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平委員:用共生理念引領京津冀協同前行

2020-12-05 人民網

共生是一種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現象,即不同類型的生物之間由於共同生活而形成的緊密互利關係。在共生關係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於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從生態學角度,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為了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之間的關係,實現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之間的和諧匹配與發展。簡言之,就是和諧共生。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應以共生理念為指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科技發展為手段,以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政策為保障,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的生態轉型。

當前,京津冀協同兩大問題亟需解決:

一是產業生態同質化。京津和津冀間優勢產業的重合度較高,存在嚴重的產業趨同。長期以來北京、天津對周邊地區具有明顯的經濟虹吸作用,造成人口和產業大規模集中和城市規模的過度擴充,使得兩個城市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大城市病」,分別面臨著環境汙染、交通擁擠、資源和能源緊張、地價和房價飆升等現實矛盾。其緣由,兩個大城市經過長期演變和發展,無論從社會、城市布局還是產業結構,都呈現出極大的相似性和趨同性,均未形成支撐共生關係的器官和結構。

二是重複建設和不良競爭。三地政府部門在功能定位、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上存在著重複建設和不良競爭,沒有真正建立起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長效機制。區域性基礎設施共建及交通信息資源共享程度不暢,阻礙了三地合作。此外,大氣環境治理、水環境保護等生態跨流域、跨地區的協調工作也存在著多重利益博弈關係,加之缺乏利益補償與激勵機制,合作尚未實現深層次推進。

當前,中央決策層的垂注和親自籌劃給三地帶來了生機與希望,京津冀三地也迎來了史上最好的協同發展機遇期。在新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是去打造新一輪的「圈地運動」,而是要優化區域資源配置,加強統籌協調,使行政力量、市場力量、社會力量形成合力,走出一條目標一致、措施完善、利益相連、作用顯著的共生之路,共同把發展的「蛋糕」做大。

一要對京津冀區域的未來發展形成共識,對協同發展中需要破解的難題、面臨的瓶頸形成共識。三地要高標準大尺度深層次謀劃協同發展,突破區域行政的界限,以優勢產業為核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配套服務業的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同時,實施「走出去」和「拓展市場」的戰略,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為全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發揮先行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

二要堅持市場主導、生態優先原則,以創新驅動優化調整京津冀產業結構,加快科技經濟融合的步伐,全力打造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高地。創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圍繞新一輪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優化資金鍊和支持體系,形成利益共同體。三地要加快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服務市場等交易平臺、信息平臺建設,消除區域行政壁壘,發揮市場機制在區域合作中的作用。同時以生態環境領域合作為契機,完善地區間利益分配、約束和激勵機制,構建暢通的利益協調溝通機制。

三要加強對京津冀區域的土地空間資源的梳理和改造,統籌項目需求、社會需求和城市功能需求,統籌考慮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與規劃實施之間的關係,促進土地集約利用,促進產城融合,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避免產生新的「城市病」。

四要以戰略思維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為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持,如稅收優惠、財政扶持、貸款融資、人才流動政策等,促進區域內生產要素流動,實現更深層次的資源優化配置來釋放區域活力。讓改革示範引領京津冀「三駕馬車」協調驅動,率先走出一條協同發展、合作共贏、和諧的共生之路。

執筆人:葛劍平,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副主席、民盟市委主委、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  

相關焦點

  • 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完成這些目標任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用理念創新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並貫穿於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日前,圍繞如何理解和落實新發展理念,怎樣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等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
  • 讓新的發展理念在江蘇落地生根
    兩會特稿「思路決定出路,理念又決定思路。適應新常態、實現新開局,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領新的實踐,推動全省上下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讓新的發展理念在江蘇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 陳春花:企業為什麼需要共生理念?
    我發現這些企業有一些共性的特徵,包括打開邊界、能夠真正駕馭和引領變化、能夠彼此加持互相成長、共創價值。所有這些特徵,我用一個詞來描述,叫做「共生型組織」。選這個詞之前,我花了很多心思。一開始我想用「賦能」,然後又想用「智慧」、「智能」。有一次和生物學家交流的時候,他們跟我討論免疫力、抗體、抗原等等一系列概念,我突然理解到,其實這就是「共生」。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與自然更是一種共生關係。人因自然而生,自然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資源,而人類利用自然提供的資源所產生的廢物還要由自然來處理或堆積在自然中。自然也需人愛,需要這個地球上最強勢的物種來珍愛與呵護。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而自然也滋養人類、哺育人類、教化人類。
  • 以生態系統理念創新引領實現城市治理目標
    人類社會的生態系統與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不僅是相通相連的,而且所追求的多樣性特徵也一樣,都是追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可持續性;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物質需求與精神追求之間,都是以命運共同體為指引,形成生產、生活、生態「三生」體系之間的共生共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系統。
  • 走,去京津冀看看協同發展新氣象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形象地折射出,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正值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之際,這片擁有1億多人口、面積21.6萬平方公裡的熱土,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藍圖下,正經歷著怎樣的變化?走,跟新華社記者看看去。
  • 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本文說的圓明園中一處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景點「順木天」。順木天位於紫碧山房果蔬圃的東南,是一座八方二十四柱高臺大亭,東西南北四面皆設臺階,處圍環以清溪,東西各架一座石平橋,外簷懸乾隆帝御書「順木天」三字匾。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的「共生」一詞表明,正是人類的生產活動不僅使人與自然發生了關係,而且也使人和自然發生了變化。這種關係與變化使人與自然構成了「生命共同體」。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人類應該敬畏、尊重、順應、保護自然,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的反映。
  • 部分代表、委員:「十二五」規劃打造首都經濟圈
    本報採訪了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人,對兩件大事進行了解讀。    推進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重點推進河北沿海地區、江蘇沿海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等區域發展,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長期戰略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加快現代化建設需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引領作用。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我國新發展階段樹立了目標、指明了方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院長王雨辰認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實現以下轉變。
  • 區域| 京津冀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建設中的北京定位
    近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遵循高質量發展規律,引導政府和市場資源推動符合中央定位與北京市資源稟賦的產業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高端製造業發展表現尤為突出。2019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1%,但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達到9.9%。
  • 世界地球日|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線上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今年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採用線上宣傳活動,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地球日是宣傳我國自然資源國情國策、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正確的自然資源觀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2020年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時間為4月20日至26日,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天津高標準建設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
    天津市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使這項工程成為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規劃圖(央廣網發 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為加強對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的組織領導,天津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屏障區規劃建設問題,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多次深入現場調研指導,對屏障區建設提出具體要求。
  • 胡雪峰喇嘛: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雍和宮住持胡雪峰喇嘛出席論壇並做了題為《尊重包容,和諧共生——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主題發言,鳳凰網佛教摘錄胡雪峰喇嘛發言如下:佛教教義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與和平理念。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觀念,與和諧、和平、和睦緊密相聯。在歷史的長河中,佛教為世界和平、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全人類是一個因果相連、自他相依的整體,地球是我們全人類唯一的家園,在這個全球化、法治化、網際網路+的新時代背景下,維護世界的和諧幸福是全人類共同的職責。
  • 創新賦能,2020京津冀石墨烯大會即將開幕!
    創新賦能,2020京津冀石墨烯大會即將開幕!如今,石墨烯行業已經成為了我國新材料產業乃至製造業實現彎道超車的突破口,石墨烯產業已經到了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關鍵時期,為聚焦國家開放大局中的戰略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前三屆峰會相比,本屆石墨烯峰會將聚焦石墨烯創新科研與技術成果的產業轉化,重點突出航空航天及高分子材料等領域的石墨烯產業應用,引領新興材料產業不斷快速發展。
  •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重點突破,堅持改革創新,立足各自比較優勢、立足現代產業分工要求、立足區域優勢互補原則、立足合作共贏理念,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設為載體、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主線、以構建長效體制機制為抓手,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2020京津冀產業鏈協同發展對接活動舉行 打造京津冀三地互嵌耦合的...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2020京津冀產業鏈協同發展對接活動在北京舉行打造京津冀三地互嵌耦合的產業生態鏈為落實京津冀工信(經信)部門籤署的《進一步加強產業協同發展備忘錄》,共同規劃「十四五」三地協同發展產業鏈,11月19日,由京津冀三地工信(經信)部門共同主辦的2020京津冀產業鏈協同發展對接活動在北京舉行。
  • 代表委員今日抵石報到
    1月5日上午,肩負著7500萬河北人民的重託,滿懷著依法履職的責任和參政議政的熱情,出席河北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和河北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1500多名代表委員陸續抵達石家莊報到。1月5日10:00,記者在省兩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各處駐地看到,各項準備工作己就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