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如何推進?專家提出這些建議

2020-12-06 北京日報客戶端
王海欣攝

今天上午,2019年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行動論壇舉行圓桌論壇。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進展、挑戰及下一步措施》的報告中指出,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從宏觀層面來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在西風-季風與「背風坡」地形的相互作用下,「弱風區」特徵明顯;與此同時,區域內汙染物排放強度較大,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5倍。從中觀層面來看,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的綜合作用,導致了秋冬季PM2.5的爆發式增長:由於汙染物排放強度大,一旦出現不利氣象條件,首先形成本地積累型汙染;高濃度汙染氣團向下風向輸送,導致下風向城市出現區域傳輸型汙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態汙染物反應形成硫酸鹽、硝酸鹽等組分,並吸溼增長,形成二次轉化型汙染。柴發合特別指出,三種機制在不同城市、不同過程的影響不同,因此,重汙染治理需要「因地制宜」。

從微觀層面來看,高排放條件下不利氣象條件容易觸發重汙染。重汙染過程的統計分析表明,不利氣象條件包括:近地面風速小於2米/秒、相對溼度大於60%、近地面逆溫、混合層高度低於500米。同時,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傳輸明顯,統計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城市受區域傳輸影響,全年平均貢獻在20%-30%左右;重汙染期間區域傳輸影響總體提升15%-20%左右,北京最高可達60%-70%。

據此,柴發合建議,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治理要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著力抓好清潔能源供應、化解過剩產能、交通運輸結構優化等重點工作,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此外,晉冀魯豫交界位於背風坡區域,但重汙染企業密集,是區域汙染的「熱點」,因此,要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

同時,還要依法強化工業汙染源排放監控,在環境空氣品質監測數據歸真的基礎上,利用在線質控實現大氣汙染源排放數據歸真,著力解決汙染源排放監測設備良莠不齊、第三方監測人員素質差、運行不規範和惡意作假等問題。在嚴格的在線質控條件下,將汙染源排放自動監測數據作為執法依據,體現排放或減排與環境空氣品質間的對應關係。

柴發合還特別提到,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推進區域內的散煤治理工作,通過「公轉鐵」推動區域貨運結構調整、「治管疏」強化柴油車汙染防治,並進一步提升空氣品質考核目標設置的科學性。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牛偉坤

監製:丁肇文、童曙泉

編輯:田超、王宏偉

相關焦點

  • 京津冀大氣汙染確認「病根」,未來治理有兩個重點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降碳」已成大氣汙染治理「牛鼻子」
    臨近「十三五」末,大氣汙染防治迎來階段性收官,在談及治理現狀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如是說。賀克斌口中的「空軍」,是指當下備受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為持續改善空氣品質,產業、能源、交通及用地結構調整是必須觸碰的難點,而它們的結構調整恰恰又與『減碳』緊密關聯。碳減排目標及碳中和願景,為進一步實施大氣汙染防治提供了現實可行性,藍天與低碳的目標應協同推進。
  • 溫室氣體與大氣汙染如何協同減排成環境部新任務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世昕) 在近日舉行的「中日環境高級別圓桌對話會」上,中日生態環境領域的官員和專家都對中國機構改革後如何實現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首席科學家柴發合說,我國當前以京津冀地區為重點的大氣治理,一個是要控制PM2.5,一個是要控制「異軍突起」的臭氧汙染。柴發合解釋說,臭氧汙染的不斷攀升,與全球變暖也有一定的關係。科學研究已經明確,大氣汙染治理要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結構的調整入手,而這些調整都會帶來溫室氣體的減排。
  • 天津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查明 跟蹤研究工作組提出治汙建議
    北極星大氣網訊: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其中大氣汙染問題,成為不少地區的「心肺之患」。2017年9月,「1+X」模式的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成立,並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2+26」城市派駐了跟蹤研究工作組,針對各地大氣汙染成因和治汙措施效果開展駐點研究。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何在?藍天保衛戰將精準施策
    很多地區一直把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作為大氣汙染治理的頭等工作。攻關專家認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散煤「雙替代」、燃煤鍋爐和「散亂汙」企業綜合整治成效顯著,使得硫酸鹽濃度及佔比大幅降低。——硝酸鹽汙染十分突出。
  • 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5名院士和總體專家組25名專家,以及全國各地大氣領域各研究方向的專家代表受邀參加研討會,交流大氣汙染防治研究成果,凝聚科學和管理共識,為完成《大氣十條》及「十三五」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強化科學支撐。經過兩天的深入研討,專家代表對大氣汙染的成因與控制途徑達成如下共識。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曹建雄攝 最近一段時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過去幾年,尤其是2017年以來,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為大氣汙染「找病根」,在科學診斷的基礎上「開藥方」。攻關有哪些新突破新發現?藍天保衛戰的策略是否會因此做出相應調整?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和負責人。
  • 未來大氣汙染怎麼治?院士:可分區域、分階段達標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近期,多位大氣汙染治理專家在多個場合闡述我國下一步大氣汙染治理重點。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可分區域、分階段,實現空氣品質達標。
  • 天文愛好者看京津冀大氣汙染治理: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成為常態
    「近幾年,京津冀大氣汙染協同治理成效顯著,最大的感受就是藍天越來越多了。」天津市天文愛好者馬強說。一到冬季,大範圍嚴重霧霾就頻頻來襲,不時啟動的空氣重汙染預警,一度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充滿了焦慮,而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更是成為京津冀百姓的「奢侈品」。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確認 應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實踐新論】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如何將自然資源變成金山銀山,涉及到如何建立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如何建立好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補償的制度體系,則是推進跨區域環境聯合治理戰略的關鍵。  強化生態補償機制的頂層設計  之所以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因為一個區域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可能會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帶來的生態環境的積極變化會使相鄰區域受益。
  • 四部委部署工業爐窯大氣汙染治理
    原標題:四部委部署工業爐窯大氣汙染治理   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近日印發《工業爐窯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方案》,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有關要求,指導各地加強工業爐窯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 京津冀大氣汙染物成分探秘
    新華網天津頻道3月3日電(記者李鯤、張正富、任珂) 環保權威人士說,霧霾高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髮展趨勢相似,但不同地區的汙染物構成存在著明顯差異。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環境保護惡臭汙染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包景嶺對新華社記者說,了解髒空氣成分的地區差異,有助找到汙染原因並推導出個性化的治理方案。
  • 東亞大氣汙染治理與環保產業國際合作峰會主題論壇:「東亞大氣汙染...
    所以你們可以感受到,在京津冀這個區域,最近大氣十條發布以後,各地,特別是京津冀這個區域對大氣汙染的重視程度是我們原來難以想像的。我認為通過實施大氣十條,如果這些措施能夠得到落實的話,目標實現是沒有問題的。2013-12-14 17:58:41駱建華: 謝謝汪健司長,他說2017年大氣汙染治理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 構建更有效的京津冀區域治理格局(圖)
    ,亦是加快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治理的重要時機。如何確保決勝決戰目標的順利實現和「十四五」的良好開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通過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來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從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重大戰略謀劃的重要組成,要充分發揮引領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的示範作用。
  • 「6+1組合拳」攻堅京津冀及周邊秋冬季大氣治理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日前印發,提出從今年10月至明年3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上的28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重汙染天數均要同比下降15%以上,其中北京PM2.5平均濃度要同比下降25%,重汙染天數要同比下降20%。
  • 知與行|持續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廣度深度拓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
  • 專家視角 | 我國臭氧汙染形勢分析及防控對策建議
    2019年全國O3超標城市個數為103個,其中80%的城市分布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8個)、長三角地區(25個)、汾渭平原(9個)、蘇皖魯豫交界地區(21個)四個區域,這些區域已成為我國O3汙染的重災區。
  •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
    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確提出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一環,對於優化生產力布局、提升發展質量效益意義重大,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圍繞科學定位抓緊規劃編制,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移接續、區域環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等重點任務,把這項戰略工程抓實抓好。
  • 京津冀等地遭遇大氣重汙染 專家詳細分析解讀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重度汙染,汙染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區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邀請三位專家對本次汙染過程進行分析解讀。北京市民在重汙染的大霧天氣中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