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5-6日京津冀及周邊部分城市或現重汙染過程

2020-12-04 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號消息,2020年11月30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12月上半月(12月1日-15日)全國空氣品質預報會商。京津冀及周邊12月5日-6日或現輕度至中度汙染過程。

來源:「生態環境部」微信號

生態環境部稱,12月上半月,受多股冷空氣影響,全國大部地區擴散條件總體較好,空氣品質以良為主,首要汙染物主要為PM2.5。其中,1-2日,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中南部可能出現PM2.5中度至重度汙染過程,5-6日可能出現輕度至中度汙染過程;4-8日,蘇皖魯豫區域可能出現輕度至中度汙染過程;7-8日以及11-15日,汾渭平原區域可能出現輕度至中度汙染過程;9-11日,東北區域可能出現輕度至中度汙染過程。新疆南疆及天山北坡地區受沙塵天氣影響,可能出現PM10中度及以上汙染過程。

京津冀及周邊區域:12月上半月,區域大部空氣品質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首要汙染物為PM2.5。其中,1-2日,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南部以輕度至中度汙染為主,部分城市為重度汙染,山東西部和河南大部以中度至重度汙染為主;5-6日,區域大部以輕度至中度汙染為主,部分城市可能出現重度汙染過程。

北京市:12月上半月,空氣品質以優良為主。其中,9-10日,空氣品質為良至輕度汙染;14-15日可能出現輕度汙染過程。

長三角區域:12月上半月,區域北部空氣品質以輕度汙染為主,中南部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安徽局部為中度至重度汙染,首要汙染物為PM2.5。其中,2-3日、6-8日以及9-11日,安徽局部可能出現重度汙染過程。

蘇皖魯豫區域:12月上半月,區域大部空氣品質以輕度至中度汙染為主,局部為重度汙染,首要汙染物為PM2.5。其中,1-3日、6-8日以及9-11日,區域內陸局部可能出現中度至重度汙染過程。

汾渭平原:12月上半月,區域大部空氣品質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首要汙染物為PM2.5。其中,1日、7-8日以及11-15日,區域整體空氣品質以輕度汙染為主,局地可能出現中度汙染過程。

 東北區域:12月上半月,區域大部空氣品質以優良為主,首要汙染物為PM2.5。其中,1-2日,遼寧中西部、吉林中部可能出現輕度汙染過程;6日黑龍江西南部、遼寧中西部為良至輕度汙染;9-11日,區域中南部可能出現輕度及以上汙染過程。

華南區域:12月上半月,區域大部空氣品質以優良為主,首要汙染物為PM2.5或NO2。其中,1-2日,湖北中東部與湖南大部可能出現PM2.5輕度汙染過程;5-8日,湖南與湖北局部可能出現PM2.5輕度汙染過程;6-8日,珠三角中部和粵北局部可能出現NO2或PM2.5輕度汙染過程。

西南區域:12月上半月,區域大部空氣品質以優良為主,首要汙染物為PM2.5。其中,1日以及8-11日,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及貴州局部城市可能出現輕度汙染過程。

西北區域:12月上半月,區域中西部空氣品質以良為主,東部以輕度汙染為主,首要汙染物為PM2.5或PM10。其中,7-8日以及11-15日,局地可能出現中度汙染過程;受沙塵天氣影響,新疆南疆和天山北坡城市可能出現PM10中度及以上汙染。(中新經緯APP)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今年以來京津冀及周邊發生6次區域性汙染過程
    【生態環境部:今年以來京津冀及周邊發生6次區域性汙染過程】30日,生態環境部召開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今年進入秋冬季以來,截至11月26日,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共發生6次區域性汙染過程,比2019年同期增加1次,屬於正常波動範圍。
  • 環境部:京津冀區域重汙染同比減少50%
    經濟參考報記者 向家瑩 北京報導 進入秋冬季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數次空氣汙染過程,備受社會關注。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30日在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介紹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達到重度汙染的次數和程度較去年已大幅好轉。
  • 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回應來了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11日)舉行例行吹風會,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針對公眾關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的主要成因問題,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汙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 生態環境部:空氣重汙染次數同比減50%,12月可能有重汙染
    今天(11月30日)上午,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從過去五年來看,12月汙染通常比10月和11月要重,不排除再次出現重汙染過程的可能性。生態環境部將會同中國氣象局及相關省市加強形勢研判,全力做到精準預測預報,並採取有力措施開展應對。
  • 生態環境部:「五個精準」應對秋冬季汙染 重汙染次數同比減50%
    11月30日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邱啟文介紹我國固體廢物環境管理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 北方出現空氣汙染過程 多城市啟動重汙染預警
    中國北方出現空氣汙染過程 多城市啟動重汙染預警中新社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 阮煜琳)根據最新預報結果,11日開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兩次汙染過程,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所有城市已經啟動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曹建雄攝 最近一段時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過去幾年,尤其是2017年以來,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為大氣汙染「找病根」,在科學診斷的基礎上「開藥方」。攻關有哪些新突破新發現?藍天保衛戰的策略是否會因此做出相應調整?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和負責人。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緣何重汙染?五專家集中解答釋疑惑
    而河南、山東等省份的城市空氣品質卻持續優良,那裡的群眾感覺到企業、汽車、建築工地停下來,還真就沒有汙染了。從氣象預測看,從當前到2月13日,這次氣象輻合又發生在北京、天津及周邊,目前此京津冀地區只有5個城市出現重汙染,其他城市均保持優良或輕中度汙染。_問題二:車停了,工地停了,企業停了,還有什麼排放,怎麼還超環境容量?
  • 【兩會時間】大氣重汙染成因有說法了!生態環境部部長詳解三大影響...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大氣重汙染成因終於有了基本的說法,主要包括三大影響因素——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這是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3月11日記者會上的最新回應。他介紹,2017年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正式設立,當年9月展開工作,預計到今年底全部結束。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新京報快訊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2017年4月以來,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
  • 京津冀等地遭遇大氣重汙染 專家詳細分析解讀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重度汙染,汙染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區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三位專家對本次汙染過程進行分析解讀。北京市民在重汙染的大霧天氣中出行。
  • 京津冀地區灰霾將持續至月底 空氣重汙染過程與原因
    初步預計10月31日是一個空氣品質自差向較好狀況的轉折,11月1日至3日期間京津冀大部分地區空氣品質可能較好。  在環保部今天召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重汙染過程專家解讀會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宮正宇分析,此次空氣重汙染過程的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  一是汙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機動車、工業、建築和道路揚塵等主要排放源,是造成本次重汙染天氣的根本原因。
  • 生態環境部:科學謀劃「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以揮發性有機物...
    10月16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座談會。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堅定不移推進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科學謀劃「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生態環境部: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改善 仍面臨挑戰
    光明網訊(記者蔡琳) 6月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正式向社會發布。會議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介紹了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當前所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但剛過去的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很多人都感覺藍天似乎有所減少。確實,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多次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發廣泛關注。   什麼原因導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的發生?專業的問題,還得請專家來回答。
  • 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 題: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記者高敬  春節放假,各地又加強疫情防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仍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11日,多位專家用翔實的數據解答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
  • 京津冀現重汙染天氣 環保部通報稱逆溫惹的禍
    昨天(10月2日),環保部通報,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9月30日夜間至10月1日,京津冀區域部分城市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局部地區達到重度汙染。昨天凌晨,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緊急主持空氣品質會商,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市環境保護局、河北省環境保護廳、中國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有關專家,共同研判汙染形勢和發展趨勢。
  • 我國北方沙塵天氣已造成多地PM10重汙染 汙染過程將於15日開始逐步...
    多個城市受沙塵影響出現空氣品質指數「爆表」。1月10日中午前後起,受多股冷空氣及其帶來的大風影響,我國內蒙古西部、甘肅河西、寧夏等地出現沙塵天氣。在較強西北氣流作用下,攜帶高濃度沙塵的氣團向東南方向移動,先後影響到陝西、山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北部。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何在?藍天保衛戰將精準施策
    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準確找出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原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並設立專項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