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環境部:空氣重汙染次數同比減50%,12月可能有重汙染
今天(11月30日)上午,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從過去五年來看,12月汙染通常比10月和11月要重,不排除再次出現重汙染過程的可能性。生態環境部將會同中國氣象局及相關省市加強形勢研判,全力做到精準預測預報,並採取有力措施開展應對。
-
生態環境部:「五個精準」應對秋冬季汙染 重汙染次數同比減50%
一、有效應對秋冬季汙染天氣進入秋冬季以來,受不利氣象條件、汙染物排放增加、區域傳輸等綜合性因素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數次空氣汙染過程。各地密切配合,開展聯防聯控,按照預測預報結果啟動預警,採取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措施,有效降低了汙染排放,區域實際汙染程度較預測普遍減輕一個等級,達到重度的汙染過程較去年次數大幅減少,程度減輕。
-
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回應來了
針對公眾關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的主要成因問題,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汙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黨中央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定設立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了國內包括20名院士在內的2903名大氣環境領域的科技工作者。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
重點區域秋冬季空氣品質同比改善 PM2.5平均濃度同比降14.9%
央廣網北京4月22日消息(記者陳銳海)近日,生態環境部向重點區域相關省市人民政府發送了《關於重點區域2019-2020年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目標完成情況的函》(以下簡稱《通報》)。《通報》指出,2019年10月-2020年3月,重點區域環境空氣品質同比改善,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9%,重汙染天數同比下降39%,80個城市中,76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幅滿足目標要求,75個城市滿足重汙染天數下降目標。
-
京津冀等地遭遇大氣重汙染 專家詳細分析解讀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重度汙染,汙染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區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三位專家對本次汙染過程進行分析解讀。北京市民在重汙染的大霧天氣中出行。
-
去年12月多地出現重汙染 京津冀地區持續時間最長
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說,12月受大範圍空氣重汙染過程影響,74個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總體狀況同比、環比均轉差。74個城市PM10、PM2.5和NO2濃度同比、環比均有所上升,SO2濃度同比有所下降,環比有所上升,CO超標率同比和環比均有所上升,O3超標率同比持平,環比有所下降。74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55.6%。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緣何重汙染?五專家集中解答釋疑惑
但在發生逆溫時,情況剛好相反,高空溫度比地面高,空氣垂直上升受阻,就像鍋蓋一樣蓋在區域上空,汙染物難以擴散。10度逆溫屬於強逆溫。),邊界層高度降低到300-500米(是正常情況下的1/2至1/3),京津冀中部、河南中部、山東西部等地多次出現大霧天氣,這導致區域大氣環境容量比平時減少約50%,太行山前的城市環境容量變得更低。也就是說,汙染排放量下降了,但下降幅度遠未達到環境容量。
-
生態環境部:5-6日京津冀及周邊部分城市或現重汙染過程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號消息,2020年11月30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12月上半月(12月1日-15日)全國空氣品質預報會商。
-
北方54城重汙染天氣,攻關中心:區域汙染物排放量整體升高
攻關中心建議,針對此次過程中汙染相對突出的晉冀魯豫交界地區,應進一步加大工業源管控力度;針對北京16–17日可能受到的偏東汙染傳輸影響,應進一步加強偏東和東南通道沿線城市工業、燃煤汙染管控,科學、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重點區域汙染物排放量有所增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多城遭遇重汙染天氣過程。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曹建雄攝 最近一段時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過去幾年,尤其是2017年以來,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為大氣汙染「找病根」,在科學診斷的基礎上「開藥方」。攻關有哪些新突破新發現?藍天保衛戰的策略是否會因此做出相應調整?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和負責人。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但剛過去的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很多人都感覺藍天似乎有所減少。確實,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多次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發廣泛關注。 什麼原因導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的發生?專業的問題,還得請專家來回答。
-
【兩會時間】大氣重汙染成因有說法了!生態環境部部長詳解三大影響...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大氣重汙染成因終於有了基本的說法,主要包括三大影響因素——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這是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3月11日記者會上的最新回應。他介紹,2017年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正式設立,當年9月展開工作,預計到今年底全部結束。
-
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 題:用數據說話!四問京津冀地區持續重汙染天氣 新華社記者高敬 春節放假,各地又加強疫情防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期仍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11日,多位專家用翔實的數據解答網友關心的重汙染成因和變化趨勢等問題。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確認 應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北京迎入秋來首個重汙染天 受降水和冷空氣影響明日或消散
冷空氣襲來今夜起減弱消散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微信公眾號消息,針對京津冀區域出現的本次大氣汙染過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及時組織專家對本次重汙染過程進行了會商和分析,認為本次汙染氣團在京津冀區域出現明顯的「回流」過程。
-
汾渭平原秋冬大氣汙染治理方案:PM2.5濃度和重汙染天數均下降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之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印發。11月1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消息,《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印發。
-
疫情期京津冀仍空氣汙染?專家:重汙染行業變化不大
來源:第一財經機動車減少、工廠停工、禁燃煙花 京津冀的重汙染究竟來自哪裡作者: 章軻[ 部分城市在汙染峰值期間,煙花爆竹對PM2.5的貢獻率最高可達80%左右。]從除夕(1月24日)到大年初五(1月29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區域性重汙染過程。
-
生態環境部: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改善 仍面臨挑戰
光明網訊(記者蔡琳) 6月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正式向社會發布。會議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介紹了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當前所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新京報快訊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2017年4月以來,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