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是一種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現象,即不同類型的生物之間由於共同生活而形成的緊密互利關係。在共生關係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於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從生態學角度,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為了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之間的關係,實現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之間的和諧匹配與發展。簡言之,就是和諧共生。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應以共生理念為指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前提,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科技發展為手段,以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政策為保障,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的生態轉型。
當前,京津冀協同兩大問題亟需解決:
一是產業生態同質化。京津和津冀間優勢產業的重合度較高,存在嚴重的產業趨同。長期以來北京、天津對周邊地區具有明顯的經濟虹吸作用,造成人口和產業大規模集中和城市規模的過度擴充,使得兩個城市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大城市病」,分別面臨著環境汙染、交通擁擠、資源和能源緊張、地價和房價飆升等現實矛盾。其緣由,兩個大城市經過長期演變和發展,無論從社會、城市布局還是產業結構,都呈現出極大的相似性和趨同性,均未形成支撐共生關係的器官和結構。
二是重複建設和不良競爭。三地政府部門在功能定位、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上存在著重複建設和不良競爭,沒有真正建立起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長效機制。區域性基礎設施共建及交通信息資源共享程度不暢,阻礙了三地合作。此外,大氣環境治理、水環境保護等生態跨流域、跨地區的協調工作也存在著多重利益博弈關係,加之缺乏利益補償與激勵機制,合作尚未實現深層次推進。
當前,中央決策層的垂注和親自籌劃給三地帶來了生機與希望,京津冀三地也迎來了史上最好的協同發展機遇期。在新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是去打造新一輪的「圈地運動」,而是要優化區域資源配置,加強統籌協調,使行政力量、市場力量、社會力量形成合力,走出一條目標一致、措施完善、利益相連、作用顯著的共生之路,共同把發展的「蛋糕」做大。
一要對京津冀區域的未來發展形成共識,對協同發展中需要破解的難題、面臨的瓶頸形成共識。三地要高標準大尺度深層次謀劃協同發展,突破區域行政的界限,以優勢產業為核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配套服務業的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同時,實施「走出去」和「拓展市場」的戰略,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為全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發揮先行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
二要堅持市場主導、生態優先原則,以創新驅動優化調整京津冀產業結構,加快科技經濟融合的步伐,全力打造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高地。創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圍繞新一輪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優化資金鍊和支持體系,形成利益共同體。三地要加快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服務市場等交易平臺、信息平臺建設,消除區域行政壁壘,發揮市場機制在區域合作中的作用。同時以生態環境領域合作為契機,完善地區間利益分配、約束和激勵機制,構建暢通的利益協調溝通機制。
三要加強對京津冀區域的土地空間資源的梳理和改造,統籌項目需求、社會需求和城市功能需求,統籌考慮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與規劃實施之間的關係,促進土地集約利用,促進產城融合,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避免產生新的「城市病」。
四要以戰略思維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為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持,如稅收優惠、財政扶持、貸款融資、人才流動政策等,促進區域內生產要素流動,實現更深層次的資源優化配置來釋放區域活力。讓改革示範引領京津冀「三駕馬車」協調驅動,率先走出一條協同發展、合作共贏、和諧的共生之路。
執筆人:葛劍平,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副主席、民盟市委主委、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