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更有效的京津冀區域治理格局(圖)

2020-12-06 天津頻道

原標題:構建更有效的京津冀區域治理格局(圖)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不僅是京津冀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亦是加快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治理的重要時機。構建更加有效的京津冀區域治理格局、全面提升區域治理現代化水平,還須著力在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面對我國經濟仍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攻關期所呈現的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交織困難與挑戰,以及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來分析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如何確保決勝決戰目標的順利實現和「十四五」的良好開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通過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來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從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重大戰略謀劃的重要組成,要充分發揮引領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的示範作用。經過六年的不斷探索和整體建設,面對疫情的嚴峻考驗,京津冀區域應急聯防聯控機制顯示出巨大的作用,不僅成功阻斷了區域疫情的蔓延和傳播,更是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局面,這充分證明了區域協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求與實踐意義。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疫情防控不僅是京津冀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亦是加快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治理的重要時機。構建更加有效的京津冀區域治理格局、全面提升區域治理現代化水平,還須著力在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完善區域空間與功能整體布局,「疏解與重組」雙向疊加發力

  進一步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是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更大突破性進展的「牛鼻子」,更是提升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前提。這看似在「做減法」,實質上是「做加法」,讓北京「減負前行」的同時為區域其他地區搭建了發展平臺、讓渡了更多的發展機遇與資源。「一減一加」之間不僅使北京在減輕一定負重的前提下騰出空間進行自身城市功能的存量調整、重塑城市空間格局,同時也有效促使資源要素在區域內部加速流動,通過區域內部重組帶動要素空間布局動態優化,縮小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立足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依據三地功能定位,基於不同疏解地的承接條件基礎和主要任務,以北京新兩翼為原點,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為發展主軸,緊抓以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契機,疏解轉移加速區域產業鏈的延伸和調整,形成產業疏解的「圈層放射弧」,實現區域產業結構橫向集聚、縱向鏈化。雄安新區積極發揮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的功能,加快轉移承接在京國有企業總部及分支機構,重點吸引北京創新型、高成長性科技企業,通過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逐漸發揮對河北周邊地區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北京高質量推動副中心規劃建設和老城區「重組」,在全面提高副中心的承載力和吸引力的同時優化整體空間布局和經濟結構,提升北京「四個中心」的重要作用。天津突出「一基地三區」功能,加快建設高水平承接平臺和產業創新平臺,著力打造先進位造業集群,推動優勢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延伸。「疏解與重組」雙向疊加發力,引導區域內部建立「增長極──增長帶──增長圈」的輻射迴路,逐步強化「點—軸」增長極的輻射擴散作用,帶動區域空間與功能整體布局不斷完善。

  深化區域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加快塑造世界級城市群基本形態

  從全球世界級城市群發展歷程和經驗看,城市群通過空間集聚獲得了外部規模經濟,從而產生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進一步演化為輻射和聯動效應,帶動城市群經濟集聚溢出與擴散,能夠較好地提升城市群內部集群效率,實現資源配置優化。京津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首先需要克服城市群梯次結構不均衡引致的要素向京津過度聚集問題,弱化京津兩地強大的「虹吸」力量。以雄安新區和北京副中心建設為突破,將有效打破京津冀行政區劃藩籬,削弱區域市場的行政阻礙和人為割裂。發揮城市群不同能級城市功能,統籌區域生態空間、生活空間、生產空間,形成聚疏有序的城市群空間布局。增強城市群核心節點城市的「賦能」效應,發揮其「能量核」的聚合作用,使之成為優化區域資源配置的最佳載體。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周邊城市承載空間能力,增強石家莊、唐山等區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力,強化京津和區域其他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上述目標的實現需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因此要構建更加完善的區域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讓「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協調一致起來,使用市場力量消除城市之間的同質化競爭、信息不對稱以及創新資源浪費等不利因素,推動政府與政府、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信息交流、知識共享和不完全競爭,實現城市群內部各能級城市間高端創新資源集聚利用和優勢互補,提升城市群的綜合競爭實力和發展質量,推動京津冀城市群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可持續性發展的世界級城市群。

  大力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凝聚綠色發展的區域合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重要任務之一。保護生態環境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將產生變革性力量,其重要意義主要體現為外部性效應的克服和資源使用交易成本的控制。京津冀區域生態空間分異特徵較為明顯,需要平衡三地自身利益,通過實施差別化發展戰略,讓三地主動參與到生態保護和治理的行動中來,形成生態環境治理的合力。京津冀區域的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化及半城市化地區,重點是按照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的原則,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的聯建聯防聯控,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使綠色低碳循環匯聚成為發展的新動能。一方面要合理控制開發強度,擴大區域生態空間,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綠水青山。同時,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提高環境治理水平,探索建設區域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實現綠色發展的自我平衡與區域協同共進。

  加快區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區域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

  京津冀具備高密度人口容納和高質量經濟發展能力,區域發展須建立在強大、具有競爭力和低碳的新型基礎設施基礎上,這不僅包括5G、工業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等基於新型網絡和計算設施等的信息基礎設施,同時也包括鐵路、公路、水利和市政管網等傳統設施的同步數位化改造升級。以支撐區域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重點加快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全面加速京津冀區域5G部署,實現全域應用密集地區的連續覆蓋。推動區域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提升區域平臺核心能力,強化區域安全保障。深化京津冀區域數據中心建設,啟動大型雲計算區域數據中心、邊緣計算區域數據中心的統籌規劃建設,推動集成深度學習、人機協同、跨域集成等功能的區域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發展。鼓勵企業立足行業需求開展應用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建設示範試點、示範基地和園區等有效方式,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最佳實踐案例,支持技術複製推廣和全域應用場景更新。

  健全多主體參與、運行有效的治理體系,探索區域協同「全周期管理」路徑

  通過區域協同「全周期管理」實現社會服務一體化、優化社會治理結構,是提升京津冀區域協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緊迫任務之一。強化三地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三地。集中力量優先提供基本民生、公共事業、公共安全和公益基礎服務,滿足群眾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調整可支配財政資源的支出結構,根據公共服務的不同屬性,採用不同的供給模式,豐富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加快建設京津冀「城區大腦」區域一體化智慧平臺,推動「政府配菜+居民點菜」的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實現三地公共服務大數據共建共享共治,調動廣大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構建多主體參與的治理體系,克服常態治理中「各自為戰」的無序狀態,更好地統籌常態治理與非常態治理,探索治理結構更合理、治理層級更明確、治理邊界更清晰的「全周期管理」路徑,形成有效層級化管理和監督,打通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有序無縫銜接。

  (作者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員、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所所長)

(責編:李丹、陶建)

相關焦點

  • 京津冀藍皮書:河北創新能力薄弱成為區域創新協同治理體系中的主要...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呂銀玲)9月10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0)——區域協同治理》(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分析指出,京津冀區域協同治理目前存在六方面短板。
  • 王思斌: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原標題:王思斌: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工作;共建共享社會治理;契合性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314(2016)01-0043-05   [
  • 北京市發布重要《實施方案》:構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給出時間表!
    到本世紀中葉 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完善區域治理體系、提升區域治理能力等方面更加有效,推動建成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貢獻。進一步完善監測評估、法律法規等體系,加強對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情況跟蹤分析和協調指導,及時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進一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布局,促進資源要素空間統籌和合理流動,切實推進市域外協同共贏發展、市域內協調均衡發展,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劉瀚琳)京津冀協同發展階段性規劃出爐。
  • 五華區以「小網格」構建城市治理「大格局」
    為深入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今年,五華區出臺了《黨建引領網格治理「以訴為哨、接訴即辦、未訴先辦」工作方案》,通過深化黨建引領「吹哨報到」工作體制機制改革,以城市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網格化,以居民小區為「小網格」,實施居民區黨建與物業服務「雙覆蓋」工程,不斷推動治理重心下移、服務觸角下延,著力構建「網格治理、條塊結合、層級負責、服務統籌」的基層治理「大格局」。
  •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如何推進?專家提出這些建議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進展、挑戰及下一步措施》的報告中指出,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構建有效的海洋垃圾治理體系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被選取的57個區域的海洋垃圾監測情況不容樂觀,大塊和特大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21個,中塊和小塊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2358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24千克;海灘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60761個,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284千克;海底垃圾平均個數為每平方公裡1031
  • 京津冀:邊緣突圍 區域重塑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建議,為服務於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的香河、三河和大廠以及固安和涿州的一部分應劃入北京。此外,他認為可以在京津冀一些地方設立行政改革特區,實行更加靈活的治理模式。在談及京津冀三地角色扮演話題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鄭新業指出,北京周邊地區的貧困並不是由於北京帶來了「燈下黑」,相反恰恰是因為北京照得還不夠亮。
  • 京津冀大氣汙染確認「病根」,未來治理有兩個重點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優化生態安全格局 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於提升生態安全重要性認識,破解生態安全威脅,意義重大,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 完善協同治理機制 構建直播經濟產業良性發展格局
    原標題:完善協同治理機制 構建直播經濟產業良性發展格局   在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經濟參考報、抖音聯合舉辦的「抖音助力經濟發展年度報告」發布會上,
  • 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京津冀如何破題
    【關鍵詞】京津冀  生態補償  橫向財政轉移支付【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識碼】A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河北省同京津兩地較大的經濟差距,使得其面臨著經濟快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要解決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問題,就必須建立合理的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 【回眸2019 展望2020】區域協調發展書寫新答卷
    立足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將不同的區域板塊和縱橫連貫、統籌聯動的重要軸帶相耦合,推動區域發展格局不斷優化,繼而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與此同時,我國區域發展格局還出現了許多新的積極變化,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三大城市群作為重要動力源的引領作用正不斷加以發揮,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效應更加突出,脫貧攻堅取得實質性進展,國家生態格局基本構建。「這充分體現出黨中央在新時代審時度勢、準確把握我國區域發展重大機遇的戰略考量。」夏成說。
  • 「6+1組合拳」攻堅京津冀及周邊秋冬季大氣治理
    《攻堅方案》圍繞全面完成《大氣十條》考核指標,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治理存在的薄弱環節,從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重點問題入手,提出了更加嚴格的標本兼治措施,並按照清單式制、臺帳式的方式,將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分解到各個城市,將具體任務一一落實到各個市區縣,推動治理措施真正落實到位。
  • 知與行|持續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廣度深度拓展
    從我省實際出發,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全面構建新發展格局,重大國家戰略和國家大事取得歷史性成就,雄安新區基本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和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示範區,河北『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全面落實,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新成效,形成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新的增長極」。
  • 加快構建區域協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
    加快構建區域協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 成都日報 2020-12-03 08:14
  •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
    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確提出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一環,對於優化生產力布局、提升發展質量效益意義重大,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圍繞科學定位抓緊規劃編制,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移接續、區域環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等重點任務,把這項戰略工程抓實抓好。
  • 2020京津冀產業鏈協同發展對接活動舉行 打造京津冀三地互嵌耦合的...
    對接活動以「精準定位 融合發展 構建京津冀產業鏈新格局」為主題,以研究梳理產業鏈,完善產業發展定位,謀求三地產業協同為重點,積極搭建三地工信(經信)部門之間,工信(經信)部門與智庫專家、園區企業、投資機構之間基於重點產業鏈合作的對接交流平臺。
  • 天文愛好者看京津冀大氣汙染治理: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成為常態
    「近幾年,京津冀大氣汙染協同治理成效顯著,最大的感受就是藍天越來越多了。」天津市天文愛好者馬強說。一到冬季,大範圍嚴重霧霾就頻頻來襲,不時啟動的空氣重汙染預警,一度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充滿了焦慮,而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更是成為京津冀百姓的「奢侈品」。
  • 全國「十四五」|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思路與建議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作為核心引擎繼續發力;與此同時,成渝、武漢、中原、長株潭、山東半島、海峽西岸等城市群的集聚發展和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核心城市群為戰略增長極,以「一帶一路」帶動下的沿海、沿江、沿邊、沿主要交通幹線為主要開發軸帶,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的區域開發格局逐漸明晰。
  • 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
    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合作共治、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取向,是應對社會問題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保障治理主體平等權利、確保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思想基礎。通過推進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現代化社會治理設施的軟硬體建設,推動治理數據整合,消除信息共享障礙,確保治理過程隱私安全,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秩序維度: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強調各治理主體相互關係、資源優化與互動方式的有序化,實現動態、和諧、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