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汙染天氣走了又來,10月來襲3次
灰霾天為何頻繁襲擊京津冀
環境保護部今天發布的信息說,華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從10月22日起持續至今日的灰霾汙染或將延續至月底。這已是10月以來京津冀等地區遭遇的第3次大面積空氣汙染。
10月25日,北京某公交車內,一位男青年戴著口罩抬頭張望。連日來,包括京津冀在內的華北等地遭遇霧霾天氣。本報記者 陳劍攝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報中心分析,10月26日受冷空氣南下影響,京津冀區域北部的天氣情況將有所好轉,擴散條件總體有利但有限。28日、29日、30日水汽較大,風速較弱,顆粒物作為凝結核有利於霧或霾粒子的迅速生成,容易加快大氣汙染的形成和積累。
因此,預計除26日空氣品質形勢略微好轉外,10月25日至30日期間京津冀中南部可能出現重度汙染過程,局部地區可能出現嚴重汙染。
10月31日至11月3日,除31日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外,其他時間段汙染物擴散、傳輸、沉降條件總體上較為有利,空氣品質形勢較好;同時,預計開始實施的京津冀減排措施,能夠進一步有利於空氣品質好轉。初步預計10月31日是一個空氣品質自差向較好狀況的轉折,11月1日至3日期間京津冀大部分地區空氣品質可能較好。
在環保部今天召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重汙染過程專家解讀會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宮正宇分析,此次空氣重汙染過程的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
一是汙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機動車、工業、建築和道路揚塵等主要排放源,是造成本次重汙染天氣的根本原因。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電廠、鍋爐和機動車保有量較大,城市運行帶來的各類汙染物排放量非常大。
第二是擴散條件不利。10月7日~11日天氣狀況穩定,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逆溫狀況嚴重,北京地區混合層高度大幅下降,最低僅 300~500米,是正常狀況下的20%~30%,汙染物被壓縮在近地面層,不利氣象條件易造成汙染物的積累,汙染物濃度急劇升高。同時,因霧與霾並發共存,較高的溼度引起大顆粒吸溼增長,導致汙染物濃度累積增高。
第三是秸稈焚燒影響明顯。據衛星遙感監測,10月5日~10日共監測到火點278個;10月17日~20日檢測到火點659個;10月23日共監測到火點106個。對汙染組分監測表明,具有生物質燃燒指示性的組分濃度超過了10倍以上的增長。秸稈焚燒對本次重汙染形成和加重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四是區域汙染與本地汙染「貢獻」疊加。京津冀地區城市和中部、西部地區城市群汙染物的輸送和各城市本地排放汙染物相疊加,使PM2.5汙染物濃度進一步升高。
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表示,本次灰霾汙染天氣是典型的季節轉換和秸稈焚燒作用的結果。「大氣汙染治理10條」發布一年多來,很多人都想知道成效如何。柴發合表示,相較於去年,今年天氣情況對灰霾的治理更加不利,但是環境質量比去年有所改善,這與這一年來採取的超常規措施密不可分,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雖然在進步,但形勢依然嚴峻。10月7日,10月份灰霾天氣序幕拉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數據顯示,當日京津冀地區和河南、陝西部分地區共9個城市空氣出現重汙染,汙染區域後又擴大至全國21個城市,本次灰霾天氣至10月12日結束。緊接著在10月17日~20日、10月22日~25日兩段時間內又出現了第二、第三次灰霾汙染。2014年10月1日至24日,74個城市共發生94天次重度汙染和27天次嚴重汙染,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城市共發生70 天次重度汙染和21天次嚴重汙染。2013年同期74城市共發生96天次重度汙染和24天次嚴重汙染,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城市共發生49天次重度汙染和24 天次嚴重汙染。可見,2014年京津冀及周邊城市重度汙染發生較為集中,多於去年,但嚴重汙染少於去年。
柴發合表示,為保障APEC會議期間的空氣品質,北京及周邊5省市都制定了詳細的空氣品質保障方案,北京本次應對方案是按照奧運會的高規格來要求。本次方案將比紅色級別還要嚴格,將通過對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等方面採取的措施,力爭總體減排在30%~40%。(實習生 侯敏 本報記者 劉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