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下午,隨著冷空氣進場,北京的空氣品質逐步轉為優良,陽光再次明媚可愛起來。
但預報顯示,從14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再次遭遇汙染天氣,這一次汙染過程將持續到16日。
一周時間內,為什麼連續發生兩次汙染過程?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進入秋冬季後,大氣邊界層下降,環境容量較春夏季有所下降。加上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供暖,供暖鍋爐啟爐時由於治汙設施運行不穩定,也會額外增加汙染物排放量,在靜穩條件下,容易出現區域性汙染過程。
這段話,蘊含著汙染過程發生的兩個主要因素——汙染排放和氣象因素。
我們常說,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對汙染天氣的發生而言也是如此。
「霧—霾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以煤炭為主的不清潔能源的過量消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12日指出,國家近年來汙染防治的方向是正確的。
近年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成效顯著,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進一步向綠色化轉型。北方地區累計完成散煤治理2500萬餘戶;到2019年底燃煤電廠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9億千瓦,目前全國約6.1億噸左右的粗鋼產能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加強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大力推進「公轉鐵」。
但張小曳同時指出,以京津冀地區來說,其汙染排放強度仍然數倍於全國平均水平,汙染物排放量尚沒有削減到足以跟不利氣象條件「脫鉤」的地步。
以冬季採暖季為例,汙染物排放量基本穩定,為什麼前幾天是藍天白雲,這兩天就是汙染天氣?
「排放穩定時段,不利氣象條件是汙染出現的必要外部條件。」張小曳說。
影響眼下這兩次汙染過程的氣象條件如何?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饒曉琴介紹,11月10日至16日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勢力明顯減弱,中東部大部地區轉為氣溫偏高、乾燥少雨的天氣格局,氣象條件總體不利於大氣汙染物的擴散和溼清除。
具體來看,10日至12日上午,京津冀地區近地面水平風速較小,不利於汙染物水平擴散;同時,由於夜間近地面容易形成穩定的逆溫層結,像一個「乾暖蓋」蓋在區域上空,使大氣混合層高度降低,空氣垂直上升受阻,不利於汙染物垂直擴散。再疊加上遊汙染輸送的影響,導致霾天氣的發生。
14日至16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地將受弱偏南風控制,大氣擴散條件再次轉差;同時低層溼度明顯增加,夜間至早晨時段有利於大霧天氣的形成,使得能見度較低。這次汙染過程,公眾的感官會進一步偏差。
好消息是,從17日開始,受冷空氣和降水的共同影響,空氣品質將自西向東逐漸轉好。
未來要想消除重汙染天氣,還是要在減排上下功夫。
張小曳指出,要進一步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增加天然氣使用,增加非化石燃料使用;促進煤炭的清潔利用;加強揮發性有機物的削減,控制臭氧汙染;同時要控制機動車尤其是非道路用車、大貨車和船舶汙染;控制城市逸散性粉塵等。
原標題:新聞分析:聽專家說說,為什麼一周連遇2次空氣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