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專家說說 京津冀為何一周連遇2次空氣汙染

2020-11-29 北方網

12日下午,隨著冷空氣進場,北京的空氣品質逐步轉為優良,陽光再次明媚可愛起來。

但預報顯示,從14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再次遭遇汙染天氣,這一次汙染過程將持續到16日。

一周時間內,為什麼連續發生兩次汙染過程?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進入秋冬季後,大氣邊界層下降,環境容量較春夏季有所下降。加上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供暖,供暖鍋爐啟爐時由於治汙設施運行不穩定,也會額外增加汙染物排放量,在靜穩條件下,容易出現區域性汙染過程。

這段話,蘊含著汙染過程發生的兩個主要因素——汙染排放和氣象因素。

我們常說,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對汙染天氣的發生而言也是如此。

「霧—霾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以煤炭為主的不清潔能源的過量消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12日指出,國家近年來汙染防治的方向是正確的。

近年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成效顯著,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進一步向綠色化轉型。北方地區累計完成散煤治理2500萬餘戶;到2019年底燃煤電廠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9億千瓦,目前全國約6.1億噸左右的粗鋼產能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加強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大力推進「公轉鐵」。

但張小曳同時指出,以京津冀地區來說,其汙染排放強度仍然數倍於全國平均水平,汙染物排放量尚沒有削減到足以跟不利氣象條件「脫鉤」的地步。

以冬季採暖季為例,汙染物排放量基本穩定,為什麼前幾天是藍天白雲,這兩天就是汙染天氣?

「排放穩定時段,不利氣象條件是汙染出現的必要外部條件。」張小曳說。

影響眼下這兩次汙染過程的氣象條件如何?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饒曉琴介紹,11月10日至16日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勢力明顯減弱,中東部大部地區轉為氣溫偏高、乾燥少雨的天氣格局,氣象條件總體不利於大氣汙染物的擴散和溼清除。

具體來看,10日至12日上午,京津冀地區近地面水平風速較小,不利於汙染物水平擴散;同時,由於夜間近地面容易形成穩定的逆溫層結,像一個「乾暖蓋」蓋在區域上空,使大氣混合層高度降低,空氣垂直上升受阻,不利於汙染物垂直擴散。再疊加上遊汙染輸送的影響,導致霾天氣的發生。

14日至16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地將受弱偏南風控制,大氣擴散條件再次轉差;同時低層溼度明顯增加,夜間至早晨時段有利於大霧天氣的形成,使得能見度較低。這次汙染過程,公眾的感官會進一步偏差。

好消息是,從17日開始,受冷空氣和降水的共同影響,空氣品質將自西向東逐漸轉好。

未來要想消除重汙染天氣,還是要在減排上下功夫。

張小曳指出,要進一步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增加天然氣使用,增加非化石燃料使用;促進煤炭的清潔利用;加強揮發性有機物的削減,控制臭氧汙染;同時要控制機動車尤其是非道路用車、大貨車和船舶汙染;控制城市逸散性粉塵等。

  原標題:新聞分析:聽專家說說,為什麼一周連遇2次空氣汙染?

相關焦點

  • 疫情期京津冀仍空氣汙染?專家:重汙染行業變化不大
    ]從除夕(1月24日)到大年初五(1月29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區域性重汙染過程。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提供的專家分析也認為,春節期間出現了重汙染天氣,客觀因素是不利氣象條件,主觀因素還是汙染排放。以北京市為例,平常北京市PM2.5主要來源之一是機動車尾氣排放。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二次轉化生成的硝酸根離子在秋冬季PM2.5中一般佔20%左右,重汙染期間最高可達40%。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但剛過去的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很多人都感覺藍天似乎有所減少。確實,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多次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發廣泛關注。   什麼原因導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的發生?專業的問題,還得請專家來回答。
  • 京津冀地區灰霾將持續至月底 空氣重汙染過程與原因
    重汙染天氣走了又來,10月來襲3次  灰霾天為何頻繁襲擊京津冀  環境保護部今天發布的信息說,華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從10月22日起持續至今日的灰霾汙染或將延續至月底。這已是10月以來京津冀等地區遭遇的第3次大面積空氣汙染。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2017–2018年採暖季期間(11月15日-次年3月15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城市(「2+26」城市)PM2.5的平均濃度為85微克/立方米,其中有機物、硝酸鹽、硫酸鹽、銨鹽等主要組分的佔比分別為28%、19%、12%和11%,揭示京津冀大氣PM2.5化學特徵發生了顯著變化,2018年11月–2019年2月主要站點在線測量的結果再次印證了這一變化規律
  • 北京首發空氣重汙染黃色預警 3小時PM2.5翻兩番
    昨日12時,自新版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發布以來,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汙染黃色預警。此前,共發布藍色預警8次。這次汙染過程來得有些「出乎意料」。19日,藍天白雲。當日下午,市環保監測中心預報,20日全市空氣為輕度汙染級別。但19日夜間,京城PM2.5濃度呈直線上升趨勢。
  • 秋季「逆溫」現象助推霧霾 空氣汙染治理打持久戰
    ,京津冀出現兩次持續時間較長、範圍較大的汙染過程,多座城市啟動「空氣重汙染預警」。然而,登上位於北京西郊的海拔500多米的香山,不少遊客清楚地看到「上層空氣清新、下層渾濁」。  「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大氣層區域,叫『邊界層』。」中國氣象局高級工程師桂海林說,秋季冷空氣偏弱,「邊界層」高度降低,且大氣層結穩定,導致垂直方向上不利於汙染物擴散——這就解釋了,為何站在山上可以感受到「上層空氣清新、下層渾濁」。  「逆溫」是重汙染發生的氣象誘因。
  • 京津冀等地遭遇大氣重汙染 專家詳細分析解讀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重度汙染,汙染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區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三位專家對本次汙染過程進行分析解讀。北京市民在重汙染的大霧天氣中出行。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何在?藍天保衛戰將精準施策
    攻關聯合中心對23次汙染過程都進行了精細化定量化解析,一一分析比對汙染全過程的汙染物組分、來源數據。以今年1月10—14日汙染過程中北京市的空氣品質變化為例,10—12日晚間均出現了PM2.5濃度快速增長的現象。專家們利用空氣品質模型進行模擬,結果表明,沿西南通道的汙染物傳輸「貢獻」最大。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緣何重汙染?五專家集中解答釋疑惑
    今年春節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和有關專家就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進行了解讀。_問題一:春節以來,假期又逢疫情,社會活動水平很低,為什麼還有重汙染?
  •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如何推進?專家提出這些建議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進展、挑戰及下一步措施》的報告中指出,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攻關聯合中心對23次汙染過程都進行了精細化定量化解析,一一分析比對汙染全過程的汙染物組分、來源數據。以今年1月10—14日汙染過程中北京市的空氣品質變化為例,10—12日晚間均出現了PM2.5濃度快速增長的現象。專家們利用空氣品質模型進行模擬,結果表明,沿西南通道的汙染物傳輸「貢獻」最大。此外,北京12日晚間汙染最重時段,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濃度明顯上升,佔比合計超過50%。
  • 2017.05:基於函數型數據聚類的京津冀空氣汙染特徵分析(梁銀雙等)
    >劉黎明 盧媛   內容摘要:近年來,京津冀地區的空氣汙染問題受到高度關注,為探討該地區空氣汙染的特徵,文章採用函數型數據的聚類分析方法對空氣品質指數(結果表明,京津冀地區空氣汙染在空間上可劃分為4類典型區域,呈現由北向南逐漸加重的趨勢;在時間分布上有明顯的相似性,具有顯著的季節特徵。
  • 專家:本輪京津冀重汙染過程較為罕見 逆溫層厚達千餘米
    【財新網】(實習記者 史聖園)專家解讀認為,3月9日至14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經歷的大氣重汙染過程是一次典型的區域累積和傳輸過程。據環保部發布,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組織專家會商,對本次汙染過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解讀。  據專家解讀,此次汙染過程是一次典型的區域累積和傳輸過程。
  • 京津冀及周邊經歷同期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明起汙染形勢將緩解
    而從15日起,冷空氣將自北向南影響京津冀地區,區域汙染形勢將有所緩解。自3月9日到目前為止,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較為嚴重的大氣汙染過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每日組織專家會商,對此次汙染過程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進行分析解讀。據此次最新分析介紹,依據歷年3月氣象資料,本次汙染過程經歷了近年同期最為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
  • 專家分析:全國空氣總體優良,為何東北多地陷嚴重汙染?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近一周內,全國空氣品質總體優良,但東北地區持續出現PM2.5重汙染,個別城市PM2.5小時濃度突破2000微克/立方米。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專家19日介紹,秸稈集中露天焚燒是導致東北地區本次PM2.5重汙染的主要原因,其中,齊齊哈爾及周邊4月12日-14日火點數量增加了27倍,PM2.5濃度上升16倍。4月12日-18日全國PM2.5小時濃度分布。
  • 環境部:京津冀區域重汙染同比減少50%
    經濟參考報記者 向家瑩 北京報導 進入秋冬季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數次空氣汙染過程,備受社會關注。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30日在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介紹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達到重度汙染的次數和程度較去年已大幅好轉。
  • 北京天氣再現汙染 媒體:3月份以來為何汙染頻頻
    (原標題:3月份以來為何北京汙染頻頻?隨著4月1日午後區域上偏南風加大,京津冀南部汙染程度減輕,但京津冀中部重汙染天氣維持。北京市3月31日-4月2日平均風速僅為1.7米/秒。探空資料顯示,3月31日和4月1日早晨北京地區均有逆溫,非常不利於大氣汙染物的擴散。天津、廊坊等地夜間相對溼度均超過60%,且地面平均風速都在2米/秒以下,小風、高溼的氣象條件有利於汙染物二次轉化和顆粒物吸溼增長。
  • 北方出現空氣汙染過程 多城市啟動重汙染預警
    中國北方出現空氣汙染過程 多城市啟動重汙染預警中新社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 阮煜琳)根據最新預報結果,11日開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兩次汙染過程,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所有城市已經啟動重汙染天氣橙色預警。
  • 京津冀大氣汙染確認「病根」,未來治理有兩個重點
    今天上午,2019年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行動論壇舉行圓桌論壇。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病根2從中觀層面來看,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的綜合作用,導致了秋冬季PM2.5的爆發式增長:由於汙染物排放強度大,一旦出現不利氣象條件,首先形成本地積累型汙染;高濃度汙染氣團向下風向輸送,導致下風向城市出現區域傳輸型汙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態汙染物反應形成硫酸鹽、硝酸鹽等組分,並吸溼增長,形成二次轉化型汙染。
  • 京津冀再現大範圍靜穩天氣,多地出現PM2.5小時重汙染(國家大氣汙染...
    11月21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重汙染過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攻關聯合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自發研究員,對本次重汙染成因進行解讀。01總體情況11月21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逐漸形成,唐山、衡水和安陽最先出現PM2.5小時重度汙染,隨後發展為區域性重汙染,中南部汙染程度相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