要「服從」要「相信」,不得懷疑,這是被允許的「思維」。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中所固有的歷史空間辯證法精神出發,從反思批判當代西方社會科學理論方法視域局限入手,在與當代西方哲學、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地理學、生態學等交流交鋒及問題域重構中把握當代社會空間化現實的現象與本質規律。這種理解既印證著馬克思主義依舊繁盛的當代生命力,也為科學地看待中國一百多年來的道路探索歷程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方法論視角。
  • 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培養批判思維
    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核心是創新性思維,創新性思維是人腦最高層次的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是創新能力培養的中心任務,創新性思維包括發散性思維、聚合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等類型,其中批判思維是人類思想獨立和觀念創新的重要前提。
  • 尼採的科學批判
    本文試圖清理尼採的科學批判,特別是前期尼採對以蘇格拉底主義為標識的科學樂觀主義(理論文化)傳統的揭示,中期尼採主要在《快樂的科學》中形成的科學新理解,以及後期尼採對於「作為謊言的科學」的批判。本文認為,無論在哪個時期,尼採的科學批判始終致力於揭示歐洲科學或歐洲知識理想的柏拉圖主義哲學基礎。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前言至此,我們已經來到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西方哲學在這一時期康德這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轉折點,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都是由一個人的思想引起的。你可以在這張圖中看到這個時期的具體位置。批判時期——從《純粹理性批判》開始就是批判時期,直到《判斷力批判》發表,他完成對先天純粹定理的界限規定。後批判時期——《判斷力批判》發表以後,康德在前面已經完成批判的哲學基礎上,完成自己關於宇宙、世界和人的思想體系。一、前批判時期——第一個階段,我們從三本著作介紹他的自然科學思想,然後介紹他批判問題的起因。
  •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經濟學...
    結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最新進展,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邏輯演進及其當代轉型,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特別是《資本論》手稿傳播和研究的問題反思,本文嘗試從柯爾施有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分析入手,梳理這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思想旗手,從《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到《卡爾·馬克思》的學術思想歷程,證明他在唯物主義辯證法闡發、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無產階級革命可能性探索三個問題上的內在關聯。
  • 建構論唯理主義與批判的理性主義之辨
    正因為如此,哈耶克後來在《自由憲章》和《法律、立法與自由》兩書中均強調人類的行動應該遵循「法治下的自由」原則。 如果建構論唯理主義者尊重社會或者群體中每個人的偏好和基本權利,接受公共生活中推行「同意」原則,他們就不得不朝著批判的理性主義者靠攏。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黑格爾對英國古典經濟學的深入研究構成其哲學體系的理論背景,盧卡奇在《青年黑格爾》中,重點考察了黑格爾耶拿時期的經濟學思想,認為黑格爾「是試圖認真地把握英國工業革命的唯一的德國思想家,也是古典英國經濟學的問題和哲學及辯證法之間建立聯繫的唯一的人」。黑格爾將勞動視為人類本質的「外化」,為此十分欣賞工業革命時代荷蘭的美術作品,認為它們反映了人類圍海造田的成果。
  • 南哲思享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視角中重讀柯爾施,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馬克思兩個偉大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之間的內在統一,並對柯爾施思想中辯證建構與經驗具體之間的張力進行科學的批判和說明。結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最新進展,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邏輯演進及其當代轉型,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特別是《資本論》手稿傳播和研究的問題反思,本文嘗試從柯爾施有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分析入手,梳理這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思想旗手,從《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到《卡爾·馬克思》的學術思想歷程,證明他在唯物主義辯證法闡發、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無產階級革命可能性探索三個問題上的內在關聯。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在盧卡奇所開創的批判方向基礎上,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從青年馬克思思想出發,張揚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特質,並在馬克思人道主義的方法論與實證主義的方法論之間進行了明確區分,進而對後者進行了深刻批判,試圖將馬克思辯證法從純粹的反映論窠臼中拯救出來。
  • 中國無神論與有神論鬥爭的思想特徵
    中國無神論思想傳統,不僅源遠流長,而且豐富多彩。總結和分析中國古代無神論與有神論鬥爭的過程及其思想特徵,對於當前堅持唯物論、批判「法輪功」,弘揚無神論、批判有神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古代無神論與有神論鬥爭的思想特徵是:第一,長期性。從先秦以來,中國思想史一直貫穿著無神論與有神論的鬥爭。
  • 南哲思享|周嘉昕: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
    摘要在既有的研究中中盧卡奇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關係並未得到充分的關注。 然而,結合盧卡奇對自己思想發展的回顧,考察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的哲學聯繫,構成了從《歷史與階級意識》到《關於社會存在本體論》的一條重要理論線索。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可以說,對笛卡爾哲學的反思與批判,是解讀泰勒哲學人類學思想的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點。 笛卡爾分離式理性 在《自我的根源》中,泰勒將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納入自我認同之歷史性考察的框架中,認為笛卡爾哲學的「分離式理性」(A disengaged reason)在自我認同的內在化傾向中是「最重要和最具影響」的一環。
  • 羅久:論黑格爾對費希特主觀觀念論的批判
    Fichte's Subjective Idealism  作者簡介:羅久,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原發信息:《人文雜誌》第201710期  內容提要:對費希特「知識學」的批判是黑格爾哲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