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京津冀產業鏈協同發展對接活動舉行 打造京津冀三地互嵌耦合的...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證券網

原標題:2020京津冀產業鏈協同發展對接活動在北京舉行

打造京津冀三地互嵌耦合的產業生態鏈

為落實京津冀工信(經信)部門籤署的《進一步加強產業協同發展備忘錄》,共同規劃「十四五」三地協同發展產業鏈,11月19日,由京津冀三地工信(經信)部門共同主辦的2020京津冀產業鏈協同發展對接活動在北京舉行。

對接活動以「精準定位 融合發展 構建京津冀產業鏈新格局」為主題,以研究梳理產業鏈,完善產業發展定位,謀求三地產業協同為重點,積極搭建三地工信(經信)部門之間,工信(經信)部門與智庫專家、園區企業、投資機構之間基於重點產業鏈合作的對接交流平臺。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區域處負責人對「十四五」京津冀產業協同規劃工作提出三點建議:聚焦國家賦予京津冀的重大使命,結合區域產業優勢和特點,做好與「十三五」相關規劃的延續銜接,形成整體謀劃;在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為產業協同發展謀新機;加快培育、合力打造有競爭力的先進位造業集群,加強產融合作,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和人才鏈融合發展。

北京「十四五」時期將正確處理好存量和增量關係,圍繞國家戰略性產業布局,圍繞新興產業布局,圍繞龍頭產品產業配套發力,全面聚焦高精尖產業,深挖數字經濟細分產業,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療健康的「雙輪驅動」,加快形成集成電路、氫能、智能網聯汽車和新材料、智能裝備、節能環保等新優勢新動能。

天津「十四五」時期將做好「加減法」,以新政策帶動新增量,著力構建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以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以裝備製造、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4個優勢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推動冶金、輕紡2個傳統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升級。津冀兩地共同為北京集成電路等上遊龍頭企業做好配套,構建產業生態。利用北京創新資源,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策源地,三地共同突破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關鍵環節的「卡脖子」技術。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產業協同目標是利用京津產業優勢實現河北產業轉型升級,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王建分介紹,「十三五」期間河北圓滿完成鋼鐵、玻璃、水泥、焦炭等產業去產能工作任務,鋼鐵工藝裝備水平已步入國際領先行列,工具鋼、模具鋼以及高端冶金新材料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疫情期間河北在保障京津供應鏈、推動產業鏈復工復產、有效運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滄州渤海生物醫藥園等產業合作項目成效顯著。

河北正在圍繞產業鏈現代化,制定「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初步謀劃提出「4+4+4+3」產業體系。即鋼鐵、高端裝備製造、石化、食品4個優勢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4個新興產業,應急、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冰雪裝備、康復輔助器具4個高潛產業,量子通信、區塊鏈、太赫茲3個未來產業。京津冀三地要在產業規劃階段統籌開展分工配套,深化協同創新研發,加強科研成果轉化,發揮產業基金引領作用,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重點協同產業,打造京津冀三地互嵌耦合的產業生態鏈。

京津冀工信(經信)部門相關行業處室負責人和基金公司負責人,就促進「十四五」時期區域產業鏈上下遊協同和產業布局優化,聯手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產業集群進行了充分對接交流,並對京津冀三地共同發力,集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重點協同產業鏈形成初步共識。

相關焦點

  • 京津冀產業協同規劃初稿形成 聯手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
    內容提要:京津冀工信部門產業合作對接機制不斷完善,目前,三地正在開展《面向「十四五」京津冀產業協同布局》課題研究,編制形成《京津冀產業協同規劃(建議稿)》初稿,共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汽車等三地優勢產業,聯手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
  • 京津冀產業協同規劃 初稿形成
    京津冀工信部門產業合作對接機制不斷完善,目前,三地正在開展《面向「十四五」京津冀產業協同布局》課題研究,編制形成《京津冀產業協同規劃(建議稿)》初稿,共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汽車等三地優勢產業
  • 走,去京津冀看看協同發展新氣象
    「我們將著眼於建設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全力打造一批精品、標杆工程。」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吳海軍說,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雄安新區加速動起來了。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雄安新區本級註冊企業3062戶,其中北京投資來源的企業2571戶,佔比83.96%。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
  • 北京大學《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0》發布
    1月9日,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舉辦首都發展新年論壇,論壇上北京大學首都發展院院長、北京大學首都高端智庫首席專家李國平教授對首發院研製的《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0)》(以下簡稱《指數》)的主要內容進行了發布。發布會由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馮長春主持。
  • 知與行|持續用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廣度深度拓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
  • 天津濱海新區十年城變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再思考
    濱海新區被定位為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生態型新城區,在方塘智庫看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之下,濱海新區的下一站需要的轉型發展目標之一是:實現自貿區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國家級新區戰略、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戰略等多重區域發展戰略對接和融合,以適應全球經濟轉型的最新趨勢,以及內部協同發展的最新需求,實現從「濱海速度」
  • 兩翼輻射打破局限京津冀協同發展呈現新格局
    《關於進一步加強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重點承接平臺建設合作協議》《關於進一步深化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深化三地務實合作。   按照「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精心培育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津冀蘆臺·漢沽協同發展示範區等43個重點承接平臺,2014年以來,河北省累計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
  • 京津冀藍皮書:河北創新能力薄弱成為區域創新協同治理體系中的主要...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呂銀玲)9月10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0)——區域協同治理》(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分析指出,京津冀區域協同治理目前存在六方面短板。
  • 京津冀深戰略共享 電子信息產業對接會在淶水舉行
    2018年9月11日,由北京市電子商會、天津市電子工業協會、河北省信產協會聯合主辦,華銀基業集團、深圳元器件交易網承辦的「京津冀深電子信息產業對接會」在河北淶水新城管委會召開,京津冀深四地50餘家企業代表共同探討電子信息產業前景,共享發展戰略。
  • 凝聚共識匯聚勢能 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昨天下午,由天津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師團、中共天津市濱海新區委員會宣傳部主辦,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承辦的「牢記囑託 奮進『十四五』」──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兩周年宣講報告會在濱海新區舉行。數九寒冬,即便是午後,室外氣溫仍在冰點之下。
  •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
    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瀕臨渤海,背靠太嶽,攜攬「三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有利於破解首都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大城市病」的路子;有利於完善城市群形態,優化生產力布局和空間結構,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有利於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對接「一帶一路」等重大國家戰略,增強對環渤海地區和北方腹地的輻射帶動能力,為全國轉型發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作出更大貢獻。
  • 2014~2018年 京津冀三地GDP由67290.5億元增加至85140.3億
    日前,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河北藍皮書: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指出,截至2019年初,三地發展實力均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2014~2018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由67290.5億元增加至85140.3億元,增加了17849.8億元。
  • 2015.02: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合作路徑研究(馬俊炯)
    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合作路徑研究 馬俊炯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三地產業協同發展的合作方向及路徑。從必要性來看,三地產業協同發展是優化國家區域發展布局、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的必然要求,是減少重複建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徑,是解決三地發展中面臨突出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從可行性來看,三地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產業發展處於不同梯度,存在一定互補性,為實現區域內產業合理分工、協同發展奠定了基礎。
  • 北京市發布重要《實施方案》:構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給出時間表!
    健全與北三縣等交界地區融合發展機制;完善京津冀大氣、水汙染應急聯動機制,完善流域上下遊等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完善軌道、貨運、航空等交通互聯互通機制;深化教育、醫療、應急、防疫等公共服務合作機制。 健全京津冀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完善區域交易平臺和制度;深化產業鏈對接協作機制。
  • 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邯鄲機場改擴建工程建成通航
    9月22日,隨著天津飛往邯鄲的G52638航班穩穩地降落在河北邯鄲機場,由中鐵十八局集團承建的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重點建設項目作為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交通項目,邯鄲機場改擴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大型航站樓、航管樓、跑道升級和通航機庫,包括智能化的值機、安檢系統以及增設5G通訊設施等,2018年5月開工建設。
  • 京津冀:邊緣突圍 區域重塑
    當年下半年,習近平即視察北京,京津冀協同發展破局。今天,大公網誠邀各位專家學者研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具體操作,意義非凡,是大公報、大公網作為媒體平臺應該承擔的職責。  會上,專家學者就京津冀三地未來的角色、產業融合、城市規劃以及通州作為北京行政副中心的機遇和挑戰等相關話題展開研討。
  • 天津交通「陸海空」齊發力 促京津冀交通一體化
    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劉道剛日前在接受「瓣瓣同心·攜手共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採訪時表示。  據悉,天津市交通運輸委深入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工作,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推進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加快建設。
  • 葛劍平委員:用共生理念引領京津冀協同前行
    從生態學角度,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為了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之間的關係,實現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之間的和諧匹配與發展。簡言之,就是和諧共生。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應以共生理念為指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科技發展為手段,以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政策為保障,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的生態轉型。 當前,京津冀協同兩大問題亟需解決: 一是產業生態同質化。
  • 董雪兵:以『三鏈』協同引領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建設
    原創 董雪兵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編者按:2020年11月1日,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第十七次專題研討會在河南省鄭州市黃河迎賓館舉行。此次會議的主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沿黃中心城市的地位與使命」。
  • 發揮「一核」輻射作用 北京打造京津冀創新增長極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苑)「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新起點上,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發揮創新資源優勢,以創新鏈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促進消費提檔升級,拓展投資空間。發揮北京「一核」的輻射帶動作用,在更大範圍優化配置資源要素,帶動區域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