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企業為什麼需要共生理念?

2020-12-06 前瞻網

作者|陳春花 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

導讀:陳春花教授說,「讀書是與自己對話、與世界對話的最佳載體,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讀書得到更好的生長。」 相關數據顯示,疫情期間,讀書已成為許多人重要的生活方式。6月23日,在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總裁讀書會、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企業領袖讀享盛典暨中國企業大講堂」中,陳春花教授為我們解讀《共生:未來企業組織進化路徑》。以下是演講全文整理。

我在過去的研究中,一直沿著中國企業成長模式走。到了2000年,有一個重要要素進來,就是技術;2012年開始,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對企業成長產生特別重大的影響。

我從那時開始關注數位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對企業成長的影響到底是什麼,就有了《共生》這本書。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為什麼我們需要考慮「共生」這個話題。

1

組織要回答時代的問題

這次疫情讓我們深刻理解到,所有人都是命運共同體。我們得到的和依靠的很多東西,都與其他人息息相關。疫情期間的這些醫護工作者,其實我們並不熟悉,但是我們的生命是他們在守護。 所以在討論這個話題時,組織要回答在時代中必須回答的問題,那就是,我們今天到底遭遇的挑戰是什麼,解決之道是什麼。 以前企業遭遇的主要問題是資源的稀缺、行情的波動,但是在數位化和網際網路時代,挑戰和之前完全不一樣。今天的組織面臨三個最重要的變化: 第一,績效由組織外部因素決定。在今天,一個企業不管做得多好,外部的影響因素變得更重要。就像這次疫情,它使得幾乎所有企業都需要轉變發展方式。 第二,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協同。你能不能與相關要素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分享,更多的是要去協同。 第三,組織面對的根本性挑戰。挑戰有三點:持續的不確定性,無法判斷的未來,以及萬物互聯所帶來的更透徹的影響。就像這次,我們很難預估疫情接下來的變化是什麼、帶來的不確定性是什麼,但我們知道必須做好與它共存的準備。

2

面對巨大變化,組織需要新形態

這些挑戰會影響到所有企業組織成長的組織形態,於是我開始研究,哪些企業能夠應對這些挑戰獲得成長。我發現這些企業有一些共性的特徵,包括打開邊界、能夠真正駕馭和引領變化、能夠彼此加持互相成長、共創價值。

所有這些特徵,我用一個詞來描述,叫做「共生型組織」。

選這個詞之前,我花了很多心思。一開始我想用「賦能」,然後又想用「智慧」、「智能」。有一次和生物學家交流的時候,他們跟我討論免疫力、抗體、抗原等等一系列概念,我突然理解到,其實這就是「共生」。

你要開始有一個跨領域的價值網,而且是一個非常高效的組織形態。所有的網絡成員必須是互為主體、資源互通、價值共享,利益共享,進而創造單個組織無法實現的高水平的發展。

提出共生型組織的定義後,我不斷地研究它,發現它有四個特徵:

第一,互為主體性。我們習慣性於主客體關係,以我為主或是共贏關係,但是當你要共生時,需要互為主體。你必須確定別人也是獨立的、你也是獨立的,他有主體的需求、你也有主體需求,這個時候才可以共生。

第二,整體多利性。共生有四種情形:一種互利共生,大家都能夠有共享的利益;二是偏利共生,一部分人能得到利益,但是一部分人得不到;三是偏害共生,自己得到好處,但另外一方有損失;四是吞噬替代,乙方被吞噬掉、被替代掉。我們討論在共生型組織時,我更強調的是整體多利性,而不是吞噬替代的情形。

第三,柔性靈活性。可以應對變化做靈活調整,正如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講,「在劇烈變化的環境中,能夠生存再來的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最靈活的,懂得適時變化的。」

第四,效率協同性。在組織績效由內部轉向外部的今天,組織需要解決整體效率,既包括組織內部效率,又包括組織外部效率。

3

共生型組織的認知突破

我們需要討論的最重要的部分是,怎麼去構建共生型組織。首先要在認知突破當中做準備。

包括今天我們來看疫情的時候,我也是強調怎麼做認知的調整,以接受我們所面對的完全未知和不確定性。有三點特別重要:

1. 打開員工邊界

你能不能真正讓你的組織接受員工的流動,接受他在不同的組織間的調整變化。

那些能夠面對不確定性的組織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接受員工流動。事實上員工確實是要流動的,如果不給他一種流動的設計,他會很難。我們把這個稱之為「員工邊界」,它不僅僅是一個垂直的晉升過程,也是一個橫向的發展邏輯,甚至會在組織內外跨來跨去的調整。

我以前跟第一代傳統企業家交流時問他們,如果員工離職之後又來應聘,你要不要?早期的企業家就回答說,不會選這樣的人。但現在大部分的企業家會說,我還是會看他是不是更勝任,如果是,我可以接受。這說明他對員工邊界的認知調整是有變化的。

2. 打開顧客邊界

對顧客的理解,不僅僅是放在原有的一個產業中,而是要打開產業。比如,你不能僅僅理解為顧客就是來買電器產品,他其實是在買一個智能家庭生活。

3. 慢就是快:「不可替代」的路徑

我們常常會講,我非常急著要把所有的東西做了,不符合我的概念做不了。但實際上,當你沒有不可被替代價值時,你在一個共生體系中就很難有存活的機會。這時候你不應該僅僅討論「快」,而應該專注於做有價值的部分。

  4

底層邏輯:共生型組織的四重境界

在我做企業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優秀企業確實做得到在四個底層邏輯上調整,而這是傳統企業做不到。

1. 共生信仰

首先要有共生的基本價值取向這樣一個底層的概念。在這個底層概念中,你要能夠約束自己,中和利他,更重要的不是用競爭的邏輯,而是共同生長的邏輯,致力於生長。

2. 顧客主義

在一個完全不確定的環境當中,唯一確定的就是顧客。我們之所以能夠共生,因為我們可以為顧客創造價值。

即使在這麼大的疫情期間,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有一些企業是在增長的,很多受衝擊的行業中也有優秀的企業存在。因為它們知道顧客在變化,自己就應該如何理解這個變化,然後不斷地回到顧客端去討論。

3. 技術穿透

藉助於技術,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討論共生這個概念。因為技術可以穿透整個價值網絡,讓大家形成一個大的系統,而這個大的系統形成一種技術構建的組織語言,讓我們可以高效地去結合,使得共創、共享、共用變成可行的現實。

4.「無我」領導

這個是對於企業的領導者給的建議。無論是看阿里的生態系、騰訊的生態系、小米的生態系,還是華為的生態系,我有一個很深地印象,它們非常願意去賦能、協同,而且牽引、陪伴,讓整個生態夥伴能夠像從樹木變成森林一樣成長起來。這就跟它們能夠真正去理解「無我」的概念有很大關係。

我深受《道德經》的影響,它說你的「無為」,是因為你能夠讓和你相關的人「有為」。在「共生」這個概念中,因為和你相關的人都可以成長得非常好,這個時候「無為」就會存在。

在與疫情共處的空間下,有幾件事對我們而言更加重要:第一,致力於不可替代性,真正創造價值;第二,回歸顧客價值,真的回到顧客端為顧客創造價值;第三,擁有數位化能力。在線化、數位化成為今天的必選項時,我們要擁有這種能力;第四,構建協同共生的組織。擁有共生的協同夥伴,才可以讓我們面對不確定性。

我用這本書最後一句話來結束我的分享,「共生型組織生態網絡摒棄了傳統的單線競爭的線性思維,打破了價值活動分離的機械模式,真正圍繞顧客價值創造開展,將理解和創造顧客價值作為組織的核心。」

如果你能夠去理解這個部分,在今天和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就有能力去尋找共生成長。謝謝大家!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作者:陳春花 著名企業文化與戰略專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

本文來源春暖花開,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陳春花:以長期主義價值觀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導語:在疫情的時代背景之下,數位技術引發的產業變革正在深入發展,給傳統企業不斷帶來衝擊。數字經濟時代下,中國企業如何堅持長期主義與可持續發展?在第十屆中國管理·全球論壇暨第十三屆中國管理模式傑出獎頒獎盛典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C50+論壇創始發起人陳春花發表了題為《長期主義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旨演講。
  • 陳春花:為什麼要做長期主義者
    來源:新財富雜誌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作者:陳春花以下是演講全文。01企業的基本假設有著終極的力量在最近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確發現有一些變化,美國181位CEO有一個俱樂部,今年8月19日,他們發表了《公司的目的》宣言。
  • 陳春花:只有長期主義的價值觀才能超越變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院長陳春花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只有樹立長期主義的價值觀才能讓我們超越變化,接受動蕩。「當確定長期主義的時候,需要回答三個根本性的問題,」陳春花說,「第一,你跟環境一定是共生關係;第二,你一定要有能力去認知世界;第三,你的使命必須是向善的。」針對共生關係,陳春花現場給出經典案例。
  • 陳春花:形成協同效應需要重構企業邊界
    從企業邊界的定義來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今天更加需要重新構建企業的邊界,因為在網際網路技術之下,企業原本的很多經營活動,更應該通過市場手段來完成,而不是固守企業自己的邊界。近段時間,我們常常被問到「企業的邊界到底在哪裡?」我們的回答很明確,企業的邊界因顧客而存在,所以顧客在哪裡,企業的邊界就在哪裡。企業因為顧客而存在,因此顧客的成長性是第一位的。
  • 讓企業理念變為員工的自覺行為,讓企業文化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文化不僅是企業的標誌,也是企業的靈魂。遍布世界的著名企業,都是以文化為基礎,已經馳騁了一百年。文化可以團結人們的心,讓團隊有使命感。優秀的文化能產生巨大的凝聚力,使企業的發展更加穩定;相反,如果文化不夠強大,那麼企業的發展就像是建在沙灘上,沒有長遠的前景。
  • 陳春花:劇變環境中 必須建立長期主義價值觀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在峰會上的圓桌對話環節表示,我們之所以會在意風口期、在意紅利、在意這些東西的時候,我認為肯定是因為你內心不夠安寧,所以才會討論這些話題。因此,她認為,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充滿不確定性、看不清眼前狀況時,我們只需要回問自己該怎麼做,該怎樣認識未來、認識自己。
  • 陳春花:打造企業文化的7個基本理論模型
    陳春花  2017-10-27 00:00:00   專欄 優秀的頭部企業越來越重視企業文化建設,自家公司的企業文化該從哪裡入手呢?
  • 原子智庫 | 北大教授支招企業逆境突圍:目前要降成本!極限式降成本!
    不過,對於企業而言,除了政策加力扶助之外,終究還是需要靠自身採取措施最終戰勝困難。那麼,面對當前的形勢,企業該如何應對、逆境求生? 本期「原子智庫」分享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院長陳春花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 陳春花:增長從哪裡來?
    陳春花:增長從哪裡來?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導讀:對於如何增長,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因為歸結起來,企業只需要明確兩個問題——資源的來源和經營重點。
  • 陳春花:成功有一個定律,20%智商+40%情商+40%逆境商數
    陳春花:這段話是在講接受,因為接受了就不那麼難受。我鼓勵家裡的孩子看《老人與海》這本書,選擇這本書是本著「境由心生」的理念,幫助大家從歷史、精神、環境和現實幾個角度審視自身,審視自己與環境、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現實的關係,從而更深地去了解自己、環境與現實。
  • 陳春花:回望2020,所有人的涅槃時刻
    (圖片來源:攝圖網)作者|陳春花 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導讀:2020年即將收尾,經歷過疫情「至暗時刻」的中國企業,正在加速恢復的進程中。此刻或許我們不願意回想,就在幾個月前,大量的國內企業還在「生死線」的邊緣掙扎。我們深知,組織和個體都需要進一步修煉內功,以抵禦疫情重來的風險。這其中的核心關鍵是什麼?年末,陳春花教授為農業部水產部做主題演講,針對企業生存問題給出了回答。以下為演講全文精編。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討論疫情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到底是什麼。我想到了今天,其實一切變得更加清晰和明確。
  • 北京世園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這篇講話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而世界園藝博覽會正是這一理念的極佳實踐。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從歷史與本質兩個層面來認識:  從歷史上看,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史:在漁獵文明階段,人類與自然鬥爭,只能從生態環境獲得生存的需要,還沒有空閒發現自然的美麗;在農業文明階段,人類開始利用自然,從自然獲取資源支撐自身發展,逐步學會欣賞自然的美麗;在工業文明初期階段,人類自認為凌駕於自然之上,大幅從自然攫取資源,把自然破壞得千瘡百孔,自然的美麗正在褪色,生態環境惡化得不適合人類生存
  • 2020,陳春花的年度書單
    來源:製造界網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作者/陳春花 封面/圖蟲創意讀書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和自我對話的過程,是一個積累自己內在深度的過程,我建議大家保有用心閱讀的習慣,而不是瀏覽信息的習慣
  • 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本文說的圓明園中一處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景點「順木天」。順木天位於紫碧山房果蔬圃的東南,是一座八方二十四柱高臺大亭,東西南北四面皆設臺階,處圍環以清溪,東西各架一座石平橋,外簷懸乾隆帝御書「順木天」三字匾。
  • 花言花語 陳春花 : 如何理解共生信仰和它的三要素?
    「自我約束」是共生信仰的重要維度,它代表的是組織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以及有原則地對待外界,由於它直接表達了組織對待各類問題的原則,因此也是組織運作的基本理念所在。賈伯斯對細節的幾乎不近情理的追求,是蘋果公司領導團隊「自我約束」的風格體現。賈伯斯認為,「這輩子沒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件事情都要做到精妙絕倫。」為了把事情做得精妙絕倫,賈伯斯對細節甚至到達了「近乎變態」的境界。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今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使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現實緊迫性更加凸顯。
  • 葛劍平委員:用共生理念引領京津冀協同前行
    共生是一種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現象,即不同類型的生物之間由於共同生活而形成的緊密互利關係。在共生關係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於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從生態學角度,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為了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之間的關係,實現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之間的和諧匹配與發展。簡言之,就是和諧共生。
  • 【演講實錄】陳春花:以未來決定現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又該如何調整企業的戰略和策略來適應這樣的形勢?在2016年10月15日下午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朗潤講堂:機遇與挑戰——暨2017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EMBA招生說明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姚洋教授和陳春花教授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演講,幫大家梳理和解決以上問題的困惑。
  • 胡雪峰喇嘛: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雍和宮住持胡雪峰喇嘛出席論壇並做了題為《尊重包容,和諧共生——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主題發言,鳳凰網佛教摘錄胡雪峰喇嘛發言如下:佛教教義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與和平理念。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觀念,與和諧、和平、和睦緊密相聯。在歷史的長河中,佛教為世界和平、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全人類是一個因果相連、自他相依的整體,地球是我們全人類唯一的家園,在這個全球化、法治化、網際網路+的新時代背景下,維護世界的和諧幸福是全人類共同的職責。
  • 沈體雁:倡導城市共生,實現城市善治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教授有一套叫做自主治理或者多中心治理的理論,認為居民可以自主形成一種共生的秩序。還有一種就是「平臺+生態會員」的治理結構,這在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中比較常見。一度被認為是傳統企業的海爾,通過其「人單合一」的網際網路時代的管理和商業模式變革,推動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客戶個性化,讓每一個員工都能直接面對客戶,並充分發揮企業的平臺價值,高效的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這就在企業、員工和客戶之間共同構建了一個生態圈,實現了價值共生。