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現重汙染天氣 環保部通報稱逆溫惹的禍

2020-11-23 中國網

昨天(10月2日),環保部通報,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9月30日夜間至10月1日,京津冀區域部分城市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局部地區達到重度汙染。昨天凌晨,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緊急主持空氣品質會商,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市環境保護局、河北省環境保護廳、中國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有關專家,共同研判汙染形勢和發展趨勢。初步判斷表明,由於擴散條件不利,今明兩天,京津冀中南部以中至重度汙染為主,部分地區可能出現嚴重汙染。

據專家分析,本次重汙染天氣過程主要原因是,近期持續多日的不利氣象條件和長時間靜穩天氣,形成大氣汙染物累積所導致的。從9月26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受均壓場控制,風速小且主要為弱南風,沒有明顯的冷空氣活動。同時高空的暖溫區與地面輻射降溫相配合,形成逆溫層。據介紹,所謂「逆溫」,是指地面溫度比較冷、上層溫度比較熱的「下冷上熱」,形成比較穩定的形勢,不利於汙染物的對流和垂直擴散。

從汙染物組分來看,PM10濃度高於往年同期五倍以上,說明各地量大面廣的施工場地管理混亂無序,揚塵控制措施不到位。

相關焦點

  • 專家細析北京未來幾天「重汙染」成因:逆溫明顯冷空氣弱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倪元錦)就4日至7日京津冀即將出現的「重汙染」過程,北京市環保局3日下午發布稱,逆溫明顯、山前堆積、冷空氣弱是此輪持續汙染的主要原因。目前監測表明,7日,若冷空氣抵京、空氣品質改善為「2級良」後,或將再遇小幅汙染回流,預計10日在強冷空氣作用下,北京市空氣品質將徹底改善為「1級優」。
  • 環保部:逆溫層、疊加汙染排放致北京AQI達到500
    人民網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蔣琪)記者從環保部獲悉,截至25日9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7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北京、東營、濟南等9個城市空氣品質為嚴重汙染,廊坊、唐山、聊城等16個城市為重度汙染。 24日上午,受弱冷空氣影響,北京市空氣品質短時好轉,至傍晚弱冷空氣南下趨勢消失,風向轉為弱偏南風,擴散條件維持不利;北京周邊地區出現小雪,受大氣動力影響,市中心區形成北京市少見的輻合區,阻礙汙染物向周邊擴散;加之混合層高度自24日下午開始從500米降低至200米左右,並伴有短時接地逆溫,形成非常不利的氣象條件,同時疊加本地的汙染排放,導致汙染物快速積累。
  • 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 題: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記者高敬  春節放假,各地又加強疫情防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仍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11日,多位專家用翔實的數據解答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
  • 明天至25日再現重汙染天氣 專家稱系大氣逆溫層影響
    原標題:明天至25日再現重汙染天氣 專家稱系大氣逆溫層影響    10月20日,北京昨日,環保部發布消息稱,北京9月入圍空氣品質最差十城。圖/CFP    是的,霧霾又要來了。未來五天,京城空氣品質將有所波動,23日至25日預計將出現一次重汙染過程,26日,受冷空氣影響,空氣品質轉為優良。你是否感覺,這個月京城的霧霾沒完沒了?專家稱,這主要由不利的氣候特徵引起,如果冷空氣「待不長久」,就容易形成逆溫,導致汙染物快速積累,形成重汙染過程。
  • 瀋陽持續大熱天原是「逆溫」惹的禍
    瀋陽持續大熱天原是「逆溫」惹的禍 作者: 2018-07-31 06:31   來源:瀋陽日報   瀋陽持續大熱天原是「逆溫」惹的禍高溫天氣將隨著本周日弱冷空氣救場按下暫停鍵  昨日,記者從瀋陽市氣象部門了解到,自1951
  • 天氣逆溫 武漢再現霧霾
    長江商報消息 昨日,武漢又現大霧天氣,微博也開始盛傳武漢空氣品質小時值列全國倒數第一,汙染指數達256。本報記者 周舜堯 王晴網傳空氣品質全國倒數第一昨日,江城又被一重重大霧籠罩,不少市民為自身健康著想選擇儘量減少外出。14時27分,網友@孫嚮傑發表微博稱,「武漢排名第一!中度重汙染,建議採取防護措施!」
  • 京津冀地區灰霾將持續至月底 空氣重汙染過程與原因
    重汙染天氣走了又來,10月來襲3次  灰霾天為何頻繁襲擊京津冀  環境保護部今天發布的信息說,華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從10月22日起持續至今日的灰霾汙染或將延續至月底。這已是10月以來京津冀等地區遭遇的第3次大面積空氣汙染。
  • 秋季「逆溫」現象助推霧霾 空氣汙染治理打持久戰
    ,京津冀出現兩次持續時間較長、範圍較大的汙染過程,多座城市啟動「空氣重汙染預警」。  「逆溫」是重汙染發生的氣象誘因。  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工程師王步英介紹,夏季,近地面溫度較高、上層空氣較冷,形成「下暖上冷」的溫度分布,底層的熱氣流會抬高、上升,有利於汙染物的垂直擴散。  所謂「逆溫」,指地面溫度較冷、上層溫度較暖的「下冷上暖」,形成穩定的形勢,不利於汙染物的對流和垂直擴散。
  • 專家解析今秋以來最重霧霾成因 「十面霾伏」緣何而來
    6省市深陷「霾」籠、40個城市發布重汙染天氣預警、23個城市啟動紅色預警、17個城市發布橙色預警、機動車單雙號限行……16日至21日期間,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遭遇長達5天的「十面霾伏」。
  • 未來6天京津冀將出現重汙染天氣 局地PM2.5峰值超250微克/立方米
    新京報快訊(記者鄧琦)環保部今日通報,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1月12日至17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一次區域性重汙染天氣過程。本次重汙染過程從太行山及燕山山前城市地區形成,汙染範圍不斷擴展,程度逐漸增強,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相關城市汙染較重、持續時間較長。
  • 北京霧霾天氣將持續3天 遇重汙染將提早預警
    市環保局:後兩月空氣改善難度較大  此前市環保局通報,前十個月全市空氣品質改善較為明顯。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累計濃度為69.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8%。另外,空氣品質達標天數同比增加了31天,發生空氣重汙染天數同比減少了16天。
  • 去年12月多地出現重汙染 京津冀地區持續時間最長
    去年12月多地出現重汙染 京津冀地區持續時間最長 2016-01-25 11:18:05周小雲 攝     中新網1月25日電 環保部今日發布2015年12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74個城市空氣品質狀況。12月,我國北方地區全部進入採暖期,受採暖期汙染物排放量大和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我國除華南地區外,均出現了重汙染天氣。
  • 安徽省本輪重汙染天氣成因:逆溫與北方汙染團影響
    原標題:安徽省本輪重汙染天氣成因:逆溫與北方汙染團影響 2月22日,我省發布重汙染天氣省級橙色預警,經預測,2月22日20時至2月27日12時可能出現大氣持續重汙染。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但剛過去的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很多人都感覺藍天似乎有所減少。確實,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多次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發廣泛關注。   什麼原因導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的發生?專業的問題,還得請專家來回答。
  • 京津冀等地遭遇大氣重汙染 專家詳細分析解讀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重度汙染,汙染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區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三位專家對本次汙染過程進行分析解讀。北京市民在重汙染的大霧天氣中出行。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緣何重汙染?五專家集中解答釋疑惑
    今年春節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和有關專家就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進行了解讀。_問題一:春節以來,假期又逢疫情,社會活動水平很低,為什麼還有重汙染?
  • 大霧疊加靜穩、逆溫 成都重汙染天氣預警升級
    據悉,今年冬季受超強厄爾尼諾影響,氣溫總體偏高,全國大氣汙染防治面臨嚴峻挑戰。近日,由於不利氣候條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以及遼寧、湖北省部分城市進入了一次較重的汙染過程,個別城市達到嚴重汙染水平。 同樣,受天氣影響,自12月3日起,整個四川盆地逐漸轉為高壓脊控制,呈現連日晴好,進入了持續靜穩的天氣過程。
  • 陳吉寧:重汙染天氣長期治理環境保護部主要做六方面工作
    現在,我可以非常高興地向記者們通報,去年年底之前環保部的8家環評機構已經全部脫鉤了,跟環保部沒有任何關係了,這件事情我們兌現了對社會的承諾。另外,全國各地完成了140家環評機構脫鉤工作,不僅是環保部環評機構脫鉤,地方各省市縣環保部門環評機構也都要脫鉤。今年我們還有200家類似的環評機構需要脫鉤,這個工作是非常繁重的,坦率地講也很敏感,這是割自己的肉,阻力很大,但是我們堅定不移。
  • 科普動畫|加重汙染的「幫兇」-逆溫現象
    今年春節以來,京津冀地區遭遇了兩次重汙染過程,究其成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典型高汙染、高排放工業企業(如火電、焦化、玻璃等企業)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這是「主謀」;另一方面是不利的氣象條件進一步加重汙染程度,這是「幫兇」。
  • 北方54城重汙染天氣,攻關中心:區域汙染物排放量整體升高
    攻關中心建議,針對此次過程中汙染相對突出的晉冀魯豫交界地區,應進一步加大工業源管控力度;針對北京16–17日可能受到的偏東汙染傳輸影響,應進一步加強偏東和東南通道沿線城市工業、燃煤汙染管控,科學、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重點區域汙染物排放量有所增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多城遭遇重汙染天氣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