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及周邊經歷同期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明起汙染形勢將緩解

2020-11-26 澎湃新聞

京津冀及周邊經歷同期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明起汙染形勢將緩解

澎湃新聞記者 溫瀟瀟

2018-03-14 14:02 來源:澎湃新聞

 3月1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環保部獲悉,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最新空氣品質預測預報結果,預計14日當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區域擴散條件持續不利,重汙染天氣過程將持續。而從15日起,冷空氣將自北向南影響京津冀地區,區域汙染形勢將有所緩解。

自3月9日到目前為止,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較為嚴重的大氣汙染過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每日組織專家會商,對此次汙染過程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進行分析解讀。

據此次最新分析介紹,依據歷年3月氣象資料,本次汙染過程經歷了近年同期最為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

具體來說,今年3月上半月,北京市1500米高度的大氣平均溫度達0.4攝氏度、最高溫度達15.2攝氏度,分別是從2000年以來的次高和最高水平,比2013-2017年同期平均水平分別高出2.8度和7.6度。

中層異常高溫導致區域大氣形成強逆溫,北京市13日08時地面到1500米高度的逆溫差屬近年同期異常強逆溫。由於區域逆溫層很厚,大氣邊界層高度大幅降低,抑制了大氣汙染物的垂直擴散,汙染快速累積,區域內多個城市空氣品質達到重度甚至嚴重汙染。

另一方面,本次汙染過程期間存在典型的汙染區域傳輸,12日起區域北部持續靜穩天氣,同時區域南部有較強的南風,伴隨部分時段區域的偏東風,有利於高濃度汙染氣團向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輸送,並在山前地區出現停滯和累積,甚至影響到京津冀北部山區,太行山和燕山沿線城市空氣品質迅速惡化。張家口、承德的小時PM2.5濃度也達到重度汙染水平,這在歷年3月是比較罕見的。

有專家此前分析,3月是我國華北地區冬春季節交替的時期,大氣環流形勢通常較為活躍,隨著副熱帶高壓北抬,以偏南風、偏東風為主的暖溼氣流將大量水汽輸送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容易出現靜穩、高溼等不利氣象條件。

同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目前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運輸為主的交通結構尚未根本改變,汙染物排放強度仍然很高的情況下,區域上一旦出現不利氣象條件,很容易發生大氣重汙染。

名詞解釋:

逆溫層:

指大氣對流層中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區域。對流層中氣溫一般隨高度增加而降低,但有時受各種因素影響,也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阻礙空氣上升運動,加劇空氣汙染。

大氣邊界層:

指大氣最底層靠近地表、受地面摩擦阻力影響的區域。大氣邊界層高度隨氣象條件、地形、地面粗糙度而變化,大致為300~1000米或更高。通俗而言,大氣邊界層是汙染物易於累積、混合的區域,在相同的汙染物排放量下,大氣邊界層高度越低,汙染物濃度越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京津冀 空氣品質 重汙染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央氣象局:極端不利氣象條件致京津冀霧霾多發重發
    原標題:中央氣象局:極端不利氣象條件致京津冀霧霾多發重發央廣網北京1月7日消息(記者焦瑩)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2016年11月以來,我國京津冀地區共發生7次持續性中到重度霾天氣過程,比2015年同期偏多2次,平均霾日數為23天,較2015年同期偏多5天。
  • 京津冀等地遭遇大氣重汙染 專家詳細分析解讀
    趙晨光 攝 圖片來源:東方IC 版權作品 請勿轉載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王自發研究員:大霧等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是誘因  華北區域進入秋冬季後,雖然汙染過程多發,但本次過程與以往相比仍呈現較大差異,根據氣象條件變化及汙染發生發展特點,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緣何重汙染?五專家集中解答釋疑惑
    就平均水平而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秋冬季大氣汙染排放量大大超出環境容量,在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甚至能超出環境容量4倍,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長,就會導致出現重度或嚴重汙染。今年春節以來,受假期和疫情影響,社會活動水平有所下降,「2+26」城市PM2.5、SO2、NOx、VOCs等主要汙染物排放量較秋冬季平均水平下降約20-30%。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核心閱讀:  ·揭示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雙向反饋機制和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  ·建立「汙染-氣象條件指數」,對影響霧-霾的不利氣象條件進行定量描述  兩年時間過去了,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專家團隊圍繞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形成的物理過程機制、氣象條件對重汙染形成的貢獻等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機制,解釋了在京津冀秋冬季一段時間汙染排放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出現持續重汙染的重要原因,同時揭示了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京津冀地區灰霾將持續至月底 空氣重汙染過程與原因
    連日來,包括京津冀在內的華北等地遭遇霧霾天氣。本報記者 陳劍攝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報中心分析,10月26日受冷空氣南下影響,京津冀區域北部的天氣情況將有所好轉,擴散條件總體有利但有限。28日、29日、30日水汽較大,風速較弱,顆粒物作為凝結核有利於霧或霾粒子的迅速生成,容易加快大氣汙染的形成和積累。
  • 京津冀現重汙染天氣 環保部通報稱逆溫惹的禍
    昨天(10月2日),環保部通報,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9月30日夜間至10月1日,京津冀區域部分城市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局部地區達到重度汙染。昨天凌晨,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緊急主持空氣品質會商,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市環境保護局、河北省環境保護廳、中國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有關專家,共同研判汙染形勢和發展趨勢。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多大?謎團揭曉!
    」在代表這一氣象攻關團隊接受藍藍天工作室專訪時,徐祥德說。 徐祥德介紹,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於太行山東側「背風坡」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受青藏高原大地形「背風坡」效應所導致的下沉氣流和「弱風效應」影響,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顯著的下沉氣流區,這不利於大氣對流擴散及汙染物清除。
  • 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不利氣象條件導致環境容量被大大壓縮  問題一:春節假期又逢疫情,社會活動水平很低,為什麼還有重汙染?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大氣汙染程度和排放有關,也和大氣環境容量有關。氣象條件好的時候環境容量大,氣象條件差的時候環境容量小。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不利氣象條件造成汙染快速累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形成的誘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於太行山東側「背風坡」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削弱了該地區秋冬季盛行西北季風的作用,同時受中層暖蓋的影響,「弱風區」特徵明顯,汙染物擴散條件較差。
  • 總理基金專項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兩年時間過去了,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專家團隊圍繞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形成的物理過程機制、氣象條件對重汙染形成的貢獻等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機制,解釋了在京津冀秋冬季一段時間汙染排放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出現持續重汙染的重要原因,同時揭示了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遠航說,「遠超環境承載力的汙染排放強度是大氣重汙染形成的主因,不利氣象條件造成汙染快速累積是誘因,大氣氧化驅動的二次轉化是汙染累積過程中顆粒物爆發式增長的動力。」這樣的結論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但是這一次,專家們的「望聞問切」比以往更細緻,「病因」找得更精準。
  • 北京天氣再現汙染 媒體:3月份以來為何汙染頻頻
    |政解) 新京報快訊3月31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又經歷一次中-重度汙染過程。4月1日上午,北京市PM2.5濃度從6時的145微克/立方米升高到11時的247微克/立方米,5個小時內升高幅度超過100微克/立方米,出現爆發式增長。
  • 專家:氣象條件是華北霧霾發生主因
    自9月中旬以來,京津冀等地多次遭遇霧霾天氣。對於即將到來的採暖季空氣品質到底會怎麼樣,成為公眾普遍關心的話題。  根據氣象部門和專家預測,今年11月~12月,冷空氣活動強度較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氣象條件不利於大氣汙染物擴散,出現重汙染天氣風險高。
  • 京津冀風速40年來減小37% 不利氣象是霧霾外因
    40年京津冀風速減小近4成出現以低風速和逆溫為特徵的不利氣象條件是霧霾形成的外因。氣象資料統計表明,近40年來京津冀年平均風速逐年減小,減小幅度達37%,尤其對京津冀汙染物擴散有利的北風頻次和風速都顯著下降。另外,內因和外因之間也存在正反饋機制。
  • 環保部:民用散煤燃燒排放是京津冀重汙染主要成因
    據環境保護部網站消息,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大氣汙染防治專家組新聞發布會,詳細解讀12月份以來河北省出現重汙染天氣的原因、啟動應急響應措施的效果。民用散煤燃燒排放,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範圍重汙染的主要成因。專家們建議,治霧霾,要更加注重整治散煤汙染。
  • 京津冀再現大範圍靜穩天氣,多地出現PM2.5小時重汙染(國家大氣汙染...
    11月21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重汙染過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攻關聯合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自發研究員,對本次重汙染成因進行解讀。01總體情況11月21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逐漸形成,唐山、衡水和安陽最先出現PM2.5小時重度汙染,隨後發展為區域性重汙染,中南部汙染程度相對更高。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為了全面搞清楚區域重汙染成因,攻關項目設計了相互印證的綜合觀測、實驗分析和數字模擬相結合的閉合研究技術體系,建成國內最大的區域空天地一體的綜合立體觀測網,實時跟蹤重汙染過程發生、發展、傳輸和消散,動態掌握汙染大氣當中的組分變化情況和汙染來源,從汙染物排放情況、化學轉化、氣象條件變化、汙染傳輸四個方面,全面闡明了區域秋冬季重汙染的成因。
  • 環境部:預計2021年前3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氣溫偏高
    中國環境報記者 杜宣逸 北京報導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20年12月及2021年1月-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會商。  預計2020年12月,新疆、內蒙古西部、西北地區大部、華北西部、江漢、西南地區東部、華南西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到偏高。內蒙古西部、西北地區大部、西南地區北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全國其餘地區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
  • 2020年12月及2021年1-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
    2020年12月及2021年1-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 2020-12-03 1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12月及2021年1月-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20年12月及2021年1月-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會商。主要預測結論如下:  一、12月氣候趨勢預測  預計2020年12月,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較大,冷空氣活動頻繁且強度偏強。大氣環流階段性變化特徵明顯,上半月冷空氣活躍,下半月冷空氣活動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